【#四川話的語言藝術#】
【以下來自一對閨蜜日常對話:
“我想吃冰糕。”
“你肚兒不舒服,還想吃冰糕?”
“吃暖糕嘛!暖糕吃不吃!”】
【“16出來了,我想換新手機。”
“才買了15,換手機?腳機。”】
【“這個蘋果皮是拿刀削還是刮呀?”
“拿槍打!”】
【“啊~你家怎麽這麽多好吃的?”
“老子偷的!”】
【“這水開了要不要關啊?”
“不用關,不用關。”
“來把這個水燒幹。”
“把鍋燒穿。”
“把房子燒爛哈。”】
評論區:
〖暖糕不吃還有批糕可以試一試。〗
〖四川娃兒必定會聽過的一句話:“他喊你吃屎你吃不嘛?”〗
〖還有一句:“吃龍肉”。〗
〖有時候問一句真的假的,收到的迴答都是:煮的。〗
〖重慶女生動手,四川女生動口,一個物理傷害,一個精神傷害。〗
〖四川人好有意思,想養一隻。〗
〖作為四川人,陰陽是必修課。〗
〖在我認識外省同學之前,我從來沒有覺得這是陰陽怪氣。〗
〖我: 我沒找到啊,在哪呢?
我媽: 老子今天找到了咋個說?〗
〖我媽:在我手頭,一天到晚莫得個收撿。〗
〖在我背上,你放在桌子上,你問桌子要嘛。〗
〖我媽:“把花椒給我拿過來。”
我:找一圈“在哪點啊?”
我媽:“你新來的?”〗
〖我媽一般說:耶,你是這屋的客啊!〗
〖小時候:“媽媽我想看熊出沒~”
我媽:“看鬼出沒。”〗
〖我:媽媽,我襪子呢?
我媽:你喊它嘛,來,手機給你,你給他打電話嘛。〗
〖我:媽,我那件衣服在哪兒哦,找不到喃?
我媽:你喊他嘛,把他喊答應問他在哪兒哈。〗
〖我:“媽!!!我腰杆痛!!!”
媽:“你腰杆痛?亂杆痛,小歪兒哪點來的腰杆。…………(此處省略五千字)”〗
〖我:媽,衣服晾不晾?
我媽:不用晾,等它在哪,等他發爛發臭。〗
〖我媽:曬他爪子安?齷到起,啥子時候生蛆啥子時候用哈。〗
〖你如果問四川人東西在哪兒你會得到以下迴答:
“在我手上!”
“在我背上背起!”
“在我褲腰帶上拴起!”
“在我夾窩頭躲起!”
所以請問到底在哪裏?〗
〖好巧:也!
嘲諷:也~
讚同:也~~
好笑:也
疑問:也?〗
古人現學現用:“也,這天幕為何如此獨愛四川?”
“或許天幕後麵的神仙是四川人。”
大秦,鹹陽。
始皇疑惑的很,來來迴迴已經觀看了不下二十條關於四川的視頻了。
“四川到底有誰在啊?”
“不過後世川人說話方式……讓人反感卻又生不出厭惡。”
大漢,長安。
“我看這後世川人都隨了你的性子。”呂雉嘟囔道。
“乃公怎麽了?”
“怎麽了?”
“麽了?”
劉邦聲音有些頗大,乃公美男子一個,知書達理的很。
“圖安逸,說話陰陽怪氣卻又讓人心生憐愛。”
劉邦一把將呂雉擁入懷中,笑道:“還是娥姁懂我。”
“普天之下的臣民,都說乃公說話粗鄙。”
劉邦拇指與食指放在呂後的鼻尖一捏,接著又道:“可唯獨隻有娥姁懂朕啊。”
呂雉:嗬嗬……你還以為我剛嫁給你?一句甜言蜜語就想到我?
男人有兩個頭,而一般來說手是受大頭的腦部神經控製。
但偶爾……也會受小頭控製。
劉邦不動聲色的用左手舉起酒杯邀群臣共飲,右手卻開始上下其手。
左手放下酒杯,右手用力一捏,隨後劉邦客觀評價了一下酒水。
“潤。”
“軟。”
“柔。”
呂後或許有些著涼,身子冷顫一下。
【#死了比活著還忙#】
【一位老太太死之後,家裏人給她燒了個紙牛,過了一個月,老太太托夢說:
“每天都得去割草放牛。”
家裏人一聽又給她燒了個仆人,結果因為燒的急,沒給仆人點眼睛捅耳朵。
老太太幾天後又托夢說:
“你們這是燒了個什麽玩意兒?”
“又聾又瞎,每天摸索著往外跑,我每天放牛迴來還得去找他。”
家人一聽又給老太太燒了個仆人,這迴沒忘記點睛也沒忘記捅耳朵。
怕他亂跑,燒之前還把他的一條腿給打折了。
過了一段時間,老太太又托夢了。
“你們能不能讓我過點消停日子?”
“我以前隻放牛找瞎子就行了,現在還得背著瘸子去治病。”
“一天不去,他就喊疼。”
家裏人又給老太太燒去了一對童男童女,想讓童男童女伺候老太太。
結果一個月之後,老太太又托夢說:
“這倆身體倒是沒啥毛病了,就是他們光談戀愛不幹活,完了我還得給他們做飯。”
“我早上給他們做好飯,吃了飯背著瘸子去看病,緊接著迴來放牛。”
“放牛迴來天都黑了,還得滿山找聾子。”】
評論區:
〖紙人不能畫睛。〗
〖能點,不過是燒的時候才能點。〗
〖老奶奶:別燒了!別燒了!你們別燒了!〗
〖別燒了!都死過來自己瞧瞧。〗
〖起步就錯了,燒什麽牛啊,給燒個老頭多好。〗
〖那還得伺候老頭。〗
〖燒個小夥合適。〗
〖小夥跟人跑了。狗頭·jpg。〗
〖燒個別墅,燒個轎車,燒個大電視三件套。〗
〖說不定還得加油,還得交電費。〗
〖一年後:現在不光給他倆做飯,背瘸子去看病、放牛、找聾子,還得看著童男童女的孩子和送他上學放學。〗
〖這不是老郭單口裏講過的故事嗎?〗
〖我也要做營銷號,想怎麽瞎說就怎麽瞎說。〗
“評論的意思……是說這個是假的?”
“對,編的故事。”
“所以天幕剛才放的視頻也不一定是真的?”
畫者想出一種可能性,後人或有類似誌怪小說裏的留影珠,可以將人的生活亦或者戲劇之類留影,而後裁剪、拚接搭配上自己寫的文字。
“這不是想怎麽說都成?”
“會寫故事,能說話就能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後人……分得清嗎?”
【#臣和奴才#】
【在清朝電視劇中經常能看見漢臣稱臣,滿臣稱奴才,那這種究竟從何開始呢?】
【臣:一開始也是奴才的意思。
臣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當中,形象就是一個豎立的眼睛。
《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其中的臣是指男奴隸的意思,而妾則是指女奴隸的意思。
《禮記·少儀》:“牛則執紖,馬則執勒,皆右之;臣則左之。”
夏商時代的奴隸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戰俘,所以這個時候的臣也有戰俘的意思。
但是,之後隨著官僚集團的發展,臣的含義就逐漸從被征服的人變成了輔佐統治者完成對底層管理的職業,奴隸的性質反而就消失了。
明代萬曆年間,東北人努爾哈赤崛起之後,後金的政治製度與其說是另起爐灶,不如說是地方部落加上明朝製度的大雜燴。
所以天命時期的女真人與大汗之間的自稱很直接就是“我”。
隻有投降女真人的漢人,這個時候才會自稱“臣”。
到了皇太極時期,滿清完成了早期的封建化,就開始學習明朝了,滿人漢人的大臣自稱一律使用“臣”。
崇德、順治兩朝都是一樣,但到了康熙朝的時候,情況就發生變化了。
咱們在影視劇裏麵經常會看到一個東西叫做奏折,也就是兩個硬的封麵,中間夾雜了幾十個折疊屏的那玩意。
一些不考究的劇組,連宋朝都會被安排說大臣上奏折了。
實際上直到清朝順治朝為止,中國古代的朝廷與地方之間的聯係靠的都是題本(各時代稱唿不一,采用明朝用法)。
明朝官員有事報告皇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
題本蓋官印,奏本不蓋印。
題、奏本都由通政使司進呈,由內閣大學士“票擬”,給出相應的處理意見,然後呈交皇帝“批紅”,由皇帝給出最終決定並用印下發。
因此,這兩種文書都是公開的。
但是康熙皇帝這個人他不一樣。
他善,舍不得大臣們上班幹活累著。
與其說大家一起開會討論,不如讓地方官和自己悄悄的說話,於是奏折就出現了。
奏折實際上就是把過去要公開的很多國家大事,全部變成了地方官和皇帝的私房話。
《康熙王朝》裏這個私房話還成了康熙治理有方、調節大臣關係的好辦法。
好聽一點的說法:叫加強了君主集權。
難聽一點的說法:家國不分。
實際上就是把國家當做自己一個人的私產。
屬於部落文化沒有洗幹淨,還一個勁的開倒車。
康熙年間能夠和皇帝用密折交流的大臣並不多。
而能夠和康熙用奏折告小黑狀的,大多都是在康熙身邊長大,從小就在宮廷裏麵呆著的旗人。
這樣的人不屬於科舉考上來的,能夠被派出去撈錢,全是靠給皇家幹粗活。
說難聽一點就是老愛家的家奴,所以這個時期他們在奏折裏麵對康熙的自稱就是奴才。
康熙眼見這麽多人圍著他叫自稱奴才。
大清第一巴圖魯,越聽越開心。
“這個稱唿對,極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大家都想討皇帝喜歡,都想進步進步。
康熙50年之後,除個別的大臣和皇子之外,旗人大臣們基本上也都開始陸陸續續自稱奴才。
這才有了所謂的滿漢分別稱臣和奴才的現象。
老愛家的特點就是兒子看不慣老爹。
雍正登基之後,對於父親這種把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國家的政治機器綁定在一起的行為就很反感。
所以在雍正朝,雍正不僅不希望漢人自稱奴才,他對於滿人自稱奴才也不怎麽喜歡。
隻不過清世宗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改革上,這種細枝末節的事情就沒有怎麽太矯枉過正。
可是乾隆一上來情況就又反轉了。
“我爺爺愛用的東西能有錯嗎?”
“我看用的這是字也好、詞也好、意也好。”
於是在乾隆朝奴才這個稱唿就開始被製度化了。
寫在正經公文裏麵的,也就是題本上的東西,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全部要自稱臣。
因為這個是地方和朝廷的公文,是要給朝臣們看的,你自稱奴才幹什麽?
但是寫在奏折裏的東西,如果是以私人名義寫的,滿人出身的大臣就得用奴才,漢人才必須用臣,分得清清楚楚。
《清高宗實錄》:“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諭日,禦史天保、馬人龍奏監考教習 ,查出代倩之弊一折已交部查辦。
至其折內書銜因天保在前,遂概稱奴才。
向來奏折,滿洲率稱奴才,漢官率稱臣;此不過相沿舊例,且亦惟請安、謝恩及陳奏已事則然。”
說有一迴滿人大臣天保和漢人大臣馬人龍一起聯名上折的時候,馬仁龍就跟在滿人大臣後麵一起用了奴才。
乾隆立馬就翻臉了。
“狗的,你也配稱奴才。”
相當於乾隆用自稱的方式把滿漢給分割開來。
不僅如此,一年之後,乾隆39年,乾隆更是要求武將們無論是滿是漢,全部要自稱奴才。
很明顯,這是為了防止八旗勳貴還有武將搞事情,得拿腳踩嚴實了。
對於稱奴才這種行為,別說漢臣不滿意,其實滿洲八旗也不太願意。
入關的時候,大家一起陪你們家打天下,打完了我們就學成奴才了?
行,你現在牛掰,我們鬥不過你,可你早晚有不行的一天!
於是光緒年間,旗人大臣們對於動輒自稱奴才的行為就越來越反感,大家都開始用臣來自稱。
宣統二年,這個時候大清也要快完了。
身為滿人的海軍大臣載洵上奏,請求正式廢除奴才的稱唿。
於是在距離大清進棺材板不到一年的時候,奴才這個稱唿提前幾個月壽終正寢。】
萬曆十九年。
這一年李成梁被彈劾罷官。
“給他複官。”
“把東北女真給朕犁一遍。”
“車輪放平,高過車輪者斬!”
“做到了,公侯爵位,世襲罔替!”
“若是存養寇自重的心思,朕活刮了他。”
雖然這時的萬曆和朝臣因為皇儲的問題鬧的不愉快,但大家還是齊心協力先搞定女真。
至於民亂,額……等老爺我撈夠了,會給你們留一線生機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女真太可惡了。”
“絕我華夏道統,不尊孔孟,有違人倫。”
“合該犁庭掃穴。”
反正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一項又一項的罪名被安在女真頭上。
大人們絕對不是因為滿清剃發易服,也不是因為連奴才都需要滿人才能自稱,更不是因為滿清讓自己撈不到錢,還不如朱明,才準備滅了他們的。
不是!絕對不是!
大明,應天府。
朱元璋對稱臣還是稱奴才無感,唯獨注意到兩點。
朱元璋對著徐達言道:“此次征北元,順帶把東北女真,滅族!”
隨後朱元璋皺起眉頭,小聲嘟囔道:“奏折……”
這東西怎麽看,就怎麽適合咱老朱啊。
“嘶……”大腿傳來疼痛,朱元璋迴過神來,就見馬皇後瞪著自己。
“錦衣衛已經夠過分了,你還想搞奏折?”
老朱連忙擺手:“妹子,你是了解咱的。”
“我就是太過了解你,才知道你肯定想做。”
“嘿嘿,咱不做,咱就是想想而已。”老朱言不由衷的說道。
“重八,這種事真的不能做。”
“家國不分,是為帝大忌。”
“為何皇帝富有四海,但國庫是國庫,內帑是內帑?”
“這個道理你是知曉的……”
老朱連忙點頭,口裏不停應著:“咱知,咱就是想想,絕不會做的。”
“你要相信咱。”
見老朱的模樣,馬皇後也沒再勸,隻能日後時時警醒他。
畢竟老朱的話,標點符號都不能信。
【以下來自一對閨蜜日常對話:
“我想吃冰糕。”
“你肚兒不舒服,還想吃冰糕?”
“吃暖糕嘛!暖糕吃不吃!”】
【“16出來了,我想換新手機。”
“才買了15,換手機?腳機。”】
【“這個蘋果皮是拿刀削還是刮呀?”
“拿槍打!”】
【“啊~你家怎麽這麽多好吃的?”
“老子偷的!”】
【“這水開了要不要關啊?”
“不用關,不用關。”
“來把這個水燒幹。”
“把鍋燒穿。”
“把房子燒爛哈。”】
評論區:
〖暖糕不吃還有批糕可以試一試。〗
〖四川娃兒必定會聽過的一句話:“他喊你吃屎你吃不嘛?”〗
〖還有一句:“吃龍肉”。〗
〖有時候問一句真的假的,收到的迴答都是:煮的。〗
〖重慶女生動手,四川女生動口,一個物理傷害,一個精神傷害。〗
〖四川人好有意思,想養一隻。〗
〖作為四川人,陰陽是必修課。〗
〖在我認識外省同學之前,我從來沒有覺得這是陰陽怪氣。〗
〖我: 我沒找到啊,在哪呢?
我媽: 老子今天找到了咋個說?〗
〖我媽:在我手頭,一天到晚莫得個收撿。〗
〖在我背上,你放在桌子上,你問桌子要嘛。〗
〖我媽:“把花椒給我拿過來。”
我:找一圈“在哪點啊?”
我媽:“你新來的?”〗
〖我媽一般說:耶,你是這屋的客啊!〗
〖小時候:“媽媽我想看熊出沒~”
我媽:“看鬼出沒。”〗
〖我:媽媽,我襪子呢?
我媽:你喊它嘛,來,手機給你,你給他打電話嘛。〗
〖我:媽,我那件衣服在哪兒哦,找不到喃?
我媽:你喊他嘛,把他喊答應問他在哪兒哈。〗
〖我:“媽!!!我腰杆痛!!!”
媽:“你腰杆痛?亂杆痛,小歪兒哪點來的腰杆。…………(此處省略五千字)”〗
〖我:媽,衣服晾不晾?
我媽:不用晾,等它在哪,等他發爛發臭。〗
〖我媽:曬他爪子安?齷到起,啥子時候生蛆啥子時候用哈。〗
〖你如果問四川人東西在哪兒你會得到以下迴答:
“在我手上!”
“在我背上背起!”
“在我褲腰帶上拴起!”
“在我夾窩頭躲起!”
所以請問到底在哪裏?〗
〖好巧:也!
嘲諷:也~
讚同:也~~
好笑:也
疑問:也?〗
古人現學現用:“也,這天幕為何如此獨愛四川?”
“或許天幕後麵的神仙是四川人。”
大秦,鹹陽。
始皇疑惑的很,來來迴迴已經觀看了不下二十條關於四川的視頻了。
“四川到底有誰在啊?”
“不過後世川人說話方式……讓人反感卻又生不出厭惡。”
大漢,長安。
“我看這後世川人都隨了你的性子。”呂雉嘟囔道。
“乃公怎麽了?”
“怎麽了?”
“麽了?”
劉邦聲音有些頗大,乃公美男子一個,知書達理的很。
“圖安逸,說話陰陽怪氣卻又讓人心生憐愛。”
劉邦一把將呂雉擁入懷中,笑道:“還是娥姁懂我。”
“普天之下的臣民,都說乃公說話粗鄙。”
劉邦拇指與食指放在呂後的鼻尖一捏,接著又道:“可唯獨隻有娥姁懂朕啊。”
呂雉:嗬嗬……你還以為我剛嫁給你?一句甜言蜜語就想到我?
男人有兩個頭,而一般來說手是受大頭的腦部神經控製。
但偶爾……也會受小頭控製。
劉邦不動聲色的用左手舉起酒杯邀群臣共飲,右手卻開始上下其手。
左手放下酒杯,右手用力一捏,隨後劉邦客觀評價了一下酒水。
“潤。”
“軟。”
“柔。”
呂後或許有些著涼,身子冷顫一下。
【#死了比活著還忙#】
【一位老太太死之後,家裏人給她燒了個紙牛,過了一個月,老太太托夢說:
“每天都得去割草放牛。”
家裏人一聽又給她燒了個仆人,結果因為燒的急,沒給仆人點眼睛捅耳朵。
老太太幾天後又托夢說:
“你們這是燒了個什麽玩意兒?”
“又聾又瞎,每天摸索著往外跑,我每天放牛迴來還得去找他。”
家人一聽又給老太太燒了個仆人,這迴沒忘記點睛也沒忘記捅耳朵。
怕他亂跑,燒之前還把他的一條腿給打折了。
過了一段時間,老太太又托夢了。
“你們能不能讓我過點消停日子?”
“我以前隻放牛找瞎子就行了,現在還得背著瘸子去治病。”
“一天不去,他就喊疼。”
家裏人又給老太太燒去了一對童男童女,想讓童男童女伺候老太太。
結果一個月之後,老太太又托夢說:
“這倆身體倒是沒啥毛病了,就是他們光談戀愛不幹活,完了我還得給他們做飯。”
“我早上給他們做好飯,吃了飯背著瘸子去看病,緊接著迴來放牛。”
“放牛迴來天都黑了,還得滿山找聾子。”】
評論區:
〖紙人不能畫睛。〗
〖能點,不過是燒的時候才能點。〗
〖老奶奶:別燒了!別燒了!你們別燒了!〗
〖別燒了!都死過來自己瞧瞧。〗
〖起步就錯了,燒什麽牛啊,給燒個老頭多好。〗
〖那還得伺候老頭。〗
〖燒個小夥合適。〗
〖小夥跟人跑了。狗頭·jpg。〗
〖燒個別墅,燒個轎車,燒個大電視三件套。〗
〖說不定還得加油,還得交電費。〗
〖一年後:現在不光給他倆做飯,背瘸子去看病、放牛、找聾子,還得看著童男童女的孩子和送他上學放學。〗
〖這不是老郭單口裏講過的故事嗎?〗
〖我也要做營銷號,想怎麽瞎說就怎麽瞎說。〗
“評論的意思……是說這個是假的?”
“對,編的故事。”
“所以天幕剛才放的視頻也不一定是真的?”
畫者想出一種可能性,後人或有類似誌怪小說裏的留影珠,可以將人的生活亦或者戲劇之類留影,而後裁剪、拚接搭配上自己寫的文字。
“這不是想怎麽說都成?”
“會寫故事,能說話就能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後人……分得清嗎?”
【#臣和奴才#】
【在清朝電視劇中經常能看見漢臣稱臣,滿臣稱奴才,那這種究竟從何開始呢?】
【臣:一開始也是奴才的意思。
臣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當中,形象就是一個豎立的眼睛。
《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其中的臣是指男奴隸的意思,而妾則是指女奴隸的意思。
《禮記·少儀》:“牛則執紖,馬則執勒,皆右之;臣則左之。”
夏商時代的奴隸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戰俘,所以這個時候的臣也有戰俘的意思。
但是,之後隨著官僚集團的發展,臣的含義就逐漸從被征服的人變成了輔佐統治者完成對底層管理的職業,奴隸的性質反而就消失了。
明代萬曆年間,東北人努爾哈赤崛起之後,後金的政治製度與其說是另起爐灶,不如說是地方部落加上明朝製度的大雜燴。
所以天命時期的女真人與大汗之間的自稱很直接就是“我”。
隻有投降女真人的漢人,這個時候才會自稱“臣”。
到了皇太極時期,滿清完成了早期的封建化,就開始學習明朝了,滿人漢人的大臣自稱一律使用“臣”。
崇德、順治兩朝都是一樣,但到了康熙朝的時候,情況就發生變化了。
咱們在影視劇裏麵經常會看到一個東西叫做奏折,也就是兩個硬的封麵,中間夾雜了幾十個折疊屏的那玩意。
一些不考究的劇組,連宋朝都會被安排說大臣上奏折了。
實際上直到清朝順治朝為止,中國古代的朝廷與地方之間的聯係靠的都是題本(各時代稱唿不一,采用明朝用法)。
明朝官員有事報告皇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
題本蓋官印,奏本不蓋印。
題、奏本都由通政使司進呈,由內閣大學士“票擬”,給出相應的處理意見,然後呈交皇帝“批紅”,由皇帝給出最終決定並用印下發。
因此,這兩種文書都是公開的。
但是康熙皇帝這個人他不一樣。
他善,舍不得大臣們上班幹活累著。
與其說大家一起開會討論,不如讓地方官和自己悄悄的說話,於是奏折就出現了。
奏折實際上就是把過去要公開的很多國家大事,全部變成了地方官和皇帝的私房話。
《康熙王朝》裏這個私房話還成了康熙治理有方、調節大臣關係的好辦法。
好聽一點的說法:叫加強了君主集權。
難聽一點的說法:家國不分。
實際上就是把國家當做自己一個人的私產。
屬於部落文化沒有洗幹淨,還一個勁的開倒車。
康熙年間能夠和皇帝用密折交流的大臣並不多。
而能夠和康熙用奏折告小黑狀的,大多都是在康熙身邊長大,從小就在宮廷裏麵呆著的旗人。
這樣的人不屬於科舉考上來的,能夠被派出去撈錢,全是靠給皇家幹粗活。
說難聽一點就是老愛家的家奴,所以這個時期他們在奏折裏麵對康熙的自稱就是奴才。
康熙眼見這麽多人圍著他叫自稱奴才。
大清第一巴圖魯,越聽越開心。
“這個稱唿對,極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大家都想討皇帝喜歡,都想進步進步。
康熙50年之後,除個別的大臣和皇子之外,旗人大臣們基本上也都開始陸陸續續自稱奴才。
這才有了所謂的滿漢分別稱臣和奴才的現象。
老愛家的特點就是兒子看不慣老爹。
雍正登基之後,對於父親這種把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國家的政治機器綁定在一起的行為就很反感。
所以在雍正朝,雍正不僅不希望漢人自稱奴才,他對於滿人自稱奴才也不怎麽喜歡。
隻不過清世宗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改革上,這種細枝末節的事情就沒有怎麽太矯枉過正。
可是乾隆一上來情況就又反轉了。
“我爺爺愛用的東西能有錯嗎?”
“我看用的這是字也好、詞也好、意也好。”
於是在乾隆朝奴才這個稱唿就開始被製度化了。
寫在正經公文裏麵的,也就是題本上的東西,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全部要自稱臣。
因為這個是地方和朝廷的公文,是要給朝臣們看的,你自稱奴才幹什麽?
但是寫在奏折裏的東西,如果是以私人名義寫的,滿人出身的大臣就得用奴才,漢人才必須用臣,分得清清楚楚。
《清高宗實錄》:“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諭日,禦史天保、馬人龍奏監考教習 ,查出代倩之弊一折已交部查辦。
至其折內書銜因天保在前,遂概稱奴才。
向來奏折,滿洲率稱奴才,漢官率稱臣;此不過相沿舊例,且亦惟請安、謝恩及陳奏已事則然。”
說有一迴滿人大臣天保和漢人大臣馬人龍一起聯名上折的時候,馬仁龍就跟在滿人大臣後麵一起用了奴才。
乾隆立馬就翻臉了。
“狗的,你也配稱奴才。”
相當於乾隆用自稱的方式把滿漢給分割開來。
不僅如此,一年之後,乾隆39年,乾隆更是要求武將們無論是滿是漢,全部要自稱奴才。
很明顯,這是為了防止八旗勳貴還有武將搞事情,得拿腳踩嚴實了。
對於稱奴才這種行為,別說漢臣不滿意,其實滿洲八旗也不太願意。
入關的時候,大家一起陪你們家打天下,打完了我們就學成奴才了?
行,你現在牛掰,我們鬥不過你,可你早晚有不行的一天!
於是光緒年間,旗人大臣們對於動輒自稱奴才的行為就越來越反感,大家都開始用臣來自稱。
宣統二年,這個時候大清也要快完了。
身為滿人的海軍大臣載洵上奏,請求正式廢除奴才的稱唿。
於是在距離大清進棺材板不到一年的時候,奴才這個稱唿提前幾個月壽終正寢。】
萬曆十九年。
這一年李成梁被彈劾罷官。
“給他複官。”
“把東北女真給朕犁一遍。”
“車輪放平,高過車輪者斬!”
“做到了,公侯爵位,世襲罔替!”
“若是存養寇自重的心思,朕活刮了他。”
雖然這時的萬曆和朝臣因為皇儲的問題鬧的不愉快,但大家還是齊心協力先搞定女真。
至於民亂,額……等老爺我撈夠了,會給你們留一線生機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女真太可惡了。”
“絕我華夏道統,不尊孔孟,有違人倫。”
“合該犁庭掃穴。”
反正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一項又一項的罪名被安在女真頭上。
大人們絕對不是因為滿清剃發易服,也不是因為連奴才都需要滿人才能自稱,更不是因為滿清讓自己撈不到錢,還不如朱明,才準備滅了他們的。
不是!絕對不是!
大明,應天府。
朱元璋對稱臣還是稱奴才無感,唯獨注意到兩點。
朱元璋對著徐達言道:“此次征北元,順帶把東北女真,滅族!”
隨後朱元璋皺起眉頭,小聲嘟囔道:“奏折……”
這東西怎麽看,就怎麽適合咱老朱啊。
“嘶……”大腿傳來疼痛,朱元璋迴過神來,就見馬皇後瞪著自己。
“錦衣衛已經夠過分了,你還想搞奏折?”
老朱連忙擺手:“妹子,你是了解咱的。”
“我就是太過了解你,才知道你肯定想做。”
“嘿嘿,咱不做,咱就是想想而已。”老朱言不由衷的說道。
“重八,這種事真的不能做。”
“家國不分,是為帝大忌。”
“為何皇帝富有四海,但國庫是國庫,內帑是內帑?”
“這個道理你是知曉的……”
老朱連忙點頭,口裏不停應著:“咱知,咱就是想想,絕不會做的。”
“你要相信咱。”
見老朱的模樣,馬皇後也沒再勸,隻能日後時時警醒他。
畢竟老朱的話,標點符號都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