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四年秋,一場田賦案,掀起了燕國政壇風暴。


    起因是今年風調雨順,但國庫的田賦收成竟然比去年還少了一成。


    燕王大發雷霆,下令燕翎衛徹查。


    涉案的燕國世勳五百六十七家,跪在王宮門口請求燕王高抬貴手。


    燕王沉默了三日後,下旨從輕發落。


    本以為燕王妥協了,但沒想到,十天後,燕王便找到借口,族滅了烏蘭哈達城主萬俟納達滿門。


    襄都一片風聲鶴唳,燕國頂級權貴,人人自危。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周召開了禦前內閣擴大會議。


    “陛下,燕王剛愎自用,革新操之過急,內部的不滿隨時都會爆發,隻要我們給他們點壓力,燕國這隻紙老虎,一戳就破。”


    兵相薑久烈率先開口請戰。


    右龍武衛大將軍陳之龍也不甘落後:“陛下,我軍炮營已經組建完成,野戰虎蹲炮、攻城重炮都有了長足進步,絕非從前那般容易炸膛開裂。


    燕軍,可一戰而大破之。”


    已經是四位孩子父親的姬十三,也成熟穩重了許多,隻是波瀾不驚地敲打著椅子扶手,並未立刻表態,也未向誰求助。


    薑雲逸赫然出列,道:“陛下,滅燕容易,融合難。眼下滅燕時機尚未成熟,須得待燕王完全失卻人心,再一戰而定之。若此,後續麻煩才越小。”


    薑久烈立刻反駁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眼下正是燕國內部矛盾最尖銳之時,若是再耽擱二三年,燕國革新穩固,再要滅之,就沒有這麽容易了。”


    薑雲逸耐心解釋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周的革新是有深厚經濟基礎的。


    而燕國經濟基礎與大周迥然相異,貿然照搬大周經驗,隻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眼下出兵,反倒會迫使燕國內部放下分歧。不若再等等,最多一兩年,燕國必定內亂。


    在此之前,要先做好充分的輿論準備。”


    薑久烈冷哼一聲:“你這是巧言令色!”


    薑雲逸也不與他糾纏,直接道:“表決吧,讚成立刻出兵的舉手。”


    薑久烈狠狠瞪了他一眼,沒有再做口舌之爭。


    不用想也知道,根本沒有人讚成立刻對燕國用兵,除了帶兵大將們迫切想要立功。


    不過大周的朝堂之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燕國內部矛盾的激烈程度。


    在薑雲逸看來,丘太一還算個人物,元利貞不能說差,但連老燕王那等梟雄人物都趕不上,不上不下的。


    就這種貨色也配跟大周較勁?


    燕國最好的策略是少折騰,安撫人心,這樣才能給大龍吞蛟造成更多的麻煩。


    元利貞越折騰,死得越快。


    “農業水利部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中原田畝清丈的責任壓實,中原搞不好,怎麽叫其他地方配合?


    原定五年內完成的,這都四年半了,進度還不到一半,實在是不像話!


    司棣、兗州、關中田畝清丈進度尚可,豫州、青州、冀州、徐州再拖延下去,今年四州郡縣主官考核全部下等!”


    薑雲逸直接發出了政治威脅,其他人都沒吭聲,裝鴕鳥。


    非暴力,不合作。


    薑雲逸也很頭疼,施政最怕的就是這種陽奉陰違,嘴上不吭聲,背後不配合。


    ……


    散會後。


    薑雲逸迴到內閣,中書舍人方文舉送來今日的公文:


    “明相,第一艘主力戰艦下水了,但載重不及預期。”


    薑雲逸接過公文掃蕩了一遍,原來是船舷承重能力不足,無法承載太多重炮。


    原計劃裝載三千斤重炮二十門,千斤炮三十六門,實際三千斤重炮隻裝了十四門就出現結構性不穩了。


    看完公文,他不假思索,唰唰寫下兩行:


    “主力戰艦事關重大,請有關各方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盡速優化設計方案。


    要以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切勿扯皮推諉!”


    批示完急件,薑雲逸問道:“蒸汽機怎麽樣了?”


    方文舉趕緊道:“博物院已經拿出第七個樣品了。隻是質量與驅動力比值一直降不下來,無法實用。


    再就是傳動結構材料一直不達標,熱效率不高,氣密性不夠,缸體焊接易漏氣等老問題。”


    薑雲逸並不意外,點點頭:“十年能出成果,給他們記大功,這是劃時代的傑作,將實質性改變整個世界的發展邏輯。


    造船是非常複雜的工業體係,我們才剛剛起步,風帆戰艦需要幾十年才能追上西洋列強。


    所以,我們要彎道超車,用蒸汽機加速趕超的進程。”


    方文舉邊聽邊記,這可都是旁處學不到的大見識。


    “對了,行文交建部和博物院,盡速上馬軌道交通重大攻關專項,至少要成立一個小型專職課題組來做這件事。


    以後境內以水運為主,軌道交通為輔,官道還要再次之。”


    方文舉有些不明所以,欲言又止了一下,還是追問道:“下官愚鈍,請明相明示,何為軌道交通?”


    薑雲逸啞然失笑,拿起一張麻紙,畫了一張醜陋的草圖,遞過去道:


    “就是鋪上鐵軌,用蒸汽機拉著車廂跑。一旦落地,其陸路運輸效率將提高幾十倍,就是一次性投入較大。”


    方文舉仔細看著草圖琢磨了一下,大致明白了軌道交通的原理。


    “關內關外無法用運河連接,所以以後肯定要修一條鐵路,就是用軌道交通,把友誼關和襄都連接起來。


    以後遼東的人,先坐蒸汽機車到友誼關,然後乘船沿運河南下,就能到洛都了。”


    方文舉默然了一下,還是忍不住問道:“明相真的要吞並燕國麽?”


    薑雲逸意味深長地道:“周燕一體是曆史的大勢所趨,要麽大龍吞蛟,要麽蛟奪舍大龍。


    既然他元利貞沒那個本事入主中原,當然隻能被動接受了。”


    方文舉默然無語,心情複雜至極。


    雖然瞎子都能看出周國的野心,但從明相嘴裏得到確證,仍然心緒難平。


    周燕分離畢竟已經二百年了,隔閡肯定是有的。


    “對了,翰林院和宣教部正在編纂曆史課本,其中的世界曆史是難點,你關注一下,就能明白,如果東亞各國繼續蠅營狗苟,早晚叫西洋人一鍋端了。


    燕國不是小國,不可以依附於大國存在。周燕這等規模的國家,如果不能自立自強,亡國隻在眼前。


    僅一個船舶工業,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技術積累,朝野上下這兩年算是看得清楚明白了。


    以燕國的國力,有能力辦水師麽?如果沒有水師,以後又拿什麽延續國祚?


    隻有周燕一體,才能盡快結束紛爭,團結一致向外看。”


    方文舉無言以對。


    從泰興元年開始,朝廷每年往船舶工業裏投入一百多萬萬錢,這是燕國財政狀況無論如何也跟不上的。


    可就算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新下水的主力戰艦竟然還是不及預期。


    這兩年下水的二十四艘輕型護衛艦,遵循的是打不過也要跑得過的思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嶽大都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嶽大都督並收藏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