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大司農饞壞了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 作者:南嶽大都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七月十二日。
皇宮,禦書房。
永興三十一年,第四次禦前內閣擴大會議。
“陛下,西線運河進展順利,預計八月底可以全線貫通。”
大司農衛忠先率先出列陳述一件大喜事。
“本相記得,施工方案裏,光穎水中上遊疏通獨占三成工程量吧?”
薑雲逸忽然開口打斷了大司農施法。
衛忠先感覺情緒都不太連貫了,惱火地道:“穎水疏通本就要在冬日枯水期進行!”
薑雲逸淡然道:“那就不能叫全線貫通,頂多就是勉強通航。”
眾人側目審視薑雲逸,不明白這小子為什麽要雞蛋裏挑骨頭。
難道是在內閣妥協以後,要從府寺身上找補迴來?這也太欺軟怕硬了吧?
衛忠先斬釘截鐵地道:“反正南糧可以北運了,這就是一件大好事!”
薑雲逸笑容可掬地道:“大司農莫要生氣,我這隻是謹慎慣了,怕朝廷措辭不嚴謹,授人口實,畢竟天下人都盯著運河呢。”
這翻雲覆雨的口氣和措辭,真是叫人恨得牙癢癢。
衛忠先冷哼一聲,理了理不連貫的情緒,卻仍然腆著老臉道:
“陛下,去歲透支許多稅賦,今年朝廷用度缺口巨大,剛入年中就已快入不敷出,請陛下禦批,從央行貸款一百萬萬,分五年還本付息。”
眾臣震驚地看著衛公,衛公饞央行的身子不是一天兩天了,誰特麽看著不眼饞?
可是,一張嘴就要一百萬萬,這是饞瘋了吧?
不過薑雲逸那小子算無遺策,怕是早就洞若觀火,所以才主動找茬攪局。
內閣爭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了結,竟然沒有外溢出來,導致各方都無處借力,被迫偃旗息鼓。
可各方哪裏會死心?
僅憑年老色衰的衛公,肯定不可能從薑雲逸那頭貔貅嘴裏摳出錢來,所以主動做球給皇帝。
而新君確有與府寺抱團取暖的政治需要。
當太子時需要籠絡好大佬們抬轎子,如今當上皇帝了,親王們明顯沒機會造反的,總該籠絡府寺上卿反抗內閣壓迫了吧?
內閣權力實在是過大了,確有限製一下的必要。
感受到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姬十三略顯遲疑,下意識看了一眼薑雲逸,卻見對方並未眼神威脅,反倒閉目養神起來。
“大司農,大致有哪些缺口亟需填補?”
皇帝沒有拒絕,也沒有完全答應,反倒是要大司農把財政缺口擺出來掰扯個清楚明白。
做了十一年大司農,這顯然難不倒衛忠先,但他並不敢怠慢,因為那薑小賊最擅長無中生有,而司農寺許多地方漏風,當即神色鄭重地道:
“迴陛下,其一,各地府庫官倉空虛,去歲掏空了司棣、兗州、青州、冀州、幽州五州。
錢尚可勒緊褲腰帶,但糧食幹係地方穩定,需得盡速充實,這個缺口是二萬萬石。
朝廷去大量收購,今年年景中平,江淮之地約莫石米一二百錢的樣子,加上人工漕運,填滿五州官倉需要將近三四百萬萬錢。
今年可先填充一成,約莫要三四十萬萬錢。”
許多官員神色怪異,大司農這算盤打得,劈啪亂響。
衛忠先先列了一條,就下意識看向薑雲逸,卻見對方仍舊閉目養神,心裏很沒底,看向皇帝道:
“陛下,老臣所言句句屬實。”
姬十三一陣無語,能拿到台麵上說的,大概是真的。
薑雲逸驀地睜開眼睛,道:“大司農繼續說。”
衛忠先沒好氣地道:“你有話就光明正大講出來,莫要留著坑人!”
禦書房中氣氛登時怪異起來,大司農顯然是被坑怕了。
“一事一議,有話趕緊說,不準殺迴馬槍!”
“就是就是!”
不少人趕緊出言附和,和這豎子鬥爭,一定要寸土必爭,能咬一口是一口,決不能被其戰略迂迴一網打盡了。
“明相如何說?”
皇帝心中的天平終於傾斜了一點,也跟著給了一些壓力。
薑雲逸先朝著皇帝拱拱手,然後轉身麵向衛忠先,問道:“敢問大司農,今年的稅賦,應該比往年多不少吧?
豫章一年兩熟,兩千萬畝公田,該有多少公糧北上?西線運河八月底就能貫通,漕運比陸運能節省幾倍糧食?”
衛忠先身為大司農,對於錢糧之事肯定門兒清,當即道:
“去歲抽空了五州官倉,運河隻能解決沿河之地燃眉之急,但遠一些的地方卻是還得陸運過去,靡費巨大。”
薑雲逸果斷道:“今年看起來不會有大的水旱災害,鄉下小農當能自給自足,隻要看顧好有限的大城即可。”
衛忠先立刻反駁道:“官倉空虛,社稷不穩,必須早做打算。”
薑雲逸忽地問道:“敢問大司農,去歲北伐前,五州官倉原本有多少存糧?”
隻這一句,禦書房中就落針可聞。
衛忠先神色一僵,卻硬著頭皮強硬道:“反正都抽調支應北伐了!”
薑雲逸也不跟他打嘴仗,目光轉向顧希廉,問道:“大司馬,去歲北伐大致消耗多少糧食?”
顧希廉眼皮一抖,看向前方李鎮元,卻見老爺子正閉目養神,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薑久烈忽地道:“去歲北伐期間,運抵鎮北關的軍糧攏共五百四十萬石。”
薑雲逸點點頭,看向衛忠先,道:“陸運就按損耗十倍算,攏共出庫五千多萬石糧。所以,去歲五州官倉應是有糧五千多萬石的。
也就是說,北伐前,五州官倉原本存糧隻兩成多,對吧,大司農?”
衛忠先皺眉道:“我又沒說去歲官倉是滿盈的,今歲也沒要求立刻填滿。”
薑雲逸卻不接這個茬,忽地扔出殺手鐧道:“北伐前,先帝早就摸過底的,去歲五州官倉存糧隻有一千五百萬石,其中司棣情況最好,有五百多萬石。”
隻這一句,就叫禦書房中溫度都降低了許多。所有人都知道,薑雲逸又要借題發揮了。
“有些人說北伐勞民傷財,是窮兵黷武。
先帝登基三十一年,隻打過兩次大仗,一次是永興五年,北燕二十萬大軍壓境,陛下親率五萬禁軍北上,匯合三萬邊軍,攏共八萬人。
先帝深知大周國庫空虛,經不起持久戰,所以冒險速戰速決,擊潰燕軍主力,社稷穩定。
去歲,先帝整整積累了二十五年的元氣,沒道理支撐不起一場北伐吧?
設使沒有去歲那場大戰,今朝先帝崩殂,而北國雪災嚴重,難道鎮北關、涿鹿口便能消停了麽?
屆時內憂外患,就算勉強擋住了,可這攻守易勢,得失豈可以道理計?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憑什麽就敢把所有罵名都推給先帝一個人背?”
所有人都被薑雲逸的陳詞說得心驚肉跳,這麽快就要動吏治了麽?
皇宮,禦書房。
永興三十一年,第四次禦前內閣擴大會議。
“陛下,西線運河進展順利,預計八月底可以全線貫通。”
大司農衛忠先率先出列陳述一件大喜事。
“本相記得,施工方案裏,光穎水中上遊疏通獨占三成工程量吧?”
薑雲逸忽然開口打斷了大司農施法。
衛忠先感覺情緒都不太連貫了,惱火地道:“穎水疏通本就要在冬日枯水期進行!”
薑雲逸淡然道:“那就不能叫全線貫通,頂多就是勉強通航。”
眾人側目審視薑雲逸,不明白這小子為什麽要雞蛋裏挑骨頭。
難道是在內閣妥協以後,要從府寺身上找補迴來?這也太欺軟怕硬了吧?
衛忠先斬釘截鐵地道:“反正南糧可以北運了,這就是一件大好事!”
薑雲逸笑容可掬地道:“大司農莫要生氣,我這隻是謹慎慣了,怕朝廷措辭不嚴謹,授人口實,畢竟天下人都盯著運河呢。”
這翻雲覆雨的口氣和措辭,真是叫人恨得牙癢癢。
衛忠先冷哼一聲,理了理不連貫的情緒,卻仍然腆著老臉道:
“陛下,去歲透支許多稅賦,今年朝廷用度缺口巨大,剛入年中就已快入不敷出,請陛下禦批,從央行貸款一百萬萬,分五年還本付息。”
眾臣震驚地看著衛公,衛公饞央行的身子不是一天兩天了,誰特麽看著不眼饞?
可是,一張嘴就要一百萬萬,這是饞瘋了吧?
不過薑雲逸那小子算無遺策,怕是早就洞若觀火,所以才主動找茬攪局。
內閣爭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了結,竟然沒有外溢出來,導致各方都無處借力,被迫偃旗息鼓。
可各方哪裏會死心?
僅憑年老色衰的衛公,肯定不可能從薑雲逸那頭貔貅嘴裏摳出錢來,所以主動做球給皇帝。
而新君確有與府寺抱團取暖的政治需要。
當太子時需要籠絡好大佬們抬轎子,如今當上皇帝了,親王們明顯沒機會造反的,總該籠絡府寺上卿反抗內閣壓迫了吧?
內閣權力實在是過大了,確有限製一下的必要。
感受到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姬十三略顯遲疑,下意識看了一眼薑雲逸,卻見對方並未眼神威脅,反倒閉目養神起來。
“大司農,大致有哪些缺口亟需填補?”
皇帝沒有拒絕,也沒有完全答應,反倒是要大司農把財政缺口擺出來掰扯個清楚明白。
做了十一年大司農,這顯然難不倒衛忠先,但他並不敢怠慢,因為那薑小賊最擅長無中生有,而司農寺許多地方漏風,當即神色鄭重地道:
“迴陛下,其一,各地府庫官倉空虛,去歲掏空了司棣、兗州、青州、冀州、幽州五州。
錢尚可勒緊褲腰帶,但糧食幹係地方穩定,需得盡速充實,這個缺口是二萬萬石。
朝廷去大量收購,今年年景中平,江淮之地約莫石米一二百錢的樣子,加上人工漕運,填滿五州官倉需要將近三四百萬萬錢。
今年可先填充一成,約莫要三四十萬萬錢。”
許多官員神色怪異,大司農這算盤打得,劈啪亂響。
衛忠先先列了一條,就下意識看向薑雲逸,卻見對方仍舊閉目養神,心裏很沒底,看向皇帝道:
“陛下,老臣所言句句屬實。”
姬十三一陣無語,能拿到台麵上說的,大概是真的。
薑雲逸驀地睜開眼睛,道:“大司農繼續說。”
衛忠先沒好氣地道:“你有話就光明正大講出來,莫要留著坑人!”
禦書房中氣氛登時怪異起來,大司農顯然是被坑怕了。
“一事一議,有話趕緊說,不準殺迴馬槍!”
“就是就是!”
不少人趕緊出言附和,和這豎子鬥爭,一定要寸土必爭,能咬一口是一口,決不能被其戰略迂迴一網打盡了。
“明相如何說?”
皇帝心中的天平終於傾斜了一點,也跟著給了一些壓力。
薑雲逸先朝著皇帝拱拱手,然後轉身麵向衛忠先,問道:“敢問大司農,今年的稅賦,應該比往年多不少吧?
豫章一年兩熟,兩千萬畝公田,該有多少公糧北上?西線運河八月底就能貫通,漕運比陸運能節省幾倍糧食?”
衛忠先身為大司農,對於錢糧之事肯定門兒清,當即道:
“去歲抽空了五州官倉,運河隻能解決沿河之地燃眉之急,但遠一些的地方卻是還得陸運過去,靡費巨大。”
薑雲逸果斷道:“今年看起來不會有大的水旱災害,鄉下小農當能自給自足,隻要看顧好有限的大城即可。”
衛忠先立刻反駁道:“官倉空虛,社稷不穩,必須早做打算。”
薑雲逸忽地問道:“敢問大司農,去歲北伐前,五州官倉原本有多少存糧?”
隻這一句,禦書房中就落針可聞。
衛忠先神色一僵,卻硬著頭皮強硬道:“反正都抽調支應北伐了!”
薑雲逸也不跟他打嘴仗,目光轉向顧希廉,問道:“大司馬,去歲北伐大致消耗多少糧食?”
顧希廉眼皮一抖,看向前方李鎮元,卻見老爺子正閉目養神,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薑久烈忽地道:“去歲北伐期間,運抵鎮北關的軍糧攏共五百四十萬石。”
薑雲逸點點頭,看向衛忠先,道:“陸運就按損耗十倍算,攏共出庫五千多萬石糧。所以,去歲五州官倉應是有糧五千多萬石的。
也就是說,北伐前,五州官倉原本存糧隻兩成多,對吧,大司農?”
衛忠先皺眉道:“我又沒說去歲官倉是滿盈的,今歲也沒要求立刻填滿。”
薑雲逸卻不接這個茬,忽地扔出殺手鐧道:“北伐前,先帝早就摸過底的,去歲五州官倉存糧隻有一千五百萬石,其中司棣情況最好,有五百多萬石。”
隻這一句,就叫禦書房中溫度都降低了許多。所有人都知道,薑雲逸又要借題發揮了。
“有些人說北伐勞民傷財,是窮兵黷武。
先帝登基三十一年,隻打過兩次大仗,一次是永興五年,北燕二十萬大軍壓境,陛下親率五萬禁軍北上,匯合三萬邊軍,攏共八萬人。
先帝深知大周國庫空虛,經不起持久戰,所以冒險速戰速決,擊潰燕軍主力,社稷穩定。
去歲,先帝整整積累了二十五年的元氣,沒道理支撐不起一場北伐吧?
設使沒有去歲那場大戰,今朝先帝崩殂,而北國雪災嚴重,難道鎮北關、涿鹿口便能消停了麽?
屆時內憂外患,就算勉強擋住了,可這攻守易勢,得失豈可以道理計?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憑什麽就敢把所有罵名都推給先帝一個人背?”
所有人都被薑雲逸的陳詞說得心驚肉跳,這麽快就要動吏治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