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太祖托夢說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 作者:南嶽大都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剛過午。
大批燕國世勳雲集王宮門口,強烈抗議燕王重開庫裏勒會議。
不多時,燕王十分大度地沒有任何訓斥,直接召所有人入殿議政。
燕王端坐於王座之上,國相立於殿下最上首,斜對著眾人,一副已經做好充分戰鬥準備的架勢。
許多世勳皆是縮了縮脖子,北宮氏覆滅後,丘氏就是世勳扛把子,若非丘太一鐵了心厲行革新,哪裏輪得到長孫日成成為世勳領袖?
長孫日成行禮過後,赫然出列,道:“聽聞大王欲重開庫裏勒會議,不知是何緣故?”
說完之後,長孫日成下意識看向國相丘太一,顯然是等他給個說法,然後扯皮。
誰知,端坐在王座上的元利貞忽然不鹹不淡地道:“昨夜太祖托夢,狠狠訓斥寡人一番,說我大燕內憂外患,若不及時斧正,將有亡國大禍。
寡人大驚失色,趕緊請益太祖如何破局,太祖示下:昔年我烏桓各部紛爭不斷,被匈奴欺,被周人淩,甚至連三韓都敢來襲擾。
為化解內部矛盾,團結抵禦外辱,這才有了庫裏勒大會。
是以當此內憂外患之危亡時刻,當遍邀請燕東燕西權力人物群策群力、共度時艱。”
此言一出,世勳們一臉懵逼。
這分明就是胡扯,但出自大王之口,又是太祖托夢,誰敢質疑?
“大王,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我大燕立國已經二百年,根基穩固,雖多有紛爭,但遠未至危亡時刻。
兼且今日也大不同於往日,這庫裏勒會議自是難以因應當下新形勢。”
長孫日成代表世勳,相對委婉地表達了抵製的態度。
元利貞卻隻是一臉為難地道:“右元帥所言有理,我大燕立國已二百年,許多事情早就大不同於二百年前。
隻是太祖訓示,若是違背,寡人豈非不忠不孝?”
長孫日成被狠狠噎了一下,這就是周禮的麻煩之處,凡是要講究個忠孝禮義廉恥,一定要有個大義名分。
元利貞不給對方喘息之機,繼續道:“是以寡人與國相仔細計較了一番,太祖訓示自是要聽,庫裏勒會議一定要重開,但如何個開法,卻要因應當下新形勢酌情調整。”
世勳們被悶得想罵娘,你特麽拿著太祖托夢當借口,賣的卻是自己的私貨,要臉不?
元利貞接著道:“寡人與國相仔細計較後,一致認為,這庫裏勒會議,應先以襄都為主,畢竟人要長在襄都才好隨時議政。
國相、左右元帥、禁衛南北兩軍副元帥、襄都城主、燕翎衛大統領,這都是確定無疑要列席的,剩下三個名額,寡人與國相一時也難以計較確切,今日諸位便議一下吧。”
嘩!
人家答應你了麽?
人家答應了你麽?
議個錘子?
燕王借著太祖托夢的借口,絮絮叨叨一大頓,忽然就快進到列席名額這一軲轆,叫世勳們恨得咬牙切齒。
先前一直沒吭聲的丘太一忽然加了把火:“南邊新製中有些地方頗有可取之處,兩千石的高官皆由內閣相國舉薦。
這庫裏勒會議剩下三人,可由我等既定七人共同舉薦、大王允準。”
嘩!
“不行!”
“不可以!”
“堅決反對!”
“姓丘的,你沒安好心!”
世勳們不好罵燕王,所有的惡氣都撒在國相頭上。
丘太一不為所動,一副唾麵自幹的樣子,道:“南邊內閣相國都由大朝會公推,這剩下三個名額,由諸位公推也可,今日人還挺齊的,公推出來應是十分穩妥的。”
“丘太一!”
“你這畜生!”
世勳們剛罵了幾句,就被元利貞忽然強行打斷施法,道:“就依國相所言,進行公推。寡人內定的七人,諸位若是不滿意,也可提出異議,此為定製。”
燕王與國相快刀斬亂麻的心思已經不加掩飾,長孫日成與其他幾位實權世勳交換了一下眼神,隻能無奈地出列道:
“大王,三個名額太少了。”
“是極,是極,十三個還差不多!”
既然大腿擰不著腦袋,就隻能在既定規則裏討價還價,一定要多爭取幾個名額。
元利貞輕輕抬手,止住眾人紛爭,看向丘太一,問道:“國相以為庫裏勒會議幾個名額合適?”
丘太一道:“大王,昔年庫裏勒會議隻有萬戶以上大部首領才能列席,首屆庫裏勒會議隻八部首領出席,至立國之初也至多十三人。”
元利貞沒有說什麽,目光看向長孫日成,問道:“右元帥以為呢?”
長孫日成謹慎地道:“大王,老臣以為,十餘人為妥,少則不公,多則易亂。”
世勳們盡皆側目,雖然這家夥和了稀泥,隻說了個虛數,但也把總數定死在二十人以內。
燕王元利貞的目光再次落在其他幾位欽點的重臣身上,都得到了大差不差的說法。
“庫裏勒會議便以十三人為限,寧缺毋濫!”
“今日諸位再公推六人出來吧!”
這一場政壇大地震,世勳們事先並未有效串聯勾兌好,如今卻立刻就要定下列席人選,自是一番龍爭虎鬥,許多人近乎撕破臉皮。
許多明眼人都看得真切,這一場六桃殺百士,果真是辣手無情。
贏的人灰頭土臉,輸的人歇斯底裏。
將近黃昏,閑雜人等都被屏退,隻剩下有資格列席庫裏勒會議的十三位重臣留下,與燕王商討如何因應南邊威壓之事。
“有限開放徒河之議確屬唯一解方,隻是決不能被南邊牽著鼻子走。”
燕王元利貞率先定下了妥協的基調,這叫重臣們稍稍鬆了半口氣。
既然這個核心問題沒有爭議,剩下因應南邊滲透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更加沒有什麽分歧。
縮小決策圈子後,議政效率果真提升了許多,有資格列席的人都是一方大佬,被剪除黨羽後,都變得謹慎務實了許多,抱團取暖的態勢也沒有先前那麽明顯了。
最終,還是在丘太一的方案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完善,然後火速傳訊徒河城做出反饋。
事情走到這一步,顯然不是寧北望和韓黎明可以談妥的了,需要兩國委派使團進行仔細商討。
當然,寧北望的使命也圓滿完成。
據說侯爺耍得很過癮,武將當使者來談文事,隻管跋扈就行。
大批燕國世勳雲集王宮門口,強烈抗議燕王重開庫裏勒會議。
不多時,燕王十分大度地沒有任何訓斥,直接召所有人入殿議政。
燕王端坐於王座之上,國相立於殿下最上首,斜對著眾人,一副已經做好充分戰鬥準備的架勢。
許多世勳皆是縮了縮脖子,北宮氏覆滅後,丘氏就是世勳扛把子,若非丘太一鐵了心厲行革新,哪裏輪得到長孫日成成為世勳領袖?
長孫日成行禮過後,赫然出列,道:“聽聞大王欲重開庫裏勒會議,不知是何緣故?”
說完之後,長孫日成下意識看向國相丘太一,顯然是等他給個說法,然後扯皮。
誰知,端坐在王座上的元利貞忽然不鹹不淡地道:“昨夜太祖托夢,狠狠訓斥寡人一番,說我大燕內憂外患,若不及時斧正,將有亡國大禍。
寡人大驚失色,趕緊請益太祖如何破局,太祖示下:昔年我烏桓各部紛爭不斷,被匈奴欺,被周人淩,甚至連三韓都敢來襲擾。
為化解內部矛盾,團結抵禦外辱,這才有了庫裏勒大會。
是以當此內憂外患之危亡時刻,當遍邀請燕東燕西權力人物群策群力、共度時艱。”
此言一出,世勳們一臉懵逼。
這分明就是胡扯,但出自大王之口,又是太祖托夢,誰敢質疑?
“大王,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我大燕立國已經二百年,根基穩固,雖多有紛爭,但遠未至危亡時刻。
兼且今日也大不同於往日,這庫裏勒會議自是難以因應當下新形勢。”
長孫日成代表世勳,相對委婉地表達了抵製的態度。
元利貞卻隻是一臉為難地道:“右元帥所言有理,我大燕立國已二百年,許多事情早就大不同於二百年前。
隻是太祖訓示,若是違背,寡人豈非不忠不孝?”
長孫日成被狠狠噎了一下,這就是周禮的麻煩之處,凡是要講究個忠孝禮義廉恥,一定要有個大義名分。
元利貞不給對方喘息之機,繼續道:“是以寡人與國相仔細計較了一番,太祖訓示自是要聽,庫裏勒會議一定要重開,但如何個開法,卻要因應當下新形勢酌情調整。”
世勳們被悶得想罵娘,你特麽拿著太祖托夢當借口,賣的卻是自己的私貨,要臉不?
元利貞接著道:“寡人與國相仔細計較後,一致認為,這庫裏勒會議,應先以襄都為主,畢竟人要長在襄都才好隨時議政。
國相、左右元帥、禁衛南北兩軍副元帥、襄都城主、燕翎衛大統領,這都是確定無疑要列席的,剩下三個名額,寡人與國相一時也難以計較確切,今日諸位便議一下吧。”
嘩!
人家答應你了麽?
人家答應了你麽?
議個錘子?
燕王借著太祖托夢的借口,絮絮叨叨一大頓,忽然就快進到列席名額這一軲轆,叫世勳們恨得咬牙切齒。
先前一直沒吭聲的丘太一忽然加了把火:“南邊新製中有些地方頗有可取之處,兩千石的高官皆由內閣相國舉薦。
這庫裏勒會議剩下三人,可由我等既定七人共同舉薦、大王允準。”
嘩!
“不行!”
“不可以!”
“堅決反對!”
“姓丘的,你沒安好心!”
世勳們不好罵燕王,所有的惡氣都撒在國相頭上。
丘太一不為所動,一副唾麵自幹的樣子,道:“南邊內閣相國都由大朝會公推,這剩下三個名額,由諸位公推也可,今日人還挺齊的,公推出來應是十分穩妥的。”
“丘太一!”
“你這畜生!”
世勳們剛罵了幾句,就被元利貞忽然強行打斷施法,道:“就依國相所言,進行公推。寡人內定的七人,諸位若是不滿意,也可提出異議,此為定製。”
燕王與國相快刀斬亂麻的心思已經不加掩飾,長孫日成與其他幾位實權世勳交換了一下眼神,隻能無奈地出列道:
“大王,三個名額太少了。”
“是極,是極,十三個還差不多!”
既然大腿擰不著腦袋,就隻能在既定規則裏討價還價,一定要多爭取幾個名額。
元利貞輕輕抬手,止住眾人紛爭,看向丘太一,問道:“國相以為庫裏勒會議幾個名額合適?”
丘太一道:“大王,昔年庫裏勒會議隻有萬戶以上大部首領才能列席,首屆庫裏勒會議隻八部首領出席,至立國之初也至多十三人。”
元利貞沒有說什麽,目光看向長孫日成,問道:“右元帥以為呢?”
長孫日成謹慎地道:“大王,老臣以為,十餘人為妥,少則不公,多則易亂。”
世勳們盡皆側目,雖然這家夥和了稀泥,隻說了個虛數,但也把總數定死在二十人以內。
燕王元利貞的目光再次落在其他幾位欽點的重臣身上,都得到了大差不差的說法。
“庫裏勒會議便以十三人為限,寧缺毋濫!”
“今日諸位再公推六人出來吧!”
這一場政壇大地震,世勳們事先並未有效串聯勾兌好,如今卻立刻就要定下列席人選,自是一番龍爭虎鬥,許多人近乎撕破臉皮。
許多明眼人都看得真切,這一場六桃殺百士,果真是辣手無情。
贏的人灰頭土臉,輸的人歇斯底裏。
將近黃昏,閑雜人等都被屏退,隻剩下有資格列席庫裏勒會議的十三位重臣留下,與燕王商討如何因應南邊威壓之事。
“有限開放徒河之議確屬唯一解方,隻是決不能被南邊牽著鼻子走。”
燕王元利貞率先定下了妥協的基調,這叫重臣們稍稍鬆了半口氣。
既然這個核心問題沒有爭議,剩下因應南邊滲透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更加沒有什麽分歧。
縮小決策圈子後,議政效率果真提升了許多,有資格列席的人都是一方大佬,被剪除黨羽後,都變得謹慎務實了許多,抱團取暖的態勢也沒有先前那麽明顯了。
最終,還是在丘太一的方案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完善,然後火速傳訊徒河城做出反饋。
事情走到這一步,顯然不是寧北望和韓黎明可以談妥的了,需要兩國委派使團進行仔細商討。
當然,寧北望的使命也圓滿完成。
據說侯爺耍得很過癮,武將當使者來談文事,隻管跋扈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