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功成不必在我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 作者:南嶽大都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薑雲逸敲了敲大周郡縣圖,接著道:“東西兩線運河大致方向早都定下了,來年就開挖,希望來年年內就能完工至少西線,三年完工東線。
東西兩線之後,又該溝通哪裏?
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都是人,所以運河一定要優先勾連人。把人多的地方連起來是重要思路。
有了兩線運河,中原和江南就通了大半。剩下的無非就是關中、荊楚和巴蜀,巴蜀難啃毫無疑問,但關中和荊楚總該有些思路吧?
關中黃河水運目前尚能勉強通航,荊楚眼下隻有沿大江東出一條路,能不能試著把荊北與河洛聯係起來?
從長遠來看,這些地方一定都要勾連起來。但從短期來看,眼下如果實在解決不了那幾道天塹,就要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個,如果水路難度太大,那陸路聯係能不能加強?初步來看,關中與河洛之間、河洛與荊北荊南之間的官道是需要大規模修繕的,也是相對容易修繕的。
第二個,能不能先把這些相對封閉地區的內部挖通?荊楚、巴蜀乃至江東河湖眾多,加強區域內的水網建設也是極有價值的。待經驗豐富、條件成熟,再並入天下總水網是不是也行?”
馬景明苦笑道:“明相,荊北河洛或可溝通,但關中那裏可不隻是水路的問題。渭水沙大、水量不穩,幾乎無法穩定通航。而黃河泥沙更大,潼關至孟津這一段隻豐水期可通航,且每況愈下。巴蜀那裏的天塹更是可望不可即。”
薑雲逸也沒駁斥他,隻是微微頷首,道:“巴蜀一定要打通水路交通,十年二十年做不到,五十年一百年也一定要做到。
巴東天險固然難測,但人定勝天。博物院三兩年內就要開始著手研究解決方案,這肯定要下去實地考察,更要廣泛吸納當地能人異士群策群力。
越是這種重大難題,如果一直不動手,就一直懸在那裏。我們這代人先開個頭,就算解決不了,能解決一部分難題也好,後人可以接著我們的努力繼續幹。反正光考察研究本身也花不了太多錢。”
眾人都沒有什麽反應,巴東天險也是可以跨越的麽?
“黃河泥沙大的問題,我個人揣測和濟水流量萎縮是同一個問題。
前周立國於關中四百年,對關中平原連帶黃河中上遊地區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開發,導致當地植被破壞、水土不固,關中承載不起國都消耗也是舊都破碎的自然和經濟原因。
近二百年來,關中地區遭到的破壞不僅沒有得到恢複,還在不斷加劇。
不從源頭上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就不可能解決黃河泥沙問題,就不可能恢複通航,濟水也不可能複蘇。
如果現在不作為,再過幾百年,黃河演變成地上懸河也未可知。
所以,我們眼下要做的,是停止對黃河上遊的破壞活動,同步啟動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就算十年看不到成效,三十年五十年總能看到些成效。便是用一百年時間把黃河問題的根源解決掉,造福的就是五百年一千年。
黃河的問題如果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北方的經濟麵貌也會煥然一新。
馬監正,黃河的問題,你有了解麽?”
馬景明微微一驚,趕緊道:“下官雖了解不深,但知明相所言絕對非虛。羅德水算是比較懂黃河的,他就提過和明相類似的看法,隻不若明相這般清晰透徹。”
老官僚說話就是懂分寸,又言之有物,又阿諛奉承。
姬十三皺眉問道:“明相,孤對明相之於黃河根源問題判斷深信不疑,隻這退耕還林果真可行乎?”
薑雲逸道:“殿下,天大地大,吃飯最大,眼下絕不可立即推行退耕還林。
但如果眼下仍不作為,黃河上遊水土流失每惡化一分,未來治理難度可能便要翻倍。及時止損是對曆史負責,對子孫負責。此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之信念。
要具體落實起來,首先需要普遍性解決溫飽問題,叫糧食問題不再那般緊迫,然後才能考慮退耕還林。
並且,就算退耕也不能強行退,要拿出平原上的土地和農民做置換,或者在近城的山裏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不種糧食種果樹。反正果樹好歹也是樹,比耕地更利於水土保持。這都是農轉農的思路。
第二種思路是農轉林,朝廷出錢成立護山隊,留下必要的口糧用地,組織當地農民就地植樹造林,養護水土,把糧農變成林農。
第三種是農轉工,就是把黃河中上遊農家子弟大量吸收進職業技術學院,叫他們進城做工,在城裏紮根,掏空當地鄉村年輕人口。如此一來,當地口糧壓力迅速減小,退耕壓力才能顯著減小。
農轉農、農轉林、農轉工,多措並舉,以減輕當地口糧壓力為解題思路,轉化一部人口就地植樹造林,步步推進,穩紮穩打,至多一百年總能成就大事業的。”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是什麽神仙思路?
“明相落子,天馬行空,果真無跡可尋。黃河治理有效,不僅能通航繁榮商貿,還能徹底解決泛濫成災問題,濟水若能救活,東西之間又多一大交通動脈,盡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偉業。
此事,必須做得,功成不必在孤!”
姬十三又是感慨又是激動。
“黃河治理、巴蜀交通、荊楚交通三年內必須啟動考察研究工作。
剩下的,就是把天下水網做細致些,不僅要解決水路交通問題,還要盡可能解決灌溉問題。
淮河以南水運發達,做好縫縫補補即可。重點和難點在水量不豐的北方地區。
冀州、青州、兗州、豫州這些地區平原廣袤,十分適合水網鋪設,難點在於源頭活水。
馬監正,這四州之地廣泛鋪設水網,有可能做到麽?哪些地方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馬景明深吸一口氣,這已經超出了他預習的範疇了,隻能憑著經驗粗略估計道:
“明相,平原之地,隻要附近有河湖可資利用,都是可以鋪設水網的,隻不過北方河流普遍徑流量不高且極不穩定,無法支撐太大的運河,必須縮小運河河道。再者,一旦遭遇旱災,斷流在所難免。”
薑雲逸微微頷首,道:“在地勢較高的上遊地帶築水壩蓄水,遇旱災就放水下來補充,若此,可行麽?”
眾人再次目瞪口呆。
馬景明則皺眉謹慎地道:“明相,可行的確可行,應能有效調節北方運河水量。但這水壩要築造卻是不容易的,下官也不知何人精通此道。沿運河多建一些蓄水塘倒是常見之舉。”
薑雲逸微微頷首:“這的確是本相異想天開,但應有可行之處。如果沒有人才,那就培養一批人才出來。
還得考慮負麵影響,攔壩蓄水,會對下遊灌溉、航運、水土、魚蝦產生多大影響?築壩的地方會不會因為積水太多或者常年腐蝕,出現地震、山體滑坡等災害?
這些問題都需要謹慎摸索,不宜大幹快上。北方要通水網,但應量力而行,配套陸路交通是必須的。”
眾人才鬆了一口氣,薑雲逸又扔出一個天雷:“既然南方水多得用不完,那南水北調,可行麽?”
眾人快要裂開了,馬景明這個水利專家都被整不會了,這根本超乎他的認知了。
薑雲逸語氣一緩,道:“此事也是不急的,可以研究研究,有法子就做,沒法子就先放著,等後人再看。”
東西兩線之後,又該溝通哪裏?
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都是人,所以運河一定要優先勾連人。把人多的地方連起來是重要思路。
有了兩線運河,中原和江南就通了大半。剩下的無非就是關中、荊楚和巴蜀,巴蜀難啃毫無疑問,但關中和荊楚總該有些思路吧?
關中黃河水運目前尚能勉強通航,荊楚眼下隻有沿大江東出一條路,能不能試著把荊北與河洛聯係起來?
從長遠來看,這些地方一定都要勾連起來。但從短期來看,眼下如果實在解決不了那幾道天塹,就要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個,如果水路難度太大,那陸路聯係能不能加強?初步來看,關中與河洛之間、河洛與荊北荊南之間的官道是需要大規模修繕的,也是相對容易修繕的。
第二個,能不能先把這些相對封閉地區的內部挖通?荊楚、巴蜀乃至江東河湖眾多,加強區域內的水網建設也是極有價值的。待經驗豐富、條件成熟,再並入天下總水網是不是也行?”
馬景明苦笑道:“明相,荊北河洛或可溝通,但關中那裏可不隻是水路的問題。渭水沙大、水量不穩,幾乎無法穩定通航。而黃河泥沙更大,潼關至孟津這一段隻豐水期可通航,且每況愈下。巴蜀那裏的天塹更是可望不可即。”
薑雲逸也沒駁斥他,隻是微微頷首,道:“巴蜀一定要打通水路交通,十年二十年做不到,五十年一百年也一定要做到。
巴東天險固然難測,但人定勝天。博物院三兩年內就要開始著手研究解決方案,這肯定要下去實地考察,更要廣泛吸納當地能人異士群策群力。
越是這種重大難題,如果一直不動手,就一直懸在那裏。我們這代人先開個頭,就算解決不了,能解決一部分難題也好,後人可以接著我們的努力繼續幹。反正光考察研究本身也花不了太多錢。”
眾人都沒有什麽反應,巴東天險也是可以跨越的麽?
“黃河泥沙大的問題,我個人揣測和濟水流量萎縮是同一個問題。
前周立國於關中四百年,對關中平原連帶黃河中上遊地區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開發,導致當地植被破壞、水土不固,關中承載不起國都消耗也是舊都破碎的自然和經濟原因。
近二百年來,關中地區遭到的破壞不僅沒有得到恢複,還在不斷加劇。
不從源頭上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就不可能解決黃河泥沙問題,就不可能恢複通航,濟水也不可能複蘇。
如果現在不作為,再過幾百年,黃河演變成地上懸河也未可知。
所以,我們眼下要做的,是停止對黃河上遊的破壞活動,同步啟動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就算十年看不到成效,三十年五十年總能看到些成效。便是用一百年時間把黃河問題的根源解決掉,造福的就是五百年一千年。
黃河的問題如果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北方的經濟麵貌也會煥然一新。
馬監正,黃河的問題,你有了解麽?”
馬景明微微一驚,趕緊道:“下官雖了解不深,但知明相所言絕對非虛。羅德水算是比較懂黃河的,他就提過和明相類似的看法,隻不若明相這般清晰透徹。”
老官僚說話就是懂分寸,又言之有物,又阿諛奉承。
姬十三皺眉問道:“明相,孤對明相之於黃河根源問題判斷深信不疑,隻這退耕還林果真可行乎?”
薑雲逸道:“殿下,天大地大,吃飯最大,眼下絕不可立即推行退耕還林。
但如果眼下仍不作為,黃河上遊水土流失每惡化一分,未來治理難度可能便要翻倍。及時止損是對曆史負責,對子孫負責。此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之信念。
要具體落實起來,首先需要普遍性解決溫飽問題,叫糧食問題不再那般緊迫,然後才能考慮退耕還林。
並且,就算退耕也不能強行退,要拿出平原上的土地和農民做置換,或者在近城的山裏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不種糧食種果樹。反正果樹好歹也是樹,比耕地更利於水土保持。這都是農轉農的思路。
第二種思路是農轉林,朝廷出錢成立護山隊,留下必要的口糧用地,組織當地農民就地植樹造林,養護水土,把糧農變成林農。
第三種是農轉工,就是把黃河中上遊農家子弟大量吸收進職業技術學院,叫他們進城做工,在城裏紮根,掏空當地鄉村年輕人口。如此一來,當地口糧壓力迅速減小,退耕壓力才能顯著減小。
農轉農、農轉林、農轉工,多措並舉,以減輕當地口糧壓力為解題思路,轉化一部人口就地植樹造林,步步推進,穩紮穩打,至多一百年總能成就大事業的。”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是什麽神仙思路?
“明相落子,天馬行空,果真無跡可尋。黃河治理有效,不僅能通航繁榮商貿,還能徹底解決泛濫成災問題,濟水若能救活,東西之間又多一大交通動脈,盡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偉業。
此事,必須做得,功成不必在孤!”
姬十三又是感慨又是激動。
“黃河治理、巴蜀交通、荊楚交通三年內必須啟動考察研究工作。
剩下的,就是把天下水網做細致些,不僅要解決水路交通問題,還要盡可能解決灌溉問題。
淮河以南水運發達,做好縫縫補補即可。重點和難點在水量不豐的北方地區。
冀州、青州、兗州、豫州這些地區平原廣袤,十分適合水網鋪設,難點在於源頭活水。
馬監正,這四州之地廣泛鋪設水網,有可能做到麽?哪些地方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馬景明深吸一口氣,這已經超出了他預習的範疇了,隻能憑著經驗粗略估計道:
“明相,平原之地,隻要附近有河湖可資利用,都是可以鋪設水網的,隻不過北方河流普遍徑流量不高且極不穩定,無法支撐太大的運河,必須縮小運河河道。再者,一旦遭遇旱災,斷流在所難免。”
薑雲逸微微頷首,道:“在地勢較高的上遊地帶築水壩蓄水,遇旱災就放水下來補充,若此,可行麽?”
眾人再次目瞪口呆。
馬景明則皺眉謹慎地道:“明相,可行的確可行,應能有效調節北方運河水量。但這水壩要築造卻是不容易的,下官也不知何人精通此道。沿運河多建一些蓄水塘倒是常見之舉。”
薑雲逸微微頷首:“這的確是本相異想天開,但應有可行之處。如果沒有人才,那就培養一批人才出來。
還得考慮負麵影響,攔壩蓄水,會對下遊灌溉、航運、水土、魚蝦產生多大影響?築壩的地方會不會因為積水太多或者常年腐蝕,出現地震、山體滑坡等災害?
這些問題都需要謹慎摸索,不宜大幹快上。北方要通水網,但應量力而行,配套陸路交通是必須的。”
眾人才鬆了一口氣,薑雲逸又扔出一個天雷:“既然南方水多得用不完,那南水北調,可行麽?”
眾人快要裂開了,馬景明這個水利專家都被整不會了,這根本超乎他的認知了。
薑雲逸語氣一緩,道:“此事也是不急的,可以研究研究,有法子就做,沒法子就先放著,等後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