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八日。


    洛都下了一場秋雨,瑟瑟寒氣已經十分明顯。


    一大早,陳星便領了二百份報紙去兜售。前些時日一直洋溢在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因為滋潤的好時光也一去不複返了。


    從夏末以來,糧價便一直在漲,而今秋糧陸續入庫,仍未降下來。尤其是前幾日糧價忽然跳漲了三錢,每日賣報紙的錢至多能買一升米了。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隨著新鮮勁兒消退,科舉又結束了,大批士子開始返鄉,報紙也漸漸滯銷起來,隻有登載大消息時才好賣些。


    越是如此,他越是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營生。糧價飛漲,爹一個人做苦力根本填不飽一家四口的肚子了。


    黃昏,陳星好容易推銷完今日的報紙,領到了二十錢的酬勞,去糧市買了一升糙粟米。


    迴到家中,將糙粟米倒進米缸,又將剩下的兩個錢交給母親存著。


    “有先生來教書,明日你去坊正那裏看看。”


    聽母親這般說,陳星吃了一驚:“娘,讀書要好多錢的吧?”


    “說是不要錢,每日念一個時辰書,剩下時間要幹活,你隻管去看看,若是真不要錢你便讀著。”


    陳星皺眉道:“娘,那報紙怎辦?”


    母親咬了咬牙道:“你若真能讀書,這報不賣也罷。你十二歲了,再不讀,以後也沒得機會了。你妹妹又是個沒啥用的女娃子。”


    次日,陳星並未去尋坊正,而是去領了文華報來賣,這文華報最近反倒是比大周日報更好賣些,好像是許多大讀書人在上麵吵得厲害。


    肯定是吃飽了撐的。


    迴到家中,母親一番盤問,得知他不曾去尋先生念書,便將他臭罵了一通。


    次日一大早,陳星便來到老坊正那裏,但先生今日沒來,隻說是要去城南碼頭石炭場尋。


    陳星步行來到城南碼頭,很容易便打聽到石炭場所在。進去後,登時驚呆了。


    偌大的院子裏,黑乎乎的碎石炭粉堆積如山,數十人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其中還有十幾個半大的孩子,各個跟黑泥鰍一樣。


    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個奇怪的鐵鍬,在石炭末裏狠狠一戳,放在鐵板上,雙腳用力壓實,抬起來用腳輕輕一蹬踏板,便能扣出一顆蜂窩狀的圓餅。


    陳星好奇地看了一會兒,才找到正在教孩子磕石炭餅的於(虞)先生,道明了來意。


    於先生直起腰,說道:“今日的課已經教完了,你明日早些來。”


    陳星大失所望,環顧一圈,看到場邊立著一塊黑板,上麵畫了些奇奇怪怪的符號,心中將信將疑,遲疑再三,還是加入了磕石炭球的大軍中。


    晌午,先生找來一個桶狀爐子,放了兩顆石炭球進去,費了好大勁才引燃。


    “這個叫石炭爐,取暖、燒水、煮飯皆極管用,比木炭更耐燒,也更省錢。這一顆炭球,慢燒能燒一宿,煮飯燒水的話也能頂三個時辰。


    若是不裝煙道,便得注意防毒。這種煙大的,一錢兩顆炭球,無煙的兩錢一顆炭球。”


    於先生一邊說著,一邊架上一口鍋,添上水,煮上半口袋粟米。


    陳星驚奇地發現,這小小炭爐火勢竟然極旺,隻一會兒功夫便將鍋燒開了,咕嘟了一會兒,粟米便熟了。


    於先生早有準備,每個半大孩子發了一個粗陶碗,一人盛了一碗,就這般蹲在石炭場裏熱火朝天吃著。


    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不要錢的飯吃得忒香。


    吃過飯後,於先生找來一個水壺放在爐子上,隻一會兒便咕嘟咕嘟燒開了,給大家分著喝了。


    陳星看得驚奇不已,這買賣似是做得。


    天氣一冷,附近山上的柴火便極緊俏,樵夫搶柴經常鬧出人命。饒是如此,木炭也得緊著大戶人家先用,貧寒之家根本燒不起好炭。


    午後,陳星挑著扁擔,挑了三十顆石炭球去兜售,還掛了兩個石炭爐子。


    事情頗不順利,畢竟誰都沒見過這東西,任他吹得天花亂墜,也無法叫人接受這等新奇之物。


    黃昏,陳星挑著擔子,疲憊地迴到家,沒精打采。


    “叫你去讀書,怎地還順人家東西迴來了?”


    聽到母親質問,陳星趕緊解釋道:“娘,先生說,若是賣不出去,便帶迴家先用著,若是合用,再給錢,不合用明日便還迴去。”


    說完,在母親驚奇的注視下,取了個石炭爐,在灶台附近支起來,壓進去一顆石炭球,學著先生的樣子引燃。


    過了一會兒,屋中黑煙繚繞,總算是燒著了。爐火越燒越旺,母親大喜,趕緊架上鍋,開始煮飯。


    “這爐子幾多錢?炭球幾多錢?”


    聽到母親詢問,陳星立刻解釋道:“爐子五十錢,炭球一錢兩顆。這個煙大,還有煙少的兩錢一顆。”


    母親皺眉評頭論足道:“旺則旺矣,就是忒貴,小小一塊便要半個錢。”


    “娘,先生說,這一顆炭球若是造飯,能燒兩三個時辰,若是慢慢燒,能燒一宿呢。”


    母親登時驚異不已:“果真如此,倒是比木炭合適許多,就是煙太大了。”


    “娘,你要覺著合用,明日我便去弄些煙囪來架上,就不嗆了。先生說,架上煙囪生火要容易許多,不架煙囪便得小心中毒唻。”


    母親本來還不想多花錢,一聽會中毒,頓時不敢省這點小錢了。


    次日,陳星賣炭球歸家,扛著幾截煙囪在家裏叮當裝上了,再生上火,果然不嗆了。


    晚上,母親喊了左鄰右舍的嬸子來家瞧這炭爐,還燒了幾壺水給大家喝,幾個婆娘都嘖嘖稱奇,一問價錢,竟都覺得比燒炭合適。


    接下來幾日,陳星每天早晨去跟著於先生讀書,嗑煤球,中午混一頓飯,下午便扛著爐子和煙囪管子幫街坊裝這石炭爐,裝一座,能得五個錢,竟是一筆不小的進項。


    炭球也賣得越來越好,起初每日能賣二三十顆,很快便漲到一二百顆。每賣十顆,他能得一個錢的好處。


    原本稍稍緊張的日子竟又開始好轉起來。


    薑雲逸也不曾料到,原本不被接受的石炭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迅速打開了銷路。


    石炭倒是充足得很,但炭爐和煙囪卻是不夠了。但這也難不倒能工巧匠,隻在連接炭爐的位置用鐵煙囪,其他部位改成了木管,一下子就解決了好大的問題,還更便宜。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石炭越來越緊俏,許多人這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門生意的火爆程度。


    畢竟,錢長安盤礦、蓋脫硫場、碾壓場、壓球場便投入了三萬萬多錢,而石炭剛上市時可是遇冷了一個多月。許多人說不急那是假的。


    上了九月,僅洛都一地每日便能出貨十萬顆炭球,濮陽、懷縣、陳留等郡城也有了起色,滎陽、京縣等萬戶大縣也開始鋪攤子。


    目測要到臘月時才會達到高峰,到天暖以後才會開始下滑,但仍能維持一個相當可觀的流水。


    這天底下最大的生意,永遠繞不開衣食住行。


    剛需才是最大的需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嶽大都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嶽大都督並收藏大周神相:不信東風喚不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