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痛心疾首!
大明:啟稟父皇,我抓了北元皇帝 作者:烽火戲曹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迴神,看向朱標慘然一笑:“老大,標兒…咱或許真的錯了…鳳陽…鳳陽或許真…真如老六所說那般,已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已成人間煉獄,惡魔之淵…”
“老大,咱真的錯了啊!”
“父皇,這…不是您的錯,即便老六所說都是真的,錯的也是那些勳貴,與您無關!”
朱標越發憂慮,怕朱元璋氣壞了身體。
這還是他第一次見自己父皇如此失態。
當即又道:“與您無關,您遷都是為了大明的千秋大業著想,而不是為了讓勳貴圈占百姓良田…所以您沒錯,錯的是那些勳貴!”
……
天日煌煌熾大地,萬物皆蔫人不外。
奉天殿外太陽已經高高升起,雖是早晨,但依舊讓人感受到絲絲縷縷的熾熱之意。
而奉天殿內氣溫也不低,但此時的氣氛確實冷凝到了極點。
朱標的話雖然讓朱元璋稍微減輕了自責,但依舊難消朱元璋內心的痛…
鳳陽啊!
朱元璋的龍興之地。
自打從鳳陽起兵,朱元璋便一路披荊斬棘,鬥敗無數梟雄,北伐元庭,取得最終的勝利,從一個放牛娃榮登大寶,成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
從此鳳陽被世人認為有龍氣,是一個風水寶地,不然也難以出一個千古帝王朱元璋!
同時,朱元璋本人也對鳳陽有著極深的感情,那是他家鄉,他的父母哥哥都埋葬在那片土地上。
登基後,他將祖陵建在了鳳陽,將他死去的父母哥哥全部遷入其中,享受鳳陽百姓的香火祭拜。
因此,在登基後,為了表達自己對家鄉人的照顧。
朱元璋下令赦免鳳陽百姓十年稅務…那是一筆天文數字。
可見朱元璋對鳳陽的愛,對鳳陽百姓的恩寵。
自打那以後,鳳陽成為了世人口中的世外桃源、龍興之地、龍氣之淵…
而朱元璋更是有將都城都遷往鳳陽的打算…
這無疑不說明了朱元璋對鳳陽的深厚感情。
可如今,通過朱楨剛剛的訴說,加上彈劾朱亮祖的奏章,朱元璋確信了,鳳陽已成了人間煉獄,惡魔之淵!
被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淮西勳貴禍亂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淒慘人間…
如此,朱元璋內心如何能不痛?
痛!
太痛了!
如同被人用長長的尖刀狠狠插入心髒攪動一般,痛如心絞、痛徹心扉、痛不欲生!
“啊…”朱元璋披頭散發,將手中奏章猛的丟出老遠,雙手死死扣住案幾邊緣,發出低沉的嘶吼,雙眼逐漸布滿血絲,目眥欲裂:“為什麽?為什麽啊?咱都已經給他們高爵位、高俸祿、高職位…他們為何還要如此欺壓咱家鄉百姓?難道就因為咱要遷都嗎?”
“父皇…您別這樣,這一切都不是您的錯,您的初衷是為了我大明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一切錯誤都是那些淮西勳貴的錯,是他們貪得無厭,為禍一方。父皇,您保重龍體啊!”朱標急忙攙扶住渾身顫抖得快要站不住的朱元璋了,心中焦急不已。
朱元璋推開朱標,眼神化為冰冷,猶如惡魔在環伺:“是啊,都是這些人貪得無厭、為非作歹、擅權亂民、欺壓百姓,藐視超綱之法…大逆不道,該殺…該殺啊!”
“咱隻是想遷個都而已,為何他們要這般逼迫咱…到底為什麽啊?”
朱標臉色同樣難看至極,他也想知道為什麽?
難道那些在鳳陽為非作歹之人,就不怕自己父皇的屠刀嗎?
就在這時,一道聲音從殿外傳來:“唯利圖爾!”
朱元璋披頭散發,陡然看向殿外。
朱標也抬頭看去。
隻見奉天殿門口,朱楨正領著一個剃著鋥亮光頭,身穿國子監學袍,額頭上有塊傷疤,目光清澈炯炯有神的青年走來。
朱元璋與朱標當即就明白了,這就是朱楨所說的那人。
可此時的朱元璋沒看這青年,反而死死盯著朱楨:“楚王,你說唯利圖爾?”
“不錯!”朱楨身軀昂藏,大步走進大殿,語氣鏗鏘:“父皇一旦遷都鳳陽中都,鳳陽周邊的田地將會升值百倍千倍,此時侵占得越多,往後得利越大…大得超出常人想象。”
朱元璋與朱標都陷入了默然。
是啊,自古以來,京都內外的田地都是寸土寸金。
如今鳳陽中都還在建設當中,知道朱元璋要遷都的隻有少數幾人…其中就包括了淮西勳貴。
他們為了遷都鳳陽後獲利,如今自然大肆侵占鳳陽百姓的田地…
到遷都後,隨手一賣,便是幾百幾千倍的利潤,一畝地便夠尋常人家吃飽穿暖幾十代人…
更何況是幾千頃,幾萬頃,那將會是多麽大的天文數字啊??
如此利益,著實讓人動心。
朱元璋痛苦的閉上雙眼,心中複雜難明。
正如朱楨所說,若是知道因他遷都導致鳳陽百姓無時無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話,他還會遷都嗎?
恐怕不會!
以前朱元璋總覺得遷都鳳陽很好,不但能擺脫南京這座建在湖泊泉眼上夏極熱冬極冷的皇宮,還可以讓鳳陽百姓沾光。
加上內心深處的一點點虛榮心,榮歸故裏,光宗耀祖!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朱元璋也想讓家鄉人知道,他朱元璋發達了…迴來讓鄉親們沾光了!
可往往事與願違,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他還沒讓鳳陽的鄉親們沾光,卻率先讓他們感受了人間險惡,喪盡人倫,讓他們時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難以自救。
朱元璋其實比誰都明白,鳳陽發生了如此慘案,卻隻有一封彈劾永嘉侯朱亮祖的奏章送到了京城,還被他不在意的丟在了角落中…
這無不證明了一件事,大明朝廷自上而下,都有人幫淮西勳貴在遮掩、打掩護、做靠山,不然如此慘案不可能一點消息都傳不到他朱元璋的耳朵裏。
今日若不是被朱楨點破,朱元璋都沒想到,他的那些老兄弟們居然會在自家家鄉鳳陽做出如此喪盡天良,為害一方的惡事…
朱元璋心中極為淒苦。
一方麵是指責自己讓鳳陽百姓受苦了。
又一方麵是對那些老兄弟的失望…太失望了!
自打他大封功勳以來,他每時每刻都在教導這些隻會打仗不會生產的老兄弟,
老實一點,安分一點,好好做人,不要危害百姓,不要成為元庭那般的惡龍。
可那些老兄弟嘴上答應得好好的,在他麵前乖得跟個鵪鶉似的…
可一旦離開了他的視線,瞬間化身惡龍,做出那等慘絕人倫之事…
讓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當年劉伯溫的一句話:
“武將,在混亂年代是最鋒利的刀鋒,是寶貝。可在盛世他們就是破壞者,是惡魔,隻會貪婪的吸血,掠奪更大的利益,尋求更大的刺激,需要朝廷花費無數錢財來供養。”
這些武將,統一被劉伯溫稱為淮西勳貴!
淮西勳貴這個詞是劉伯溫發明的。
起初朱元璋還頗為鄙夷,在他朱元璋這裏,沒淮西勳貴,也沒浙東黨…
可漸漸的,朱元璋發現了,劉伯溫又對了…他說的話又又應驗了。
這顯得他朱元璋很蠢啊…
“父皇,保重龍體!”朱標來迴也就這麽一句,不知道該說什麽?
畢竟,此次犯下鳳陽慘案的那些人,都是他的最熟悉的叔叔伯伯,朝廷功臣啊。
他不能勸自己父皇視而不見,這對不起鳳陽的百姓。
也不能讓自己父皇大肆屠殺功臣,這會危害朝廷穩定…畢竟,邊疆還需要這些勳貴戍守…
所以,朱標隻能安慰自己父皇,讓他自己想通。
片刻後,朱元璋緩緩睜開雙眼,看向下方站立的朱楨與鐵鉉。
有氣無力的抬起手指了之鐵鉉:“恁…就是撞破鳳陽慘案被當做元人奸細追殺的那人?”
鐵鉉聞言當即整理了一下衣袍,規規矩矩的跪下匍匐在地,朗聲迴應:“迴稟陛下,是學生!”
“恁叫什麽名字?”朱元璋又問。
“國子監監生鐵鉉!”
“鐵鉉…”朱元璋念叨了幾句,忽然道:“你是色目人?”
“是,學生父親是色目人,母親是漢人!”鐵鉉一板一眼的迴答,不卑不亢,語氣穩定有力。
“嗯!”朱元璋撥開散亂的發絲,露出他那雙射人心魄的眼睛,盯著鐵鉉看了一會,又問:“你是如何遇到楚王的?楚王又是如何將你從開封城中救出的?”
朱元璋還想確認一下,是否有人在搗鬼?
不然怎麽會這麽巧?
剛好就活了鐵鉉一個,然後剛好被迴京的朱楨遇到,順帶救走??
帝王都是疑心病很重的人,朱元璋也不例外。
一旁的朱標卻是看向朱楨。
鐵鉉也沉默了一會,他在想自己要不要將道衍師傅的事情告訴陛下?
就在這時,朱楨開口了:“啟稟父皇,鐵鉉是被一個遊僧所救,後兒臣路過開封府之時,遇皇覺寺,便進去拜佛……”
當即朱楨將當日在皇覺寺內發生的一切跟朱元璋講了一遍。
“老大,咱真的錯了啊!”
“父皇,這…不是您的錯,即便老六所說都是真的,錯的也是那些勳貴,與您無關!”
朱標越發憂慮,怕朱元璋氣壞了身體。
這還是他第一次見自己父皇如此失態。
當即又道:“與您無關,您遷都是為了大明的千秋大業著想,而不是為了讓勳貴圈占百姓良田…所以您沒錯,錯的是那些勳貴!”
……
天日煌煌熾大地,萬物皆蔫人不外。
奉天殿外太陽已經高高升起,雖是早晨,但依舊讓人感受到絲絲縷縷的熾熱之意。
而奉天殿內氣溫也不低,但此時的氣氛確實冷凝到了極點。
朱標的話雖然讓朱元璋稍微減輕了自責,但依舊難消朱元璋內心的痛…
鳳陽啊!
朱元璋的龍興之地。
自打從鳳陽起兵,朱元璋便一路披荊斬棘,鬥敗無數梟雄,北伐元庭,取得最終的勝利,從一個放牛娃榮登大寶,成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
從此鳳陽被世人認為有龍氣,是一個風水寶地,不然也難以出一個千古帝王朱元璋!
同時,朱元璋本人也對鳳陽有著極深的感情,那是他家鄉,他的父母哥哥都埋葬在那片土地上。
登基後,他將祖陵建在了鳳陽,將他死去的父母哥哥全部遷入其中,享受鳳陽百姓的香火祭拜。
因此,在登基後,為了表達自己對家鄉人的照顧。
朱元璋下令赦免鳳陽百姓十年稅務…那是一筆天文數字。
可見朱元璋對鳳陽的愛,對鳳陽百姓的恩寵。
自打那以後,鳳陽成為了世人口中的世外桃源、龍興之地、龍氣之淵…
而朱元璋更是有將都城都遷往鳳陽的打算…
這無疑不說明了朱元璋對鳳陽的深厚感情。
可如今,通過朱楨剛剛的訴說,加上彈劾朱亮祖的奏章,朱元璋確信了,鳳陽已成了人間煉獄,惡魔之淵!
被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淮西勳貴禍亂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淒慘人間…
如此,朱元璋內心如何能不痛?
痛!
太痛了!
如同被人用長長的尖刀狠狠插入心髒攪動一般,痛如心絞、痛徹心扉、痛不欲生!
“啊…”朱元璋披頭散發,將手中奏章猛的丟出老遠,雙手死死扣住案幾邊緣,發出低沉的嘶吼,雙眼逐漸布滿血絲,目眥欲裂:“為什麽?為什麽啊?咱都已經給他們高爵位、高俸祿、高職位…他們為何還要如此欺壓咱家鄉百姓?難道就因為咱要遷都嗎?”
“父皇…您別這樣,這一切都不是您的錯,您的初衷是為了我大明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一切錯誤都是那些淮西勳貴的錯,是他們貪得無厭,為禍一方。父皇,您保重龍體啊!”朱標急忙攙扶住渾身顫抖得快要站不住的朱元璋了,心中焦急不已。
朱元璋推開朱標,眼神化為冰冷,猶如惡魔在環伺:“是啊,都是這些人貪得無厭、為非作歹、擅權亂民、欺壓百姓,藐視超綱之法…大逆不道,該殺…該殺啊!”
“咱隻是想遷個都而已,為何他們要這般逼迫咱…到底為什麽啊?”
朱標臉色同樣難看至極,他也想知道為什麽?
難道那些在鳳陽為非作歹之人,就不怕自己父皇的屠刀嗎?
就在這時,一道聲音從殿外傳來:“唯利圖爾!”
朱元璋披頭散發,陡然看向殿外。
朱標也抬頭看去。
隻見奉天殿門口,朱楨正領著一個剃著鋥亮光頭,身穿國子監學袍,額頭上有塊傷疤,目光清澈炯炯有神的青年走來。
朱元璋與朱標當即就明白了,這就是朱楨所說的那人。
可此時的朱元璋沒看這青年,反而死死盯著朱楨:“楚王,你說唯利圖爾?”
“不錯!”朱楨身軀昂藏,大步走進大殿,語氣鏗鏘:“父皇一旦遷都鳳陽中都,鳳陽周邊的田地將會升值百倍千倍,此時侵占得越多,往後得利越大…大得超出常人想象。”
朱元璋與朱標都陷入了默然。
是啊,自古以來,京都內外的田地都是寸土寸金。
如今鳳陽中都還在建設當中,知道朱元璋要遷都的隻有少數幾人…其中就包括了淮西勳貴。
他們為了遷都鳳陽後獲利,如今自然大肆侵占鳳陽百姓的田地…
到遷都後,隨手一賣,便是幾百幾千倍的利潤,一畝地便夠尋常人家吃飽穿暖幾十代人…
更何況是幾千頃,幾萬頃,那將會是多麽大的天文數字啊??
如此利益,著實讓人動心。
朱元璋痛苦的閉上雙眼,心中複雜難明。
正如朱楨所說,若是知道因他遷都導致鳳陽百姓無時無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話,他還會遷都嗎?
恐怕不會!
以前朱元璋總覺得遷都鳳陽很好,不但能擺脫南京這座建在湖泊泉眼上夏極熱冬極冷的皇宮,還可以讓鳳陽百姓沾光。
加上內心深處的一點點虛榮心,榮歸故裏,光宗耀祖!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朱元璋也想讓家鄉人知道,他朱元璋發達了…迴來讓鄉親們沾光了!
可往往事與願違,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他還沒讓鳳陽的鄉親們沾光,卻率先讓他們感受了人間險惡,喪盡人倫,讓他們時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難以自救。
朱元璋其實比誰都明白,鳳陽發生了如此慘案,卻隻有一封彈劾永嘉侯朱亮祖的奏章送到了京城,還被他不在意的丟在了角落中…
這無不證明了一件事,大明朝廷自上而下,都有人幫淮西勳貴在遮掩、打掩護、做靠山,不然如此慘案不可能一點消息都傳不到他朱元璋的耳朵裏。
今日若不是被朱楨點破,朱元璋都沒想到,他的那些老兄弟們居然會在自家家鄉鳳陽做出如此喪盡天良,為害一方的惡事…
朱元璋心中極為淒苦。
一方麵是指責自己讓鳳陽百姓受苦了。
又一方麵是對那些老兄弟的失望…太失望了!
自打他大封功勳以來,他每時每刻都在教導這些隻會打仗不會生產的老兄弟,
老實一點,安分一點,好好做人,不要危害百姓,不要成為元庭那般的惡龍。
可那些老兄弟嘴上答應得好好的,在他麵前乖得跟個鵪鶉似的…
可一旦離開了他的視線,瞬間化身惡龍,做出那等慘絕人倫之事…
讓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當年劉伯溫的一句話:
“武將,在混亂年代是最鋒利的刀鋒,是寶貝。可在盛世他們就是破壞者,是惡魔,隻會貪婪的吸血,掠奪更大的利益,尋求更大的刺激,需要朝廷花費無數錢財來供養。”
這些武將,統一被劉伯溫稱為淮西勳貴!
淮西勳貴這個詞是劉伯溫發明的。
起初朱元璋還頗為鄙夷,在他朱元璋這裏,沒淮西勳貴,也沒浙東黨…
可漸漸的,朱元璋發現了,劉伯溫又對了…他說的話又又應驗了。
這顯得他朱元璋很蠢啊…
“父皇,保重龍體!”朱標來迴也就這麽一句,不知道該說什麽?
畢竟,此次犯下鳳陽慘案的那些人,都是他的最熟悉的叔叔伯伯,朝廷功臣啊。
他不能勸自己父皇視而不見,這對不起鳳陽的百姓。
也不能讓自己父皇大肆屠殺功臣,這會危害朝廷穩定…畢竟,邊疆還需要這些勳貴戍守…
所以,朱標隻能安慰自己父皇,讓他自己想通。
片刻後,朱元璋緩緩睜開雙眼,看向下方站立的朱楨與鐵鉉。
有氣無力的抬起手指了之鐵鉉:“恁…就是撞破鳳陽慘案被當做元人奸細追殺的那人?”
鐵鉉聞言當即整理了一下衣袍,規規矩矩的跪下匍匐在地,朗聲迴應:“迴稟陛下,是學生!”
“恁叫什麽名字?”朱元璋又問。
“國子監監生鐵鉉!”
“鐵鉉…”朱元璋念叨了幾句,忽然道:“你是色目人?”
“是,學生父親是色目人,母親是漢人!”鐵鉉一板一眼的迴答,不卑不亢,語氣穩定有力。
“嗯!”朱元璋撥開散亂的發絲,露出他那雙射人心魄的眼睛,盯著鐵鉉看了一會,又問:“你是如何遇到楚王的?楚王又是如何將你從開封城中救出的?”
朱元璋還想確認一下,是否有人在搗鬼?
不然怎麽會這麽巧?
剛好就活了鐵鉉一個,然後剛好被迴京的朱楨遇到,順帶救走??
帝王都是疑心病很重的人,朱元璋也不例外。
一旁的朱標卻是看向朱楨。
鐵鉉也沉默了一會,他在想自己要不要將道衍師傅的事情告訴陛下?
就在這時,朱楨開口了:“啟稟父皇,鐵鉉是被一個遊僧所救,後兒臣路過開封府之時,遇皇覺寺,便進去拜佛……”
當即朱楨將當日在皇覺寺內發生的一切跟朱元璋講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