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題:【或許,五代十國才是大唐最後的遺憾吧?】(已修改)


    【僅僅 53 年間,那個時代的天下便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


    【這種天下更易的頻率是千古以來都不曾見的。】


    【所以五代十國的混亂程度可想而知。】


    【在唐朝 300 年的大樓坍塌後。】


    【全華夏都變成了一個巨大廣場。】


    【藩鎮們也都獨立成一個個國家。】


    【而這些國家中實力最強的將會占領當時華夏的中心地區——中原。】


    【從而成為當時全華夏的代言人。】


    【在當時那個時候,看似榮耀的廣場舞台,實際上無比兇險。】


    【因為每天都會有無數人來挑戰你。】


    【你若是扛不住,那就得滾下台來。 】


    【而這個大舞台上輪番出現過五個朝代。】


    【他們依次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


    【而他們以外的國家則被稱為十國。】


    【這就是五代十國的由來。】


    【也是大唐最後的遺憾。】


    ......


    大唐世界。


    李世民此前一直對後世的大宋充滿了好奇,此刻天幕終於將大唐滅亡後的那段亂世曆史呈現了出來。


    五代十國,那是一個充滿了紛爭與變革的時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這些朝代如同走馬燈一般更迭。


    黃巢之亂,石敬瑭的背叛,郭威的崛起,這些名字背後,都是一段段血與火的傳奇。


    那段曆史,混亂到了極點,甚至比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還要慘烈。


    燕雲十六州,那片曾經是大唐的領土,竟然被那個名叫石敬瑭的人,拱手讓給了外族。這無疑是中原王朝的一大恥辱。


    直到後來的明朝,朱元璋英明神武,才終於將這片失地收複迴來。


    然而,從五代到明朝,這四百多年的光陰,中原王朝始終飽受外族侵擾,國門大開,邊患不斷。


    想到這些,李世民不禁長歎一聲。他眼中閃過一絲憂慮,沉聲道:“後世燕雲十六州的割讓,竟然會導致中原王朝幾百年間門戶洞開,邊患頻仍。


    朕當年平定四方,鞏固疆域,深知領土完整對國家安定的重要性。


    後世石敬瑭之舉,實在是短視至極,付出的代價太過沉重,以至於後世子孫曆經艱難才得以收迴。”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後世的擔憂,也透露出對大唐未來的期望。


    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安定繁榮的江山。


    ......


    大宋世界。


    趙匡胤此刻端坐在皇宮深處,目光深邃地凝視著天幕上緩緩述說的曆史畫麵,心中情感交織,難以言表。


    他清晰地記得,當年柴榮在臨終之際,那充滿期望的目光和囑托的話語。


    那份重任,如同千鈞巨石般壓在他的心頭,讓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而他自己,也如郭威當年一般,以同樣的方式登上了帝位,那份欣喜與自豪,至今仍舊難以忘懷。


    他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年郭威黃袍加身的那一幕,正是那場變故,為他鋪就了通往皇位的道路。


    然而,當真正坐上帝位之後,趙匡胤才深切地體會到,收複燕雲十六州是何等的艱難。那片土地,曾是中原王朝的門戶,卻在曆史的變遷中,被外族所占。


    他深知,要想收複失地,不僅需要強大的武力,更需要精妙的策略和堅定的決心。


    他時常在夢中迴到那片戰火紛飛的土地,看到那裏的百姓在異族的鐵蹄下苦苦掙紮。


    那些畫麵,如同利刃般刺痛著他的心,讓他更加堅定了收複失地的決心。


    此刻,望著天幕上的曆史畫麵,趙匡胤心中百感交集。


    ......


    視頻標題:【上古時期三皇五帝!】


    【一口氣看完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


    【他們是華夏神話裏頂級的神。】


    【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燧人氏、伏羲、神農氏。】


    【他們是創世之神,我們尊稱他們為皇。】


    【燧人氏是三皇之首,被奉為天皇,尊稱燧皇。】


    【他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開始於燧人氏。】


    【相傳在很遠的西方有一個燧明國,這個地方因為太平遠荒原,以至於太陽的光芒和月亮的銀輝都普照不到。】


    【可以說是不見天日,不分晝夜。】


    【一天,燧人氏遊曆到此。】


    【他發現樹上的鳥在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燦然的火光發出。】


    【由此感悟到了鑽木生火的道理。】


    【他是華夏最早發明人工取火的人。】


    【告別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


    【稱他為燧人氏,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三皇中的第二位伏羲是燧人氏的兒子。】


    【伏羲是華夏古籍記載中最古老的王。】


    【傳說中伏羲和女媧是夫妻。】


    【還有的資料說他們是兄妹或兄妹結成的夫妻,他們兩個都是人手蛇身的形象。】


    【傳說水神和火神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激戰從天上一直打到了地上。】


    【戰爭的結果導致一根天柱被撞斷。】


    【天的一角塌陷下來,出現一個巨大的窟窿。】


    【洪水從天破處肆虐而來,人類遭遇了一場巨大的浩劫。】


    【女媧不忍心生靈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了天空。】


    【這就是神話故事女媧補天。】


    【女媧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


    【而在華夏人的精神譜係裏,伏羲的角色就如同父親。】


    【伏羲更像一個發明家或是孤獨的思考者。】


    【白天,他俯察山川鳥獸的運行法則。】


    【夜晚,他仰觀天際星辰的位移變化。】


    【相傳伏羲根據河圖洛書創造了先天八卦。】


    【繪製出八種圖形,命名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八種圖形分別對應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屬性。】


    【這就是八卦。】


    【它是伏羲發現的宇宙的源代碼。】


    【也如同一個思維的綱領,堪稱華夏哲學的原點。】


    【八卦是古人預測未來的一個工具,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


    【然後發展成易經。】


    【通過卦象之間的變化,就形成了一套華夏人解釋宇宙的哲學。】


    【除此之外,伏羲改進了漁獵方法,變革了婚姻製度,發明了符號樂器。】


    【在洪荒初開的年代,伏羲的功績就像指路的明燈,照亮了遠古時代的中華大地。】


    【他也是人類的始祖,亦稱人皇,是三皇中的第三位。】


    【炎帝號神農氏。】


    【傳說薑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


    【相傳炎帝看到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


    【因為這些巨大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神農氏不僅幫人們耕種,還幫助人們治病。】


    【他親自逐一品嚐百草的藥性,為此他曾在一天之內中毒70次。】


    【這就是神農嚐百草的神話傳說,被篩選出來的良藥則永久的傳了下來。】


    【炎帝是華夏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尊稱。】


    【從神農起,薑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


    【炎帝牛首人身,傳位530年。】


    【神農氏炎帝也被稱為地皇。】


    【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他們是上古時代的帝王,因其偉大被後世追尊為帝。】


    【五帝中的第一位是黃帝。】


    【據說黃帝和炎帝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們的父親都為伏羲的兒子。】


    【少年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黃帝也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第一個人。】


    【1000多年前的學者認為,黃帝叫軒轅是因為他發明了車。】


    【軒是木,轅是車上的欄杆,原是前麵駕車的木杆。】


    【而司馬遷的記載中說,黃帝居住在一個叫軒轅之丘的地方,所以黃帝叫軒轅。】


    【傳說黃帝出身的部落叫有熊氏。】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少典的大力士在山林中狩獵,遇到了一隻巨大的熊向他求救。】


    【少典拉開強弓,射殺了捕食熊的怪獸。】


    【巨熊隨即匍匐在少典的腳下,從此守護著少典氏族。】


    【後來其他氏族就把少典氏族稱為有熊氏。】


    【黃帝一出生就很有靈性,不久就開口說話。】


    【6歲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


    【成年後聰穎而強壯,很快便從族群中脫穎而出。】


    【成為了部落首領。】


    【黃帝之時,炎帝的影響和勢力開始衰落。】


    【各個部落趁機作亂,相互混戰。】


    【百姓因此遭殃,而炎帝卻沒有能力平息戰亂。】


    【於是黃帝站出來平定四方,安撫百姓,發展農耕。】


    【許多部落前來歸順。】


    【而炎帝不滿。】


    【炎黃二帝因此在阪泉爆發大戰。】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


    【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了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做了充分的準備。】


    【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


    【阪泉之戰大規模的戰役一共三次,廝殺的非常激烈。】


    【最終炎帝敗下陣來,黃帝對戰敗的炎帝及其族人寬厚以待。】


    【也因此得到炎帝的尊重,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


    【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阪泉之戰確立了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


    【因為炎黃二帝本就源自同一祖先,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世代通婚,也從此有了千秋萬代的炎黃子孫。】


    【阪泉之戰後,炎黃部落不斷壯大。】


    【史前時代,炎黃部落的東方是由蚩尤統領的東夷部落。】


    【蚩尤部落正向西發展,為爭奪生存地和奴役其他部落。】


    【與炎黃兩大部落發生衝突,上古傳說中最著名的戰爭涿鹿之戰爆發了。】


    【傳說蚩尤兄弟81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威震天下。】


    【蚩尤是九個親屬部落結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力量驚人,勇猛善戰。】


    【史籍記載,蚩尤作冶,以金作兵。】


    【東夷部落冶金業比較發達,武器先進。】


    【東夷部落的生產力水平似乎比炎黃部落更先進一些。】


    【在戰爭的初期,蚩尤所向披靡。】


    【黃帝率領炎黃聯盟與蚩尤作戰,久戰不勝,陷入險境。】


    【根據傳說,此時被黃帝拜為天師的岐伯趕到了戰場。】


    【岐伯用古樂激勵士兵的士氣,用醫藥為傷者治療。】


    【全軍士氣空前高漲。】


    【決戰的那一天。】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黃帝的士兵敲響了岐伯發明的戰鼓。】


    【鼓聲撼動天地,火光激蕩人心。】


    【蚩尤的士兵第一次聽到如此令人震懾的聲音,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戰爭發生了轉折,黃帝最終戰勝了蚩尤。】


    【蚩尤被黃帝身邊的大將應龍殺死。】


    【炎帝和黃帝被尊為華夏始祖,而蚩尤則被奉為戰神。】


    【作為天下共主的黃帝,沒有讓天下人失望。】


    【黃帝在位期間,播種五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蟲。】


    【大力發展生產,建造舟車,製定音律,做黃帝內經等。】


    【今天地球上大約1\/5的人把它奉為共同的祖先,稱他為人文始祖。】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


    【他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


    【依照其形象創造了文字,開創了文明的基礎,尊奉為文祖。】


    【倉頡的去世也充滿著傳奇色彩。】


    【相傳黃帝去世時是乘龍離開人間。】


    【也有說法稱黃帝是自然死亡。】


    【史記中隻用了6個字記錄黃帝的離世:“黃帝崩,葬橋山。”】


    【離開之前,黃帝把人間的基業交給了孫子顓頊。】


    【顓頊也是五帝中的第二位。】


    【相傳炎帝的後裔水神共工曾與黃帝的孫子顓頊爭奪地位,但競爭失敗。】


    【共工心中充滿憤怒和不甘。】


    【於是選擇一頭撞向不周山,以此表達自己的決心和對權力的渴望。】


    【共工似乎不是一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古人來點小小的短視頻震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狗子愛吃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狗子愛吃藥並收藏給古人來點小小的短視頻震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