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漢世界。


    劉徹抬頭望著天幕上的信息,眉頭緊鎖,心潮澎湃。


    這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揮師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但他未曾設想後世的戰爭形態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感慨萬分:“吾雖征討四方,擴展疆土,然彼時之戰,較之後世大國間錯綜複雜的博弈與無形的威懾,猶顯稚嫩。


    後世核武器之威力,足以令江山易色,社稷傾覆,此等震懾之力,正是吾輩無法預見的治國理政之新維度。


    若後世真要開戰,隻怕百姓遭殃,山河破碎。”


    與此同時,百姓議論紛紛,有人恐懼於後世那種現代戰爭的恐怖破壞力,有人則對後世的國際形勢緊張局勢深感憂慮。


    ......


    大唐世界。


    李世民此時也皺著眉頭看著天幕上關於三次世界大戰的事情。


    他那雙久經沙場、洞察全局的眼睛此刻瞪得圓圓的,仿佛要將天幕中的每一幀畫麵都深深烙印在心頭。


    這太令人震撼了!


    李世民一時間渾身顫抖。


    目光緊緊放在天幕上,聚焦在現代戰爭的駭人真相之上。


    李世民不禁喟歎道:“昔日朕馳騁疆場,運籌帷幄,以為已盡知兵法奧秘,今觀此高科技戰爭之態勢,人力與機械之力結合,千裏之外即可決定勝負生死,其威力勝過百萬雄師。


    若非親眼所見,豈敢相信一彈之力,竟可抵我大唐無數兵馬!


    而所謂停戰協議背後牽扯的國際關係之微妙複雜,遠超朕治理天下的經驗所能揣摩。


    倘若後世烽火再燃,百姓所承受的苦難,恐怕遠非朕曾努力減少的戰爭損失所能比擬矣。”


    ......


    大明世界。


    朱元璋麵色凝重的看著天幕上的內容。


    他的臉色陰晴不定,原本飽經風霜的臉龐此刻顯得格外沉重。


    當他看見後世子孫們談論的不隻是單純的武力征服,而是關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乃至國際秩序的全麵對決時,內心充滿了驚歎與憂慮。


    他心中暗道:“吾等拚死拚活打下的江山,曆經百年風雨,怎料後世竟有如此可怕的武器,隻需瞬間便可顛覆乾坤,摧毀萬物。


    若是換作今日,縱使有再高的武功、再深的謀略,怕也是難逃天地變色之災厄。百姓安寧,國泰民安,看來不僅要在當下用力,還要慮及深遠,防微杜漸,以免禍患生於無形之中。”


    ......


    視頻標題:【華夏各個時期的人口數量變化。】


    【華夏大地,曆史悠久,人口繁衍,生生不息。】


    【從遠古時代到現代,這片土地上的人口數量經曆了怎樣的變化呢?】


    【秦始皇統一華夏的時候,華夏人口將近4000萬。】


    【經過秦漢換代,人口減少到1650萬左右,幾乎死掉一半。】


    【西漢末期,人口增至6000萬。】


    【但在經過王莽篡位這一折騰,人口再度減少到3000萬,同樣死掉了一半。】


    【接下來,劉秀建立了東漢。】


    【在東漢後期,人口又突破了6000萬大關。】


    【然而在三國時期,群雄爭霸,連年戰亂。】


    【又有60%的人口死去,僅剩下2300萬。】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損失更為嚴重。】


    【十六國時期,北方的人口減少了3\/4。】


    【人口數量慘不忍睹。】


    【直到隋朝時期,全國人口才恢複到6000萬。】


    【然而在隋末唐初的大規模戰爭中,又再次損失了超過一半的人口。】


    【唐初,華夏的人口隻有2500萬。】


    【唐朝是華夏曆史上最繁榮的朝代,有著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在安史之亂之前,人口達到了8000萬,創下了曆史記錄。】


    【然而安史之亂導致全國戶口數一下子從891萬戶減少到了130萬戶。】


    【人口數量再次大幅倒退。】


    【後來南宋加上金朝,人口超過了一億大關,再次刷新了曆史記錄。】


    【然而在元朝時期,北方的人口再度損失了80%。】


    【明朝時期人口達到了最高峰,超過了2億。】


    【但經過明清更迭,又讓人口損失了40%。】


    【因此,當你看到這些數字後。】


    【你會發現和平時期的人口密度一直比較大。】


    【因為華夏的家庭是建立在穩定的農耕生活方式之上的。】


    【他們有祖先崇拜和多子多福的觀念,所以和平時期的人口都在快速增長。】


    【而對人口數量傷害最大的是戰亂。】


    【如果政局動蕩和戰亂隻局限於政治家之間的爭鬥和博弈,那無論多亂也沒什麽了不起。】


    【但問題是,華夏曆史上的頻繁動亂,還導致了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


    【那就是人口的銳減。】


    【頻繁的改朝換代,頻繁的治亂循環,頻繁的農民起義。】


    【這些都是對人口數量造成了最致命的傷害。】


    【這就是為什麽華夏人會有所謂的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的說法了。】


    【因為戰亂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痛苦,這就是華夏人為什麽會渴望統一,期盼和平。】


    【所以我們能來到這個世上並能安享太平該有多不容易。】


    【我們的祖輩要經曆多少磨難才能保留宗族的延續,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除了戰亂的因素,人口數量的變遷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一個朝代的發展與治理水平。】


    【曆朝統治者對人口數量都非常重視。】


    【因為人口規模代表著勞動力和生產力,勞動力還包含了一定數量的兵力。】


    【而生產力則包含著統治者最關係的經濟,因為它關係著正確的稅收。】


    【人口數量越多,意味著能夠納稅的人越多,而傳統的華夏向來以農業立國。】


    【納稅的人多,也同樣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穩定,自然生態良好,收成豐厚。】


    【那麽問題來了,曆史上有沒有一個時期社會環境特別不穩定?】


    ——“為什麽現在是和平年代卻人口下降,時代不同了?”


    ——“那是因為很多人老了,年輕人又不敢生孩子,生了孩子就開始當牛馬被資本家壓榨了。”


    ——“房子上漲,彩禮上漲,地位上漲,人口下降百分之三十。”


    ——“三國人口800多萬,蜀漢90萬,東吳200多萬,魏國500萬。”


    ——“隻是戶籍登記少了,實際不少,三國因戰亂,大量百姓隱藏戶籍,在地方豪強的庇護居多,西晉統一三國的第一年就普查人口約1700萬,兩年後普查到約2400萬,所以有學者推算三國巔峰人口約3700萬。”


    ——“現在能有我們的存在,就能證明我們的祖先在曆史上一直存在,一直艱辛的活著,都是了不起的人。”


    ——“對啊,可能咱們的老祖宗都是古代有權有勢的人,就是到了我們這一代沒落了[哭.jpg]”


    ——“怪不得說以前的中國人壽命在30歲左右,大多數是因為戰亂死的。”


    ——“所以說,我們能來到這個世界,並安享太平有多不容易,祖輩要經曆多少磨難才保留宗族的延續,一定要珍惜。”


    ——“赤壁之戰的時候,全國人口200萬左右,是華夏曆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明朝人口並未過億,還兩億,明末也就六千萬左右。封建社會人口頂峰是康雍乾時期,農作物的引進和土地政策改革,造成人口激增,奠定了四萬萬同胞的基礎。”


    ——“明清都不錯,清對於現代中國疆土的確立!確實功勞不小,尤其是平定準格爾,安定青藏。這是超過曆史上所有時期的。當然現在對於邊疆地區的建設繁茂更是超越曆史。”


    ——“土地和生產資料是固定的,固定土地能養活的人口是一個定值。所以安定久了必然因為爭奪生產資源而戰爭,導致人口減少反而可以更好的重新分配,隨意生產技術的提高,固定土地能養活的人口也多了,所以人口是階梯性上升的。戰亂也是不可避免的。”


    ——“明末6000萬人口,清初1000萬人口。發生了什麽不用我說。”


    ——“很好奇,古代戰爭動不動死幾十萬大軍,這些屍體怎麽處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隻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這才重新突破6000萬。”


    ......


    大唐世界。


    麵對華夏民族人口數量的起伏跌宕,李世民不禁輕聲歎息:“想我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國力鼎盛,人口繁衍迅速。然而,即便是貞觀年間,亦需警惕戰亂之苦,一旦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則國本動搖,天下難以長久太平。故治國之道,務必先求百姓安康,再圖國家富強。”


    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些人口驟降的數據節點上,尤其是提及三國時期的劇變,以及隋唐交替之際的浩劫。


    他感慨萬分:“亂世之中,黎民如草芥,朝不保夕;而盛世之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繁衍生息。朕當年推行均田製,減輕徭役,鼓勵農桑,旨在增強國力,亦在於保障民生。如今觀此變化,可見人心向背,國策得失,皆關乎百姓生死存亡。”


    不論是人口數量的增長還是減少,歸根結底是對曆代統治者施政能力、國家政策和社會穩定的考驗。


    ......


    大明世界。


    朱棣抬頭看著天幕上不斷變換的人口數量曲線,臉色凝重,眼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他迴顧自己親征蒙古、遷都北京等一係列重大舉措,深知人口基數對於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他沉聲道:“觀此人口數據演變,可知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乃國之根本,朕當年五征漠北,雖拓土開疆,然戰事頻仍,終究會對人口產生負麵影響。


    故朕提倡移民實邊,鼓勵生育,就是要保證國家人口的穩定增長。


    今觀此情狀,後世君主治國,當以百姓福祉為念,竭力避免戰亂,保障民生,唯有如此,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朱高熾在一旁默默傾聽,心中亦有所觸動。


    他溫和的性格與父親朱棣截然不同,更加傾向於實施仁政以撫恤民生。


    他迴應道:“父皇所言極是,兒臣以為,治國之道,在於恤民,不在黷武。


    觀曆朝曆代,每當國泰民安,休養生息之際,人口便能迅速恢複並增長。


    譬如永樂年間,我國力強盛,百姓生活安定,人口得以穩步攀升。


    而戰亂之時,百姓顛沛流離,人丁凋敝,國家焉能強盛?


    故今後我大明王朝,當務之急乃鞏固邊疆,減免賦稅,改善民生,以促進人口的持續增長。”


    朱棣聞言,看著他重重的拍了拍朱高熾的肩膀:“不錯不錯,不愧是朕的太子!”


    ......


    視頻標題:【五胡亂華到底有多恐怖?】


    【白骨遍野,屍體無存。】


    【北方漢人被屠殺到僅剩400萬,堪稱是人類曆史上最黑暗、最毛骨悚然的時刻。】


    【今天,我們按時間順序了解從司馬家族起始到五胡亂華的全過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


    【大將軍曹爽被殺,曹魏大權自此權歸司馬師。】


    【之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不斷清除異己。】


    【權力得到進一步鞏固。】


    【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退位。】


    【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


    【司馬炎早期還算比較勵誌,滅東吳一統天下,社會呈現太平景象。】


    【後期卻荒淫奢靡,最要命的是將皇位傳給了白癡兒子司馬衷。】


    【由於他完全不會處理朝政,皇後賈南風便經常代為處理。】


    【她為了大權獨攬,便經常假造詔書。】


    【不斷清除異己,與楚王司馬瑋合謀。】


    【殺死太傅楊駿,絞殺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


    【之後,又擔心司馬瑋權力太大。】


    【又處死司馬瑋,廢除太子司馬遹。】


    【從此,諸王為爭奪統治權。】


    【開啟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


    【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起殺死賈南風,自立為帝。】


    【齊王司馬冏起兵殺死司馬倫,獨攬朝政。】


    【長沙王司馬乂殺死司馬冏。】


    【東海王司馬越與禁軍合謀擒獲了長沙王司馬乂。】


    【東海王司馬越擊敗河間王司馬顒。】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瑜相繼被司馬越所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古人來點小小的短視頻震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狗子愛吃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狗子愛吃藥並收藏給古人來點小小的短視頻震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