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演員李景隆上線!!!
給古人來點小小的短視頻震撼 作者:狗子愛吃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秦始皇帝:@建文朱允炆,這幾人實在是愚蠢,沒想到你這後世皇帝竟然也如此愚蠢至極。”
朱允炆看著聊天群上的消息,此時臉色也是陰沉到極點。
沒辦法,未來的他看上去確實不太聰明的樣子。
但這是因為誰?
因為方孝孺和黃子澄他們!
因為他親近的臣子們!
所以他沒臉去迴嬴政的批評。
這也讓好麵子的他有些難受。
於是心裏也是打定主意,不能重用黃子澄和方孝孺他們。
至於齊泰,先前和他關係不是特別好。
但從天幕上看,應當是一個比較有智慧之人。
削藩之事不急於一時,他現在得重新考慮這件事。
......
【於是朱棣的三個兒子就都平安迴到北平,朱棣對此也很是高興。】
【在沒有後顧之憂後,朱棣毅然決然準備造反。】
【朱棣根據《皇明祖訓》,以清君側、除奸臣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奸臣是黃子澄、齊泰)。】
【很快就控製了北平,北平由此迴到朱棣手中。】
【之後朱棣不斷收編軍隊,以前的部下都投身到他的造反隊伍中。】
【隨後朱允炆便派出老將耿炳文前去鎮壓。】
【洪武時期的功臣都被朱元璋給屠殺殆盡,耿炳文是為數不多能夠活到建文時期的老將。】
【但是在出征之前,朱允炆竟然說了一句:“勿使朕負殺叔之名!”】
【耿炳文當時很不理解這句話。】
【但他還是帶著大軍前去北平。】
【在河北地區,耿炳文設立了三角形防禦陣線,把北平城給包圍了起來。】
【但是朱棣不打算束手就擒,於是在朝廷軍隊中秋佳節的期間發動突然襲擊並順利擊潰對手。】
【但是朝廷軍的損傷並不大,耿炳文手上還有十萬大軍,他將軍隊聚集到一處,固守北平,以待反攻。】
【在數日的休養之後,大軍的士氣漸漸得到了迴升。他振作精神,開始著手策劃反攻的大計,但在這時,朝廷撤下了他作為主將的職務。】
【因為耿炳文戰敗的消息傳迴京師,這讓朱允炆覺得麵子上有些過不去,堂堂朝廷軍隊,竟然戰敗給藩王,這讓朱允炆懷疑他的能力。】
【黃子澄趁機對朱允炆說,不如讓李景隆擔任主將。】
【黃子澄之所以推薦李景隆,並非單純基於其出色的軍事才能或實戰經驗。】
【實際上,李景隆在軍事方麵的經驗相對較少,並沒有經曆過大規模的實戰。】
【然而,黃子澄與李景隆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政治聯係。他們屬於同一政治陣營,彼此之間的關係頗為深厚。】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推薦親信或是政治盟友擔任要職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黃子澄作為朝廷的重臣,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他選擇推薦李景隆,更多的是出於鞏固自身政治地位和擴大勢力範圍的考慮。】
【對於黃子澄的推薦,朱允炆欣然接受,並且相信他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出出色的表現。】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任命李景隆為新的主將,期望他能夠帶領軍隊取得勝利。】
【當時,齊泰提醒朱允炆,李景隆沒有作戰經驗,要不要考慮一下魏國公徐輝祖!】
【在朝廷中,有位大臣向朱允炆進言,表示朝廷中名將眾多,應該得到重用。】
【他強調,如果決定讓李景隆擔任主將,那麽至少應該為他配備幾位優秀的副手。】
【盡管有大臣提醒朱允炆要慎重考慮李景隆的任命,並建議為他配備優秀的副手,但朱允炆最終還是決定讓李景隆擔任主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出征。】
【為了確保李景隆的地位穩固,朱允炆為其配備了數位經驗豐富的大將作為助手。】
【但朱允炆仍不放心,他擔心李景隆在戰場上可能因缺乏經驗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於是又賦予了李景隆“便宜行事”的權力。】
——“演員李景隆上線!!!”
——“李景隆不是水貨,能在戰場上指揮二十萬大軍推進,作戰,收兵,撤離還保持軍隊不亂就已經是很高的水準。他打不過燕王,完全就是放水,北平城都破了,馬上下令撤軍。當然肯定不是串通好的,畢竟真幹掉了燕王,他肯定當替罪羊。打不過是能力問題,罪不至死。打死了,那是抗旨,必死無疑。[狗頭.jpg]”
——“李景隆純演員啊,演員上線了啊!!”
——“朱元璋這眼光也不行啊,給孫子留下的都是坑貨[捂眼哭.jpg]”
——“就你還鄙視朱元璋的眼光,人家李景隆就純粹在演朱允炆,真打的話李景隆早打死朱棣了,要不是武將集團選擇了朱棣的話,朱棣連北平都出不了!”
——“對頭,建文帝重文官,輕武官,本質上就是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的矛盾。”
......
大明世界。
洪武時期。
“這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終究還是不太成熟啊。”
朱元璋感慨一句。
朱標也在一旁點了點頭。
確實很幼稚。
打仗有輸就有贏,隻是輸了第一場就換主將,這是極其不明智的。
而且換的主將是文官親近之人這也就算了,竟然還如此幼稚地讓他猜測到自己下一步的目的。
你一個武將,跟你說了別讓我背負殺叔之名,但是你卻沒做到,那麽這是不是犯了欺君之罪?
你該不該死?
並且李景隆和朱棣的關係非常好,好到什麽程度?
兩人小時候都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
所以,與其殺了朱棣之後被朱允炆找借口所殺,他還不如投靠朱棣,反了朱允炆。
......
大明世界。
建文時期。
朱允炆看著天幕上的文案,臉色陰沉的都快要滴出水來。
又是黃子澄,又是他。
這一瞬間讓朱允炆對黃子澄的感觀急劇下降。
他都有將其罷免官職的打算。
......
【朱棣聽聞朝廷任命李景隆為主將,忍不住笑出聲來。】
【他根本沒把李景隆放在心上。】
【之後朱棣又逼迫寧王造反。】
【朱棣緊追不舍地對李景隆發起猛烈進攻,而李景隆卻毫無應對之策。】
【在每一次戰鬥中,李景隆的軍隊都慘遭敗績,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得不放棄大量的糧食和輜重,而這些寶貴的物資最終都落入了朱棣的手中。】
【在戰爭的進程中,形勢逐漸發生了逆轉。燕軍在朱棣的英明領導下,變得越來越強大。】
【而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盡管得到了朱允炆增派的三十萬大軍的支援,但在經曆了一年多的艱苦征戰後,隻有極少數的將士得以生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戰爭中,許多朝廷將士紛紛投降了朱棣。】
【他們深感在李景隆的指揮下,無法看到勝利的希望。與其在無望的戰爭中白白犧牲,不如選擇投靠朱棣,參與這場造反行動,或許還有機會成為新朝的功臣。】
【這些投降的將士為朱棣提供了寶貴的軍事力量和經驗,進一步增強了他的實力。】
朱允炆看著聊天群上的消息,此時臉色也是陰沉到極點。
沒辦法,未來的他看上去確實不太聰明的樣子。
但這是因為誰?
因為方孝孺和黃子澄他們!
因為他親近的臣子們!
所以他沒臉去迴嬴政的批評。
這也讓好麵子的他有些難受。
於是心裏也是打定主意,不能重用黃子澄和方孝孺他們。
至於齊泰,先前和他關係不是特別好。
但從天幕上看,應當是一個比較有智慧之人。
削藩之事不急於一時,他現在得重新考慮這件事。
......
【於是朱棣的三個兒子就都平安迴到北平,朱棣對此也很是高興。】
【在沒有後顧之憂後,朱棣毅然決然準備造反。】
【朱棣根據《皇明祖訓》,以清君側、除奸臣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奸臣是黃子澄、齊泰)。】
【很快就控製了北平,北平由此迴到朱棣手中。】
【之後朱棣不斷收編軍隊,以前的部下都投身到他的造反隊伍中。】
【隨後朱允炆便派出老將耿炳文前去鎮壓。】
【洪武時期的功臣都被朱元璋給屠殺殆盡,耿炳文是為數不多能夠活到建文時期的老將。】
【但是在出征之前,朱允炆竟然說了一句:“勿使朕負殺叔之名!”】
【耿炳文當時很不理解這句話。】
【但他還是帶著大軍前去北平。】
【在河北地區,耿炳文設立了三角形防禦陣線,把北平城給包圍了起來。】
【但是朱棣不打算束手就擒,於是在朝廷軍隊中秋佳節的期間發動突然襲擊並順利擊潰對手。】
【但是朝廷軍的損傷並不大,耿炳文手上還有十萬大軍,他將軍隊聚集到一處,固守北平,以待反攻。】
【在數日的休養之後,大軍的士氣漸漸得到了迴升。他振作精神,開始著手策劃反攻的大計,但在這時,朝廷撤下了他作為主將的職務。】
【因為耿炳文戰敗的消息傳迴京師,這讓朱允炆覺得麵子上有些過不去,堂堂朝廷軍隊,竟然戰敗給藩王,這讓朱允炆懷疑他的能力。】
【黃子澄趁機對朱允炆說,不如讓李景隆擔任主將。】
【黃子澄之所以推薦李景隆,並非單純基於其出色的軍事才能或實戰經驗。】
【實際上,李景隆在軍事方麵的經驗相對較少,並沒有經曆過大規模的實戰。】
【然而,黃子澄與李景隆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政治聯係。他們屬於同一政治陣營,彼此之間的關係頗為深厚。】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推薦親信或是政治盟友擔任要職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黃子澄作為朝廷的重臣,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他選擇推薦李景隆,更多的是出於鞏固自身政治地位和擴大勢力範圍的考慮。】
【對於黃子澄的推薦,朱允炆欣然接受,並且相信他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出出色的表現。】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任命李景隆為新的主將,期望他能夠帶領軍隊取得勝利。】
【當時,齊泰提醒朱允炆,李景隆沒有作戰經驗,要不要考慮一下魏國公徐輝祖!】
【在朝廷中,有位大臣向朱允炆進言,表示朝廷中名將眾多,應該得到重用。】
【他強調,如果決定讓李景隆擔任主將,那麽至少應該為他配備幾位優秀的副手。】
【盡管有大臣提醒朱允炆要慎重考慮李景隆的任命,並建議為他配備優秀的副手,但朱允炆最終還是決定讓李景隆擔任主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出征。】
【為了確保李景隆的地位穩固,朱允炆為其配備了數位經驗豐富的大將作為助手。】
【但朱允炆仍不放心,他擔心李景隆在戰場上可能因缺乏經驗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於是又賦予了李景隆“便宜行事”的權力。】
——“演員李景隆上線!!!”
——“李景隆不是水貨,能在戰場上指揮二十萬大軍推進,作戰,收兵,撤離還保持軍隊不亂就已經是很高的水準。他打不過燕王,完全就是放水,北平城都破了,馬上下令撤軍。當然肯定不是串通好的,畢竟真幹掉了燕王,他肯定當替罪羊。打不過是能力問題,罪不至死。打死了,那是抗旨,必死無疑。[狗頭.jpg]”
——“李景隆純演員啊,演員上線了啊!!”
——“朱元璋這眼光也不行啊,給孫子留下的都是坑貨[捂眼哭.jpg]”
——“就你還鄙視朱元璋的眼光,人家李景隆就純粹在演朱允炆,真打的話李景隆早打死朱棣了,要不是武將集團選擇了朱棣的話,朱棣連北平都出不了!”
——“對頭,建文帝重文官,輕武官,本質上就是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的矛盾。”
......
大明世界。
洪武時期。
“這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終究還是不太成熟啊。”
朱元璋感慨一句。
朱標也在一旁點了點頭。
確實很幼稚。
打仗有輸就有贏,隻是輸了第一場就換主將,這是極其不明智的。
而且換的主將是文官親近之人這也就算了,竟然還如此幼稚地讓他猜測到自己下一步的目的。
你一個武將,跟你說了別讓我背負殺叔之名,但是你卻沒做到,那麽這是不是犯了欺君之罪?
你該不該死?
並且李景隆和朱棣的關係非常好,好到什麽程度?
兩人小時候都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
所以,與其殺了朱棣之後被朱允炆找借口所殺,他還不如投靠朱棣,反了朱允炆。
......
大明世界。
建文時期。
朱允炆看著天幕上的文案,臉色陰沉的都快要滴出水來。
又是黃子澄,又是他。
這一瞬間讓朱允炆對黃子澄的感觀急劇下降。
他都有將其罷免官職的打算。
......
【朱棣聽聞朝廷任命李景隆為主將,忍不住笑出聲來。】
【他根本沒把李景隆放在心上。】
【之後朱棣又逼迫寧王造反。】
【朱棣緊追不舍地對李景隆發起猛烈進攻,而李景隆卻毫無應對之策。】
【在每一次戰鬥中,李景隆的軍隊都慘遭敗績,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得不放棄大量的糧食和輜重,而這些寶貴的物資最終都落入了朱棣的手中。】
【在戰爭的進程中,形勢逐漸發生了逆轉。燕軍在朱棣的英明領導下,變得越來越強大。】
【而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盡管得到了朱允炆增派的三十萬大軍的支援,但在經曆了一年多的艱苦征戰後,隻有極少數的將士得以生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戰爭中,許多朝廷將士紛紛投降了朱棣。】
【他們深感在李景隆的指揮下,無法看到勝利的希望。與其在無望的戰爭中白白犧牲,不如選擇投靠朱棣,參與這場造反行動,或許還有機會成為新朝的功臣。】
【這些投降的將士為朱棣提供了寶貴的軍事力量和經驗,進一步增強了他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