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指令長所說的到後麵,其實就是到空間站後麵對接的新艙。


    作為輪值的航天員,他們自然是知道這玩意的真實用途。


    章成銘對指令長的建議沒有拒絕,六個人很快便鑽過加長的節點艙,來到了碩大的液態膠基反應生產艙口前,在進去之前,幾個人在艙口戴上了頭套和膠套,這是減少身體上的碎屑,以及雜物進入到裏麵,汙染整個空間。


    “章總,感謝你發明的膠基燃料,讓我們有著這麽寬大的場地啊!”


    已經在裏麵體驗過寬敞空間快樂的空間站指令長一飄進碩大的艙內,熟練的轉身一邊向後飄動一邊爽朗的像個主人一樣介紹著,而在空間站上的兩人似乎也已經在這裏玩了很久,他們三人盡情的向新來的三人展示這他們剛剛學會不久的各種空中遊樂體驗。


    “哇……這麽大……過癮啊……”


    “人間大炮,一級準備!”


    “超人飛行!”


    另外兩位老航天員見狀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腳一蹬,整個人如同人間大炮或者超人一樣,和其它幾人在巨大的艙內穿梭飛行著。


    “小心點,別撞著!”


    “黃飛鴻佛山無影腳算什麽,我在空中能無限連踢!!”


    眾人在裏麵玩的是不亦樂乎,連章成銘自己都玩的極為開心,雖說上次已經來過一次太空,但征途者1號就是個小嘎嘎的小飛船,在裏麵也就勉強在最寬處伸直腿腳,連手都不能立起,哪有這種內部直徑接近七米多,長度達到十米以上的巨型空間來得痛快。


    玩樂一陣,六個人總算是狠狠的過了一把太空失重飛行的暢快感後,六人不約而同的來到了生產艙的尾端,也就是更加靠後麵的這一部分。


    在這裏,赫然存放著三具出艙服。


    這三具出艙服,其中兩具是空間站已有的,另外一具是跟隨著這個載荷一起打上來的。


    “按照要求,我們把空間站的兩套出艙服搬運過來,這裏現在一共有三具出艙服,我們在你們上來之前,模擬演練了五個小時,如果出現情況需要人手增援,可以使用艙內航天服臨時頂替。”


    空間站指令長向著章成銘介紹著他們的準備情況。


    液態膠基燃料除了要在失重環境下完成反應外,為了保證燃料的純度,還需要在真空中進行操作,畢竟空氣中除了漂浮的雜質之外,還有空氣中的氧和氮以及二氧化碳這些元素會影響燃料的化學反應。


    “謝謝啊,辛苦了。”


    在艙內運送物體其實不算辛苦,畢竟這不是個體力活,太空中失去了重量讓一個人可以輕易的搬運幾十上百公斤的東西。


    但是他們穿著重達兩百四十斤的出艙服去訓練模擬反應,那這個可就是一個辛苦活了。


    光是在出艙服裏待幾個小時……任何人都不會覺著是一件輕鬆的事。


    在裏麵時,出汗了不能擦,身體癢了不能撓,而且穿著這麽笨重的出艙服去完成一個個技術動作,每次航天員出艙,都會累到脫水瘦一公斤以上。


    “這件新送上來的出艙服歸你,其它兩件由我們空間站的另外兩位成員穿戴,剩下三人將穿戴艙內服做臨時頂替。”


    空間站指令長在說這段話時帶著一絲不容質疑的口吻。


    這倒不是單純的把一件新出艙服給章成銘使用那麽簡單,國際空間站的出艙服使用多年,不僅已經老舊不堪,和空間站內部一樣,裏麵充斥著大量前麵使用者的濃重體味和汗味。


    將一件新的出艙服給章成銘使用,不僅是對他的關心,更是出於對他的生命考慮。


    既然要在真空中進行化學反應,那麽整個艙內勢必會放空所有的空氣處於和外界相同的真空狀態,那麽這裏除了沒有艙外的輻射之外,這裏同樣是一個裸露生命的禁區。


    原本計劃中,章成銘為了操作流程更加直觀和準確性,是打算穿普通艙內服進行操作的,艙內服雖然不如出艙服那樣具有極強的防穿刺能力和抗輻射能力,但它的氣密性依舊能保持航天員在真空環境下有一到兩個小時的生存能力。


    隻是這個方案被航天局的人強力否決了,因為不管怎樣,章成銘掌握著膠基燃料的最核心技術,航天局的人不會讓他冒這個險。


    見指令長如此強勢,章成銘也沒法再反對,隻能接受對方的安排。


    因為大家情緒都還很高,眾人商議片刻後便決定先不休息,在此進行一次相應的模擬練習。


    幫助留在艙內的三人穿上出艙服,另外三人按照流程離開這裏返迴核心艙內,其中一人快速穿上艙內航天服飄迴到艙門,將節點艙和反應生產艙的艙門關閉,在一道道嚴格的指令聲中,反應艙裏的空氣開始被抽走,裏麵的壓力在迅速的降低。


    “小章,感覺如何?”


    指令長的聲音透過通訊設備傳到耳機中。


    “我感覺良好,就是……就是沒經過減壓,航天服有些膨脹,我現在腳都彎不起來。”


    章成銘的迴答讓眾人樂了。


    因為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外部低壓環境中,內部高壓的物體會因為外部壓力的變小而膨脹,出艙服是半硬式設計,如果是標準的一個大氣壓狀態下,那麽整個出艙服就會變成一個脹鼓鼓的大氣球,裏麵膨脹的空氣會讓航天員在裏麵連彎曲手腳都做不到。


    所以航天員出艙前要經過減壓,然後出艙服內的壓力也會隻有海平麵的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不用擔心航天員在這麽低氣壓下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因為按正常流程,出艙前,航天員要逐漸適應降低艙內的氣壓,同時也會增加艙內的氧氣含量,從隻有20%濃度的氧氣含量,逐漸提高氧氣占比,甚至到後麵唿吸的是純氧,以保證在這麽低的氣壓下,人體能夠唿吸到足夠的氧氣供應身體消耗。


    這個過程會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因為人類的身體不能突然唿吸到高濃度的氧氣,這樣會導致身體產生‘醉氧’反應,隻能慢慢進行,讓身體有個逐漸適應過程。


    同時也在降壓過程中,身體也會將溶解在身體的氮氣給排出體外,避免減壓病的產生。


    但是現在沒有經過這個減壓過程,外麵的氣壓下降,章成銘出艙服的壓力卻依舊沒變,自然會脹鼓鼓的讓他難以活動。


    考慮到隻是模擬練習,氣壓隻降低到了一半便停止了抽空,在另外兩人的輔助下,章成銘的航天服放掉了裏麵的部分空氣,讓自己能夠笨拙的穿著出艙服在這裏活動。


    雖然另外兩人和自己一樣穿著沉重的出艙服,但他們是經受過長期訓練的航天員,他們的動作比章成銘可靈活多了,但是模擬流程依舊還是不免出現了一些失誤。


    好在大家都有著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所有人毫不氣餒,繼續一遍又一遍的進行著模擬操作,直至幾個小時後,大家都累得筋疲力盡,這才最終停止模擬訓練,開始恢複整個艙內的氣壓。


    重新恢複艙內的壓力不僅需要時間,在出艙服裏的人也不能迅速的恢複氣壓,以免氣壓變化太快導致人體內部的氮氣迅速析出產生減壓病,三個人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不免有些無聊。


    “小章,聽說你在下麵弄出了新型的出艙工作設備,這次怎麽沒有帶上來?”


    耳機中,指令長好奇的詢問著,這幾個小時的接觸,大家已經相當熟絡了,稱唿也隨意自然起來。


    “嗐,我弄的那是登月的外部出艙服,個頭大,沒法進來這裏。”


    章成銘也沒隱瞞,這些東西對於航天員來說都是他們幹活的家夥什,說不定他們下去完成身體康複訓練後,馬上就會接受這些新設備,和登月相關的訓練科目。


    說到登月,所有人眼睛都亮了起來,這可是比登陸太空更過癮,更刺激的事啊,幾個人紛紛開始向章成銘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


    轉眼間,臨時新發射的太空三人組已經在天上待了十天了,吃瓜群眾的熱度也逐漸消退下去,但就在大家就要淡化這些記憶之時,突然在傍晚七點那檔子全國最重量級的新聞中,播出了一條三十秒的新聞內容。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心於近日,在空間站中完成新一輪的太空微重力應用實驗,該科學實驗填補了我國在多項科研領域內的空白……


    該次任務中,新老航天員在地麵指揮中心的協調下,完成了例行的出艙檢修任務……


    同時我國也通過複役重啟老一代航天員,獲得到相關的人體生命科學研究資料,為延長航天員的太空工作時間打下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畫麵中,章成銘和一同上太空的兩位老航天員在夢天實驗艙內擺弄著某種不知名的儀器,而下一刻,畫麵中就出現兩名航天員在艙外執行任務。


    雖然看不到出艙的到底是誰,但畫麵中故意給了一個某位航天員出艙服的背影鏡頭,在出艙服寬闊的後背上,赫然簽有一個新名字,而這個新名字,正是“章成銘”。


    隨即,在新聞播出後,航天局和星海飛躍的兩個官號,同時發布了該新聞,並附上了同樣的文字內容。


    【臥槽!主播居然出艙了!!牛逼啊!】


    【額……咱們國家新聞的傳統,事越大字越少,但這次內容好像有點多啊……估計不是什麽大新聞。】


    【好奇主播出艙做什麽呢?】


    而新聞播放之時,章成銘此刻正站在空間站外的機械臂上,遙看蒼穹宇宙。


    “太漂亮了……”


    這是章成銘此刻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都說仰望星空,那是指你站在地麵上時,而你站在太空中,你仿佛就置身於整個星海的世界之中,無窮無盡的星光將你圍繞籠罩,雖然你明知它們都距離自己遙不可及,但它們卻似乎又就在你的身邊,仿佛近到讓你觸手可及。


    而俯瞰地麵,不管是你在陽光照射的區域,藍色的海洋,各種斑斕色彩的大地,天空中漂浮的各式雲彩,甚至是那令人心悸的風暴旋渦,都是那麽令人著迷。


    哪怕是進入到藍星陰暗區,城市中的璀璨燈光,讓一個個城市宛如大地上的明珠,在黑暗中熠熠生輝。


    幾個小時前,空間站的六人終於在這些天不斷的努力下,終於完成了最後一批液態膠基燃料的反應,順利的完成了全部的預定任務。


    這個進度比此前計劃足足提前了五天時間,這得益於五名航天員配合著章成銘,每天都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體力,一遍又一遍將半成品運送到反應艙內,在這裏將它們通過調製後在真空中注入氦氣進行化學反應,最後變成眾人期待的液態成品。


    過程並不複雜,但卻充滿危險和辛苦。


    和固態膠基燃料的生產不同,液態膠基燃料是不用催化劑的,它需要將高濃度的成品直接在失重的真空中先進行混合,然後在攪拌中變成糊狀。


    達到合適的稠狀形態後,這裏就必須要立刻進行最後的一步和氦氣進行反應,中間等待過程不能超過十五分鍾,要不然這些藥劑就會很快固化變得和石頭一樣堅硬,同時裏麵的化學成分也會失去活性,不再具有配置反應的價值。


    以上步驟雖然沒法地麵上進行,但是即便是到太空中,到這一步還是屬於完全安全的狀態,這些半成品無毒無害,你甚至可以把它們當麵團一樣反複揉捏,直至越揉越稀變成糊糊一樣。


    但接下來最後一步的反應過程就充滿了危險。


    這部分依舊是往內部注入氦氣,每次注入氦氣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為失重環境下氣體在水中、糊糊狀的物質形態中,沒有重力而不會向一個方向運動,這就需要注入氦氣時,必須要隨時注意氦氣和藥劑反應的程度。


    如果注入氦氣的針頭長時間不移動,那麽氦氣在藥劑內部就會形成大量的蓄積成為空泡,這樣多的氦氣會讓藥劑反應變得極為劇烈,導致藥劑發生沸騰產生劇烈的熱量。


    眾人在少量的實驗過後逐漸總結出經驗,由多人從多角度嚴格查看反應的程度,隨時調整氦氣的注入量和調整位置,以免反應劑發生沸騰。


    不過大家雖然都是膽大細心的主,而且也不斷的進行輪換來減少每個人的疲勞度累加,但是依舊差點出了一次事故。


    那一次,當值的航天員們已經注意到了反應過程中出現的沸騰征兆,迅速的減少氦氣的注入量來控製反應速度,但依舊還是晚了這麽一點點,在真空中的化學藥劑不斷的翻湧,最終還是向外噴射出大量細小的液體。


    這些液體觸碰上外麵的保護玻璃層,雖然沒有產生化學反應,但是飽含巨大熱量的小藥劑瞬間傳遞大量的熱量給玻璃表麵,讓玻璃表麵產生無數的熔化坑點。


    最大的甚至已經接近熔穿整個防護玻璃。


    看到這一幕,空間站上的幾個人都不禁被嚇出一身冷汗。


    如果關閉的時間再晚一點,噴濺出來的溶液再大、再多一些……


    這些帶著超級熱量的溶液就會像密集的霰彈一樣,從內向外將整個反應艙打成無數孔洞的篩子!


    而在裏麵的三名航天員,也無法幸免的成為它們的靶子!


    甚至有可能一部分的藥劑溶液,擊穿反應艙後飛向後麵的空間站……


    事故發生後,反應工作被立刻暫停下來,眾人在後怕中總結了經驗教訓,並相互交流了期間各自觀察到的過程和心得,並好好的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才繼續進行反應工作。


    量大以及長時間重複這樣的工作也是造成疲勞的主要原因。


    在幾人總結經驗教訓後,考慮到穿戴出艙服工作的原因,幾名航天員都需要在進入反應艙前,要進行一到兩個小時的減壓增氧過程,結束後還要再進行一次反向的增壓降氧過程,光這個增壓減壓消耗的時間就超過了三小時,雖說航天員都是經過專門的剝奪睡眠訓練和忍受無聊等待的心理訓練,但把這時間省下來讓大家好好的睡覺不香嗎。


    最後大家經過商議後,向地麵控製中心申請並獲得同意,臨時調整了核心艙的布局,將核心艙裏的部分不能降壓的實驗項目轉移到另外兩個實驗艙內,關閉了核心艙和另外兩個實驗艙的艙門,以及空氣交換連接。


    這樣,他們將整個核心艙都變成了一個增壓降壓艙,六個人在這裏,一同接受降壓和增壓,讓六個人都處在隨時可以穿出艙服工作的狀態。


    這樣一來便節省了大量的降壓增壓適應時間,讓每個人都可以快速的輪換進行反應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高兩倍以上。


    隻是這樣長期生活在低壓環境會對人體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但是六個人都毫無任何怨言,他們每天都帶著一身的疲憊返迴,然後躺在睡袋中昏昏睡去,但第二天醒來後,不管是身體上有各種不適,所有人都保持沒有做聲,他們依舊和平時一樣,用最佳的狀態去進行最枯燥也最危險的調製反應工作。


    不過即便是每天六個人分兩個批次,每次6個小時進行輪換,但長時間的疲勞累積還是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工作,那次事故便是眾人疲勞之下產生的。


    也正是此次事故,驚醒了眾人,停止了一天的工作,讓大家好好的休息和放鬆了一下,畢竟人的生理習慣都知道上六天班還得休息一天呢……


    也就是在眾人齊心協力,不辭辛勞眾誌成城擰成一股繩的鬥誌下,將送上來的上百噸半成品原料,最終變成了數噸合格的液態膠基燃料。


    這幾噸燃料看似不多,但它們可比目前最牛逼的固態膠基燃料還要強悍,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這就相當於在技術發展過程中,人類從基礎的黑火藥,直接跳過了中間部分的某甘油烈性炸藥,直接進入到了更安全的爆炸物使用過程。


    而有了這些寶貴的液體燃料,後麵的登月過程中,一直困擾章成銘登月計劃中,傳統液體燃料能量密度不足,燃料體積龐大以及自重過高的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設想一下,傳統的登月中,登月艙和上升器自重20噸,但這個重量中,居然有一半多的重量都是燃料,而為了將這十噸的燃料從近地軌道加速,然後再減速到達月球軌道,在這一加一減的過程中就又要浪費十幾噸的燃料。


    這是何等的浪費本就少到可憐的火箭運力!


    而如果有這樣高能效,超高比衝的液體燃料,隻需要一噸甚至幾百公斤,就能滿足登月器的降落甚至是直接全部升空返迴月球軌道……


    那麽多出來的運力……


    是不是可以製造出更大、更舒適的航天器,讓航天員們住在寬敞舒適的飛船裏麵,同時攜帶更多的設備和儀器降落在月球表麵進行科考……


    要知道,當年燈塔鷹太陽神登月計劃中,航天員想多帶把鏟子在上麵刨土都得經過科學家精心的計算‘斤斤計較’。


    除了獲得寶貴的液體燃料之外,整個過程比預定的時間縮短了五天,但這不是重點收獲。


    最大的收獲是在這些天的無數次反應過程中,六人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生產流程,和累積了無數寶貴的經驗。


    這些流程和經驗,被迅速反饋迴地麵。


    地麵上的工作人員,會根據這些寶貴的經驗,重新調整和製作新的反應艙,不僅能減少人員的工作強度,還會極大的提高安全程度。


    科學的本質就是如此,通過不斷的觀察和嚐試,去研究和開發降低人類勞作中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相信不久,這個反應艙會被新的反應艙給取代,更多的液態膠基燃料,會在新的反應艙中,以更安全和更輕鬆的方式生產出來。


    提前完成任務的章成銘也沒急著返迴地麵,在地麵指揮中心的允許下,他申請執行出艙。


    雖然沒有執行什麽正式的任務,但出艙的目的主要就是讓他練膽。


    提前適應艙外的那種孤寂的世界。


    不過章成銘似乎並不害怕這種環境,他似乎很享受這種感覺。


    看著在艙外享受這個過程的年輕人,幾位航天員在空間站艙內發表著各自的意見:


    “不錯,一點害怕都沒有,心跳和腦電波都平穩的像迴家一樣,他天生就是個航天員!”


    “真羨慕他,很快就能去登月了。”


    “嗐,雖然我做不到第一個登月,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也會有這機會執行登月任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手搓火箭開始的星際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康一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康一沐並收藏從手搓火箭開始的星際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