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這首詩句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寫,講述的是一個賣炭翁的故事,也是木炭第一次在唐朝綻放其魅力,中華民族冬天燒木炭的習俗擁有上千年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利用木炭來取暖。


    為什麽想到木炭?因為柳鶴想把後世的生煎包做出來,店裏隻賣油條、豆漿、包子很容易讓人吃膩,如果有個生煎包那就完美了。


    生煎包可是縱橫江南幾百年,也是後世杭州上海最著名的小吃,想要做生煎包就需要生煎鍋,宋朝自然是沒有生煎鍋的,普通的炒鍋可不行,生煎鍋必須是平底的,宋朝平底鍋也是沒有的。


    柳鶴按照後世平底鍋的樣子,畫了一幅草圖,拿給鐵匠鋪的老板看,要其按照畫的圖紙製作一個平底鍋出來,平底鍋的工藝倒是不難,就是中間一塊鐵板,四周鐵板凸起一點就可以了,有了這個平底鍋不僅能夠做生煎包還可以做煎餃。


    除了做一個平底鍋之外柳鶴又拿出了一張草圖,草圖上畫著一個鐵桶,這其實是後世九十年代家裏燒煤的媒桶,上麵可以放水壺燒水,也可以放個鍋燉湯,裏麵就是放幾塊煤進去,當然宋朝是沒有煤的,但是有木炭,放木炭進去效果依然不錯。


    有了木炭桶,上麵放一個平底鍋,就可以做生煎包煎餃了。宋朝的匠人技術還是很高超的,兩天之後柳鶴就看到了已經做好的平底鍋和木炭桶。


    拿著平底鍋柳鶴去找旁邊的木匠師傅,要求師傅幫平底鍋做一個小蓋子,有蓋子的話做生煎包的時候速度會更快。


    拿著東西迴到店裏的時候天色已經暗淡了,店裏也沒什麽客人了,楊碧月看著公子拿著這兩個奇怪的東西,很好奇上前看了看還是不知道這是做什麽用的,柳鶴跟她說道:“把店關了,去我家吃飯!”


    去公子家吃飯是楊碧月母女最喜歡的事情了,想到又有好吃的,楊碧月自然是高興,跑著去後廚看著正在搞衛生的娘親說道:“娘,好了沒?公子讓我們去他家吃飯!”


    彭氏看著楊碧月一臉高興的說道:“你這孩子,娘馬上就好!”


    過了一會彭氏也把廚房衛生搞完了,三個人拎著東西朝柳鶴家走去。


    到了家中之後柳鶴讓彭氏負責生火煮飯,讓楊碧月在身旁看著做生煎包,生煎包的做法其實和包子非常像,隻是有些小細節上會不一樣。


    生煎包好吃是因為其內部多汁,裏麵湯汁越多生煎包就越好吃,生煎包的湯汁可以用豬皮凍添加其風味,柳鶴前一天晚上就把買迴來的豬皮切成小塊,加入清水和少許鹽放在鍋中慢火煮了半個小時,放涼之後把豬皮凍盛在大碗中,過了一晚上結成凍了,現在沒有冰箱隻能湊合著用。


    柳鶴先把買的一斤麵粉倒入盆中,加入發酵酵母,再加入白糖,加適量水讓麵粉成麵絮狀,接著把麵絮狀的麵粉揉成麵團,做到盆光、麵光、手光,然後蓋在一塊溫水打濕的白布,讓其靜置發酵半個小時,由於現在是七月份的夏天,天氣日麵團比較容易醒發。


    楊碧月看到這裏很奇怪了,這明明是做包子的步驟嘛,公子還說做什麽生煎包,楊碧月一臉懵逼。


    柳鶴把買好的豬肉,切了一半肥肉一半瘦肉,用刀剁碎,加入一點生薑,繼續剁碎成肉沫,肉沫剁好之後加入鹽、醬油、攪拌均勻,把早上買迴來的香蔥切成碎末,和肉沫攪拌在一起,再加入昨晚弄好的豬皮凍繼續攪拌,攪拌均勻之後放在一旁備用。


    做完餡料麵團也發好了,柳鶴拿出醒發後的麵團繼續揉麵,使麵團裏麵的氣體排出來,揉了十分鍾後把麵團揉成棍子狀的長條,接下來就是揪劑子,揪了大概五十個劑子,劑子揪好之後就算擀麵皮了,拿出一個劑子用手壓扁呈圓形,然後用擀麵杖擀成中間厚兩邊薄的包子皮。


    接下來就是把餡料包進包子裏,三個人很快就把這五十個小包子包完了,包完之後蓋上白布,繼續讓其醒發一會。


    拿出鐵匠鋪打的木炭桶,讓楊碧月從正在煮飯的土灶裏麵拿出了兩根正在燃燒的木材放進了木炭桶裏麵,又加了一些幹燥的小樹枝進去燃燒。


    柳鶴把之前保存下來的木炭拿了出來放進了木炭桶裏麵,把洗好的平底鍋架在木炭桶上麵,隨著木炭桶裏麵溫度的上升,平底鍋上麵的水汽也被烘幹一空。


    舀了兩勺豬油放了進去,柳鶴再一次感歎了宋人工匠的技藝,這個平底鍋真的很平,豬油化開了後平底鍋每個角落都有豬油,拿出前幾天買的芝麻,芝麻宋朝又叫做胡麻,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農作物,芝麻價格可不便宜,讓楊碧月在每一個小包子上灑了幾粒芝麻。


    平底鐵鍋漸漸冒煙了,柳鶴便把灑了芝麻的小包子放了進去,一下子可以放二十個小包子,放入小包子之後蓋在木蓋子燜了大約一分鍾,打開蓋子繼續翻麵,如此反複四麵都煎了之後用手放了點水進去平底鍋裏麵,蓋上蓋在燜了三分鍾,燜好之後在把小包子的四麵繼續翻麵煎,直到包子底部成金黃色,平底鍋裏麵的水汽蒸發完。


    看著放在兩個盤子裏,底部金黃色上麵芝麻點綴的白色小煎包,楊碧月忍不住咽了下口水,還沒吃聞著就這麽香了,那吃起來豈不是又是人間美味,煎好一鍋之後柳鶴準備下一鍋讓楊碧月來操作,他在旁邊指點下就可以了。


    隨著柳鶴一聲“開吃”三人都忍不住了,楊碧月用筷子夾了一個放進嘴裏,咬了一口,頓時大叫的跳了起來,煎包的湯汁燙到了楊碧月的舌頭。


    柳鶴見狀哈哈大笑道:“跟你說了不能咬,誰叫你大力咬的,哈哈,燙到了吧!”


    楊碧月白了柳鶴一眼,什麽嘛,也不說清楚一點,就說了一句“注意不能咬”,那吃東西不咬還怎麽吃,哼!公子一定是故意的,但是舌頭好疼呀,怎麽辦?


    “用冷水含在口中就沒那麽疼了”柳鶴指了指那邊的水缸。


    彭氏倒是吃得慢,聽了公子的囑咐,沒敢大力去咬,隻咬開了一個小口,頓時生煎包裏麵的湯汁流了出來,滿香濃鬱。


    這可比包子好吃幾倍,咬了一口包子尖部,濃鬱的芝麻香頓時讓人欲罷不能,彭氏一連吃了五個才停下來,看來晚上的米飯煮多了。


    柳鶴也一連吃了五個,很久沒吃到這股熟悉的味道了,不知道是因為很久沒吃到了還是因為宋朝的麵粉豬肉沒有汙染更美味,要不是考慮等會還吃飯,柳鶴肯定能一次性吃十個。


    楊碧月終於舌頭不那麽疼了,夾了一口小心翼翼的吃了起來,實在是太美味了,光是裏麵的湯汁就無與倫比。


    跟包子完全是兩種味道,裏麵的肉汁既清香又濃鬱,特別是這個芝麻很香,一邊按照公子剛剛的方法在煎包子,一邊用著拿著一個在嘴上吃,不一會兒手上全是油油的湯汁。


    楊碧月把生煎包煎完之後,柳鶴也把菜炒好了,見三個人都吃得半飽了,也就炒了一個青菜,炒了水芹炒豬肉,三個人都沒怎麽吃米飯,反而又吃了幾個生煎包,柳鶴跟楊碧月仔細的分析了一下包子和生煎包的區別。


    兩者製作方法類似,不一樣的是生煎包的餡料一定要加入豬皮凍才更好吃,包子則不需要;另外生煎包做起來比包子更費時間,很容易煎糊,所以用木炭最好,木炭的燃燒速度比較均衡,包子可以一鍋一起蒸製,生煎包不行,需要一個一個翻麵生煎。


    可以說生煎包最大的成本其實就是人工,還好店裏現在有學徒,人手夠,生煎包如果裏麵湯汁少那就不好吃,所以生煎包餡料製作的時候可以放少許水進去,這樣的話湯汁更多。


    柳鶴詢問母女二人對這個生煎包的看法,母女二人都說好吃,做起來其實跟做包子差不多,柳鶴看著楊碧月問道:“碧月,你覺得這個生煎包一個賣什麽錢適合?”


    “公子,我覺得跟羊肉包子賣一樣的價格”楊碧月想到,五文錢一個包子絕對不便宜但也不貴,市場上平均定價。


    在柳鶴心裏這個生煎包價格一定要貴,既然它最大的成本是人工,那賣便宜了就無法體現人工的價值,而且這個生煎包不像油條包子可以一下子可以出鍋很多,每一次出鍋都是需要最少十五分鍾,否則裏麵的餡料熟不了。


    既然沒有辦法大批量出鍋,想要控製生煎包的品質那就需要控製它的銷售量,所以柳鶴打算把生煎包的價格定下來,十文錢一個。


    柳鶴剛剛製作的時候也算了下,一個生煎包的成本除去人工的話還不到一文錢,但是製作複雜,而且味道獨特,賣高價格更符合生煎包的定位,否則根本就做不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新國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柳鶴雲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柳鶴雲峰並收藏大宋新國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