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亮,柳鶴就醒來了,練了會功,去菜市場買了半隻鴨子,一小塊豆腐,打算晚上做個紅燒鴨。
買完菜便去吃早餐了,他發現街上那些早餐店生意都挺火爆的。
他甚至有了兼職賣早餐的想法,後世的叉燒包,油條,豆漿,油餅等小吃大宋都沒有,但是隨即又想到必須淩晨四點就得起來發麵做小吃,這活太辛苦了。
白天又得上學,明顯是吃不消啊。
這個想法隻能作罷了。
今日柳鶴準備吃米粉,他走到一家米粉店,點了一碗肉絲湯粉,找個空位在坐了下來。
沒坐多久便聽到店裏的人都在談論“西湖嘴對嘴事件”,柳鶴這個事件的主人公,聽著大家對他的八卦,簡直就是越說越離譜。
今日的離譜程度比昨日更誇張。
有食客說我大哥在衙門當差,據說那個無恥之徒是臭名昭著的采花大盜,曾經用類似的方法讓很多少女失去了名節,傳說中朝廷要緝拿的外逃罪犯,抓住有重賞高達千金;
還有食客說,我表妹是李府的丫鬟,三小姐在府中上吊自殺了好幾迴,幸好我家表妹發現的快……
總之,各有各樣離奇的說法都有,柳鶴真心沒想到,古人八卦造謠的能力,一點都不輸後世。
謠言要是再這樣傳下去,李府三小姐可能真的會自殺。
救了她,又因謠言再次殺死了她,想想都恐怖,看來他要做點什麽了,雖然現在他在杭州城人生地不熟,也不認識高官大儒,但他隻能靠自己的微薄之力,盡力去挽救這件事情。
吃完了米粉,付完了錢,他便匆匆去書院了,邊上課邊想著怎麽去挽救?
……
李府。
李梓晗今日起床後發現自己感覺好多了,腦袋也不痛了,肚子也更舒服了。
她便打算去外麵走走,整日悶在府上太難受了,順便看看能不能找到那個救他的公子,當麵謝謝他。
但是卻沒想到,她的外出散心提議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
平時對她百般嗬護的母親,為何今日卻如此對自己大發雷霆呢?
她不過是想要出去玩一下而已。
李梓晗實在是想不通。
還好十歲的孩子心思比較簡單,畢竟還是貪玩的年齡。
一群丫鬟陪著三小姐在院子裏玩捉迷藏去了,李梓晗玩的不亦樂乎。
周氏看著女兒玩的這麽開心,越不敢告訴她外麵的那些閑言碎語。
……
杭州城大街上,今天很是熱鬧,很多家丁打扮的人在大街上對著陌生人東瞧瞧西看看,甚至街上還有衙役巡邏,到處都在問人,貌似在找什麽人?
柳鶴當初留給李府的信息實在是太少了,隻知道這小子姓柳,剛來杭州不久,年齡十三歲左右。
來自哪裏?沒說。
住在哪裏?沒說。
什麽行業?好像是大夫。
對呀,大夫呀。
與其在大街上大海撈針,倒不如去醫館看看。
說不定那小子還真是個哪家醫館的大夫?
有了目標後,李府的家丁和官府的巡捕,就朝著杭州城各大醫館各大藥鋪店而去。
隻要在醫館看到少年人,不管是李府家丁還是巡捕都很高興,仿佛看見了救星一樣。
結果一詢問,發現並沒有姓柳之人,更沒有剛來杭州之人。
這可如何是好啊?
眾人隻能悶悶不樂的迴大街上漫無目的繼續尋找。
找到天黑,但依然還是沒有找到那個姓柳的無恥之徒。
……
柳鶴在書院裏,自然是不知道整個杭州城都在找他。
上了一天學,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
放學後他便去書店買了幾張大一點的宣紙,還有糨糊。
他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貼大字報,搞輿論戰。
你沒聽錯。
就是大字報,也有點像官府的告示那種。
吃完晚飯後,柳鶴就抓緊時間寫大字報,隻要把第一張內容寫好了,剩下的直接照抄就更快了。
古人的文章寫作用詞比較講究,柳鶴還沒有完全學會。
他幹脆按照口語化來寫,寫的太正規,老百姓也看不懂,大字報嘛,當然要淺顯易懂,最好是日常用語,這樣傳播效果更好。
“鄙人乃爾等口中西湖之無恥之徒,今自辯如下:
鄙人救治李府三小姐的方法乃家族所傳溺水之法,此法名唿吸之法,乃落水之人唯一救命之法,杭州城杏林高手無數,此法今獻於我杏林之輩!
鄙人初來杭州,聽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日之事杭州有名無實罷了,盡是愚昧八卦宵小之輩!李府三小姐若香消玉損,杭州城人人皆有罪責,爾定當讓天下人知曉!
鄙人當日救之,因我乃杏林之輩,豈敢見死不救,皆無其因!
鄙人不愛銀兩,不愛家產,各家族且寬心!
鄙人作詩一首,聊表心意!《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寫到子時,他終於把這五張大字報寫完了。
隨意換了身下午買的黑色夜行衣,拿著大字報和糨糊便出門了。
大宋可沒有電燈這種高科技的玩意。
大宋沒有宵禁,晚上也可以出去,隻是半夜三更之後,外麵漆黑一片,需要點油燈才能看清路。
柳鶴黑色的夜行衣,配合著到處都是烏漆嘛黑的夜晚,誰都看不到他,真是幹壞事的好行頭啊。
難怪電視劇中,不管是打家劫舍還是晚上幹其他壞事,壞人們都喜歡穿黑色的夜行衣,實在是太適合不過了。
柳鶴先後在鬆山書院門口貼了一張,又去知府大門口貼了一張,連最熱鬧的煙花巷柳之地他也貼了兩張。
哪裏熱鬧,就往哪裏貼!
還好柳鶴練過功夫反應速度敏捷,去知府門口時,差點就被侍衛發現了。
煙花巷柳之地柳鶴也是貼的很謹慎,盡量不讓那些尋歡作樂的人發覺出異樣。
花了兩個時辰,大字報才終於貼完了。
實在是太累了,他迴去倒頭就睡了。
第二天,柳鶴一大早就起床了,他今天心情舒暢,昨晚幹的事情有沒有效果,就看今天了。
練完功買完菜,柳鶴就迫不及待想去書院門口看看大字報了。
快到書院門口時,他發現好多人圍在大字報前麵。
有人看後高唿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好詩句,此兄真乃大義,我輩楷模,不僅醫術高超,詩句還寫的這麽好!”
“是啊,真不愧妙手仁醫啊。”
“看來他確實是在救治李府三小姐,之前那些人傳謠的也太過分了。”
“就是,人家是好人,還傳謠說是采花大盜,是朝廷罪犯,實在是太無恥了!”
很多人看後都為柳鶴憤憤不平。
也有很多人被柳鶴在大字報中所寫的《石灰吟》徹底圈粉了。
少年人嘛,都有很強的抱負心,《石灰吟》正是一首充滿天地正氣的詩句。
人都有好奇之心。
前來上學的學子們,看到很多人在校門口聚集圍觀,於是便紛紛加入了圍觀大軍,將校門口堵得水泄不通。
後麵的學子根本擠不進去,看不到大字報上的內容,於是便讓前麵的人念出來給大家聽。
前麵的人也豪不客氣,扯開嗓子,大聲喊道:“鄙人乃爾等口中西湖之無恥之徒,今自辯如下……”
念完之後,又有新來圍觀的人沒聽到,站在大字報前麵的一夥人,一直在大聲念著柳鶴寫的大字報,邊念還加入自己的有感情朗讀。
最後那首《石灰吟》在他們都會背誦了。
杭州城大家族的子弟基本上都在鬆山書院有就讀,大字報貼在這裏,自然是效果最好的,等這些學子放學之後就會把這消息傳迴家族裏,慢慢就會在杭州上層社會傳播開來。
同樣情景也在知府門口、街上的那兩張大字報麵前上演。
老百姓們看著大字報裏麵的內容,雖然大字報的作者罵了全杭州城的人,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覺得確實是不應該去造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自己造謠就等於在殺人,確實做的不對,看完大字報後很多人都沉默了。
但是也有人不認可,比如鬆山書院之中呂府的二少爺呂子懷就很不認可。
他看完大字報後,一臉憤怒的說道:
“這小子太囂張了,敢罵我們全杭州城的人是愚昧宵小之輩,他算老幾,會作詩就了不起了?我呸,不要讓我遇見他,否則讓他知道我呂子懷的厲害!”
“子懷兄說的對,他憑什麽罵我們,他雖然救了李家三小姐,但是並不代表我們杭州人好欺負,子懷下次遇到他,叫上兄弟我,讓他知道我們杭州十大家族是不好欺負的。”
旁邊的其他家族子弟附和著說道。
不管是知府門口還是街上的大字報,有人看完後沉默,有人看完後讚歎作者所寫的《石灰吟》,也有人罵他太囂張,但是無一例外,大家都沒有明麵上再繼續傳播三小姐的八卦了,要說也隻能在私下底悄悄議論。
買完菜便去吃早餐了,他發現街上那些早餐店生意都挺火爆的。
他甚至有了兼職賣早餐的想法,後世的叉燒包,油條,豆漿,油餅等小吃大宋都沒有,但是隨即又想到必須淩晨四點就得起來發麵做小吃,這活太辛苦了。
白天又得上學,明顯是吃不消啊。
這個想法隻能作罷了。
今日柳鶴準備吃米粉,他走到一家米粉店,點了一碗肉絲湯粉,找個空位在坐了下來。
沒坐多久便聽到店裏的人都在談論“西湖嘴對嘴事件”,柳鶴這個事件的主人公,聽著大家對他的八卦,簡直就是越說越離譜。
今日的離譜程度比昨日更誇張。
有食客說我大哥在衙門當差,據說那個無恥之徒是臭名昭著的采花大盜,曾經用類似的方法讓很多少女失去了名節,傳說中朝廷要緝拿的外逃罪犯,抓住有重賞高達千金;
還有食客說,我表妹是李府的丫鬟,三小姐在府中上吊自殺了好幾迴,幸好我家表妹發現的快……
總之,各有各樣離奇的說法都有,柳鶴真心沒想到,古人八卦造謠的能力,一點都不輸後世。
謠言要是再這樣傳下去,李府三小姐可能真的會自殺。
救了她,又因謠言再次殺死了她,想想都恐怖,看來他要做點什麽了,雖然現在他在杭州城人生地不熟,也不認識高官大儒,但他隻能靠自己的微薄之力,盡力去挽救這件事情。
吃完了米粉,付完了錢,他便匆匆去書院了,邊上課邊想著怎麽去挽救?
……
李府。
李梓晗今日起床後發現自己感覺好多了,腦袋也不痛了,肚子也更舒服了。
她便打算去外麵走走,整日悶在府上太難受了,順便看看能不能找到那個救他的公子,當麵謝謝他。
但是卻沒想到,她的外出散心提議遭到了母親的強烈反對。
平時對她百般嗬護的母親,為何今日卻如此對自己大發雷霆呢?
她不過是想要出去玩一下而已。
李梓晗實在是想不通。
還好十歲的孩子心思比較簡單,畢竟還是貪玩的年齡。
一群丫鬟陪著三小姐在院子裏玩捉迷藏去了,李梓晗玩的不亦樂乎。
周氏看著女兒玩的這麽開心,越不敢告訴她外麵的那些閑言碎語。
……
杭州城大街上,今天很是熱鬧,很多家丁打扮的人在大街上對著陌生人東瞧瞧西看看,甚至街上還有衙役巡邏,到處都在問人,貌似在找什麽人?
柳鶴當初留給李府的信息實在是太少了,隻知道這小子姓柳,剛來杭州不久,年齡十三歲左右。
來自哪裏?沒說。
住在哪裏?沒說。
什麽行業?好像是大夫。
對呀,大夫呀。
與其在大街上大海撈針,倒不如去醫館看看。
說不定那小子還真是個哪家醫館的大夫?
有了目標後,李府的家丁和官府的巡捕,就朝著杭州城各大醫館各大藥鋪店而去。
隻要在醫館看到少年人,不管是李府家丁還是巡捕都很高興,仿佛看見了救星一樣。
結果一詢問,發現並沒有姓柳之人,更沒有剛來杭州之人。
這可如何是好啊?
眾人隻能悶悶不樂的迴大街上漫無目的繼續尋找。
找到天黑,但依然還是沒有找到那個姓柳的無恥之徒。
……
柳鶴在書院裏,自然是不知道整個杭州城都在找他。
上了一天學,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
放學後他便去書店買了幾張大一點的宣紙,還有糨糊。
他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貼大字報,搞輿論戰。
你沒聽錯。
就是大字報,也有點像官府的告示那種。
吃完晚飯後,柳鶴就抓緊時間寫大字報,隻要把第一張內容寫好了,剩下的直接照抄就更快了。
古人的文章寫作用詞比較講究,柳鶴還沒有完全學會。
他幹脆按照口語化來寫,寫的太正規,老百姓也看不懂,大字報嘛,當然要淺顯易懂,最好是日常用語,這樣傳播效果更好。
“鄙人乃爾等口中西湖之無恥之徒,今自辯如下:
鄙人救治李府三小姐的方法乃家族所傳溺水之法,此法名唿吸之法,乃落水之人唯一救命之法,杭州城杏林高手無數,此法今獻於我杏林之輩!
鄙人初來杭州,聽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日之事杭州有名無實罷了,盡是愚昧八卦宵小之輩!李府三小姐若香消玉損,杭州城人人皆有罪責,爾定當讓天下人知曉!
鄙人當日救之,因我乃杏林之輩,豈敢見死不救,皆無其因!
鄙人不愛銀兩,不愛家產,各家族且寬心!
鄙人作詩一首,聊表心意!《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寫到子時,他終於把這五張大字報寫完了。
隨意換了身下午買的黑色夜行衣,拿著大字報和糨糊便出門了。
大宋可沒有電燈這種高科技的玩意。
大宋沒有宵禁,晚上也可以出去,隻是半夜三更之後,外麵漆黑一片,需要點油燈才能看清路。
柳鶴黑色的夜行衣,配合著到處都是烏漆嘛黑的夜晚,誰都看不到他,真是幹壞事的好行頭啊。
難怪電視劇中,不管是打家劫舍還是晚上幹其他壞事,壞人們都喜歡穿黑色的夜行衣,實在是太適合不過了。
柳鶴先後在鬆山書院門口貼了一張,又去知府大門口貼了一張,連最熱鬧的煙花巷柳之地他也貼了兩張。
哪裏熱鬧,就往哪裏貼!
還好柳鶴練過功夫反應速度敏捷,去知府門口時,差點就被侍衛發現了。
煙花巷柳之地柳鶴也是貼的很謹慎,盡量不讓那些尋歡作樂的人發覺出異樣。
花了兩個時辰,大字報才終於貼完了。
實在是太累了,他迴去倒頭就睡了。
第二天,柳鶴一大早就起床了,他今天心情舒暢,昨晚幹的事情有沒有效果,就看今天了。
練完功買完菜,柳鶴就迫不及待想去書院門口看看大字報了。
快到書院門口時,他發現好多人圍在大字報前麵。
有人看後高唿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好詩句,此兄真乃大義,我輩楷模,不僅醫術高超,詩句還寫的這麽好!”
“是啊,真不愧妙手仁醫啊。”
“看來他確實是在救治李府三小姐,之前那些人傳謠的也太過分了。”
“就是,人家是好人,還傳謠說是采花大盜,是朝廷罪犯,實在是太無恥了!”
很多人看後都為柳鶴憤憤不平。
也有很多人被柳鶴在大字報中所寫的《石灰吟》徹底圈粉了。
少年人嘛,都有很強的抱負心,《石灰吟》正是一首充滿天地正氣的詩句。
人都有好奇之心。
前來上學的學子們,看到很多人在校門口聚集圍觀,於是便紛紛加入了圍觀大軍,將校門口堵得水泄不通。
後麵的學子根本擠不進去,看不到大字報上的內容,於是便讓前麵的人念出來給大家聽。
前麵的人也豪不客氣,扯開嗓子,大聲喊道:“鄙人乃爾等口中西湖之無恥之徒,今自辯如下……”
念完之後,又有新來圍觀的人沒聽到,站在大字報前麵的一夥人,一直在大聲念著柳鶴寫的大字報,邊念還加入自己的有感情朗讀。
最後那首《石灰吟》在他們都會背誦了。
杭州城大家族的子弟基本上都在鬆山書院有就讀,大字報貼在這裏,自然是效果最好的,等這些學子放學之後就會把這消息傳迴家族裏,慢慢就會在杭州上層社會傳播開來。
同樣情景也在知府門口、街上的那兩張大字報麵前上演。
老百姓們看著大字報裏麵的內容,雖然大字報的作者罵了全杭州城的人,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覺得確實是不應該去造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自己造謠就等於在殺人,確實做的不對,看完大字報後很多人都沉默了。
但是也有人不認可,比如鬆山書院之中呂府的二少爺呂子懷就很不認可。
他看完大字報後,一臉憤怒的說道:
“這小子太囂張了,敢罵我們全杭州城的人是愚昧宵小之輩,他算老幾,會作詩就了不起了?我呸,不要讓我遇見他,否則讓他知道我呂子懷的厲害!”
“子懷兄說的對,他憑什麽罵我們,他雖然救了李家三小姐,但是並不代表我們杭州人好欺負,子懷下次遇到他,叫上兄弟我,讓他知道我們杭州十大家族是不好欺負的。”
旁邊的其他家族子弟附和著說道。
不管是知府門口還是街上的大字報,有人看完後沉默,有人看完後讚歎作者所寫的《石灰吟》,也有人罵他太囂張,但是無一例外,大家都沒有明麵上再繼續傳播三小姐的八卦了,要說也隻能在私下底悄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