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救國軍
諸天:我在萬界成為傳說 作者:寸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水泊梁山處。
李長寧給所有人重新安排了職務後,緊接著對以前有功的人,不論是頭領還是士卒,都按功勞進行賞賜。
僅僅這一次賞賜,就撒下去十二三萬兩黃金,還有很多珍稀奇寶,誰有這麽大的手筆?
趙佶來了都得磕個頭再走。
原本梁山上下就死心塌地跟著李長寧,現在更是願意上刀山下火海。
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就是現在梁山的狀態。
李長寧也有意放權給李助和嶽飛,這二人也沒讓他失望,李助知道李長寧有意栽培嶽飛軍事方麵能力,再加上李助從始至終也沒有沾染軍事權力的想法,所以把精力都放在內治上。
嶽飛呢,在李長寧的安排下把精力都放在軍事上,每天都在學習兵法和李長寧留下的先進軍事理念,除此以外就是考慮怎麽提升軍隊戰鬥力、凝聚力,提升部隊的忠實度和福利等等。
除了李助和嶽飛兩個人,其他人依舊要到講武堂進行學習,學習各種戰法、戰術等,前期學習後期實踐,這些戰法、戰術就逐漸融入腦海裏。
以後但凡遇到類似的事情,腦海裏立馬就浮現解決辦法。
李長寧還給所有小將級別以上的人開了兩次會,美其名曰第一次為戰鬥總結會,第二次為三年規劃會。
這引起了所有人的好奇,眾將也對這種會議形式產生很大興趣。
等他們走進新搭建的軍事廳後,更是大吃一驚。
一個碩大的軍事廳,兩邊擺滿了椅子,前麵還有一張小桌子。
中間一個十米x十米的巨大的山東地界模型盤,台上一個十米x五米的亞洲大地圖。
模型盤上,山東各府各州各縣,還有山川、河流、丘陵、峽穀等等惟妙惟肖,好像就是把整個山東都融入在這一塊模型圖裏一樣,看的一目了然。
原本一些人還沒什麽概念,現在看到心裏明白許多。
台上的大地圖是整個亞洲的地圖,當所有人看到大宋隻占了東部四分之一,占整個地圖二十多分之一的時候,都驚呆了。
他們以前都以為大宋已經很大了,沒想到,金國此時占地麵積和大宋沒差多少,吐蕃也和大宋差不多,遼國竟然比大宋大了一半,眾將終於在此刻放下了傲慢。
李長寧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一個領兵的如果輕視敵人,那就很有可能吃大虧。
這世界太大了,梁山泊隻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就算拿下山東又如何?
遼國強不強?原著裏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威名赫赫,還不是屢遭敗仗,屢次吃虧。
金國強不強?遼國這麽牛逼,讓金國打的抬不起頭,宋朝讓差點滅了國。
還有未來會崛起的草原成吉思汗,這才是隱藏的boss,蒙古鐵騎打遍天下無敵手,上帝之鞭的名譽不是鬧著玩的。
滅了大金,滅了大宋,打穿西域,打穿中東,殺的歐洲古國皇帝、貴族到處逃竄,不是內部出現分裂,歐洲都讓占領了。
所以,這次的戰鬥總結會,就是總結以往的過失,吸取教訓獲得經驗。
在以後的對戰中,盡量減少漏洞和損失,盡最大可能去以最小的損失贏得勝利。
我們戰鬥勝在哪?
敵人戰鬥輸在哪?
敵人有什麽優勢?
我們和敵人之間有什麽劣勢?
以後如何揚長避短彌補不足?
都是問題,都需要總結,隻有這樣才能更快速的強大起來。
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是多方麵原因組合而成的,統軍人的思維、軍隊素養、優良的裝備、數十次的戰鬥洗禮等等,哪個都不能少。
所以,會後,各統領根據會上的分析和李長寧的指導,這段時間裏加緊對鐵甲重騎、輕甲弓騎、梁山馬軍、遠征軍、近衛軍、梁山步軍、威遠水軍、梁山水軍、陌刀軍、火炮軍、火槍軍按計劃加緊訓練著。
在前麵幾次的戰鬥中,出現的很多紕漏和問題由上而下的層層傳達,逐一進行改善、補救。
這幸虧是有火炮加持,要不是依靠火炮的強大攻擊力,這些紕漏就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人員傷亡,甚至會打敗仗。
而在下麵的三年規劃會上,大部分都是李長寧在說,說白了就是相當於直接下命令一樣。
每個部隊要在三年內人數達到多少?訓練度達到什麽樣?設想各種各樣的場景下各個部隊怎麽快速打破局麵贏得勝利等等。
然後就是整個會議最關鍵的三點,其中有一點是李長寧一直在強調的,紀律。
在三年規劃會上,李長寧再三提了梁山寨規和十七條軍規,誰都不能觸犯,觸者必懲,犯者必斬,求饒者同罪,不論是誰,沒有商量的餘地。
眾將看著李長寧眼神中透露出的堅定和不容懷疑,嚇的齊齊打了一個冷顫。
第二呢就是未來的規劃,所有人都知道李長寧要拿下山東,但是當李長寧真正說出口然後做出規劃時,所有人激動了。
從龍之功,誰不想有?
山東不大,但是卻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這一步,預示著梁山真真正正的崛起了,開始和大宋、金國、遼國處於同一層次上,或許現在他們不認同,但是早晚有一天,等火炮轟到他們家門口時,他們就認同了。
第三,梁山軍正是更名,救國軍。
古人講究師出有名,此時正好趁著大宋內憂外患,需要大洗血的時候,救國軍主動出擊,足以讓這個名字響徹大江南北。
或許是因為李長寧的蝴蝶效應,靖康恥提前出現了,這就是個機會,證明救國軍強於大宋禁軍。
一場三年規劃會議把所有人的熱情都點燃了,將他們的目光也放的更長更遠。
尤其是跟著李長寧幹,所有人心裏踏實,所有的戰略都製定好了,你隻需要按計劃去執行去實施就可以。
這就好像做題一樣,一道題擺在你麵前,老師已經把解題的思路和過程給你擺出來了,這還不好解答嗎?
而且李長寧樂於把功勞分給眾人,貪功占功在他身上連體現的影子都沒有,他已是山寨之主,體現給誰看?
員工不想幹無非兩種原因,一是工資太低了,二是工作環境不好。
你工資給的高待遇給的好,工作環境又滿足要求,誰能不好好的幹?
如此,經過一係列的調整,梁山再度迎來井噴式的發展。
李長寧給所有人重新安排了職務後,緊接著對以前有功的人,不論是頭領還是士卒,都按功勞進行賞賜。
僅僅這一次賞賜,就撒下去十二三萬兩黃金,還有很多珍稀奇寶,誰有這麽大的手筆?
趙佶來了都得磕個頭再走。
原本梁山上下就死心塌地跟著李長寧,現在更是願意上刀山下火海。
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就是現在梁山的狀態。
李長寧也有意放權給李助和嶽飛,這二人也沒讓他失望,李助知道李長寧有意栽培嶽飛軍事方麵能力,再加上李助從始至終也沒有沾染軍事權力的想法,所以把精力都放在內治上。
嶽飛呢,在李長寧的安排下把精力都放在軍事上,每天都在學習兵法和李長寧留下的先進軍事理念,除此以外就是考慮怎麽提升軍隊戰鬥力、凝聚力,提升部隊的忠實度和福利等等。
除了李助和嶽飛兩個人,其他人依舊要到講武堂進行學習,學習各種戰法、戰術等,前期學習後期實踐,這些戰法、戰術就逐漸融入腦海裏。
以後但凡遇到類似的事情,腦海裏立馬就浮現解決辦法。
李長寧還給所有小將級別以上的人開了兩次會,美其名曰第一次為戰鬥總結會,第二次為三年規劃會。
這引起了所有人的好奇,眾將也對這種會議形式產生很大興趣。
等他們走進新搭建的軍事廳後,更是大吃一驚。
一個碩大的軍事廳,兩邊擺滿了椅子,前麵還有一張小桌子。
中間一個十米x十米的巨大的山東地界模型盤,台上一個十米x五米的亞洲大地圖。
模型盤上,山東各府各州各縣,還有山川、河流、丘陵、峽穀等等惟妙惟肖,好像就是把整個山東都融入在這一塊模型圖裏一樣,看的一目了然。
原本一些人還沒什麽概念,現在看到心裏明白許多。
台上的大地圖是整個亞洲的地圖,當所有人看到大宋隻占了東部四分之一,占整個地圖二十多分之一的時候,都驚呆了。
他們以前都以為大宋已經很大了,沒想到,金國此時占地麵積和大宋沒差多少,吐蕃也和大宋差不多,遼國竟然比大宋大了一半,眾將終於在此刻放下了傲慢。
李長寧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一個領兵的如果輕視敵人,那就很有可能吃大虧。
這世界太大了,梁山泊隻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就算拿下山東又如何?
遼國強不強?原著裏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威名赫赫,還不是屢遭敗仗,屢次吃虧。
金國強不強?遼國這麽牛逼,讓金國打的抬不起頭,宋朝讓差點滅了國。
還有未來會崛起的草原成吉思汗,這才是隱藏的boss,蒙古鐵騎打遍天下無敵手,上帝之鞭的名譽不是鬧著玩的。
滅了大金,滅了大宋,打穿西域,打穿中東,殺的歐洲古國皇帝、貴族到處逃竄,不是內部出現分裂,歐洲都讓占領了。
所以,這次的戰鬥總結會,就是總結以往的過失,吸取教訓獲得經驗。
在以後的對戰中,盡量減少漏洞和損失,盡最大可能去以最小的損失贏得勝利。
我們戰鬥勝在哪?
敵人戰鬥輸在哪?
敵人有什麽優勢?
我們和敵人之間有什麽劣勢?
以後如何揚長避短彌補不足?
都是問題,都需要總結,隻有這樣才能更快速的強大起來。
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是多方麵原因組合而成的,統軍人的思維、軍隊素養、優良的裝備、數十次的戰鬥洗禮等等,哪個都不能少。
所以,會後,各統領根據會上的分析和李長寧的指導,這段時間裏加緊對鐵甲重騎、輕甲弓騎、梁山馬軍、遠征軍、近衛軍、梁山步軍、威遠水軍、梁山水軍、陌刀軍、火炮軍、火槍軍按計劃加緊訓練著。
在前麵幾次的戰鬥中,出現的很多紕漏和問題由上而下的層層傳達,逐一進行改善、補救。
這幸虧是有火炮加持,要不是依靠火炮的強大攻擊力,這些紕漏就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人員傷亡,甚至會打敗仗。
而在下麵的三年規劃會上,大部分都是李長寧在說,說白了就是相當於直接下命令一樣。
每個部隊要在三年內人數達到多少?訓練度達到什麽樣?設想各種各樣的場景下各個部隊怎麽快速打破局麵贏得勝利等等。
然後就是整個會議最關鍵的三點,其中有一點是李長寧一直在強調的,紀律。
在三年規劃會上,李長寧再三提了梁山寨規和十七條軍規,誰都不能觸犯,觸者必懲,犯者必斬,求饒者同罪,不論是誰,沒有商量的餘地。
眾將看著李長寧眼神中透露出的堅定和不容懷疑,嚇的齊齊打了一個冷顫。
第二呢就是未來的規劃,所有人都知道李長寧要拿下山東,但是當李長寧真正說出口然後做出規劃時,所有人激動了。
從龍之功,誰不想有?
山東不大,但是卻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這一步,預示著梁山真真正正的崛起了,開始和大宋、金國、遼國處於同一層次上,或許現在他們不認同,但是早晚有一天,等火炮轟到他們家門口時,他們就認同了。
第三,梁山軍正是更名,救國軍。
古人講究師出有名,此時正好趁著大宋內憂外患,需要大洗血的時候,救國軍主動出擊,足以讓這個名字響徹大江南北。
或許是因為李長寧的蝴蝶效應,靖康恥提前出現了,這就是個機會,證明救國軍強於大宋禁軍。
一場三年規劃會議把所有人的熱情都點燃了,將他們的目光也放的更長更遠。
尤其是跟著李長寧幹,所有人心裏踏實,所有的戰略都製定好了,你隻需要按計劃去執行去實施就可以。
這就好像做題一樣,一道題擺在你麵前,老師已經把解題的思路和過程給你擺出來了,這還不好解答嗎?
而且李長寧樂於把功勞分給眾人,貪功占功在他身上連體現的影子都沒有,他已是山寨之主,體現給誰看?
員工不想幹無非兩種原因,一是工資太低了,二是工作環境不好。
你工資給的高待遇給的好,工作環境又滿足要求,誰能不好好的幹?
如此,經過一係列的調整,梁山再度迎來井噴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