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從喻哈哈大笑,說道:“你江銘遠說的沒錯,自我一進刺史府的門,他們倆就不停找我訴苦,說哪哪都需要錢,刺史府都窮的快揭不開鍋了。”


    江毅看了一下薛城元道:“你是聽說南路軍送迴來一大批繳獲的銀兩了吧?”


    薛城元不停的點頭道:“是啊,我一打聽,折算一下快兩千萬兩了,我激動啊,銘遠,你發財了,你可不能不管我這個老兄吧?


    眼下春耕剛完,夏收還未到,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十多萬新來的難民還張著嘴等吃的呢,老兄我也愁啊。”


    江毅道:“行了吧,你可別哭窮了,我給你一部分好了,就是不能看見你這副樣子,你說你好歹是我們幾個的大哥呢,就屬我最小,天天就從我身上刮油水。”


    薛城元也不反駁,反正你江毅隻要給銀子,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吧。


    江毅又把給各地官府配馬匹的事也說了一下,幾人聽完俱是高興,這是對刺史府最大的支持,不是多少銀兩的事。


    別說是眼下動亂時局,就在平時,戰馬也是最搶手的寶貝,何況還是草原鐵騎的戰馬呢。


    江毅竟然給每個衙門都配三五匹,一算下來,一百多匹啊。


    這樣的話,刺史府與下麵各府縣的聯係不但便捷了,而且更有利於刺史府對各地衙署的管控。


    等大家開心完畢,江毅道:“我要求刺史府再成立一個衙署,名字就叫‘監察院’,主司對各府縣官吏的監察、彈劾,錦衣衛負責緝捕。


    監察院直接對刺史府負責,對貪汙腐敗、行賄受賄的各級官員,發現一個,查辦一個,堅決不能姑息。


    對有能力,敢作為、敢擔當,一心為民的官員要大力提拔,不要考慮他的出身,我們乾州的官員不論其他,唯才是舉,為民用官。”


    三人聽了不住點頭。


    江毅又補充道:“監察院又像禦史台,又不像禦史台,我們的監察院可以彈劾官員,前提是有證據證明的,不許像禦史台一樣風聞奏事,捕風捉影的,否則同罪。”


    這點嚴從喻深有感觸,他說,禦史台一幹人閑著沒事,天天風聞奏事,搞得人心惶惶的。


    反正他一個奏疏完事了,其他也不管,其他有司衙門可忙壞了,忙了幾個月甚至一年多,到了最後了發現是一場鬧劇,再問奏事的禦史,他就說了一句:“我也是聽說的。”


    薛城元道:“銘遠提這個很好,要彈劾一個官員,前提是了解這個官員,一定要抓到或知道了一些罪證後才彈劾的,不能捕風捉影、道聽途說。


    當然了,設立一個專門盯著官員行為的衙署,相信下麵的官員也會收斂很多,我同意了,馬上斟酌完備後就開府籌建。”


    江毅還將幾個豫州農民軍首領談到的一些事說給了幾人聽,尤其聽到了朝廷征不來糧食,兵逼潁川,最後打了一仗,死了一千多人灰溜溜離開的事後,嚴從喻和薛城元沉默了。


    一個近三百年的王朝走到如此地步,不禁令人感慨啊。


    這時有差役送來急件,給眾人行完禮後退去。


    薛城元一看,是朝廷的公函,不禁皺了一下眉頭,遂打開,迅速看完,然後撇嘴笑了一下,遞給了江毅。


    江毅一看是朝廷戶部的公文,說當前朝廷危急,國庫空虛,要求乾州立刻解運五十萬兩銀子,十萬石糧食到雒陽,以解朝廷危難雲雲。


    江毅也不置可否,遞給了嚴從喻,嚴從喻看完,順手給了封開,封開匆匆看完,將公函往案上一扔,嘟囔道:“我還想讓他們給我五十萬兩銀子 ,十萬石糧食呢。”


    薛城元、嚴從喻和江毅三人哈哈大笑。


    幾人將目光看向江毅,薛城元問:“怎麽迴複?”


    江毅道:“很簡單,要麽就不迴複,要麽就迴複:我州與靺鞨蠻族已經連戰幾場,錢糧與兵卒耗盡,請朝廷速速援助。”


    嚴從喻道:“損招還得是江銘遠,這一封奏疏朝廷不但很生氣,而且還無話可說。


    畢竟我們與靺鞨蠻族打了幾仗是實情嘛。”


    在嚴從喻的潤色下,薛城元洋洋灑灑的給朝廷寫了一份急奏,十日後遞到了朝堂。


    洪公公在朝堂上用著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聲音將這封奏疏給大家讀了一遍,黎陽王的臉都綠了,知道你江毅跟北方蠻族打了四仗,但是你都勝利了啊。


    據聽說江毅還大賺特賺了一筆,你都不知道給朝廷一些嗎?這些話他黎陽王想想也就是了,還不能說出來。


    他能說出來,就會有一些酸腐文臣就敢噴他,怎麽了?朝廷打不過外族,現在江毅與他們打了幾仗,雖然勝利了,但也是損兵折將嚴重,錢糧物資緊缺,朝廷不想著援助他們,還好給他們要?


    一眾大臣見乾州是這般迴奏朝廷,也是無奈,不管怎樣乾州還是迴信了,渠州這麽近,要錢要糧,人家不理,你想過去,人家大軍攔著不讓進渠州,人家說了,渠州自治,不讓朝廷插手,你愛去哪去哪。


    眼下朝廷也是窮途末路了,豫州民亂四起,目前還未攻打雒陽呢,一旦攻打,就指望朝廷的幾千人馬?連潁川都打不進去,還想保雒陽?


    如今朝堂再無政事了,要談也是去哪搞來錢糧,畢竟各自也要養家不是?如今皇上還沒飯吃呢,誰還顧得上大臣們的死活?


    有門路的大臣們,包括左丞相都跑了,也不知去哪了,沒有門路的大臣隻能跟著皇帝挨餓。


    眾人商議了半天,有大臣提議不如去乾州,江毅薛城元畢竟是嚴盛安的弟子,縱然嚴盛安被朝廷宵小害死,但嚴盛安畢竟是帝師,又是天下名士,焉能對朝廷如此困局坐視不理?


    眾大臣們一陣嘰嘰喳喳的議論,也沒有其他辦法,隻求能趕緊逃離豫州,要是能到乾州再好不過了,畢竟乾州的軍隊還是比較能打的,連北方草原的鐵騎也給趕走了。


    至於到了乾州,其他暫時不要奢想,至少是性命是無憂了。


    一眾朝臣又是一陣嘰嘰喳喳的討論,最終以皇帝的名義給乾州下了聖旨,要薛城元江毅等率眾來雒陽,迎皇上、太後及一眾官員去乾州。


    然後眾人在度日如年中苦苦等候乾州的消息,二十多天後,派往乾州宣旨的官員迴來了,跟逃難的百姓一般,髒亂不堪,他先說了此去乾州的經過。


    一出雒陽便被亂民打劫了,聽說是去乾州宣旨的官員,也沒太為難他,又放他走了,千辛萬苦到了巨鹿後,江毅一聽緣由,連聖旨也不接,就讓帶話給朝廷:


    “朝廷哪遠去哪,乾州高度自治,不接受朝廷統轄,也更不接納朝堂一眾隻知打嘴仗,不會做實事的官員。


    天子是上天之子,上天自會管他,就不要麻煩我們乾州了。”


    眾人一聽,完了,乾州也去不了了,當下就紛紛大罵江毅是“亂臣賊子”、“無君無父”、“不得好死”、“彼其娘之”之類的話來。


    襄國,江毅都快笑瘋了,縣城西南處不遠的那個丘陵竟然就是煤山,江毅到跟前一眼就看見了散落的煤石,接過旁邊人遞來的鐵鍬,挖了幾下,越挖越開心。


    這挖的哪是煤啊,這是黃金啊,有了煤就可以做很多事了,煤能促進一場工業變革。何況在這個農耕王朝呢。


    於是,一大批俘虜勞改犯們被慢慢押往了這裏,從此過上了采煤工的生活。


    有了煤炭,帶動了兵器局的產業也進行了升級,爐溫更高,冶煉更快,鍛造也就縮短了時間,這就是最能直觀的煤炭革命。


    江毅就等派往太行山的探查人員的消息了,一旦確定鐵礦石的地點,馬上就派俘虜過去開采。


    江毅記得太行山脈有鐵、鉛、鉬等礦,具體都在哪他說不了,但襄國附近肯定有鐵礦,這是很確定的。


    乾州刺史府,隨著江毅又撥來五百萬兩銀子後,整個乾州發展算是走上了快車道,大的基礎設施都被俘虜勞工們免費幹完了。


    如水道開挖、官道整修、城池加固,就剩些邊邊角角、縫縫補補的小活計雇些百姓就可以做完了。


    就在乾州如火如荼的大發展時,北方奧屯國大汗博都哩賽康在牙帳中大發雷霆。


    他的弟弟博都哩孛幾迴來了,高熱不退,奄奄一息。


    聽完手下一眾的稟報,二十八萬大軍連一半都沒剩,尤其他引以為傲的精騎,出去時八萬,迴來不到三萬,兩個統領死在戰場,連屍體都沒能搶迴來。


    他怒火衝天,不但將帳內的東西砸的稀巴爛,還將弟弟的所有親衛及親衛的族人全部處死。


    待他問清了幾次戰鬥的詳細過程時,登時沉默了,那些乾州軍用的到底是什麽武器,能有這麽大的威力,真是聞所未聞。


    不管怎麽樣,一定要把乾州軍滅掉,否則,必成大患。


    現在天氣逐漸變熱,不適合南下作戰,他心有定論,決定秋季親率大軍南下,一舉拿下乾州,並徹底繳獲這些武器,再吞並整個中原王朝。


    雒陽,太後杜青蓮的日子很不好過,現在城內日子異常艱難,她又是一個極愛享受的人,別說吃宮廷大宴了,連她沒嫁進皇宮時在娘家的吃喝都不如。


    她家雖是街頭小商販,但吃食上還是可以的,雖不是頓頓大魚大肉,但也有三兩個小菜就飯。


    如今貴為太後,竟然還逃亡雒陽,一天兩頓稀粥就鹹菜,她忍不下去了,直接去了黎陽王府。


    黎陽王現在住的是一個官員的府邸,據說這名官員幾個月前就已經逃跑了,去向不知。


    杜青蓮也不讓通報,直接就進了黎陽王府,黎陽王正與大兒子百裏遠和二兒子百裏望談事,管事的來不及稟告,就見杜青蓮已經闖了進來。


    黎陽王很是不喜,也沒言語,冷冷的看著杜青蓮。


    杜青蓮見三人都在,尤其是見了百裏遠以後,心裏就慌,她是從骨子裏懼怕百裏遠的。


    百裏望則發話道:“太後來此何事?”嘴裏說著,卻也坐著未動。


    杜青蓮有點心虛,道:“哀家與皇兒已有幾日未曾吃飽過了,故而來王府尋些吃食。”


    百裏望想說話,黎陽王搶著道:“太後先迴去吧,本王晚些時候定會派人送去。”


    杜青蓮也沒搭話,轉身就走了。


    黎陽王看著她的背影,臉色陰沉。


    晚間的時候,黎陽王書房。


    百裏遠老老實實的站著,黎陽王麵無表情的看著他說:“如今時機,她可以死了,否則以她的心性定會胡言亂語,萬一哪一天將真相傳揚出去,你我父子無顏於天下倒是小事,我百裏家族出此等醜聞,將無法立足於世了。


    遠兒,此時你萬不可婦人之仁,莫再讓為父失望了,了結此事,你我父子就要南下了,絕不能在雒陽坐困愁城。”


    百裏遠重重的點了一下頭:“父親大可放心,孩兒定不會讓父親再失望了。”


    當晚,太後杜青蓮在後廳沐浴時不慎溺水身亡。半個時辰後才被宮女發現,一時間雒陽皆知。


    因非常時期,城外亂民不斷,黎陽王下令,太後杜青蓮喪事從簡。


    三天後,有大臣在城西擇一高處,眾大臣送行,匆匆將其埋葬。


    兩日後,黎陽王一家數口人及小皇帝,突然在雒陽失蹤不知去向,幾十個大臣望著臨時朝堂的皇位,仰天長歎,哭天無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再見應如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木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木刀並收藏再見應如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