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鄧艾種棉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 作者:梨大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渭河邊,鄧艾正在認真揮舞著鋤頭,諸葛亮在看到鄧艾交上來的《關中治水屯田策》後,便任命鄧艾為司農中郎將,直接把關中涇渭兩河的治水,屯田的事務交給了鄧艾。
而鄧艾也是不負所托,在高凡南征期間,雖說關中在曹魏的強製遷移百姓之下青壯勞力少了許多,但鄧艾在諸葛亮的支持下,動用了俘虜兵和部分的郡兵參與了各項水利工程的修建。
一時間涇渭兩河沿岸土地的供水問題得到了解決,不過畢竟時間短,要等到糧食長出來見效果還得一些時間。
同時鄧艾對高凡交代的種棉花的事情也沒有放鬆,在鄧艾的心目中,現在諸葛亮和高凡已經算是自己的恩人了。
在曹魏這邊混了這麽多年,眼瞅著自己要年近四十了,結果連個裨將軍也沒有混上,而到蜀漢這邊來直接就是中郎將。
不過鄧艾也很不明白,俘虜兵中自己這個級別的軍官,不說幾百那也得有大幾十,高凡是怎麽挑上自己還給予重用的。
畢竟自己對於農業,水利這些方麵的知識,他本身說話就有些結巴,沒怎麽給人提起過。
至於行軍打仗時,自己老是喜歡觀察地形,結果老是被身邊一些同僚笑話。因此慢慢的自己也就不喜歡發表一些看法了。
鄧艾現在工作的這片地,正是高凡安排給鄧艾種棉花的土地,像這種地,高凡運用自己的權利特批給了鄧艾五百畝,目的便是在關中的土地上能種出來第一批棉花。
至於高凡,則是剛剛接到了諸葛亮的任命,由於南方作戰有功,高凡升任鎮南將軍,繼續迴歸西北,參與關中軍務。
而高凡接到任命後,快速的收拾好了自己在成都的事情,也是迅速踏上了北上的路。
這次北上,高凡不像上次一樣帶著兵馬,這次,他隻帶了幾個人,這其中,有張嗣的父母,有趙爽一家,還有李芸和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
沒有錯,高凡已經有孩子了,不過有一件事情讓高凡發愁,便是孩子的名字叫什麽。
“你既然決斷不下,我現在也沒個主意,不如北上找丞相吧。”李芸抱著已經可以下來走兩步的孩子對高凡說。
“那也行。”高凡答應了下來。
這次迴到成都,高凡總算有些時間和精力陪陪家人們,沒有帶過孩子的高凡和李芸在麵對這個出生不久的小生命也是無從下手。
尤其是高凡,在孩子出生後,他的侯府中孩子和趙爽一家,還有張嗣的爹娘關係都已經很熟絡,唯獨他這個親爹,孩子一見他就哭。
他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可能是自己和孩子待的時間太短,不過這沒有辦法,畢竟在孩子出生的時候,他正在北方和魏軍大戰。
也正是因此他特意向成都這邊負責的蔣琬請求,把他一家全部遷往長安。
蔣琬看著高凡的請求也是非常快的同意,畢竟高凡現在才二十三歲,高凡卻已經擔任了鎮南將軍。
在蜀國,趙雲這種老資格的老將在五十多歲時才擔任了鎮東將軍。
這麽看來,高凡的官職簡直是在坐火箭往上升了。不過這也難怪,畢竟人家可是打了不少勝仗。
街亭之戰高凡力挽狂瀾,關中之戰高凡出了大力還陣斬王雙,後來的永安之戰更是親自帶兵為蜀國拓土五郡。
不光如此,高凡還提拔任用了一大批諸如柳隱這種極其有才幹的將領。
在經濟發展方麵,高凡同樣也有許許多多的新思維,高凡度支曹在任期間,成都的造紙產業,煮鹽產業,冶煉產業都得到了度支曹財政資金上的支援。
蔣琬還算是個唯物主義者,不相信有什麽邪乎事。不過高凡有時候做事就是透著一股邪乎勁兒,不管是用人還是發展,他總有一種感覺高凡不像是這個世界的人。
不過他也就想想,畢竟誰能想得到高凡是個穿越者呢。
關中,前往長安的路上。
高凡看著開春的土地,四周的農民辛勤的在地裏勞動著。
“彈棉花,誒,彈棉花,半斤彈成了八兩八。”高凡嘴裏唱著彈棉花的小曲兒,不過說來後世央視版三國裏麵司馬懿的演員魏老爺子,也唱過這首彈棉花的小曲兒。
同坐在車上的李芸和趙爽討論著數學題,也不知道高凡抽的是什麽風,用自己那五音不全的歌聲折磨他們兩個人的耳朵。
高凡唱著唱著,孩子也嚇得哭了起來。
“喂,你夠了沒!”李芸抱著孩子一看孩子哭了出來,訓斥起了高凡。
高凡一聽才收住了聲兒,不過高凡倒也沒有理會兒子什麽情況,反而是思考起了自己的問題。
高凡在思考的,是如何加工棉花。棉花這件事情成為了高凡想要快速辦成的一件事,因為將來蜀軍將來要在河北,東北,西北,乃至於北麵的遊牧區作戰。
如果蜀軍能配備上棉衣,棉鞋,棉帽,這樣一來冬季作戰就會取得更大的優勢。
更重要的作用在於,棉花產業的發展,將直接充分的開發這個時代婦女的勞動力,對於社會的進步都將是巨大的推動。
不過有些事情就得高凡想辦法了,首先便是棉花的采集,還有便是棉花采集下來後要去除棉籽,高凡這個後世人有必要讓一些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東西提前出現。
因此高凡到長安附近後,讓趙爽帶著一家人進入長安,先在城中安頓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則是帶著兩個手下直接衝著鄧艾種棉花的地方去。
現在是公元232年春季,棉花還在種植階段,高凡看著鄧艾親自帶人修建的田壟,做好的灌溉,自己也是由衷的佩服。
不得不說,自己在後世讀大學時有幾個水利工程係的哥們兒,說實話,水利方麵他多少懂些,他這個外行一看,鄧艾在這一方麵確實是有專長。
不過高凡也挺害怕的,萬一鄧艾一直待在農業部門,後麵軍事上亮不了相豈不是浪費了人才。
而鄧艾也是不負所托,在高凡南征期間,雖說關中在曹魏的強製遷移百姓之下青壯勞力少了許多,但鄧艾在諸葛亮的支持下,動用了俘虜兵和部分的郡兵參與了各項水利工程的修建。
一時間涇渭兩河沿岸土地的供水問題得到了解決,不過畢竟時間短,要等到糧食長出來見效果還得一些時間。
同時鄧艾對高凡交代的種棉花的事情也沒有放鬆,在鄧艾的心目中,現在諸葛亮和高凡已經算是自己的恩人了。
在曹魏這邊混了這麽多年,眼瞅著自己要年近四十了,結果連個裨將軍也沒有混上,而到蜀漢這邊來直接就是中郎將。
不過鄧艾也很不明白,俘虜兵中自己這個級別的軍官,不說幾百那也得有大幾十,高凡是怎麽挑上自己還給予重用的。
畢竟自己對於農業,水利這些方麵的知識,他本身說話就有些結巴,沒怎麽給人提起過。
至於行軍打仗時,自己老是喜歡觀察地形,結果老是被身邊一些同僚笑話。因此慢慢的自己也就不喜歡發表一些看法了。
鄧艾現在工作的這片地,正是高凡安排給鄧艾種棉花的土地,像這種地,高凡運用自己的權利特批給了鄧艾五百畝,目的便是在關中的土地上能種出來第一批棉花。
至於高凡,則是剛剛接到了諸葛亮的任命,由於南方作戰有功,高凡升任鎮南將軍,繼續迴歸西北,參與關中軍務。
而高凡接到任命後,快速的收拾好了自己在成都的事情,也是迅速踏上了北上的路。
這次北上,高凡不像上次一樣帶著兵馬,這次,他隻帶了幾個人,這其中,有張嗣的父母,有趙爽一家,還有李芸和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
沒有錯,高凡已經有孩子了,不過有一件事情讓高凡發愁,便是孩子的名字叫什麽。
“你既然決斷不下,我現在也沒個主意,不如北上找丞相吧。”李芸抱著已經可以下來走兩步的孩子對高凡說。
“那也行。”高凡答應了下來。
這次迴到成都,高凡總算有些時間和精力陪陪家人們,沒有帶過孩子的高凡和李芸在麵對這個出生不久的小生命也是無從下手。
尤其是高凡,在孩子出生後,他的侯府中孩子和趙爽一家,還有張嗣的爹娘關係都已經很熟絡,唯獨他這個親爹,孩子一見他就哭。
他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可能是自己和孩子待的時間太短,不過這沒有辦法,畢竟在孩子出生的時候,他正在北方和魏軍大戰。
也正是因此他特意向成都這邊負責的蔣琬請求,把他一家全部遷往長安。
蔣琬看著高凡的請求也是非常快的同意,畢竟高凡現在才二十三歲,高凡卻已經擔任了鎮南將軍。
在蜀國,趙雲這種老資格的老將在五十多歲時才擔任了鎮東將軍。
這麽看來,高凡的官職簡直是在坐火箭往上升了。不過這也難怪,畢竟人家可是打了不少勝仗。
街亭之戰高凡力挽狂瀾,關中之戰高凡出了大力還陣斬王雙,後來的永安之戰更是親自帶兵為蜀國拓土五郡。
不光如此,高凡還提拔任用了一大批諸如柳隱這種極其有才幹的將領。
在經濟發展方麵,高凡同樣也有許許多多的新思維,高凡度支曹在任期間,成都的造紙產業,煮鹽產業,冶煉產業都得到了度支曹財政資金上的支援。
蔣琬還算是個唯物主義者,不相信有什麽邪乎事。不過高凡有時候做事就是透著一股邪乎勁兒,不管是用人還是發展,他總有一種感覺高凡不像是這個世界的人。
不過他也就想想,畢竟誰能想得到高凡是個穿越者呢。
關中,前往長安的路上。
高凡看著開春的土地,四周的農民辛勤的在地裏勞動著。
“彈棉花,誒,彈棉花,半斤彈成了八兩八。”高凡嘴裏唱著彈棉花的小曲兒,不過說來後世央視版三國裏麵司馬懿的演員魏老爺子,也唱過這首彈棉花的小曲兒。
同坐在車上的李芸和趙爽討論著數學題,也不知道高凡抽的是什麽風,用自己那五音不全的歌聲折磨他們兩個人的耳朵。
高凡唱著唱著,孩子也嚇得哭了起來。
“喂,你夠了沒!”李芸抱著孩子一看孩子哭了出來,訓斥起了高凡。
高凡一聽才收住了聲兒,不過高凡倒也沒有理會兒子什麽情況,反而是思考起了自己的問題。
高凡在思考的,是如何加工棉花。棉花這件事情成為了高凡想要快速辦成的一件事,因為將來蜀軍將來要在河北,東北,西北,乃至於北麵的遊牧區作戰。
如果蜀軍能配備上棉衣,棉鞋,棉帽,這樣一來冬季作戰就會取得更大的優勢。
更重要的作用在於,棉花產業的發展,將直接充分的開發這個時代婦女的勞動力,對於社會的進步都將是巨大的推動。
不過有些事情就得高凡想辦法了,首先便是棉花的采集,還有便是棉花采集下來後要去除棉籽,高凡這個後世人有必要讓一些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東西提前出現。
因此高凡到長安附近後,讓趙爽帶著一家人進入長安,先在城中安頓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則是帶著兩個手下直接衝著鄧艾種棉花的地方去。
現在是公元232年春季,棉花還在種植階段,高凡看著鄧艾親自帶人修建的田壟,做好的灌溉,自己也是由衷的佩服。
不得不說,自己在後世讀大學時有幾個水利工程係的哥們兒,說實話,水利方麵他多少懂些,他這個外行一看,鄧艾在這一方麵確實是有專長。
不過高凡也挺害怕的,萬一鄧艾一直待在農業部門,後麵軍事上亮不了相豈不是浪費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