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凡這一年的工作和精力,很多都放在清查上麵了,而薑維作為兵曹尚書,也是一直在操心招兵,練兵,調查士兵員額的問題上。


    高凡覺得,這些事情簡直比自己在戰場上砍人還費勁,不過他也明白,蜀國要勝利,這條路是必須要走的。


    這一年下來,光在全國範圍內,補齊的戶口就有將近五萬多戶,土地清查出將近十五萬畝左右,這個數量也算的上是十分驚人。


    而在清查期間,蜀國的治安也好了許多。


    這個原因則還要歸功於之前江原縣發生的事情,自打那之後,每次清查隊伍中都要有廷尉府派人專門跟隨,甚至在有些場合,直接就是高凡帶著張遵和趙廣兩人前去進行清查。


    他們三個不說每個縣,至少蜀國的每個郡一年時間可是挨著跑了一遍。


    而每到一個地方,有些地方的縣令一見是廷尉府的人來,便說自己這裏的匪患以及一些不法豪強自己無力處置。


    而高凡和張遵正好能趁這個時間過過打仗的癮。這期間,光幾十人的那種山匪惡霸都不知道打了多少。


    而高凡在這期間還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想法,便是對於解除奴籍的人,可以在隴右給他們分地,由官府給予耕牛,穀種。


    而諸葛亮看了之後,也是立馬給予了批準。而這麽一來,許多奴籍的百姓直接熱情高漲,畢竟給人當奴隸有幾個是自願的。


    在這邊的九月,在諸葛亮的命令之下,度支曹將將近六萬百姓,八千精兵直接遷入隴右並且分入了各郡之中,蜀國的情況特殊的一點在與當初由於戰亂許多人本身就是由雍涼逃亡而來,現在有個機會迴家還能分地,自然許多人願意迴家。


    因此這些,才不過是今年的第一批,如果將來隴右的第一批人得到了公正的安置,恐怕第二年會有更多還在官網的百姓


    高凡也慢慢的在度支曹這個位置幹的得力了起來。


    不過有意思的是,度支曹將六萬百姓遷入隴右時,這些人卻並不是由高凡帶著去隴右,而是薑維執行了這個任務,而薑維到了隴右之後,就在沒有迴成都,而是直接調到了在武威郡馬岱的軍中,直接開始準備起了下一次的西征。


    這次西征的目標,自然是將剩餘的敦煌,酒泉,張掖等西北各郡拿下。


    而高凡在度支曹,清查的任務也是開始進行的差不多,不過高凡卻開始動起了一些別的心思。


    既然自己是經濟部門,那不光是清查經濟,發展經濟也是自己的職能所在,因此他開始思考如何能在古代搞出來一些新的產業。


    畢竟,巴蜀之地可是號稱天府之國。諸葛亮已經開下了許多的好頭。


    比如蜀錦,諸葛亮為了發展蜀錦,專門設置了錦官,這些官員的責任就是來監督蜀錦的生產,加工,銷售,而且更巧的是這個錦官還就是高凡度支曹的下屬單位。


    因此高凡總是閑著沒事就往蜀錦工坊跑,他的目的是要了解蜀錦的製作工藝,其實在蜀錦這個方麵諸葛亮已經替他把改動的腦筋動過了。


    所以高凡的思路不在蜀錦上,而是在棉花,紡紗兩個方麵。棉花具體根據高凡的了解,棉花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不得而知,但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大量的應用,所以高凡推斷,往西域或者南方兩個方向再找找,可能就能找到。


    至於紡紗,這個技術倒已經在漢代成熟起來了,高凡在成都,閑來無事的時候經常去很多紡織工坊裏麵轉,偶爾還給李芸買幾匹好看的布料。當然,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紡車,他想通過一些辦法來改造紡車。


    不過這些事情得慢慢來,他將來肯定要想辦法將棉衣普及,如果真的能做到的話,將來在北麵作戰蜀軍就會在戰力上有極大的提升。


    同時高凡還想搞初步的官學,對於這件事高凡正式向蔣琬提交了一份報告。他提出希望可以由朝廷出資,對於犧牲士兵子弟可以免費供其讀書。


    放在先前,這件事情執行起來或許有些困難,不過自打高凡對於造紙行業的推廣以及提前推出印刷術後,成都的紙質書籍出版量也慢慢得開始上升。


    就在這一年之間,諸如《論語》,《孫子兵法》等許多經典都開始被大量的印刷出來。朝廷要讓這些孩子讀書,成本也開始縮小。


    而蔣琬看到高凡的提議之後,便立馬下令著手去辦。於是,在蜀國八歲以上的功烈子弟都得到了入學的資格,而至於老師,高凡則是自己親自前往許多地方請了一些私塾先生。


    這些私塾先生看到朝廷的將軍親自來請(高凡還掛著安南將軍的職務),說話又十分客氣,況且開出來的待遇也不低,因此高凡花了些時間迅速的找來了老師。


    而至於場地,這件事則是由左民曹的董允負責,董允辦事效率倒是很高,立馬在成都找了幾處地方讓高凡來選址。


    “休昭兄,你挑的這些地方好些可都是舊時許多官員的府邸啊。”高凡對董允說。


    “害,這些府邸空置也是空置,不如讓孩子們進去做書院多讀些書,你這還是件好事,現在朝廷事務很缺能讀書認字的官員,這些孩子長大,將來就可以成為中堅力量啊。”董允則是滿臉笑意。


    此外,高凡還提出了邸報的想法,自打高凡其實在這一年時間除過對於雕版印刷不斷改進之外,對於活字印刷的事情也十分的上心。


    高凡每次去丞相官署都能看見許多的小吏忙著抄寫各種各樣的文書,然後再發往各地,這極大的降低了效率,高凡明白活字印刷的作用就是在這個方麵。


    於是高凡在一年時間請來工匠做了一版泥活字,這些活字選取了一些常用字,在剛做好的那天,他便將這版泥活字帶到了丞相官署,讓蔣琬他們對於當日的一份簡短文書進行了印刷。


    而結果自然是大獲成功,蔣琬他們倒是沒有客氣,便直接將活版留在了丞相官署。而高凡麵對這種“強搶”的行為,也隻是無奈一笑。


    不過在幾天之後,蔣琬便給高凡特意撥出來五十萬銖,讓高凡對於造紙和印刷的事業要加以擴大。


    而隨著時間的走過,高凡甚至沒有發現,自己用家財所建設起來的造紙產業,竟然一時間在成都成為了最大的造紙產業。


    而隨著他對於工藝上和產量上的不斷提升,整個成都朝廷對於紙的用量也開始越來越大,而自己的產業也由一開始的虧損進入了盈利狀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梨大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梨大工並收藏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