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太子即位
涅盤重生:殺手太子妃 作者:墨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太子看來,就算父皇喜歡未來的韓世子妃,也不可能因為一個女人,就不重用韓家人吧!
韓家人捏著兵權確實不讓人省心,可是如今大敵當前,朝中也沒有熟悉戰事的大將,更重要的是,韓家人在軍中的聲威,可以激發鬥誌,這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太子堅持下旨讓韓世子去守城,直接無視皇上的意思。
本來就病重的皇上,卻因為被太子這麽一氣,立馬上氣不接下氣了。直接有氣進沒氣出,估計也就是一兩日的功夫了。
韓世子則領了旨意,帶上太子親賜的帥印坐上了戰馬,一臉雄心壯誌,在全京城人的目送下前往雲南守城。
沈玉雖然窩在沈府的內宅裏麵,可是外麵的事情一件也沒落傳到沈玉耳朵裏。
沈玉知道韓世子這麽輕易的接旨,這麽輕鬆的離開,隻是因為韓世子與五皇子的合作。
這兩人估計是想裏應外合,韓世子拿著帥印離開,到時候就可以順利的調遣京城郊外的駐軍。
至於具體他們會如何行事,沈玉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沈玉知道,韓世子絕對不會這麽簡單的離開京城。
而一直想借勢往上爬的沈老爺子,居然閉門不出,沈玉不明白老爺子這又是為何,可是依沈玉對老爺子的了解,老爺子這麽閉關,肯定是沒想什麽好事,估計又在想著怎麽算計人,老爺子一肚子的壞水,就沒一點好的。
可是如今沈貴人已經是廢棋了,四姐兒在莊子上,名聲又不大好,起不了多大作用。
六姐兒倒是不錯,算計多,心眼多,也不是什麽善類。可是六姐兒才十一歲,到年底才十二,好像也不能立馬弄出去聯姻吧!到底老爺子又在算計什麽呢?沈玉想不通,最後隻能求到敏老姨娘處。
敏老姨娘倒是比沈玉還急,老爺子這突然的消停,成日裏閉在書房裏麵,總讓人有些不大放心。敏老姨娘就怕自己的事情東窗事發,讓老爺子知道了。
所以特意留心聽了幾次的牆角,最後才知道,原來老爺子是在做大事,而且絕對的大事。
原來是太子等不急了,所以想讓朝中大臣們上折子,請立太子直接繼位。
沈玉想笑,太子連幾日都等不及了,這也太急了些吧!不過太子也真不要臉的,居然想到請老爺子寫折子,真是汙了老爺子的好文筆。
不過對於老爺子來說,能討太子歡心,估計他也挺樂意的。太子可是未來的儲君,能為太子辦這事兒,還有什麽好猶豫的呢?
難怪一向愛鑽營的老爺子,突然之間就消停了,關在書房裏閉門不出呢?
原來是在寫折子呀!估計這折子文彩真的不錯,可惜的是,皇上未必看的到。看到了估計也得被老爺子氣死,盼著自個死的大臣,哪個皇帝能高興。
果然老爺子的折子才遞上去,立馬得到不少大臣的附和,而那些少數不附合的大臣,好像也沒有說反對。
於是老爺子就在朝中一翻文彩飛揚的散文,直接把太子誇到天上有,地下沒。又孝順,又臨威不懼。話裏話外就是這皇位現在就由太子來繼承,必定能穩定大局什麽的。
而太子也滿意的露出笑容,然後也不管大臣們是否全都接受,太子直接就披上龍袍坐上了龍椅。這麽猴急的行為,自然引得百官議論紛紛的。
特別是其它皇子們,對於太子的這種形為強烈的不滿,有在朝堂上鬧的,有到養心殿外哭的。
那些皇子的母妃自然也是如此,特別是吳貴妃,本來以為自己博一博,也許兒子就成皇帝,自己就成太後了。
怎麽也沒想到皇上突然就病重了,而太子就這麽急急的坐上龍椅了,就算太子是太子又如何。這皇上最後下的詔書上麵,指不定立的誰為太子呢?說不定就是自家皇兒呢?所以吳貴妃不顧,自然就在後宮鬧上了。
太子與皇後料到會有人反對,可是卻沒想到這些人反對的如此激烈。吳貴妃更是不顧形像的,直接到養心殿外尋死尋活,哭的傷心致極。
若非皇上病重,就算聽到也沒力氣喚人,估計還有得事端。也正因為皇上口不能言,手不能動,也隻能無聲的掉眼淚。
若到這個份上,皇上還不清楚自己為何會突然病重,怕是皇上這麽多年就真的白活了。
皇上隻是沒有想到,自己防大臣防的那般厲害,卻忘記了防自個的親生兒子。
如今自己卻栽在親兒子手裏,這個太子一早就野心勃勃,皇後卻非說太子太軟弱不好。如今看來,這對母子怕是早就設計好了,如何先下毒弄死自己吧!
皇上冷眼看著坐在身邊的皇後,卻無能為力。而皇後隻是朝皇上冷冷一笑,對於外麵吳貴妃的哭聲,全當沒有聽見。現在自己就是太後了,還怕一個吳貴妃嗎?
而且太子當眾即位之事,也立馬傳到民間了。而老百姓們的說法,自然是太子不孝,老子還沒死呢?你就坐龍椅了,這不是咒皇帝死嗎?
而且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太子給皇上下毒,這種說法聽著好像無稽之談,好像不會有人搭理。
可是沒想到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了,到最後基本全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而且傳的人說的有鼻子有眼,就好像親眼見過一樣。
而這消息傳到太子耳朵裏時,太子自然心虛,然後立馬派兵鎮壓此事。在太子看來自己做的那麽隱密,怎麽還是讓人發現了,現在最好的辦法自然是鎮壓,不讓老百姓說這件事。
不然就隻能放任這件事情無限的擴大,於自己這個新皇的名聲也不利。
太子的鎮壓很血腥,用的方式也相當極端,基本上就是把那些有嫌疑傳這些謠言的人,一個一個抓起來,然後嚴刑逼供。可惜的是,太子抓張三,張三供出李四。
李四又供出王五,王五六供出陳六。總之沒完沒了,整個京城老百姓那麽多,太子的人天天抓人,街道上麵議論此事的人確實少了。
可是私底下麵大家議論的更加厲害了,而且許多人堅信,太子就是弑父了,不然為何這般緊張呢?又一定要急急的坐上皇位呢,連皇上咽下最後一口氣也不願意等。
韓家人捏著兵權確實不讓人省心,可是如今大敵當前,朝中也沒有熟悉戰事的大將,更重要的是,韓家人在軍中的聲威,可以激發鬥誌,這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太子堅持下旨讓韓世子去守城,直接無視皇上的意思。
本來就病重的皇上,卻因為被太子這麽一氣,立馬上氣不接下氣了。直接有氣進沒氣出,估計也就是一兩日的功夫了。
韓世子則領了旨意,帶上太子親賜的帥印坐上了戰馬,一臉雄心壯誌,在全京城人的目送下前往雲南守城。
沈玉雖然窩在沈府的內宅裏麵,可是外麵的事情一件也沒落傳到沈玉耳朵裏。
沈玉知道韓世子這麽輕易的接旨,這麽輕鬆的離開,隻是因為韓世子與五皇子的合作。
這兩人估計是想裏應外合,韓世子拿著帥印離開,到時候就可以順利的調遣京城郊外的駐軍。
至於具體他們會如何行事,沈玉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沈玉知道,韓世子絕對不會這麽簡單的離開京城。
而一直想借勢往上爬的沈老爺子,居然閉門不出,沈玉不明白老爺子這又是為何,可是依沈玉對老爺子的了解,老爺子這麽閉關,肯定是沒想什麽好事,估計又在想著怎麽算計人,老爺子一肚子的壞水,就沒一點好的。
可是如今沈貴人已經是廢棋了,四姐兒在莊子上,名聲又不大好,起不了多大作用。
六姐兒倒是不錯,算計多,心眼多,也不是什麽善類。可是六姐兒才十一歲,到年底才十二,好像也不能立馬弄出去聯姻吧!到底老爺子又在算計什麽呢?沈玉想不通,最後隻能求到敏老姨娘處。
敏老姨娘倒是比沈玉還急,老爺子這突然的消停,成日裏閉在書房裏麵,總讓人有些不大放心。敏老姨娘就怕自己的事情東窗事發,讓老爺子知道了。
所以特意留心聽了幾次的牆角,最後才知道,原來老爺子是在做大事,而且絕對的大事。
原來是太子等不急了,所以想讓朝中大臣們上折子,請立太子直接繼位。
沈玉想笑,太子連幾日都等不及了,這也太急了些吧!不過太子也真不要臉的,居然想到請老爺子寫折子,真是汙了老爺子的好文筆。
不過對於老爺子來說,能討太子歡心,估計他也挺樂意的。太子可是未來的儲君,能為太子辦這事兒,還有什麽好猶豫的呢?
難怪一向愛鑽營的老爺子,突然之間就消停了,關在書房裏閉門不出呢?
原來是在寫折子呀!估計這折子文彩真的不錯,可惜的是,皇上未必看的到。看到了估計也得被老爺子氣死,盼著自個死的大臣,哪個皇帝能高興。
果然老爺子的折子才遞上去,立馬得到不少大臣的附和,而那些少數不附合的大臣,好像也沒有說反對。
於是老爺子就在朝中一翻文彩飛揚的散文,直接把太子誇到天上有,地下沒。又孝順,又臨威不懼。話裏話外就是這皇位現在就由太子來繼承,必定能穩定大局什麽的。
而太子也滿意的露出笑容,然後也不管大臣們是否全都接受,太子直接就披上龍袍坐上了龍椅。這麽猴急的行為,自然引得百官議論紛紛的。
特別是其它皇子們,對於太子的這種形為強烈的不滿,有在朝堂上鬧的,有到養心殿外哭的。
那些皇子的母妃自然也是如此,特別是吳貴妃,本來以為自己博一博,也許兒子就成皇帝,自己就成太後了。
怎麽也沒想到皇上突然就病重了,而太子就這麽急急的坐上龍椅了,就算太子是太子又如何。這皇上最後下的詔書上麵,指不定立的誰為太子呢?說不定就是自家皇兒呢?所以吳貴妃不顧,自然就在後宮鬧上了。
太子與皇後料到會有人反對,可是卻沒想到這些人反對的如此激烈。吳貴妃更是不顧形像的,直接到養心殿外尋死尋活,哭的傷心致極。
若非皇上病重,就算聽到也沒力氣喚人,估計還有得事端。也正因為皇上口不能言,手不能動,也隻能無聲的掉眼淚。
若到這個份上,皇上還不清楚自己為何會突然病重,怕是皇上這麽多年就真的白活了。
皇上隻是沒有想到,自己防大臣防的那般厲害,卻忘記了防自個的親生兒子。
如今自己卻栽在親兒子手裏,這個太子一早就野心勃勃,皇後卻非說太子太軟弱不好。如今看來,這對母子怕是早就設計好了,如何先下毒弄死自己吧!
皇上冷眼看著坐在身邊的皇後,卻無能為力。而皇後隻是朝皇上冷冷一笑,對於外麵吳貴妃的哭聲,全當沒有聽見。現在自己就是太後了,還怕一個吳貴妃嗎?
而且太子當眾即位之事,也立馬傳到民間了。而老百姓們的說法,自然是太子不孝,老子還沒死呢?你就坐龍椅了,這不是咒皇帝死嗎?
而且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太子給皇上下毒,這種說法聽著好像無稽之談,好像不會有人搭理。
可是沒想到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了,到最後基本全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而且傳的人說的有鼻子有眼,就好像親眼見過一樣。
而這消息傳到太子耳朵裏時,太子自然心虛,然後立馬派兵鎮壓此事。在太子看來自己做的那麽隱密,怎麽還是讓人發現了,現在最好的辦法自然是鎮壓,不讓老百姓說這件事。
不然就隻能放任這件事情無限的擴大,於自己這個新皇的名聲也不利。
太子的鎮壓很血腥,用的方式也相當極端,基本上就是把那些有嫌疑傳這些謠言的人,一個一個抓起來,然後嚴刑逼供。可惜的是,太子抓張三,張三供出李四。
李四又供出王五,王五六供出陳六。總之沒完沒了,整個京城老百姓那麽多,太子的人天天抓人,街道上麵議論此事的人確實少了。
可是私底下麵大家議論的更加厲害了,而且許多人堅信,太子就是弑父了,不然為何這般緊張呢?又一定要急急的坐上皇位呢,連皇上咽下最後一口氣也不願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