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抓住機會的突厥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根據我們當代史學家的研究,大唐的關中本位政策,注定了大唐必須在東北方向以戰略防禦為主,同時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調往西北。”
“這一判斷,主要是在說明李治時期吐蕃崛起後,不得不采取的東北收縮,西北固守的國防政策。”
蕭盼盼頓了頓,頗為可惜的感歎道:“說句題外話,大唐一直以來的東西對立問題,最好的調整時機就是在李治當政的時候。”
“在這一時期,關隴貴族遭到了削弱,同時關中的經濟體量已經難以維持一個逐漸官僚化的大唐中樞朝廷。”
“而李治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洛陽,所以非常符合經濟中心南移的情況。科舉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又有利於實現全國一盤棋的政治規劃。”
“之前也提過了,武女皇從輔政到執政期間,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客觀加速官僚隊伍新陳代謝的做法,是有利於國家從門閥時代向專業官僚時代轉變的。”
“這一切都意味著,大唐有機會彌合東西矛盾,甚至推動進一步的政治改革。”
蕭盼盼搖頭,“但很可惜的,這種曆史轉變往往都是被動的。很少能有當權者去主動的去推動時代的進步,哪怕是能做到被動的適應都是鳳毛麟角。”
“這一情況的根源之前也說過了,就是你們並不知道怎麽達到傳統教育給出的社會目標。”
“在儒家以維護舊秩序為主導的思想觀念下,你們能找到的方法並不是深刻地對社會規律進行觀察和總結,而是基本遵循最簡單的社會邏輯來按部就班的推動自己的王朝在輪迴的河流中前進。”
“另外,在皇權內部傳承上,因為上述的原因,老皇帝對接班人的教育也集中在了所謂的帝王心術,和治國要靜的層麵上。所以導致如李治這樣的接班人,對自己這個國家的認識並不深入,從而形成了戰略誤判。”
蕭盼盼的這一席話,算是給李治提了個醒。
“皇後,朕知道朕要做什麽了!”李治很興奮。
武媚娘自然也能猜到他的想法,“會很難的,東西彌合不是那麽簡單的。”
“能有多難!”李治自信的笑了。
他已經知道了未來的走向,他也找到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他相信自己隻要不去執著於追逐父親的腳步,穩紮穩打的去推進國政,那在自己手上,將大唐帶上一個真正新的台階完全沒有問題。
“迴到國防發展的問題上來。”蕭盼盼搓了搓臉後,繼續說道,“要弄清楚河北三層防禦體係的調整問題,前提還是要弄清楚後突厥,也就是東突厥複國的原因,從之前提到的渤海國來看,就可以知道這二者是聯動的。”
“根據史書記載,在李治時期,突厥發動了三次叛亂。首先是調露元年,也就是李治51歲的時候。單於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付及奉職二部相率反叛,二十四州首領並叛。”
李治捏緊了拳頭。
“這次反叛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地方軍隊鎮壓失敗,李治任裴行儉和營州都督周道務統兵十八萬,外加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共三十萬征討。”
“調露二年,大破叛軍於黑山,斬殺叛軍首領。”蕭盼盼頓了頓,“當年五月,突厥再次叛亂。永隆二年,裴行儉再度出征,於當年七月破敵,並召降其餘部,並於當年十月在長安斬首叛亂頭目。”
“永淳元年十二月,突厥餘部又叛。永淳二年,豐州都督領兵出朝那山,但軍敗死亡。李治又命程務挺出兵平叛。但同年十二月,李治病逝。”
蕭盼盼攤手。
“大唐因此進入內部動蕩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後突厥抓住了徹底做大的戰略機遇。”
“在麵對大唐可能反擊的情況下,突厥確定了南擾,北撫,西征的策略。導致武女皇的反擊並沒有得到多少成效。”
“同時,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武女皇不僅修剪唐朝宗室,而且誅殺名將,重用不知兵的親信,導致大唐北部邊疆的危機越發加重。”
“和渤海國一樣,這位突厥首領也很懂得利用時局,在武女皇執政的初期,麵對武周方麵的積極討伐,他在一次大敗後,就基本采取了避而不打的策略,並在適當的時機派使請降。”
“這樣的投降自然不是真誠的,其原因就是為了爭取自我發展的機會,這一時期突厥的戰略可以定性為,和戰並行。”
“而營州之亂的爆發恰恰給了後突厥機會。在幫助武周鎮壓契丹叛亂的過程中,後突厥從中搜掠了巨大的財富和人力來壯大自己的力量。”
“總體來說,從高宗調露元年到營州叛亂,大唐,包括武周對突厥采取的都是積極打壓政策。這一階段的強勢對抗,對雙方都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但本質上,這一階段是後突厥占據了主導權,它很好的抓住了大唐對外的國防壓力,內部的政治動蕩,和營州之亂的軍事錯誤,最終完成了複國,並且爭取到了穩定發展的時間,控製了原單於都護府管理下的大部地區。”
不能再把這些人當蠻夷看待了,大唐以後的一眾帝王將相們紛紛在心中評價道。
“營州之亂期間,武女皇不想麵對突厥與契丹的聯合對抗,故而不得不對後突厥采取退讓態度,主要表現就是突厥默啜可汗主動提出請求成為武女皇的義子,以此來獲得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武曌聽到這,也是頗有些哭笑不得。
“武周平定營州之亂的過程,和北宋收服燕雲的過程一樣,是一次極其丟臉的軍事行動,這大大助長了默啜可汗的野心,也為他吞並鬆漠創造了有利的機會。”
“神功元年,在武女皇第二次平叛營州失敗後,後突厥陸續入侵靈州、勝州等地,放縱軍隊燒殺搶掠。雖被駐守的武周將領擊敗,但後突厥再次利用武周此時在國防上的疲於應對,又請求和談,武女皇采納了閻知微的建議,答應默啜可汗的要求,於是雙方正式達成了共伐契丹的協定。”
“在營州之亂平定後沒多久,實力大增的後突厥再次借故入侵,劫掠財富和人口。麵對武周的反擊,後突厥依然采取避而不打的策略。對此武周方麵也無可奈何,隨著武女皇的越發老邁,整個邊防政策也逐漸走向了保守。”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河南,河北設置武騎團來提高邊境防衛能力,整個大唐北部的防禦體係開始出現大幅度變動。”
“這一判斷,主要是在說明李治時期吐蕃崛起後,不得不采取的東北收縮,西北固守的國防政策。”
蕭盼盼頓了頓,頗為可惜的感歎道:“說句題外話,大唐一直以來的東西對立問題,最好的調整時機就是在李治當政的時候。”
“在這一時期,關隴貴族遭到了削弱,同時關中的經濟體量已經難以維持一個逐漸官僚化的大唐中樞朝廷。”
“而李治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洛陽,所以非常符合經濟中心南移的情況。科舉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又有利於實現全國一盤棋的政治規劃。”
“之前也提過了,武女皇從輔政到執政期間,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客觀加速官僚隊伍新陳代謝的做法,是有利於國家從門閥時代向專業官僚時代轉變的。”
“這一切都意味著,大唐有機會彌合東西矛盾,甚至推動進一步的政治改革。”
蕭盼盼搖頭,“但很可惜的,這種曆史轉變往往都是被動的。很少能有當權者去主動的去推動時代的進步,哪怕是能做到被動的適應都是鳳毛麟角。”
“這一情況的根源之前也說過了,就是你們並不知道怎麽達到傳統教育給出的社會目標。”
“在儒家以維護舊秩序為主導的思想觀念下,你們能找到的方法並不是深刻地對社會規律進行觀察和總結,而是基本遵循最簡單的社會邏輯來按部就班的推動自己的王朝在輪迴的河流中前進。”
“另外,在皇權內部傳承上,因為上述的原因,老皇帝對接班人的教育也集中在了所謂的帝王心術,和治國要靜的層麵上。所以導致如李治這樣的接班人,對自己這個國家的認識並不深入,從而形成了戰略誤判。”
蕭盼盼的這一席話,算是給李治提了個醒。
“皇後,朕知道朕要做什麽了!”李治很興奮。
武媚娘自然也能猜到他的想法,“會很難的,東西彌合不是那麽簡單的。”
“能有多難!”李治自信的笑了。
他已經知道了未來的走向,他也找到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他相信自己隻要不去執著於追逐父親的腳步,穩紮穩打的去推進國政,那在自己手上,將大唐帶上一個真正新的台階完全沒有問題。
“迴到國防發展的問題上來。”蕭盼盼搓了搓臉後,繼續說道,“要弄清楚河北三層防禦體係的調整問題,前提還是要弄清楚後突厥,也就是東突厥複國的原因,從之前提到的渤海國來看,就可以知道這二者是聯動的。”
“根據史書記載,在李治時期,突厥發動了三次叛亂。首先是調露元年,也就是李治51歲的時候。單於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溫付及奉職二部相率反叛,二十四州首領並叛。”
李治捏緊了拳頭。
“這次反叛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地方軍隊鎮壓失敗,李治任裴行儉和營州都督周道務統兵十八萬,外加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共三十萬征討。”
“調露二年,大破叛軍於黑山,斬殺叛軍首領。”蕭盼盼頓了頓,“當年五月,突厥再次叛亂。永隆二年,裴行儉再度出征,於當年七月破敵,並召降其餘部,並於當年十月在長安斬首叛亂頭目。”
“永淳元年十二月,突厥餘部又叛。永淳二年,豐州都督領兵出朝那山,但軍敗死亡。李治又命程務挺出兵平叛。但同年十二月,李治病逝。”
蕭盼盼攤手。
“大唐因此進入內部動蕩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後突厥抓住了徹底做大的戰略機遇。”
“在麵對大唐可能反擊的情況下,突厥確定了南擾,北撫,西征的策略。導致武女皇的反擊並沒有得到多少成效。”
“同時,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武女皇不僅修剪唐朝宗室,而且誅殺名將,重用不知兵的親信,導致大唐北部邊疆的危機越發加重。”
“和渤海國一樣,這位突厥首領也很懂得利用時局,在武女皇執政的初期,麵對武周方麵的積極討伐,他在一次大敗後,就基本采取了避而不打的策略,並在適當的時機派使請降。”
“這樣的投降自然不是真誠的,其原因就是為了爭取自我發展的機會,這一時期突厥的戰略可以定性為,和戰並行。”
“而營州之亂的爆發恰恰給了後突厥機會。在幫助武周鎮壓契丹叛亂的過程中,後突厥從中搜掠了巨大的財富和人力來壯大自己的力量。”
“總體來說,從高宗調露元年到營州叛亂,大唐,包括武周對突厥采取的都是積極打壓政策。這一階段的強勢對抗,對雙方都造成了較大的損失。”
“但本質上,這一階段是後突厥占據了主導權,它很好的抓住了大唐對外的國防壓力,內部的政治動蕩,和營州之亂的軍事錯誤,最終完成了複國,並且爭取到了穩定發展的時間,控製了原單於都護府管理下的大部地區。”
不能再把這些人當蠻夷看待了,大唐以後的一眾帝王將相們紛紛在心中評價道。
“營州之亂期間,武女皇不想麵對突厥與契丹的聯合對抗,故而不得不對後突厥采取退讓態度,主要表現就是突厥默啜可汗主動提出請求成為武女皇的義子,以此來獲得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武曌聽到這,也是頗有些哭笑不得。
“武周平定營州之亂的過程,和北宋收服燕雲的過程一樣,是一次極其丟臉的軍事行動,這大大助長了默啜可汗的野心,也為他吞並鬆漠創造了有利的機會。”
“神功元年,在武女皇第二次平叛營州失敗後,後突厥陸續入侵靈州、勝州等地,放縱軍隊燒殺搶掠。雖被駐守的武周將領擊敗,但後突厥再次利用武周此時在國防上的疲於應對,又請求和談,武女皇采納了閻知微的建議,答應默啜可汗的要求,於是雙方正式達成了共伐契丹的協定。”
“在營州之亂平定後沒多久,實力大增的後突厥再次借故入侵,劫掠財富和人口。麵對武周的反擊,後突厥依然采取避而不打的策略。對此武周方麵也無可奈何,隨著武女皇的越發老邁,整個邊防政策也逐漸走向了保守。”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河南,河北設置武騎團來提高邊境防衛能力,整個大唐北部的防禦體係開始出現大幅度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