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盼盼的提前劇透讓漢武帝原本有些模糊的對匈作戰思路,一瞬間明確了起來,人口消滅很重要,摧毀敵方的組織架構更重要。完成第二點,能更好的實現第一點。


    這樣的明悟和理解在各個時代的領導者中,都不約而同的發生著。


    “現在您大致知道了匈奴是一個什麽樣的敵人,接下來我們聊聊為什麽您這麽缺錢。”蕭盼盼喝了口水,說道,“首先就是軍備維持,生產效率不高的農業文明,無法長期維持一支近二十萬人規模的集團化騎兵部隊。”


    “而這其中最無解的地方就在於,農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已經是你們時代的最優解了,所以您才會為了養兵對地方搞竭澤而漁的操作。”


    蕭盼盼無奈的一歎,“同時在實現了大一統局麵的情況下,軍功爵製度的效果也開始打折扣,畢竟您不可能將塞外那種一毛不拔的荒地,許諾給出塞作戰的士兵們,所以最後就隻能給錢,給待遇,而待遇的本質也是錢。”


    “這是您第一個要花大錢的地方。”


    劉徹很清楚養馬要花多少錢,所謂的二十萬騎兵可不止是二十萬匹馬,也不止是二十萬個精通馬戰的騎士這麽簡單。


    “接著,您需要在塞外築城,向塞外移民,同時由於四百毫米等降雨線的問題,塞外的糧食產量也不夠,所以您又不得不向塞外輸送各種物資,這些也都是錢。”


    蕭盼盼頓了頓,“這就是為什麽越到後來,中原王朝的主政者們越想把塞外丟掉的原因,甚至到了宋明的某些時期,有了幹脆隻守著南方過日子的心態,收益不如付出的成本嘛。”


    “畢竟你們還是有道德的,不可能讓當兵的自己搶自己,真這樣幹就是文明倒退,變成第二個蒙元了。”


    一眾古人覺得這句你們還是有道德的,並不是在誇人。


    “第三個要花錢的地方就是大基建。”蕭盼盼歎了口氣,“怎麽說這件事呢?還記得我之前提過的武帝朝天災頻發的情況嗎?大基建起到了部分以工代賑的作用,但這本質上還是徭役,百姓的負擔終究很大。”


    “另外除了修黃河,塞外築城這樣關係到國家發展跟國防建設的事之外,您老人家還大興土木修宮殿,同時在花錢時也大手大腳,比如那些方士把您哄開心了就大手一揮的打賞,另外還有幾次的出巡,封禪泰山也花了不少錢。”


    蕭盼盼一頓,突然有些好奇的問,“你們古人爬泰山不累嗎?特別是那些年紀大的老臣,我們這個時代爬上去一趟都要老命了。”


    當然她並沒有深究這個問題,吐槽了一番後,繼續說道,“雖然您個人浪費占據的隻是開支的一小部分,但還是很浪費的,在這一點上要學學現在的始皇帝,人家都開始勤儉持家了。”


    劉徹在心裏一歎,浪費什麽的他可以克製一下,但從蕭盼盼的隻言片語中,他很確定,有些錢他是必須去花的。


    這時的嬴政也是一歎,這樣的克製讓他很難受。


    “知道了為什麽花了那麽多錢,就知道能怎麽節約錢了。”蕭盼盼說道,“其實方法我每次直播時都說了,那就是有序的提高生產力。農業紀錄片大家都在看,今天之後我會公布化肥,土法水泥,還有更高效的造紙術製作方法。”


    “公開的嗎?”所有被連接到的人都不免擔心地發來了提問。


    蕭盼盼點頭,“公開的,這種東西想要發揮出最大的功效,必須要形成規模化和組織化的生產模式,所以隻能靠國家。私人是玩不轉的,之前那幾天不說,是因為你們需要對自己的時代和時代的發展有一個充分的認知。”


    蕭盼盼迴想了一下,自己到今天為止,也就直播了十一天而已,這個進度已經很快了。但怎麽有些滄海桑田的感覺呢?好像播了28年的柯南一直都在讀小學一樣。


    “糧食產量的增加,意味著攤丁入畝的政策有了可以推進的空間,從而能有效的提升人口數量,配合上分稅製的政策能可以緩解一下地方的財政壓力。”


    “接著是促進地方手工業的規模化建設,和商業的有序發展。推進社會化大分工的實現,建立一套富有活力的工商業發展機製,讓其成為整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造血器官。”


    “紙張的製造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產業,應該允許國營和私營共同發展。以此為樣板,實踐一下國營,私營共同存在的市場秩序。而在國營的行業中,也應該實現充分競爭,多搞幾個大廠出來,建立品牌化意識。”


    “最後是對外戰爭上,和始皇帝時期一樣,應該是南部重開發,北部重出擊。不要多線作戰。軍隊訓練上以精兵為主,這裏關係到鋼鐵產能的提高問題,在這一點為了防止技術外溢,真不能公開說了,等上幾天吧,我相信一個月之內這些技術你們就都能拿到了。”


    “另外,有我給的地圖製作技術,草原和西域環境的情況分析,對外的作戰的開荒成本和試錯成本肯定會直線下降。事實上,一旦煤鋼聯合體和羊毛產業共同鋪開之後,北邊的遊牧民族就基本不會有威脅了。”


    “而且鋼鐵產量上來後,其實就不用去建設一支二十萬人規模的騎兵軍團了,大概八萬左右就夠用了,等搞定邊患之後,這支部隊甚至可以直接縮減到五萬。”


    “這裏有一個參考對象,唐初對外作戰的精兵政策,根源之一就在於唐朝的鋼鐵產量遠遠高於了您的時代,士兵的披甲率高了,手上的武器也更鋒利,更耐用。在這一點上您是可以參考的。”


    劉徹聽到這,忍不住點頭,維持一支近二十萬的騎兵軍團和一支八萬人的騎兵部隊,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以上這些因素的加持下,打匈奴的周期不僅會很快,而且打下的地方也不會成為負擔,因為煤鋼聯合體需要礦,北邊不適合種地,但適合開礦啊,那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一眾古代的皇帝興奮了。


    “北方的邊患基本解決後,就可以大規模的開發南方地區和開啟大航海了。”蕭盼盼頓了頓,“總之,有序的發展這個過程,我相信不出二十年,匈奴就會成為曆史。”


    劉徹的所有迷茫此時已經徹底被廓清了,發展的道路已經擺在了眼前,現在他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朝局,下意識的,他的目光落在了竇嬰和田蚡的身上。


    “都是自家親戚,他們應該能理解朕的苦心。”劉徹體貼的想道。


    “好了,劉徹先生的時間差不多了,接下來是李世民先生的時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等待日出的月亮並收藏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