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時運不濟的周瑜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蕭盼盼的評價讓孫權非常的不甘心,什麽叫英雄氣少,都打下了半壁江山還不夠證明自己的能力嗎?
不過還沒等他消解掉自己的內耗,蕭盼盼接下來說的話,瞬間就讓他精神緊繃了起來。
“周瑜啊,的確是能文能武,才華橫溢,但如果仔細去看他的一生,恐怕還是要加一個時運不濟的標簽。”
此時的孫權和周瑜,都猜到了諸葛亮提出了一個什麽樣的問題。
“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大火,所以很多人對周瑜有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初步認知。”蕭盼盼頓了頓,“盡管這是演繹評價,但本質上這種提法沒有問題,因為周瑜的人生太短,而他的人生經曆又不夠獨特,所以仔細去看的話,他的曆史定位,的確處在某個比較尷尬的位置上。”
聽到這的周瑜做了個深唿吸,現在的他十分確定,自己必須避免掉早亡的結局。
“比如在他功成名就之前,有孫策這個爽文男主頂在前麵,在他之早逝之後,更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存在,所以他在這段曆史中的定位就很飄忽。不過厲害的人物終究是不會被埋沒的,一次赤壁大勝足夠他名垂曆史了。”
周瑜淡淡的搖頭,一次,根本不夠。
“這是名氣上的時運不濟,接著就是事業發展上的時運不濟。這要從他和孫家的關係說起。”
此話一出,孫權瞬間就警惕了起來。
“周瑜和孫家的真實關係,大約是可以用飄忽不定來形容。”蕭盼盼邊想邊說道,“在一開始,周瑜和孫策算是朋友兼同事的關係。在孫策攻打江東的時候,周瑜對他實現了一次小規模的投資。在孫策逼走劉繇後,周瑜離開了他。”
蕭盼盼頓了頓。
“在史書裏,孫策對周瑜的原話大概是,我現在兵夠了,你迴丹陽去吧。”
孫權此時想罵街了,蕭盼盼到底要幹什麽!
“這次分道的原因究竟是什麽,我們這個時代依然存在著各種猜測,比如孫策不厚道,比如二人此時都無法脫離袁術的管控,比如周瑜本來的目的就是控製丹陽,幫自己的叔叔周尚穩固家族在當地的地位。”
蕭盼盼動了動脖子,“總之,不管原因是什麽,這次周瑜的迴軍,導致的結果就是他錯失了成為孫氏政權大股東的機會,這從後續孫策給周瑜的定位就看得出來。”
周瑜輕歎一聲,腦中迴想起了那段自己帶著一群老弱婦孺東渡時的困難日子,一時間也是感慨萬分。特別是在聽了直播後,更是感到了一絲荒誕,堂堂一個進攻型的帥才居然被骷髏王為難至此,真是時也命也。
“在周瑜擺脫了袁術的控製後,他帶著魯肅一起去投奔了孫策。然後得到了孫策的高規格接待。“蕭盼盼語調一揚,”那家夥,那場麵,怎麽給你們形容呢,就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完了還給人周瑜一個江夏太守的職位,突出一個領導藝術。”
周瑜的眼角跳了跳。
“不得不說,孫策是有點政客素質在身上的。”蕭盼盼頓了頓,“之前已經說過了,孫家的用人策略是以親戚為主,孫策當時手上有六個郡,除了他自己管一個,剩下的四個都在他親戚的手裏,太史慈都控製了六個縣,而周瑜隻拿到了巴丘一個縣。怎麽說呢,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另外,他還有個中護軍的職位,但他並沒有進入中樞決策層,而是在外帶兵,這個中護軍就算是擺設了。所以,周瑜在孫策時期的地位其實並不高,最多算是一個重點關注的儲備力量。而周瑜真正的崛起,恰恰是在孫權時期。”
蕭盼盼喝了口水。
“孫策死後,周瑜帶兵奔喪支持孫權的舉動,讓他第一次獲得了中樞決策權。但孫權對周瑜的態度基本上和他哥一樣,十分看重,但依然當成邊將在使用。赤壁之戰開打前,孫權詢問了無數人的建議,就是沒有他。如果不是魯肅提醒了一下,孫權還想不起已經再次變迴了邊將的周瑜。”
周瑜扶額失笑。
“赤壁之戰後,周瑜正式在東吳崛起,可越是這樣,孫權對周瑜的態度越是迷離。南郡之戰時,程普公然的在軍中唱反調,甚至對周瑜有陵侮的行為,對此孫權卻聽之任之。這也難怪人周瑜要用兵跟劉大爺換張飛了,還一直不忘要讓關羽幫自己打前鋒,誇人家是熊虎之將。”
蕭盼盼搖了搖頭。
“站在孫權的立場上來說,也許越是這種軍中的對立,越讓他滿意吧。但這樣的態度,側麵拖慢了南郡之戰的過程,客觀上給了劉備和二爺發展壯大的機會,也算是某種命中注定了。”
作為江東十二虎臣之首的程普,對於蕭盼盼的這種說法是不屑的。至於周瑜這個人,他從來都看不上。
“實事求是的說,赤壁之戰的高光,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周瑜本身的不如意。而他的早逝原因裏是否存在著心中鬱結的影響,也說不清楚。隻能說,時也命也。沒有得到東吳原始股的他,很多時候也是無可奈何的吧。”
蕭盼盼思考了片刻,“其實有一點我一直很好奇,周瑜很早就定性了曹操會代漢自立,也就是說,他對當時天下時局的判斷是精準的。但這份眼光並沒有落在他自己的身上,從一開始他就一直在當一個臣子。可恰恰因為他的這份能力,讓孫權反而難以放心他這個臣子。”
“周瑜的整個二分天下的規劃,還有進益州的打算,在孫權看來跟當初他哥借兵去打吳地時是不是很像呢?畢竟蜀地可比吳地要更適合割據。而東吳的人才結構和極低的合法性,注定了孫權不可能放心任何人去幫他鎮守蜀地。”
“為了入蜀,周瑜還提出了和孫權的堂兄孫瑜一起行動,這也是他在表達自己並沒有私心。但孫權這個人是一個對眼前利益十分狂熱的人。”
蕭盼盼頓了頓,“曆來入川作戰想成功,都需要利用其內部的矛盾。這種需要耐心去鋪墊,才能獲得結果的事情,恐怕孫權本人並沒有多少興趣。所以他在周瑜緊鑼密鼓準備入川的時候,已經在京口和劉備達成了借南郡的協定。”
“而且,如果真的按照周瑜的打算,由他成功入川的話,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他背後中箭,然後被判定為自殺而亡吧。”
周瑜一愣,背後中箭還是自殺嗎?緊接著,他就品味出了這句話的笑點在哪,忍不住笑了起來。
“總之,周瑜的這一生,用時運不濟來形容大體是不會錯的。”
不過還沒等他消解掉自己的內耗,蕭盼盼接下來說的話,瞬間就讓他精神緊繃了起來。
“周瑜啊,的確是能文能武,才華橫溢,但如果仔細去看他的一生,恐怕還是要加一個時運不濟的標簽。”
此時的孫權和周瑜,都猜到了諸葛亮提出了一個什麽樣的問題。
“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大火,所以很多人對周瑜有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初步認知。”蕭盼盼頓了頓,“盡管這是演繹評價,但本質上這種提法沒有問題,因為周瑜的人生太短,而他的人生經曆又不夠獨特,所以仔細去看的話,他的曆史定位,的確處在某個比較尷尬的位置上。”
聽到這的周瑜做了個深唿吸,現在的他十分確定,自己必須避免掉早亡的結局。
“比如在他功成名就之前,有孫策這個爽文男主頂在前麵,在他之早逝之後,更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存在,所以他在這段曆史中的定位就很飄忽。不過厲害的人物終究是不會被埋沒的,一次赤壁大勝足夠他名垂曆史了。”
周瑜淡淡的搖頭,一次,根本不夠。
“這是名氣上的時運不濟,接著就是事業發展上的時運不濟。這要從他和孫家的關係說起。”
此話一出,孫權瞬間就警惕了起來。
“周瑜和孫家的真實關係,大約是可以用飄忽不定來形容。”蕭盼盼邊想邊說道,“在一開始,周瑜和孫策算是朋友兼同事的關係。在孫策攻打江東的時候,周瑜對他實現了一次小規模的投資。在孫策逼走劉繇後,周瑜離開了他。”
蕭盼盼頓了頓。
“在史書裏,孫策對周瑜的原話大概是,我現在兵夠了,你迴丹陽去吧。”
孫權此時想罵街了,蕭盼盼到底要幹什麽!
“這次分道的原因究竟是什麽,我們這個時代依然存在著各種猜測,比如孫策不厚道,比如二人此時都無法脫離袁術的管控,比如周瑜本來的目的就是控製丹陽,幫自己的叔叔周尚穩固家族在當地的地位。”
蕭盼盼動了動脖子,“總之,不管原因是什麽,這次周瑜的迴軍,導致的結果就是他錯失了成為孫氏政權大股東的機會,這從後續孫策給周瑜的定位就看得出來。”
周瑜輕歎一聲,腦中迴想起了那段自己帶著一群老弱婦孺東渡時的困難日子,一時間也是感慨萬分。特別是在聽了直播後,更是感到了一絲荒誕,堂堂一個進攻型的帥才居然被骷髏王為難至此,真是時也命也。
“在周瑜擺脫了袁術的控製後,他帶著魯肅一起去投奔了孫策。然後得到了孫策的高規格接待。“蕭盼盼語調一揚,”那家夥,那場麵,怎麽給你們形容呢,就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完了還給人周瑜一個江夏太守的職位,突出一個領導藝術。”
周瑜的眼角跳了跳。
“不得不說,孫策是有點政客素質在身上的。”蕭盼盼頓了頓,“之前已經說過了,孫家的用人策略是以親戚為主,孫策當時手上有六個郡,除了他自己管一個,剩下的四個都在他親戚的手裏,太史慈都控製了六個縣,而周瑜隻拿到了巴丘一個縣。怎麽說呢,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另外,他還有個中護軍的職位,但他並沒有進入中樞決策層,而是在外帶兵,這個中護軍就算是擺設了。所以,周瑜在孫策時期的地位其實並不高,最多算是一個重點關注的儲備力量。而周瑜真正的崛起,恰恰是在孫權時期。”
蕭盼盼喝了口水。
“孫策死後,周瑜帶兵奔喪支持孫權的舉動,讓他第一次獲得了中樞決策權。但孫權對周瑜的態度基本上和他哥一樣,十分看重,但依然當成邊將在使用。赤壁之戰開打前,孫權詢問了無數人的建議,就是沒有他。如果不是魯肅提醒了一下,孫權還想不起已經再次變迴了邊將的周瑜。”
周瑜扶額失笑。
“赤壁之戰後,周瑜正式在東吳崛起,可越是這樣,孫權對周瑜的態度越是迷離。南郡之戰時,程普公然的在軍中唱反調,甚至對周瑜有陵侮的行為,對此孫權卻聽之任之。這也難怪人周瑜要用兵跟劉大爺換張飛了,還一直不忘要讓關羽幫自己打前鋒,誇人家是熊虎之將。”
蕭盼盼搖了搖頭。
“站在孫權的立場上來說,也許越是這種軍中的對立,越讓他滿意吧。但這樣的態度,側麵拖慢了南郡之戰的過程,客觀上給了劉備和二爺發展壯大的機會,也算是某種命中注定了。”
作為江東十二虎臣之首的程普,對於蕭盼盼的這種說法是不屑的。至於周瑜這個人,他從來都看不上。
“實事求是的說,赤壁之戰的高光,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周瑜本身的不如意。而他的早逝原因裏是否存在著心中鬱結的影響,也說不清楚。隻能說,時也命也。沒有得到東吳原始股的他,很多時候也是無可奈何的吧。”
蕭盼盼思考了片刻,“其實有一點我一直很好奇,周瑜很早就定性了曹操會代漢自立,也就是說,他對當時天下時局的判斷是精準的。但這份眼光並沒有落在他自己的身上,從一開始他就一直在當一個臣子。可恰恰因為他的這份能力,讓孫權反而難以放心他這個臣子。”
“周瑜的整個二分天下的規劃,還有進益州的打算,在孫權看來跟當初他哥借兵去打吳地時是不是很像呢?畢竟蜀地可比吳地要更適合割據。而東吳的人才結構和極低的合法性,注定了孫權不可能放心任何人去幫他鎮守蜀地。”
“為了入蜀,周瑜還提出了和孫權的堂兄孫瑜一起行動,這也是他在表達自己並沒有私心。但孫權這個人是一個對眼前利益十分狂熱的人。”
蕭盼盼頓了頓,“曆來入川作戰想成功,都需要利用其內部的矛盾。這種需要耐心去鋪墊,才能獲得結果的事情,恐怕孫權本人並沒有多少興趣。所以他在周瑜緊鑼密鼓準備入川的時候,已經在京口和劉備達成了借南郡的協定。”
“而且,如果真的按照周瑜的打算,由他成功入川的話,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他背後中箭,然後被判定為自殺而亡吧。”
周瑜一愣,背後中箭還是自殺嗎?緊接著,他就品味出了這句話的笑點在哪,忍不住笑了起來。
“總之,周瑜的這一生,用時運不濟來形容大體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