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地緣安全隱患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明朝遷都的問題,蕭盼盼的確看過很多分析,其中最多的一種就是明朝在遷都北京後,客觀上導致了朝廷對海貿的放棄,放棄海貿的根源則在於朝廷對南方地區控製的減弱。
這種充滿遺憾的說法,主要來源於那錯過的大航海時代。
但每每想到這,蕭盼盼也無不歎息,因為在正常的曆史當中,古人沒有辦法開天眼,更不可能預知未來,更何況還有農耕文明自給自足的經濟特征擺在那。
“您的根基在北平,所以必然是要遷都的。”蕭盼盼一邊思考一邊說著,“我們一件一件的來,先說第一個問題,地緣安全隱患。”
朱棣把目光聚集到了光幕展現的地圖上。
“之前已經說過了,直麵草原第一線的北平是沒有戰略縱深的。既然如此,您就必須自己去創造出一個戰略縱深來。”
“秦,晉,燕。”朱棣呢喃道,接著目光敏銳的鎖定在了遼東的位置。
“中原王朝曆來的國防重心都是防北,為什麽,因為草原政權不管被打垮了多少次,他們都能換個名字死灰複燃。根源在於三個要點,遼東,西域,還有西伯利亞。”
看著光幕地圖用不同顏色分出的三個區域,朱棣震驚了,他不是震驚於遼東和西域,他震驚的是西伯利亞,原來極寒的北邊還有這麽大的一片土地。
“在沙俄帝國成立之前,草原政權其實在西北方向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每一次他們被打垮後,就會向西北方向遠遁,然後通過在那一片地區的燒殺搶掠重新恢複力量,最後再轉過頭來對付中原王朝。”
蕭盼盼的這番話讓朱棣想到了那個人。
“所以,漢唐兩代都必須控製西域,這是國防安全的必要。”蕭盼盼頓了頓,“但到了明代,對西域的控製是越來越弱的,當然主要的原因在於那裏的貧瘠,長期在西北地區維持一支戰力的花費,對於貧窮的大明朝廷來說實在太重了。”
更像一個軍事統帥的朱棣知道,養這樣一支駐守遠方的常備軍需要花多少錢。不過最讓他感到刺耳的是那句評價,貧窮的大明朝廷。
“接著是遼東,你們看了農業紀錄片就必然知道,那裏有肥沃廣袤的黑土地,雖然現在沒有開發出來,但也足夠當地靠漁獵為生的部落活下去。一旦這些部落被某個強人所整合,大明東北方向將永無寧日。”
朱棣握緊了拳頭。
“其實在原來的曆史發展中,大明對遼東的政策還是很有用的,哪怕李成梁在養寇自重,但也基本上穩定了那一代的各個部落。最後那裏崩潰的根源,還是在於大明朝廷自己的潰爛,導致邊軍和朝廷離心離德,失去了該有的作戰能力。”
張居正將寫好的兩封信交給了親信,一封信會送到戚繼光的手上,問詢他是否願意迴來提督京營。一封會送到李成梁的手上,告訴他朝廷認可他的做法。
“所以,遼東的大開發對大明來說是迫在眉睫的事,也是一個必須被定性為百年大計的事。”
對於蕭盼盼的這個提議,朱棣何嚐不想去做呢?他在看完農業紀錄片後,就已經思考過移民計劃了,可是移了也沒有用。歎了口氣後,他無奈迴複道,“那邊太冷了。”
蕭盼盼點了點頭,她知道朱棣的意思,然後開始在電腦裏搜索相關的耐旱作物信息。
“目前我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引進良種,除了之前提到的土豆和玉米之外,還有黑麥。黑麥是小粒穀物中抗寒最強的農作物。”蕭盼盼讓小三三調出了黑麥的相關資料和圖示。
朱棣當即讓人照著記錄下來。
“土豆,玉米還有番薯這些現在在美洲,鄭和要下西洋也需要等船隊建設好,所以一時間也急不得。但是黑麥是有機會的,它的產地是阿富汗。”小三三配合的調出了地圖,還有可以行進的路線。
“現在這片地被帖木兒占著,怎麽拿您可以想一想,我現在能公開告訴您的是,關於這個帖木兒,您有一個巨大的曆史機遇擺在麵前,如果能合理利用,不僅可以穩定住整個西域,還能進一步把力量投射到中東地區去。”
朱棣激動地從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來,望著光幕上的地圖,胸中的熱血在不住的翻滾。
他一直在擔心的就是帖木兒帝國的遠征這件事,在蕭盼盼提到他們會在西域休養生息後,他就更加不舒服了。帖木兒這個人對他來說雖然算不上如芒在背,但完全可以用癩蛤蟆爬腳麵來形容。
“具體的信息,等私信開通了,我在單獨給您,以免影響曆史進程。”
對此朱棣也認可,他現在十分期待這個曆史機遇。
而在其餘的時空,知道了黑麥的皇帝們也紛紛開始研究,怎麽派點人過去拿一點迴來,帶刀子的那種。
“除了耐寒作物之外,棉花的大範圍種植也需要提上日程。”蕭盼盼一笑,“按照曆史進程,大麵積的棉花種植也正是您提出來的,為此您還頒布了《棉綱》。”
朱棣得意地揚了揚嘴角。
“棉花產量一旦提升,禦寒衣物就能大規模製作,再配合上之前提過的羊毛產業和黑麥,你們絕對能在遼東站穩腳跟。”
“好!好!好!”朱棣連說了三個好字。
“好處還不止這些。中國最好的棉花生產地區就在西域,或者說新疆。”
朱棣看著那一片被高亮標注出的土地,心中的激動越發難以抑製。
“還是那句話,隻要一個地區能通過發展生產,得到安穩的生活環境,那個地區就不會出現太大的混亂,甚至還能給這個國家不斷的造血。一旦您能把這個產業在當地鋪開,在那裏養兵,往那裏移民還是一個費錢的是嗎?隻要穩住那一片地區,草原政權就會自斷一臂。”
劉徹和李世民已經命人去找這個所謂的棉花了。
“另外,棉花還是綿甲生產的基礎,在火槍和大炮沒有全麵進化之前,這種甲胄可以說是你們古代性價比最高的軍用鎧甲了,它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在軍事裝備上的費用開支。”
隨著蕭盼盼的說明,光幕裏展示了綿甲的樣式和特征。一眾古代的帝王和將領都產生了好奇,也產生了疑慮,這東西真的比鐵甲好用?
“最後是西伯利亞的問題。”蕭盼盼繼續說道,“這一片的確是極寒地帶,但這一片你們必須去占,因為那裏有豐富無比的自然資源,煤炭,石油,礦石,這些東西都是未來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
蕭盼盼深吸了一口氣,鄭重地說道,“而您遷都北平後,除了剛剛提到的地緣方麵的隱患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整個北方的貧弱。因為北方的貧弱,您隻能依賴南方的輸血,這自然就會讓南方官僚做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您必須讓北方對南方實現彎道超車。”
這種充滿遺憾的說法,主要來源於那錯過的大航海時代。
但每每想到這,蕭盼盼也無不歎息,因為在正常的曆史當中,古人沒有辦法開天眼,更不可能預知未來,更何況還有農耕文明自給自足的經濟特征擺在那。
“您的根基在北平,所以必然是要遷都的。”蕭盼盼一邊思考一邊說著,“我們一件一件的來,先說第一個問題,地緣安全隱患。”
朱棣把目光聚集到了光幕展現的地圖上。
“之前已經說過了,直麵草原第一線的北平是沒有戰略縱深的。既然如此,您就必須自己去創造出一個戰略縱深來。”
“秦,晉,燕。”朱棣呢喃道,接著目光敏銳的鎖定在了遼東的位置。
“中原王朝曆來的國防重心都是防北,為什麽,因為草原政權不管被打垮了多少次,他們都能換個名字死灰複燃。根源在於三個要點,遼東,西域,還有西伯利亞。”
看著光幕地圖用不同顏色分出的三個區域,朱棣震驚了,他不是震驚於遼東和西域,他震驚的是西伯利亞,原來極寒的北邊還有這麽大的一片土地。
“在沙俄帝國成立之前,草原政權其實在西北方向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每一次他們被打垮後,就會向西北方向遠遁,然後通過在那一片地區的燒殺搶掠重新恢複力量,最後再轉過頭來對付中原王朝。”
蕭盼盼的這番話讓朱棣想到了那個人。
“所以,漢唐兩代都必須控製西域,這是國防安全的必要。”蕭盼盼頓了頓,“但到了明代,對西域的控製是越來越弱的,當然主要的原因在於那裏的貧瘠,長期在西北地區維持一支戰力的花費,對於貧窮的大明朝廷來說實在太重了。”
更像一個軍事統帥的朱棣知道,養這樣一支駐守遠方的常備軍需要花多少錢。不過最讓他感到刺耳的是那句評價,貧窮的大明朝廷。
“接著是遼東,你們看了農業紀錄片就必然知道,那裏有肥沃廣袤的黑土地,雖然現在沒有開發出來,但也足夠當地靠漁獵為生的部落活下去。一旦這些部落被某個強人所整合,大明東北方向將永無寧日。”
朱棣握緊了拳頭。
“其實在原來的曆史發展中,大明對遼東的政策還是很有用的,哪怕李成梁在養寇自重,但也基本上穩定了那一代的各個部落。最後那裏崩潰的根源,還是在於大明朝廷自己的潰爛,導致邊軍和朝廷離心離德,失去了該有的作戰能力。”
張居正將寫好的兩封信交給了親信,一封信會送到戚繼光的手上,問詢他是否願意迴來提督京營。一封會送到李成梁的手上,告訴他朝廷認可他的做法。
“所以,遼東的大開發對大明來說是迫在眉睫的事,也是一個必須被定性為百年大計的事。”
對於蕭盼盼的這個提議,朱棣何嚐不想去做呢?他在看完農業紀錄片後,就已經思考過移民計劃了,可是移了也沒有用。歎了口氣後,他無奈迴複道,“那邊太冷了。”
蕭盼盼點了點頭,她知道朱棣的意思,然後開始在電腦裏搜索相關的耐旱作物信息。
“目前我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引進良種,除了之前提到的土豆和玉米之外,還有黑麥。黑麥是小粒穀物中抗寒最強的農作物。”蕭盼盼讓小三三調出了黑麥的相關資料和圖示。
朱棣當即讓人照著記錄下來。
“土豆,玉米還有番薯這些現在在美洲,鄭和要下西洋也需要等船隊建設好,所以一時間也急不得。但是黑麥是有機會的,它的產地是阿富汗。”小三三配合的調出了地圖,還有可以行進的路線。
“現在這片地被帖木兒占著,怎麽拿您可以想一想,我現在能公開告訴您的是,關於這個帖木兒,您有一個巨大的曆史機遇擺在麵前,如果能合理利用,不僅可以穩定住整個西域,還能進一步把力量投射到中東地區去。”
朱棣激動地從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來,望著光幕上的地圖,胸中的熱血在不住的翻滾。
他一直在擔心的就是帖木兒帝國的遠征這件事,在蕭盼盼提到他們會在西域休養生息後,他就更加不舒服了。帖木兒這個人對他來說雖然算不上如芒在背,但完全可以用癩蛤蟆爬腳麵來形容。
“具體的信息,等私信開通了,我在單獨給您,以免影響曆史進程。”
對此朱棣也認可,他現在十分期待這個曆史機遇。
而在其餘的時空,知道了黑麥的皇帝們也紛紛開始研究,怎麽派點人過去拿一點迴來,帶刀子的那種。
“除了耐寒作物之外,棉花的大範圍種植也需要提上日程。”蕭盼盼一笑,“按照曆史進程,大麵積的棉花種植也正是您提出來的,為此您還頒布了《棉綱》。”
朱棣得意地揚了揚嘴角。
“棉花產量一旦提升,禦寒衣物就能大規模製作,再配合上之前提過的羊毛產業和黑麥,你們絕對能在遼東站穩腳跟。”
“好!好!好!”朱棣連說了三個好字。
“好處還不止這些。中國最好的棉花生產地區就在西域,或者說新疆。”
朱棣看著那一片被高亮標注出的土地,心中的激動越發難以抑製。
“還是那句話,隻要一個地區能通過發展生產,得到安穩的生活環境,那個地區就不會出現太大的混亂,甚至還能給這個國家不斷的造血。一旦您能把這個產業在當地鋪開,在那裏養兵,往那裏移民還是一個費錢的是嗎?隻要穩住那一片地區,草原政權就會自斷一臂。”
劉徹和李世民已經命人去找這個所謂的棉花了。
“另外,棉花還是綿甲生產的基礎,在火槍和大炮沒有全麵進化之前,這種甲胄可以說是你們古代性價比最高的軍用鎧甲了,它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在軍事裝備上的費用開支。”
隨著蕭盼盼的說明,光幕裏展示了綿甲的樣式和特征。一眾古代的帝王和將領都產生了好奇,也產生了疑慮,這東西真的比鐵甲好用?
“最後是西伯利亞的問題。”蕭盼盼繼續說道,“這一片的確是極寒地帶,但這一片你們必須去占,因為那裏有豐富無比的自然資源,煤炭,石油,礦石,這些東西都是未來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
蕭盼盼深吸了一口氣,鄭重地說道,“而您遷都北平後,除了剛剛提到的地緣方麵的隱患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整個北方的貧弱。因為北方的貧弱,您隻能依賴南方的輸血,這自然就會讓南方官僚做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您必須讓北方對南方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