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朱棣的天命所歸
跨時空直播後,我成了時代導師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小三三的幫助下,一張關於大明皇子分封的動態圖示被展現在光幕上,一眾古代文武,哪怕是相隔了千年的地緣政治差異,也在瞬間理解了她之前的總結。
“這是一個以皇室藩王為核心,以宿將為輔助,以邊軍為基礎搭建的,由北向南設計的三條戰略防線。”蕭盼盼開始解說,“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的核心國防戰略就是防北,如果是異族統治的話,還要加一個防漢。所以這三條防線的設立,算是您給自己的後代設置的一條大縱深保障線,一旦王朝北部出現變亂,您的後代就可以靠著這三條防線實現梯級防禦,最大可能的保住半壁江山。”
看著這樣的戰略設計,朱元璋本能的感到心情愉悅,有種強迫症被治好的滿足感。
“但可惜,這條戰略大縱深不僅被朱棣打穿了,到後來甚至被他直接放棄了,這也側麵加速了明朝到了晚期後的迅速滅亡。”
聽到這裏,朱棣的心情無比的複雜,他知道蕭盼盼說的放棄戰略縱深是什麽意思,因為他自從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在思考著遷都的問題。
朱元璋自然也猜到了自己的這個兒子會做什麽,更知道他為什麽會這樣做,在這一刻他算是理解了朱標的死所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分封政策上來說,您的設計是很不錯的。”蕭盼盼坦率地說道,”藩王雖然就藩,但不掌實權,連兵馬也最多隻有府邸的親軍。所以本質上他們隻是地位尊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像是皇權放到地方的監察係統。這其中最精妙的一點就在於,讓藩王和宿將武勳之間形成了相互製衡的關係。”
“不怕他們合流嗎?”這個問題是嬴政問的。
“地方軍權想跟藩王合流,其實沒有想象的這麽簡單。”蕭盼盼迴應道,“因為整個監察措施本身就是立體的,和多方位的。同時宿將和藩王的互信也不是這麽容易建立的。”
蕭盼盼頓了頓,說明了一下這段迴答是在給嬴政解惑。
朱元璋其實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特別是聯想到了之前蕭盼盼提到的軍榮院,軍戶製度,他也覺得藩王和帶兵將領的結合不是容易達成的事,除非整個朝廷失能,放著一個地方不管,任其做大。
“這一套分封政策,可以讓皇權用鎮守各地的武勳來控製藩王,同樣掌握重兵的武勳也時刻被藩王所監督。而皇權就能最大程度上的坐鎮上位,平衡兩方。事實上,曆史也證明了這個做法是有效的。”蕭盼盼攤手,“整個靖難之役的過程中,隻有朱棣一個藩王被真正逼反,起兵了,而其餘的藩王都在作壁上觀。在此之前,都是朱允炆在拿自己的叔叔們當豬在宰。有的被流放,貶為庶人,有的直接被逼自焚,甚至朱棣本人也被逼的隻能靠裝瘋求生。”
朱棣的眼角不自覺的抽動了一下,他在心裏祈求蕭盼盼不要把裝瘋求生的細節說出來。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管中窺豹的看見朱允炆的愚蠢和無能。因為他根本沒有削藩的必要,讓他削藩的文臣也沒有理解這個藩王製度對皇權的意義。這裏再次強調,皇權的延伸本質上就是靠四類人,宗室,外戚,武勳,太監。整個大明朝滅亡的過程,就是這四類人被文官逐一打掉的過程。”
朱元璋神色變得陰冷。
“這些文官理解這四類人對皇權的重要性嗎?我覺得他們是理解的,所以他們才執意要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打壓皇權。”
朱元璋牽著自己的大兒子和妻子走迴到了禦座旁,一家人隨意的坐在了玉階上,在他們的身後是那張璀璨光耀的龍椅。
“朱允炆的愚蠢不僅是做了削藩這件算是白用功的事,他更大的愚蠢是徹底地倒向了文官集團,這就導致了一個潛在的問題爆發了出來,就是武勳宿將們更不喜歡這個二傻子皇帝了。”
朱元璋現在基本算是明白老四成功的契機到底是什麽了,藩王們坐觀成敗,武勳們不盡心盡力,至於那些文官,他們到底是個什麽德行,他很清楚。
“曆代的弱雞皇帝都害怕武將,為此他們會主動地去弱化武將,即興文匽武。這樣做表麵上能保證皇權的穩定,事實上隻會削弱皇權。曆史也證明了,永樂之後,經過了長期的興文匽武,明朝不過就是一個大號的弱宋而已。”
一句話讓朱元璋,朱棣,還有趙匡胤一起破防了。
宋是個什麽垃圾玩意兒,朱元璋立國時直接選擇繼承唐製就是因為宋的無能,現在聽到自己這個能打跑蒙元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大號宋朝,他氣的想把老四的後代都抓出來打一頓。
比起朱元璋的憤怒,朱棣倒是很平靜,他神色晦暗不明地看向了自己的大兒子。永樂之後,興文匽武,這顯然就是他的問題了。而且在朱棣看來也隻會是這個兒子幹的好事,他忍不住思考,自己這個兒子是不是也被文官教傻了。
被自己父親看了這麽一眼,弄得朱高熾瞬間心跳加速,汗流浹背,就差當場下跪求老爹別這樣看自己了。
至於趙匡胤,他現在陷入了深深的內耗之中,我的大宋到底經曆了什麽啊!
“其實不喜歡就不喜歡了,也無所謂,”蕭盼盼繼續說道,“因為您為了讓自己的好聖孫上位,已經把那些桀驁不馴的武將都收拾了,剩下的也都非常聽話。可是朱允炆倒像文官集團後,就天然的得到了一幫廢物的幫忙,這群人色厲內荏,誇誇其談,除了幫倒忙真的就什麽都不會。外加上朱棣軍事能力的彪悍,所以隻用了四年就打穿了您設計的,由北到南的三條防線,直逼南京城下。當然,在兩百多年後,滿清照著朱棣的這條路直接南下,一路燒殺搶掠,也算是某種命中注定了。”
永樂朝的朱棣緊握拳頭,眼中閃過冷冽的殺意,滿清!他記住這兩個字了。
而此時被波及的文官集團們,紛紛心中羞怒,什麽叫幫倒忙!什麽叫色厲內荏!難道這天下是靠那些粗鄙的武夫來治理的嗎?
“好了,這就是朱棣起兵之後能勝利的曆史背景了,總結下來,朱棣能勝利的原因,一方麵是他個人能力的強悍,另一方麵也有朱允炆的極度無能,無知,還有無畏帶來的助攻。”
朱元璋也是搖頭一歎。
“朱棣具體打天下的細節其實沒什麽可說的,基本可以用天命所歸來概括吧。比如本來是被派來監視他的武將,選擇了投靠他,然後他隻靠八百人就輕鬆拿下被大軍包圍的北平;再比如滹沱河一戰,本來差點翻車的朱棣因一場大風的幫助瞬間抓住戰機,斬首六萬餘。最後整個過程下來,大敗宋忠,耿炳文,李景隆等,以直搗黃龍的覺悟順利拿下南京,的確可以說這天下就該由他來做。”蕭盼盼自我讚同地點了點頭,“您還有什麽其它想問的?”
天命所歸,朱棣本人喜歡這個說法。
“朱允炆時期的文臣都有誰?”朱元璋問道。
“很多了,比較突出的是三個人,黃子澄,齊泰,方孝孺。”蕭盼盼想了想,“前兩個算是典型的狗頭軍師,朱允炆手下的臥龍鳳雛。”
“啊~”正一起看光幕的諸葛亮和劉備都愣了一下,無數古人也都莫名其妙,這狗頭軍師怎麽又跟臥龍鳳雛混搭在了一起。
朱元璋也不解,立刻詢問緣由。
看見朱元璋的提問,蕭盼盼才恍然失笑,然後讓小三三調出了導致臥龍鳳雛這個詞變化的根源。
“這是一部電影裏的片段,男主角目前的壓力很大,需要人幫他分擔,於是他的手下為他尋來了一個大才!”蕭盼盼苦笑著解釋了一下背景,然後播放了這段不長的視頻。
當一眾古人們看見大聰明手持折扇閃亮登場後,他們瞬間意識到了這幫特別無聊的後代子孫又準備給人亂取外號了。當看到莊強拍著胸脯來了一句,“多魚我得恭喜你,一下子就收獲了臥龍鳳雛,等我倆給你掙錢,咱們放禮花慶祝!”看完這一幕,所有古人都明白了,從此以後,臥龍鳳雛就成貶義詞了。
“迴到正題。”蕭盼盼清了清嗓子,“作為典型的文官,他們並不懂軍事,對政治的認識也十分膚淺,以為讀了幾本古典名著就通曉了天下的道理,然後開始指手畫腳。更可笑的是,在國家大政上還鼓吹恢複井田製。當然,他們的這種腦殘想法並沒有實現,但他們成功讓朱允炆對江南地區的士紳地主進行了大量的稅負減免,一時間整個江南也是彈冠相慶。”
朱元璋想罵街,他忍不住瞪了一眼自己的好大兒,然後非常富有創造性的想讓他把朱允炆提前打死在牆上。這樣想還不夠,他甚至當即下旨,對黃子澄,齊泰二人永不錄用。
而被蕭盼盼點名的兩人,此時並沒有多少感覺,畢竟現在的黃子澄和齊泰都還不大,但他們的家人卻感到了無比的憂心和難受。憂心的原因自然是以後自己孩子的仕途要受影響了,難受的原因是,自家孩子好像真的有點傻。唯一讓他們感到安慰的是,孩子教育的不錯,沒有忘本,還知道讓新皇帝減稅,緩解鳳陽朱的暴政對他們這樣的大明良善百姓的傷害。
“至於方孝孺,算是封建時代衛道士的典範吧。”蕭盼盼若有所思的評價道,“這個人也沒有什麽大用,就是筆杆子好,外加嘴碎,寫了很多罵朱棣的檄文,本來朱棣是要用他的,就像曹操用陳琳一樣,但方孝孺不從,後來就跟著黃子澄,齊泰一起被滅族了。”
看到這一段,方孝孺本人差點沒暈死過去,他的老師宋濂立刻讓人扶住了他,還誇他有忠骨。
但方孝孺真正在意的是蕭盼盼的那句評語 ,沒什麽大用,就是筆杆子好。
“方孝孺之所以被我們後人記住,關鍵是他有一個被朱棣滅十族的說法。”
“啊!”方孝孺震驚了。
曆代古人都震驚了,包括朱棣本人。
“這個說法是存疑的。反正我個人認為是假的,根源還是大量建文遺臣對朱棣的抹黑。就像蒙元時代的官僚們永遠不會喜歡您一樣。反正他方孝孺是有後代的,而且還挺繁盛。”
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不同時空的人,不約而同的在心底鄙視起了這幫酸腐文人。不過朱元璋這時反而有些欣賞這個臨死不屈的方孝孺了。
至於方孝孺本人,在聽到滅十族可能是假的後,才算是感到了一絲輕鬆,整個人虛脫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接著,他的臉上閃過了愧疚,“老師,我非能臣。”
宋濂作為當世文臣之首,自然明白自己的徒弟為什麽會這麽說。“這世上,不是誰都能做諸葛武侯的,無需自責,專心治學便是。”
“那未來?”方孝孺依舊惶恐不安。
“未來更無需擔心,隻要太子無事,一切就都會無事。”宋濂注視著光幕裏的女子,“這個孩子,很欣賞太子。”
“這是一個以皇室藩王為核心,以宿將為輔助,以邊軍為基礎搭建的,由北向南設計的三條戰略防線。”蕭盼盼開始解說,“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的核心國防戰略就是防北,如果是異族統治的話,還要加一個防漢。所以這三條防線的設立,算是您給自己的後代設置的一條大縱深保障線,一旦王朝北部出現變亂,您的後代就可以靠著這三條防線實現梯級防禦,最大可能的保住半壁江山。”
看著這樣的戰略設計,朱元璋本能的感到心情愉悅,有種強迫症被治好的滿足感。
“但可惜,這條戰略大縱深不僅被朱棣打穿了,到後來甚至被他直接放棄了,這也側麵加速了明朝到了晚期後的迅速滅亡。”
聽到這裏,朱棣的心情無比的複雜,他知道蕭盼盼說的放棄戰略縱深是什麽意思,因為他自從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在思考著遷都的問題。
朱元璋自然也猜到了自己的這個兒子會做什麽,更知道他為什麽會這樣做,在這一刻他算是理解了朱標的死所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分封政策上來說,您的設計是很不錯的。”蕭盼盼坦率地說道,”藩王雖然就藩,但不掌實權,連兵馬也最多隻有府邸的親軍。所以本質上他們隻是地位尊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像是皇權放到地方的監察係統。這其中最精妙的一點就在於,讓藩王和宿將武勳之間形成了相互製衡的關係。”
“不怕他們合流嗎?”這個問題是嬴政問的。
“地方軍權想跟藩王合流,其實沒有想象的這麽簡單。”蕭盼盼迴應道,“因為整個監察措施本身就是立體的,和多方位的。同時宿將和藩王的互信也不是這麽容易建立的。”
蕭盼盼頓了頓,說明了一下這段迴答是在給嬴政解惑。
朱元璋其實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特別是聯想到了之前蕭盼盼提到的軍榮院,軍戶製度,他也覺得藩王和帶兵將領的結合不是容易達成的事,除非整個朝廷失能,放著一個地方不管,任其做大。
“這一套分封政策,可以讓皇權用鎮守各地的武勳來控製藩王,同樣掌握重兵的武勳也時刻被藩王所監督。而皇權就能最大程度上的坐鎮上位,平衡兩方。事實上,曆史也證明了這個做法是有效的。”蕭盼盼攤手,“整個靖難之役的過程中,隻有朱棣一個藩王被真正逼反,起兵了,而其餘的藩王都在作壁上觀。在此之前,都是朱允炆在拿自己的叔叔們當豬在宰。有的被流放,貶為庶人,有的直接被逼自焚,甚至朱棣本人也被逼的隻能靠裝瘋求生。”
朱棣的眼角不自覺的抽動了一下,他在心裏祈求蕭盼盼不要把裝瘋求生的細節說出來。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管中窺豹的看見朱允炆的愚蠢和無能。因為他根本沒有削藩的必要,讓他削藩的文臣也沒有理解這個藩王製度對皇權的意義。這裏再次強調,皇權的延伸本質上就是靠四類人,宗室,外戚,武勳,太監。整個大明朝滅亡的過程,就是這四類人被文官逐一打掉的過程。”
朱元璋神色變得陰冷。
“這些文官理解這四類人對皇權的重要性嗎?我覺得他們是理解的,所以他們才執意要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打壓皇權。”
朱元璋牽著自己的大兒子和妻子走迴到了禦座旁,一家人隨意的坐在了玉階上,在他們的身後是那張璀璨光耀的龍椅。
“朱允炆的愚蠢不僅是做了削藩這件算是白用功的事,他更大的愚蠢是徹底地倒向了文官集團,這就導致了一個潛在的問題爆發了出來,就是武勳宿將們更不喜歡這個二傻子皇帝了。”
朱元璋現在基本算是明白老四成功的契機到底是什麽了,藩王們坐觀成敗,武勳們不盡心盡力,至於那些文官,他們到底是個什麽德行,他很清楚。
“曆代的弱雞皇帝都害怕武將,為此他們會主動地去弱化武將,即興文匽武。這樣做表麵上能保證皇權的穩定,事實上隻會削弱皇權。曆史也證明了,永樂之後,經過了長期的興文匽武,明朝不過就是一個大號的弱宋而已。”
一句話讓朱元璋,朱棣,還有趙匡胤一起破防了。
宋是個什麽垃圾玩意兒,朱元璋立國時直接選擇繼承唐製就是因為宋的無能,現在聽到自己這個能打跑蒙元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大號宋朝,他氣的想把老四的後代都抓出來打一頓。
比起朱元璋的憤怒,朱棣倒是很平靜,他神色晦暗不明地看向了自己的大兒子。永樂之後,興文匽武,這顯然就是他的問題了。而且在朱棣看來也隻會是這個兒子幹的好事,他忍不住思考,自己這個兒子是不是也被文官教傻了。
被自己父親看了這麽一眼,弄得朱高熾瞬間心跳加速,汗流浹背,就差當場下跪求老爹別這樣看自己了。
至於趙匡胤,他現在陷入了深深的內耗之中,我的大宋到底經曆了什麽啊!
“其實不喜歡就不喜歡了,也無所謂,”蕭盼盼繼續說道,“因為您為了讓自己的好聖孫上位,已經把那些桀驁不馴的武將都收拾了,剩下的也都非常聽話。可是朱允炆倒像文官集團後,就天然的得到了一幫廢物的幫忙,這群人色厲內荏,誇誇其談,除了幫倒忙真的就什麽都不會。外加上朱棣軍事能力的彪悍,所以隻用了四年就打穿了您設計的,由北到南的三條防線,直逼南京城下。當然,在兩百多年後,滿清照著朱棣的這條路直接南下,一路燒殺搶掠,也算是某種命中注定了。”
永樂朝的朱棣緊握拳頭,眼中閃過冷冽的殺意,滿清!他記住這兩個字了。
而此時被波及的文官集團們,紛紛心中羞怒,什麽叫幫倒忙!什麽叫色厲內荏!難道這天下是靠那些粗鄙的武夫來治理的嗎?
“好了,這就是朱棣起兵之後能勝利的曆史背景了,總結下來,朱棣能勝利的原因,一方麵是他個人能力的強悍,另一方麵也有朱允炆的極度無能,無知,還有無畏帶來的助攻。”
朱元璋也是搖頭一歎。
“朱棣具體打天下的細節其實沒什麽可說的,基本可以用天命所歸來概括吧。比如本來是被派來監視他的武將,選擇了投靠他,然後他隻靠八百人就輕鬆拿下被大軍包圍的北平;再比如滹沱河一戰,本來差點翻車的朱棣因一場大風的幫助瞬間抓住戰機,斬首六萬餘。最後整個過程下來,大敗宋忠,耿炳文,李景隆等,以直搗黃龍的覺悟順利拿下南京,的確可以說這天下就該由他來做。”蕭盼盼自我讚同地點了點頭,“您還有什麽其它想問的?”
天命所歸,朱棣本人喜歡這個說法。
“朱允炆時期的文臣都有誰?”朱元璋問道。
“很多了,比較突出的是三個人,黃子澄,齊泰,方孝孺。”蕭盼盼想了想,“前兩個算是典型的狗頭軍師,朱允炆手下的臥龍鳳雛。”
“啊~”正一起看光幕的諸葛亮和劉備都愣了一下,無數古人也都莫名其妙,這狗頭軍師怎麽又跟臥龍鳳雛混搭在了一起。
朱元璋也不解,立刻詢問緣由。
看見朱元璋的提問,蕭盼盼才恍然失笑,然後讓小三三調出了導致臥龍鳳雛這個詞變化的根源。
“這是一部電影裏的片段,男主角目前的壓力很大,需要人幫他分擔,於是他的手下為他尋來了一個大才!”蕭盼盼苦笑著解釋了一下背景,然後播放了這段不長的視頻。
當一眾古人們看見大聰明手持折扇閃亮登場後,他們瞬間意識到了這幫特別無聊的後代子孫又準備給人亂取外號了。當看到莊強拍著胸脯來了一句,“多魚我得恭喜你,一下子就收獲了臥龍鳳雛,等我倆給你掙錢,咱們放禮花慶祝!”看完這一幕,所有古人都明白了,從此以後,臥龍鳳雛就成貶義詞了。
“迴到正題。”蕭盼盼清了清嗓子,“作為典型的文官,他們並不懂軍事,對政治的認識也十分膚淺,以為讀了幾本古典名著就通曉了天下的道理,然後開始指手畫腳。更可笑的是,在國家大政上還鼓吹恢複井田製。當然,他們的這種腦殘想法並沒有實現,但他們成功讓朱允炆對江南地區的士紳地主進行了大量的稅負減免,一時間整個江南也是彈冠相慶。”
朱元璋想罵街,他忍不住瞪了一眼自己的好大兒,然後非常富有創造性的想讓他把朱允炆提前打死在牆上。這樣想還不夠,他甚至當即下旨,對黃子澄,齊泰二人永不錄用。
而被蕭盼盼點名的兩人,此時並沒有多少感覺,畢竟現在的黃子澄和齊泰都還不大,但他們的家人卻感到了無比的憂心和難受。憂心的原因自然是以後自己孩子的仕途要受影響了,難受的原因是,自家孩子好像真的有點傻。唯一讓他們感到安慰的是,孩子教育的不錯,沒有忘本,還知道讓新皇帝減稅,緩解鳳陽朱的暴政對他們這樣的大明良善百姓的傷害。
“至於方孝孺,算是封建時代衛道士的典範吧。”蕭盼盼若有所思的評價道,“這個人也沒有什麽大用,就是筆杆子好,外加嘴碎,寫了很多罵朱棣的檄文,本來朱棣是要用他的,就像曹操用陳琳一樣,但方孝孺不從,後來就跟著黃子澄,齊泰一起被滅族了。”
看到這一段,方孝孺本人差點沒暈死過去,他的老師宋濂立刻讓人扶住了他,還誇他有忠骨。
但方孝孺真正在意的是蕭盼盼的那句評語 ,沒什麽大用,就是筆杆子好。
“方孝孺之所以被我們後人記住,關鍵是他有一個被朱棣滅十族的說法。”
“啊!”方孝孺震驚了。
曆代古人都震驚了,包括朱棣本人。
“這個說法是存疑的。反正我個人認為是假的,根源還是大量建文遺臣對朱棣的抹黑。就像蒙元時代的官僚們永遠不會喜歡您一樣。反正他方孝孺是有後代的,而且還挺繁盛。”
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不同時空的人,不約而同的在心底鄙視起了這幫酸腐文人。不過朱元璋這時反而有些欣賞這個臨死不屈的方孝孺了。
至於方孝孺本人,在聽到滅十族可能是假的後,才算是感到了一絲輕鬆,整個人虛脫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接著,他的臉上閃過了愧疚,“老師,我非能臣。”
宋濂作為當世文臣之首,自然明白自己的徒弟為什麽會這麽說。“這世上,不是誰都能做諸葛武侯的,無需自責,專心治學便是。”
“那未來?”方孝孺依舊惶恐不安。
“未來更無需擔心,隻要太子無事,一切就都會無事。”宋濂注視著光幕裏的女子,“這個孩子,很欣賞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