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成了一名篩沙工人
重生後,我終於活成正常人 作者:宅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97年7月3號,林旭正式加入到了建築隊伍的行列,盡管他隻是一個臨時的跑龍套客串演員,但在當時的魯省特別是他們這個三縣交會,兔子不拉屎的偏遠小鄉鎮,那些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除了農忙時那幾天,急匆匆迴到老家,幫著留守在家中的老弱病殘忙活完農活後,其餘時間幾乎都待在天津這座城市從事建築行業。
也正是長年以來形成的這種習慣,整個附近周邊的縣市鄉鎮,隻要是提起利高縣鴿子鄉,幾乎老幼婦孺都知道這個鄉的青壯年勞力,是以出賣蠻力幹建築為主生;也恰恰正是如此,這個不到三萬人口的偏遠小鄉鎮,幾乎所有的農村孩子,隻要初中一畢業升學無望時,第一選擇就是背上行囊獨自一個人前往天津。
鴿子鄉盡管處於三縣交匯之地,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非常優越,但由於三縣分屬於不同的地區管轄,這也就造成了鴿子鄉除了一條通向本縣城的柏油馬路外,和其他兩縣毗鄰的道路都田間羊腸土路,也僅能通過一輛馬車;但這鴿子鄉唯獨前往天津的交通最為發達,除了一天往返一趟的豪華大巴外,還有很多開往天津的小型客車和私人麵包車,終日裏待在車站門口,接送或前往從天津往返的建築工人。
這種整個鄉青壯年勞力集體從事建築行業的現象,也引發了和帶動了周邊一些其他鄉鎮年輕人,紛紛效仿和蠢蠢欲動,逐漸開始到鴿子鄉找親戚投門路,每年春節過後,他們就跟隨著鴿子鄉的建築大軍,拎著塞滿被褥花花綠綠的化肥袋子或扛著五顏六色的的編織袋,手裏不忘拎上裝滿大大小小工具的廢舊塗料桶,趁著天色破曉之際,三五成群就從各村朝著鄉裏的汽車站趕去。
這種整個村青壯年勞力一夜之間消失的現象,基本上會從正月初八持續到過了元宵節為止;剩餘的一整年時間裏,村裏除了留下年邁的父母照看孩子上學,以及簡單地從事些農田活計外,要想再看到全村年輕人聚齊的場景,就要等待冬天過年前後了。
鴿子鄉的人不僅淳樸善良而且能吃苦耐勞,這是已經被周邊其他鄉鎮或縣市早已證實的了,為此天津很多地方的街道或集貿市場名字,都是以鴿子鄉的村莊命名的,足可以看出鴿子鄉所從事建築行業的人數,在天津市的規模和影響力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個鴿子鄉的居民收入一直處於全縣的前端,隻要是縣裏派下來的各項苛捐雜稅,鴿子鄉總是第一個首先完成任務,而且因為村裏青壯年勞力常年在外打工,這也就導致了整個鄉的社會治安狀況非常好,很少有打架鬥毆現象的發生,更不要說是惡性刑事案件了;所以整個鴿子鄉除去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之外,其他平時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就像是處於半封閉的世外桃源一樣,雖然衣食無憂但想要生活富足,可是還有很長一段道路要走。
而在整個鴿子鄉所有的村莊內,要說這建築水平最高或者從業人數最多的,非林旭小姑父所在的高原村莫屬;因為他們村不僅人口最多,而且也是最早一批前往天津從事建築行業的,因此他們高原村所有家庭中,隻要有壯勞力的不管年齡大小,幾乎都前往了天津務工;鴿子鄉所有在天津從事建築行業的人群,也都以他們村馬首是瞻,而且天津的蓋房和大小家裝工程,基本上都被他們村的幾個包工頭給霸占了。
林旭的小姑父家親兄弟六個,而他小姑父年齡最小;他下麵的子侄大約有15\/16個,全部都在天津從事建築行業,其中有幾個侄子已經開始成為了大包工頭,手下帶領的一批建築工人已經初具規模,平日裏小姑父就是在天津跟著他侄子做大師傅,這也就是為啥小姑父不願意迴家包活的原因。
收起心神,林旭將目光看向路邊的工地,這應該是一座足有8間房的建築工程,房屋已經蓋到半人都高了,按照小姑父在路上和他絮叨的話語,要想順利完工至少工期3個月,因為房屋的外牆起來後,還要對周邊的所有空地進行地麵硬化,因為外圍還要搭建一座專門用來存放化肥的倉庫,等外麵的地麵硬化好後,正房也就可以進行內部裝修了。
想著自己今後至少2個月的時間裏,要在鄉政府大門口距離自家不足千米的大馬路上,在烈日炎炎下篩黃沙,林旭苦笑著搖搖頭,從自己的迷彩服口袋裏掏出一副手套,跟隨著小姑父朝著工地的帳篷走去,因為那裏不僅存放著工具而且還是大家吃飯喝水的地方。
盡管林旭早早有了心理準備,可是當他真正接過一個老師傅遞來的鐵鍁時,心中還是不免有些打退堂鼓,因為老師傅隨後和他笑道:“小夥子,今後這工地上凡是篩沙子、打灰、送灰的事情,全部由我們兩個人包圓了!這裏可是有三個壘牆的大師傅啊!他們每個人一上午要壘1000多塊磚,我們倆一上午至少要打兩罐灰,一旦供應不上就誤工了!
“嘿嘿!看到那邊三個人了沒有,他們是專門負責運磚、遞磚的,工作比我們倆還要累;我們倆除了胳膊和腰累些外,等你手上磨出老繭來也就習慣了,這運磚、搬磚可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壘牆的磚頭必須經過水淋濕後才能用,你想想用手去拿濕磚頭是什麽滋味,哈哈!就算戴著手套,這一上午下來兩隻手都磨得血唿啦的!簡直就不是人幹的活,在建築工地做得時間再久,也沒人去願意搬磚頭,你小子看來是工頭的親戚啊!不然怎麽沒讓你去搬磚啊?”
從早上7點鍾正式開始,一直幹到中午11點半,期間林旭除了跑到旁邊撒了一泡尿之外,幾乎沒有停歇過,不是用力篩黃沙就是將篩好的黃沙,用一個小鐵車推到工地旁邊的打灰機麵前,反正就是機械地重複著這兩個動作;中間喝水過程,小姑父從高架上跳下來,走到林旭跟前遞給他一根香煙笑著調侃道:“咋樣?能堅持一星期吧!看看這才幹了2個小時,臉都已經曬黑了,哈哈,估計晚上迴家後,這脖子裏全部都是傷痕,要知道這夏天幹活最怕流汗了,第一個遭罪的就是脖子,直接被汗水給淹壞了!”。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飯時,早已饑腸轆轆地林旭,在打灰機旁邊地水桶裏胡亂洗了一把手,跑到帳篷裏抓起三個熱乎剛出鍋的饅頭,隨手又從旁邊木板上拿起兩包榨菜,走出帳篷找了一個陰涼的地方,一屁股坐到地上,顧不得手掌上幾個血泡發出的鑽心疼痛,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在陰涼下,就著灰塵吃完三個饅頭和鹹菜後,林旭也沒來得及找東西喝水,懶得搭理腰部傳來的陣陣酸痛,直接和小姑父打了一聲招唿,走到路邊柳樹下推過他的自行車,一翩腿就跨了上去,使出全身僅存的那點氣力,朝著隔壁村子王金東家奔去。
也正是長年以來形成的這種習慣,整個附近周邊的縣市鄉鎮,隻要是提起利高縣鴿子鄉,幾乎老幼婦孺都知道這個鄉的青壯年勞力,是以出賣蠻力幹建築為主生;也恰恰正是如此,這個不到三萬人口的偏遠小鄉鎮,幾乎所有的農村孩子,隻要初中一畢業升學無望時,第一選擇就是背上行囊獨自一個人前往天津。
鴿子鄉盡管處於三縣交匯之地,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非常優越,但由於三縣分屬於不同的地區管轄,這也就造成了鴿子鄉除了一條通向本縣城的柏油馬路外,和其他兩縣毗鄰的道路都田間羊腸土路,也僅能通過一輛馬車;但這鴿子鄉唯獨前往天津的交通最為發達,除了一天往返一趟的豪華大巴外,還有很多開往天津的小型客車和私人麵包車,終日裏待在車站門口,接送或前往從天津往返的建築工人。
這種整個鄉青壯年勞力集體從事建築行業的現象,也引發了和帶動了周邊一些其他鄉鎮年輕人,紛紛效仿和蠢蠢欲動,逐漸開始到鴿子鄉找親戚投門路,每年春節過後,他們就跟隨著鴿子鄉的建築大軍,拎著塞滿被褥花花綠綠的化肥袋子或扛著五顏六色的的編織袋,手裏不忘拎上裝滿大大小小工具的廢舊塗料桶,趁著天色破曉之際,三五成群就從各村朝著鄉裏的汽車站趕去。
這種整個村青壯年勞力一夜之間消失的現象,基本上會從正月初八持續到過了元宵節為止;剩餘的一整年時間裏,村裏除了留下年邁的父母照看孩子上學,以及簡單地從事些農田活計外,要想再看到全村年輕人聚齊的場景,就要等待冬天過年前後了。
鴿子鄉的人不僅淳樸善良而且能吃苦耐勞,這是已經被周邊其他鄉鎮或縣市早已證實的了,為此天津很多地方的街道或集貿市場名字,都是以鴿子鄉的村莊命名的,足可以看出鴿子鄉所從事建築行業的人數,在天津市的規模和影響力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個鴿子鄉的居民收入一直處於全縣的前端,隻要是縣裏派下來的各項苛捐雜稅,鴿子鄉總是第一個首先完成任務,而且因為村裏青壯年勞力常年在外打工,這也就導致了整個鄉的社會治安狀況非常好,很少有打架鬥毆現象的發生,更不要說是惡性刑事案件了;所以整個鴿子鄉除去那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之外,其他平時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就像是處於半封閉的世外桃源一樣,雖然衣食無憂但想要生活富足,可是還有很長一段道路要走。
而在整個鴿子鄉所有的村莊內,要說這建築水平最高或者從業人數最多的,非林旭小姑父所在的高原村莫屬;因為他們村不僅人口最多,而且也是最早一批前往天津從事建築行業的,因此他們高原村所有家庭中,隻要有壯勞力的不管年齡大小,幾乎都前往了天津務工;鴿子鄉所有在天津從事建築行業的人群,也都以他們村馬首是瞻,而且天津的蓋房和大小家裝工程,基本上都被他們村的幾個包工頭給霸占了。
林旭的小姑父家親兄弟六個,而他小姑父年齡最小;他下麵的子侄大約有15\/16個,全部都在天津從事建築行業,其中有幾個侄子已經開始成為了大包工頭,手下帶領的一批建築工人已經初具規模,平日裏小姑父就是在天津跟著他侄子做大師傅,這也就是為啥小姑父不願意迴家包活的原因。
收起心神,林旭將目光看向路邊的工地,這應該是一座足有8間房的建築工程,房屋已經蓋到半人都高了,按照小姑父在路上和他絮叨的話語,要想順利完工至少工期3個月,因為房屋的外牆起來後,還要對周邊的所有空地進行地麵硬化,因為外圍還要搭建一座專門用來存放化肥的倉庫,等外麵的地麵硬化好後,正房也就可以進行內部裝修了。
想著自己今後至少2個月的時間裏,要在鄉政府大門口距離自家不足千米的大馬路上,在烈日炎炎下篩黃沙,林旭苦笑著搖搖頭,從自己的迷彩服口袋裏掏出一副手套,跟隨著小姑父朝著工地的帳篷走去,因為那裏不僅存放著工具而且還是大家吃飯喝水的地方。
盡管林旭早早有了心理準備,可是當他真正接過一個老師傅遞來的鐵鍁時,心中還是不免有些打退堂鼓,因為老師傅隨後和他笑道:“小夥子,今後這工地上凡是篩沙子、打灰、送灰的事情,全部由我們兩個人包圓了!這裏可是有三個壘牆的大師傅啊!他們每個人一上午要壘1000多塊磚,我們倆一上午至少要打兩罐灰,一旦供應不上就誤工了!
“嘿嘿!看到那邊三個人了沒有,他們是專門負責運磚、遞磚的,工作比我們倆還要累;我們倆除了胳膊和腰累些外,等你手上磨出老繭來也就習慣了,這運磚、搬磚可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壘牆的磚頭必須經過水淋濕後才能用,你想想用手去拿濕磚頭是什麽滋味,哈哈!就算戴著手套,這一上午下來兩隻手都磨得血唿啦的!簡直就不是人幹的活,在建築工地做得時間再久,也沒人去願意搬磚頭,你小子看來是工頭的親戚啊!不然怎麽沒讓你去搬磚啊?”
從早上7點鍾正式開始,一直幹到中午11點半,期間林旭除了跑到旁邊撒了一泡尿之外,幾乎沒有停歇過,不是用力篩黃沙就是將篩好的黃沙,用一個小鐵車推到工地旁邊的打灰機麵前,反正就是機械地重複著這兩個動作;中間喝水過程,小姑父從高架上跳下來,走到林旭跟前遞給他一根香煙笑著調侃道:“咋樣?能堅持一星期吧!看看這才幹了2個小時,臉都已經曬黑了,哈哈,估計晚上迴家後,這脖子裏全部都是傷痕,要知道這夏天幹活最怕流汗了,第一個遭罪的就是脖子,直接被汗水給淹壞了!”。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飯時,早已饑腸轆轆地林旭,在打灰機旁邊地水桶裏胡亂洗了一把手,跑到帳篷裏抓起三個熱乎剛出鍋的饅頭,隨手又從旁邊木板上拿起兩包榨菜,走出帳篷找了一個陰涼的地方,一屁股坐到地上,顧不得手掌上幾個血泡發出的鑽心疼痛,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在陰涼下,就著灰塵吃完三個饅頭和鹹菜後,林旭也沒來得及找東西喝水,懶得搭理腰部傳來的陣陣酸痛,直接和小姑父打了一聲招唿,走到路邊柳樹下推過他的自行車,一翩腿就跨了上去,使出全身僅存的那點氣力,朝著隔壁村子王金東家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