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辱烈士遺屬者,死!
發自肺腑的怒吼在人群中炸開,引得百姓們一陣高唿。
掃了鄒正一眼,然後看向林柳道:“把這三人押到書院去,我要在那裏公審這三人。”
林柳拱手領命的同時偷偷抬眼看了王匡一眼,隻見他臉色陰沉。
心中暗歎一聲,恐怕有大事發生。
王匡將範夫人送迴太守府,換上一身官服乘馬直奔雲台山大營而去。
城裏的百姓們也得到消息,有三個未成年的殺人犯要在河內書院審判。
“遇到太守這般正義之人,恐怕那三個小子要牢底坐穿咯。”
“我看不一定,沒聽說人家未成年。”
“就是就是。”
“那他們犯法就不被法律限製嗎?”
在民眾的討論聲中,王匡禦馬出城,漸漸消失在視野之中。
半個時辰後,河內書院門前空地。
一張桌案擺好。
王匡、蔡邕、盧植、鄭泰、林柳作為主審列席餓。
兩側站著上百名河內書院的弟子。
年齡從八歲到二十歲都有,這是王匡選擇在這裏審判的原因之一。
讓未成年來審未成年。
“主公?”林柳起身來到王匡身側,請示性的問了一聲。
王匡點了點頭:“開始吧。”
林柳拱手退到一邊,朗聲道:
“諸位學子,在下林柳,為懷縣縣令!今日在此審判一樁案件。”
即使學子們先前對此事有所聽聞,現在聽林柳一說,仍舊一陣嘩然。
“肅靜!”
“肅靜!”
“肅靜!”
見眾學子安靜下來,林柳繼續道:
“此三人就是今天的主犯。
張怒,年十三,冀州趙國人。
李四,年十三,冀州邯鄲人。
馬殖,年十三,冀州趙國人。
三人在家鄉犯下搶劫殺人之罪,供認不諱。
案情為:三人在家鄉為搶一百錢,蓄謀已久,將鄰家少年騙出家門至荒野之中,用鐵钁拍其麵部數十下,將之殘殺,然後埋屍荒野。
礙於鄉規,三人被判三年牢獄。
又逢黑山軍之亂,逃獄而出,輾轉來到我河內。
此三人壞性不改,盯上了烈士遺屬,謀財圖色。
好在被主公發現,及時製止抓至此處。請諸位學子各抒己見,說說該如何處置這三人。”
隨後在林柳的組織下,學子們各抒己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則站在一起。
半個時辰後,所有學子漸漸分為三個派別,代表著三種判決。
每個“判決派”也各自推選出一個代表。
第一個開口的是一個麵容黝黑的學子,看起來應該是個軍屬。
王匡看著這人感覺有些熟悉,不知道在哪裏見過。
“晚學夏忠,拜見諸位院長。”
這夏忠上來先向王匡等人先後拜了一拜,得到迴應後繼續道。
“荀子曰:人之生也固小人。此三人既然犯下殺人之罪,必要重處,隻是考慮到三人年齡較小,或可免除死罪。我們認為,應判處此三人打上奴籍,服役終生,以贖其罪惡。”
“夏賢弟此言差矣!孟子曾言: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此三人雖然犯下大錯,但是觀其年幼就可知是缺乏教養。隻要盡心教育此三人,發掘他心中的善,就能引導他們走上正途。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夏忠話音剛落,一年齡稍長的學子就邁步而出,引用孟子之語迴應荀子之言。
隻可惜不等他繼續高談闊論,就聽一聲悶雷般的聲音響起:
“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敢問這位師兄,此三賊殺了人後迷途知返,認了錯了就是大好事?
那被他三人殘忍殺害的鄰家少年呢?他可還有機會?
且此三人毫無悔改之心,殺人後流竄來我河內,還要謀害烈士遺屬,其心可誅!
這等人渣還要來教育做什麽?”
隨後這人轉身望向王匡,拱手拜倒,洪聲道:
“院長在上,如能應允,後學周處願手刃此三賊,以慰死靈,以平天理。”
王匡打量著場中三人,微微點頭,對三人的表現還算滿意。
王匡站起身來,走到張怒三人身旁,開口道:“你三人還有何話說?”
那張怒連忙道:“太守在上,我認為那人說有道理,我三人早年喪去父母,無人管教才淪落至此,還請太守仁慈饒了我等一命,我等必定好好讀經書,用心改正,從新做人啊。”
其他兩人也是如此說。
隻是許久沒聽王匡迴應,三人悄悄抬頭一看。
隻見王匡一臉冷笑,當下心中一涼。
“你三人還想重新做人?出了牢獄後不僅沒有改正,反而又犯河內禁法,欺辱烈士遺屬,可見沒有悔改之心!”
王匡環視一周。
“殺人者死,然後人莫敢殺;傷人者刑,然後人莫敢傷。”
“周處,既然你有此心,請斬去此三人之頭顱,讓他們從頭做人吧!”
此言一出,張、李、馬三人麵露驚懼,身體抖如篩糠,口吐黏水,連連叩首求饒。
那周處卻是一臉喜色,接過左易遞過來的寶刀就要上前。
“且慢!”
發自肺腑的怒吼在人群中炸開,引得百姓們一陣高唿。
掃了鄒正一眼,然後看向林柳道:“把這三人押到書院去,我要在那裏公審這三人。”
林柳拱手領命的同時偷偷抬眼看了王匡一眼,隻見他臉色陰沉。
心中暗歎一聲,恐怕有大事發生。
王匡將範夫人送迴太守府,換上一身官服乘馬直奔雲台山大營而去。
城裏的百姓們也得到消息,有三個未成年的殺人犯要在河內書院審判。
“遇到太守這般正義之人,恐怕那三個小子要牢底坐穿咯。”
“我看不一定,沒聽說人家未成年。”
“就是就是。”
“那他們犯法就不被法律限製嗎?”
在民眾的討論聲中,王匡禦馬出城,漸漸消失在視野之中。
半個時辰後,河內書院門前空地。
一張桌案擺好。
王匡、蔡邕、盧植、鄭泰、林柳作為主審列席餓。
兩側站著上百名河內書院的弟子。
年齡從八歲到二十歲都有,這是王匡選擇在這裏審判的原因之一。
讓未成年來審未成年。
“主公?”林柳起身來到王匡身側,請示性的問了一聲。
王匡點了點頭:“開始吧。”
林柳拱手退到一邊,朗聲道:
“諸位學子,在下林柳,為懷縣縣令!今日在此審判一樁案件。”
即使學子們先前對此事有所聽聞,現在聽林柳一說,仍舊一陣嘩然。
“肅靜!”
“肅靜!”
“肅靜!”
見眾學子安靜下來,林柳繼續道:
“此三人就是今天的主犯。
張怒,年十三,冀州趙國人。
李四,年十三,冀州邯鄲人。
馬殖,年十三,冀州趙國人。
三人在家鄉犯下搶劫殺人之罪,供認不諱。
案情為:三人在家鄉為搶一百錢,蓄謀已久,將鄰家少年騙出家門至荒野之中,用鐵钁拍其麵部數十下,將之殘殺,然後埋屍荒野。
礙於鄉規,三人被判三年牢獄。
又逢黑山軍之亂,逃獄而出,輾轉來到我河內。
此三人壞性不改,盯上了烈士遺屬,謀財圖色。
好在被主公發現,及時製止抓至此處。請諸位學子各抒己見,說說該如何處置這三人。”
隨後在林柳的組織下,學子們各抒己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則站在一起。
半個時辰後,所有學子漸漸分為三個派別,代表著三種判決。
每個“判決派”也各自推選出一個代表。
第一個開口的是一個麵容黝黑的學子,看起來應該是個軍屬。
王匡看著這人感覺有些熟悉,不知道在哪裏見過。
“晚學夏忠,拜見諸位院長。”
這夏忠上來先向王匡等人先後拜了一拜,得到迴應後繼續道。
“荀子曰:人之生也固小人。此三人既然犯下殺人之罪,必要重處,隻是考慮到三人年齡較小,或可免除死罪。我們認為,應判處此三人打上奴籍,服役終生,以贖其罪惡。”
“夏賢弟此言差矣!孟子曾言: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此三人雖然犯下大錯,但是觀其年幼就可知是缺乏教養。隻要盡心教育此三人,發掘他心中的善,就能引導他們走上正途。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夏忠話音剛落,一年齡稍長的學子就邁步而出,引用孟子之語迴應荀子之言。
隻可惜不等他繼續高談闊論,就聽一聲悶雷般的聲音響起:
“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敢問這位師兄,此三賊殺了人後迷途知返,認了錯了就是大好事?
那被他三人殘忍殺害的鄰家少年呢?他可還有機會?
且此三人毫無悔改之心,殺人後流竄來我河內,還要謀害烈士遺屬,其心可誅!
這等人渣還要來教育做什麽?”
隨後這人轉身望向王匡,拱手拜倒,洪聲道:
“院長在上,如能應允,後學周處願手刃此三賊,以慰死靈,以平天理。”
王匡打量著場中三人,微微點頭,對三人的表現還算滿意。
王匡站起身來,走到張怒三人身旁,開口道:“你三人還有何話說?”
那張怒連忙道:“太守在上,我認為那人說有道理,我三人早年喪去父母,無人管教才淪落至此,還請太守仁慈饒了我等一命,我等必定好好讀經書,用心改正,從新做人啊。”
其他兩人也是如此說。
隻是許久沒聽王匡迴應,三人悄悄抬頭一看。
隻見王匡一臉冷笑,當下心中一涼。
“你三人還想重新做人?出了牢獄後不僅沒有改正,反而又犯河內禁法,欺辱烈士遺屬,可見沒有悔改之心!”
王匡環視一周。
“殺人者死,然後人莫敢殺;傷人者刑,然後人莫敢傷。”
“周處,既然你有此心,請斬去此三人之頭顱,讓他們從頭做人吧!”
此言一出,張、李、馬三人麵露驚懼,身體抖如篩糠,口吐黏水,連連叩首求饒。
那周處卻是一臉喜色,接過左易遞過來的寶刀就要上前。
“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