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捷報送到應劭手中,應劭心中大震。
恐怖如此!
王匡竟然以兩百騎兵大破五千黃巾!
雖然是以有心算無心,攻其不備,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這戰績卻太過驚人。
看到書信最後,應劭哈哈一笑。
卻是王匡在書信中要求自己在郡中宣傳這番戰果,振奮軍心民心。
應劭自然有同種想法。
當即招來文書,把捷報謄寫十多份傳向四方。
隨後他連忙叫來郡尉詢問三千兵馬的調動情況,郡尉匯報說一切都準備好了,甲兵齊備,三千士卒也都是久經訓練,是郡兵精銳,今日正午就可發兵。
應劭很是滿意。
“到時候你親自壓陣,不可大意。”
“遵命!”
…………
當天下午,河內兵馬已經來到钜平。
一員雄壯的武將拜在王匡麵前:
“末將典韋,拜見主公!”
典韋自得了召見,把虎衛軍托付給副手,星夜兼程,飛馳钜平。
路上也遇到幾個不開眼的蟊賊,不開眼要擼典韋虎須,被他活活打死。
“典韋既來,此戰安矣!”
王匡見了典韋,安全感暴增。
對三十萬黃巾的震撼也減少了一些。
先讓典韋跟在他的身邊,接手親衛。
典韋原先就是親衛統領,如今再接手護衛之責輕車熟路。
又過一個時辰,剩下一千八百騎兵全部到齊。兩千騎兵安頓在王氏馬場裏顯得很是擁擠,好在家裏莊園夠大,臨時搭建了馬棚才算是容下如此多戰馬。
跟隨騎兵一起來的還有黃英和郭大寶。
“文忠,你立下大功,我欲讓你獨領一軍,你意下如何?”
王匡此前讓李興招募訓練一千泰山兵,就是為黃英準備的。
黃英聞言,心中激動,單膝跪地拱手道:“末將願聽主公安排!”
王匡滿臉笑意地點點頭,道:“我拜你為校尉,暫領一千人馬,等立下功勞再有他賞。”
“文忠多謝主公。”黃英欣喜拜倒。
“如今大戰將至,你需要萬般仔細,盡快熟悉這一千新軍,不可驕滿。”
王匡又叮囑一句才讓黃英退下。
王匡獨自坐在書房中,閉目思考。
如今他手下直接掌控的力量有兩千銀槍騎,五百親衛營,一千新軍。
按照應劭的迴信,明日一早三千大軍就能到钜平報到。
這就是王匡此戰能直接指揮的力量。
當然手下有趙雲、典韋兩員猛將還有李興、黃英、郭大寶三員驍將可用。
如此力量打上一場中小規模戰役已經足夠,但是敵人足有三十萬,黑壓壓一片,一眼望不到頭。
就算是三十萬頭豬也要殺上十天半個月。
好在已經得到三方明確信息,劉備親領關張三千兵馬來援助,孔融命太史慈領兩千人馬不日便到,劉岱支援五千軍馬還有十架床弩正在路上。
不過這劉岱卻因自己是州牧,要求自己擔任這場未知大戰的“指揮”。王匡急了,這次本就是他異地作戰,手下兵馬東拚西湊,且不說人心齊不齊,能打贏都很不易。
這還沒開始打就要爭權奪利了嗎?
還有你劉岱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你來指揮這討賊大軍,真的讓人害怕。
王匡沒有同意劉岱的要求,不過答應他在這次“聯軍”中宣稱他劉岱是“總指揮”,居功至偉。
劉岱勉強同意了。
並且即刻發布了討賊檄文,標榜了自己的領導位置,大誇特誇。
不知怎的,陶謙那邊還是沒有動靜。
很是奇怪。
次日,諸方助戰的勢力一一來到。
先是泰山郡兵三千人,領頭的是泰山郡尉,名為耿嶽,身高七尺有餘,一身熟銅鎧,使一把長戟,頗為威風。
因其得了應劭叮囑,表現得十分客氣,一副唯王匡之命是從的架勢。
王匡客氣請了,要其在钜平縣西一塊空地上駐紮。
耿嶽聽令離去。
第二個到的是北海援軍,兩千步軍,多持長槍長矛,看起來很是疲憊。
領軍的是一青年將領,名為太史慈,猿臂善射,是個有名的神箭手。
隻見他手提長槍,背負兩支短戟,一身黑色皮甲顯得有些孤傲,下顎三尺髯須卻增添幾分威嚴。
“東萊太史慈奉北海相之命前來討賊!”太史慈見王匡迎上來,拱手道。
“在下王匡,在此等候太史將軍多時了!”王匡拱手一禮。
“見過王太守!早聞太守大名,如今一見,算是了我心中一願。”太史慈笑道。
“我亦是如此。早早聽聞太史子義洛陽毀章,如今一見,才識英雄豪氣。”
太史慈聞言,愧笑道:“年少意氣,如今卻不再敢行此事了。”
王匡笑道:“大丈夫行於當世,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這是世人追求的,我也因此才敬佩子義。”
太史慈怔了怔,道:“承蒙府君青眼,太史慈必然無愧於心,盡心討賊!”
就在兩人交談之時,有親衛來報又有一支兵馬來到,王匡聞言拉上太史慈一同去迎。
恐怖如此!
王匡竟然以兩百騎兵大破五千黃巾!
雖然是以有心算無心,攻其不備,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這戰績卻太過驚人。
看到書信最後,應劭哈哈一笑。
卻是王匡在書信中要求自己在郡中宣傳這番戰果,振奮軍心民心。
應劭自然有同種想法。
當即招來文書,把捷報謄寫十多份傳向四方。
隨後他連忙叫來郡尉詢問三千兵馬的調動情況,郡尉匯報說一切都準備好了,甲兵齊備,三千士卒也都是久經訓練,是郡兵精銳,今日正午就可發兵。
應劭很是滿意。
“到時候你親自壓陣,不可大意。”
“遵命!”
…………
當天下午,河內兵馬已經來到钜平。
一員雄壯的武將拜在王匡麵前:
“末將典韋,拜見主公!”
典韋自得了召見,把虎衛軍托付給副手,星夜兼程,飛馳钜平。
路上也遇到幾個不開眼的蟊賊,不開眼要擼典韋虎須,被他活活打死。
“典韋既來,此戰安矣!”
王匡見了典韋,安全感暴增。
對三十萬黃巾的震撼也減少了一些。
先讓典韋跟在他的身邊,接手親衛。
典韋原先就是親衛統領,如今再接手護衛之責輕車熟路。
又過一個時辰,剩下一千八百騎兵全部到齊。兩千騎兵安頓在王氏馬場裏顯得很是擁擠,好在家裏莊園夠大,臨時搭建了馬棚才算是容下如此多戰馬。
跟隨騎兵一起來的還有黃英和郭大寶。
“文忠,你立下大功,我欲讓你獨領一軍,你意下如何?”
王匡此前讓李興招募訓練一千泰山兵,就是為黃英準備的。
黃英聞言,心中激動,單膝跪地拱手道:“末將願聽主公安排!”
王匡滿臉笑意地點點頭,道:“我拜你為校尉,暫領一千人馬,等立下功勞再有他賞。”
“文忠多謝主公。”黃英欣喜拜倒。
“如今大戰將至,你需要萬般仔細,盡快熟悉這一千新軍,不可驕滿。”
王匡又叮囑一句才讓黃英退下。
王匡獨自坐在書房中,閉目思考。
如今他手下直接掌控的力量有兩千銀槍騎,五百親衛營,一千新軍。
按照應劭的迴信,明日一早三千大軍就能到钜平報到。
這就是王匡此戰能直接指揮的力量。
當然手下有趙雲、典韋兩員猛將還有李興、黃英、郭大寶三員驍將可用。
如此力量打上一場中小規模戰役已經足夠,但是敵人足有三十萬,黑壓壓一片,一眼望不到頭。
就算是三十萬頭豬也要殺上十天半個月。
好在已經得到三方明確信息,劉備親領關張三千兵馬來援助,孔融命太史慈領兩千人馬不日便到,劉岱支援五千軍馬還有十架床弩正在路上。
不過這劉岱卻因自己是州牧,要求自己擔任這場未知大戰的“指揮”。王匡急了,這次本就是他異地作戰,手下兵馬東拚西湊,且不說人心齊不齊,能打贏都很不易。
這還沒開始打就要爭權奪利了嗎?
還有你劉岱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你來指揮這討賊大軍,真的讓人害怕。
王匡沒有同意劉岱的要求,不過答應他在這次“聯軍”中宣稱他劉岱是“總指揮”,居功至偉。
劉岱勉強同意了。
並且即刻發布了討賊檄文,標榜了自己的領導位置,大誇特誇。
不知怎的,陶謙那邊還是沒有動靜。
很是奇怪。
次日,諸方助戰的勢力一一來到。
先是泰山郡兵三千人,領頭的是泰山郡尉,名為耿嶽,身高七尺有餘,一身熟銅鎧,使一把長戟,頗為威風。
因其得了應劭叮囑,表現得十分客氣,一副唯王匡之命是從的架勢。
王匡客氣請了,要其在钜平縣西一塊空地上駐紮。
耿嶽聽令離去。
第二個到的是北海援軍,兩千步軍,多持長槍長矛,看起來很是疲憊。
領軍的是一青年將領,名為太史慈,猿臂善射,是個有名的神箭手。
隻見他手提長槍,背負兩支短戟,一身黑色皮甲顯得有些孤傲,下顎三尺髯須卻增添幾分威嚴。
“東萊太史慈奉北海相之命前來討賊!”太史慈見王匡迎上來,拱手道。
“在下王匡,在此等候太史將軍多時了!”王匡拱手一禮。
“見過王太守!早聞太守大名,如今一見,算是了我心中一願。”太史慈笑道。
“我亦是如此。早早聽聞太史子義洛陽毀章,如今一見,才識英雄豪氣。”
太史慈聞言,愧笑道:“年少意氣,如今卻不再敢行此事了。”
王匡笑道:“大丈夫行於當世,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這是世人追求的,我也因此才敬佩子義。”
太史慈怔了怔,道:“承蒙府君青眼,太史慈必然無愧於心,盡心討賊!”
就在兩人交談之時,有親衛來報又有一支兵馬來到,王匡聞言拉上太史慈一同去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