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眼中精光更甚,好似重迴舊日,伸手去腰間捉拿,卻是沒有佩劍,少了幾分意思。
頹然一歎。
又想到自己為十八路諸侯盟主,一令下去號令二十萬大軍,那是何種威風!
可惜如今各路諸侯或死或逃,離心離德,各自為政,化作一盤散沙,也沒有人再提征討董卓的事情了。
憤慨不已。
“公節,十八路諸侯散去,唯有你我最為鄰近,以後要多多走動。”
王匡深感同意:“如今天下動亂,天子卻還陷於賊人手中,做臣子的實在不安心,奈何力弱。”
袁紹盯著王匡,眼中流露出打量之色。
“公節,你我相交多年,最是知我,我亦以你為知己!”
袁紹站起身來,揮退左右,來到王匡身側,壓低聲音道:“我心中有一密事,你可敢聽?”
王匡看著袁紹一臉神秘、嚴肅的樣子,心中有些嘀咕。
這家夥想幹什麽?
心中快速想了一下袁紹曆史上的行為,沒有多少頭緒,隻恨沒有好好研究漢末三國曆史!
“嗬嗬,匡不知使君將言何事,隻不過……若是連聽都不敢聽,那王某也不配與使君為友了。”
王匡嗬嗬一笑,言語灑脫。
袁紹略帶深意地看了王匡一眼,道:“不愧是我袁紹知己,是有膽氣的。”
隨後他雙唇開合:
天子年幼,又深陷賊手。奈何董賊實力強大,又有重重關卡守衛,難以攻克,救出天子。
不如……擁立一位德行高尚,才智出眾的皇家血脈,關東稱帝!
王匡一驚,連忙站起身來。
腦子裏好像有些印象。
曆史上是有人要擁立新帝,不過沒有成功。
緩了緩心中的激蕩,試探道:“我等臣子怎可做此非臣之事!?”
“哼!如今董賊把持朝政,天下動蕩,民不聊生,餓殍滿地,這是大漢臣子想看到的嗎?
如能請出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掃平叛逆,還天下太平,還百姓安定,豈非大漢之幸?
且,這皇位還在劉氏之手,江山依舊穩固,怎的不可?”
聞言,王匡沒有說話。
袁紹也沒有開口逼問。
天大的事,不細細思索,怎敢開口。
王匡沉默幾息,抬頭問道:
“不知幾位選得是哪位皇族?”
袁紹聞言,心中一動。
一是王匡此言表明他看出此事非他袁紹一人之意,另有他人襄助。
二是王匡並沒有多少反對之心,願聽下文。
“公節,遍觀天下,唯有一人可堪我等拜為天子……”
袁紹停頓一下,一字一頓道:“幽州,劉虞。”
“劉虞?”
王匡聞言,對此人的印象越上心頭。
劉虞是如今幽州牧,忠厚恭儉,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政績卓著,德高望重,深得人心。尤其是在對邊疆遊牧民族的態度上主張以懷柔政策,也因此深受遊牧民族愛戴。
“此事劉州牧可知道?他可願意?”
王匡聞道。
袁紹笑道:“他尚不知曉此事。不過,天下誰人不想榮登大寶?焉有拒絕之理?”
王匡道:“我聽聞劉州牧天下君子,漢之棟梁,或許……”
不等王匡說完,袁紹拍手道:“哈哈,我不信有這般君子。
多說無益,你卻說你支不支持為兄這般主意?”
王匡沒有猶豫,道:“交情在此,我難道能不支持嗎?
不過,倘若劉州牧不願登位,這事還是作罷。”
聞言,袁紹伸手拍案道:“一言為定。賢弟何須多慮?”
王匡點點頭,想起路上碰到好幾次土匪劫道,吐苦水般說出來。
“使君,這冀州甚是富庶,多產劫匪盜賊,來禮賀一路遇到多次,若非請兵馬護身,都見不到鄴城的雄偉。”
袁紹一聽,也是苦笑。
“賢弟有所不知,冀州西鄰太行,有一種黃巾餘孽,探報說足有百萬人,號稱黑山軍,十幾個有名姓的頭領,還有一人名為張燕,武藝高強,十分難纏。
我遣派顏良征討多次,都將之殺敗,隻是這黑山軍往山林裏一鑽,難以尋到,每次都無功而返,甚至棘手。
以至於靠近太行一側的郡縣連匪盜都猖獗起來。還在冀州世家大戶家境殷實,都有護院衛隊,倒是無什麽損失。”
王匡皺眉,世家沒有損失……那平民百姓呢?恐怕家破人亡吧,若是活不下去,隻有攢為一夥落草為寇了。
最重要的就是河內……北臨太行。
“使君,若是你有意剿滅黑山軍,我河內可出兵配合。”王匡拱手道。
“這……你河內能出多少兵馬?”袁紹聞言,猶豫一下道。
“河內雖小,比不得冀州富庶,卻也能湊出兩萬人馬。”王匡本想報出一萬之數,想想怕籌碼不夠,便加至兩萬。
袁紹心中謀劃一番,黑山軍雖有百萬之眾,但是除去老弱病殘,真正能出軍作戰的不過十萬人,再加上其戰力本就不如正統官軍……有了王匡這兩萬軍,自己再派上將顏良領軍五萬,或可將之剿滅!
最不濟,也能重創黑山軍!使之不構成威脅。
運作的好,說不定還能一石二鳥!
袁紹看了王匡一眼,喜道:“賢弟此言甚言妙極,你我將來又能並肩作戰。”
王匡聞言也是欣喜不已。
黑山軍這個級別的勢力不是他現在能夠戰勝的,如果能借助袁紹之力剿滅黑山軍對河內來說實在是件天大的好事。
“一切聽從使君安排。”王匡拱手道。
“哈哈哈!賢弟,我已命人備下酒宴,你我今日不醉不歸。”
袁紹拉住王匡手臂,就往堂外走去。
“那王匡就嚐嚐州牧府的美酒!”
頹然一歎。
又想到自己為十八路諸侯盟主,一令下去號令二十萬大軍,那是何種威風!
可惜如今各路諸侯或死或逃,離心離德,各自為政,化作一盤散沙,也沒有人再提征討董卓的事情了。
憤慨不已。
“公節,十八路諸侯散去,唯有你我最為鄰近,以後要多多走動。”
王匡深感同意:“如今天下動亂,天子卻還陷於賊人手中,做臣子的實在不安心,奈何力弱。”
袁紹盯著王匡,眼中流露出打量之色。
“公節,你我相交多年,最是知我,我亦以你為知己!”
袁紹站起身來,揮退左右,來到王匡身側,壓低聲音道:“我心中有一密事,你可敢聽?”
王匡看著袁紹一臉神秘、嚴肅的樣子,心中有些嘀咕。
這家夥想幹什麽?
心中快速想了一下袁紹曆史上的行為,沒有多少頭緒,隻恨沒有好好研究漢末三國曆史!
“嗬嗬,匡不知使君將言何事,隻不過……若是連聽都不敢聽,那王某也不配與使君為友了。”
王匡嗬嗬一笑,言語灑脫。
袁紹略帶深意地看了王匡一眼,道:“不愧是我袁紹知己,是有膽氣的。”
隨後他雙唇開合:
天子年幼,又深陷賊手。奈何董賊實力強大,又有重重關卡守衛,難以攻克,救出天子。
不如……擁立一位德行高尚,才智出眾的皇家血脈,關東稱帝!
王匡一驚,連忙站起身來。
腦子裏好像有些印象。
曆史上是有人要擁立新帝,不過沒有成功。
緩了緩心中的激蕩,試探道:“我等臣子怎可做此非臣之事!?”
“哼!如今董賊把持朝政,天下動蕩,民不聊生,餓殍滿地,這是大漢臣子想看到的嗎?
如能請出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掃平叛逆,還天下太平,還百姓安定,豈非大漢之幸?
且,這皇位還在劉氏之手,江山依舊穩固,怎的不可?”
聞言,王匡沒有說話。
袁紹也沒有開口逼問。
天大的事,不細細思索,怎敢開口。
王匡沉默幾息,抬頭問道:
“不知幾位選得是哪位皇族?”
袁紹聞言,心中一動。
一是王匡此言表明他看出此事非他袁紹一人之意,另有他人襄助。
二是王匡並沒有多少反對之心,願聽下文。
“公節,遍觀天下,唯有一人可堪我等拜為天子……”
袁紹停頓一下,一字一頓道:“幽州,劉虞。”
“劉虞?”
王匡聞言,對此人的印象越上心頭。
劉虞是如今幽州牧,忠厚恭儉,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政績卓著,德高望重,深得人心。尤其是在對邊疆遊牧民族的態度上主張以懷柔政策,也因此深受遊牧民族愛戴。
“此事劉州牧可知道?他可願意?”
王匡聞道。
袁紹笑道:“他尚不知曉此事。不過,天下誰人不想榮登大寶?焉有拒絕之理?”
王匡道:“我聽聞劉州牧天下君子,漢之棟梁,或許……”
不等王匡說完,袁紹拍手道:“哈哈,我不信有這般君子。
多說無益,你卻說你支不支持為兄這般主意?”
王匡沒有猶豫,道:“交情在此,我難道能不支持嗎?
不過,倘若劉州牧不願登位,這事還是作罷。”
聞言,袁紹伸手拍案道:“一言為定。賢弟何須多慮?”
王匡點點頭,想起路上碰到好幾次土匪劫道,吐苦水般說出來。
“使君,這冀州甚是富庶,多產劫匪盜賊,來禮賀一路遇到多次,若非請兵馬護身,都見不到鄴城的雄偉。”
袁紹一聽,也是苦笑。
“賢弟有所不知,冀州西鄰太行,有一種黃巾餘孽,探報說足有百萬人,號稱黑山軍,十幾個有名姓的頭領,還有一人名為張燕,武藝高強,十分難纏。
我遣派顏良征討多次,都將之殺敗,隻是這黑山軍往山林裏一鑽,難以尋到,每次都無功而返,甚至棘手。
以至於靠近太行一側的郡縣連匪盜都猖獗起來。還在冀州世家大戶家境殷實,都有護院衛隊,倒是無什麽損失。”
王匡皺眉,世家沒有損失……那平民百姓呢?恐怕家破人亡吧,若是活不下去,隻有攢為一夥落草為寇了。
最重要的就是河內……北臨太行。
“使君,若是你有意剿滅黑山軍,我河內可出兵配合。”王匡拱手道。
“這……你河內能出多少兵馬?”袁紹聞言,猶豫一下道。
“河內雖小,比不得冀州富庶,卻也能湊出兩萬人馬。”王匡本想報出一萬之數,想想怕籌碼不夠,便加至兩萬。
袁紹心中謀劃一番,黑山軍雖有百萬之眾,但是除去老弱病殘,真正能出軍作戰的不過十萬人,再加上其戰力本就不如正統官軍……有了王匡這兩萬軍,自己再派上將顏良領軍五萬,或可將之剿滅!
最不濟,也能重創黑山軍!使之不構成威脅。
運作的好,說不定還能一石二鳥!
袁紹看了王匡一眼,喜道:“賢弟此言甚言妙極,你我將來又能並肩作戰。”
王匡聞言也是欣喜不已。
黑山軍這個級別的勢力不是他現在能夠戰勝的,如果能借助袁紹之力剿滅黑山軍對河內來說實在是件天大的好事。
“一切聽從使君安排。”王匡拱手道。
“哈哈哈!賢弟,我已命人備下酒宴,你我今日不醉不歸。”
袁紹拉住王匡手臂,就往堂外走去。
“那王匡就嚐嚐州牧府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