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臨終之時,說讓長公子繼位,讓我們同心協力,共同輔佐長公子!”
郭圖站了出來,力挺擁護袁譚繼位。
他與袁譚關係比袁尚要好,袁譚上位對他更加有利!
雖然,袁紹最後還是沒有交代誰繼位,但不影響他擁護袁譚繼位。
審配、逢紀眉頭微皺,要不是他們二人向來為袁譚所厭惡,他們其實不反對長子繼承袁紹大位。
可袁譚跟他們不對付,袁譚要是真的上位,還能有他們的好果子吃?
何況,袁紹並沒有明確讓袁譚繼位,單憑郭圖一句話,實在難以服眾!
其實,如今這種情況下,大家下意識優先選擇袁譚繼位,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袁譚是長子,有著優先繼承權。
在審配、逢紀不搗亂的情況下,大家自然首選擁立袁譚。
郭圖、辛評與審配、逢紀有過節,再加上袁譚厭惡審配、逢紀,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讓袁譚繼位。
“胡說,郭圖有何依據,能證明主公傳大位於長公子?”
“我看分明就是你,篡改主公遺命,想要扶長公子繼位,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審配指著郭圖鼻子道。
“主公薨逝之時,喊的可是長公子,諸位可是聽的一清二楚!”
“主公自然是要讓長公子繼承大位,你二人如此行徑,莫非是想要違逆主公遺命?”
郭圖也不是吃素的,拿袁紹臨死前最後一句話說事,指責審配、逢紀有謀逆之心!
一時之間,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沒有人顧及躺屍的袁紹。
“夠了!父親屍骨未寒,你們在這裏爭論不休,究竟想要幹什麽?”
袁尚悲痛欲絕,疼愛他的父親走了,這幫人還吵得不可開交,有沒有想過他的感受。
眾人這才閉口不言。
過了一會,審配、逢紀這一派的人,紛紛請求袁尚主持袁紹的喪事。
卻遭到了郭圖為首的眾人反對,袁尚一不是長子,二不是繼承人,沒有資格主持袁紹的喪事。
這不符合規矩,袁紹的喪事,隻能由他們認定的繼承人袁譚來主持操辦!
要是讓袁尚來主持操辦袁紹喪事,豈不默認袁尚是袁紹的繼承人?
這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新的一輪爭吵,又再次上演。
“夠了,你們吵吵個沒完,父親在天之靈,也不會安生的,如今之計,應該先將父親遺體運送迴鄴城。”
“該由誰來主持父親喪事,到時再議不遲,吾父屍骨未寒,卻不能入棺,諸位於心何忍?”
“難道你們忍心,讓吾父走的不安生嗎?”
袁尚的一番話說的眾人啞口無言。
“三公子言之有理,我們應該先將主公屍身運迴鄴城,再做定奪!”
郭圖拱手道。
其他人沒有意見,在將袁紹遺體運送迴鄴城上,大家的意見,出奇的一致!
眾人將袁紹的遺體,簡單收殮起來,便馬不停蹄趕迴鄴城。
郭圖派人傳信給袁譚,讓他火速趕往鄴城,以免夜長夢多!
審配、逢紀、蘇由等人私下裏商議,決定擁護袁尚上位。
……
曹操到了之後,本打算乘勝追擊袁紹,卻被郭嘉、曹昂勸阻。
理由是袁紹雖敗,但實力尚存,還不是消滅袁紹的時候。
袁紹中箭,生死未卜!
估摸著袁紹怕是命不久矣!
袁紹一死,袁譚、袁尚必定會為了權利,而發生內鬥,到時候,才是真正消滅袁氏的時候。
現在出兵,不僅占不到半點便宜,反而會逼得袁譚、袁尚團結。
不如讓他們同室操戈,兄弟相殘,這才是對曹操最有利的事情。
曹操恍然大悟,接受了郭嘉、曹昂的建議,暫時不對河北用兵,等待時機再行動!
曹操將袁紹遺留下來,來不及帶走的金寶緞匹,賞賜給有功軍士。
同時,還找到一箱書信,都是許都以及軍中,與袁紹暗中聯絡的書信。
他們擔心曹操會戰敗,便寫信與袁紹曖昧,曹操要是真的失敗,他們就能憑借書信向袁紹投誠。
也算是為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家族謀個後路!
有人建議曹操,可以逐一點名,把跟袁紹通信的人捉起來殺掉。
曹操沒有采納,對左右說,當時袁紹實力強大,就連他自己都不能自保,又何況他人呢?
命人燒了所有書信,以後誰也不能再提這件事!
當天夜裏,曹操在大營設宴,犒賞三軍,慶祝這次打敗袁紹。
曹操舉杯,拉著曹昂親熱地笑道,
“吾能獲得大勝,在官渡大敗袁紹,子修當居首功!”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尤其是利益集團,裏麵的紛爭更盛,組成不同的利益派係。
如劉表、袁紹、曹操等,哪個手下不是派係林立。
相比於其他人,曹操手段高明,能使手下派係達到一個平衡,才沒讓內部鬥爭變得那麽激烈。
曹昂是曹操長子,是曹氏未來之主,曹操這般推崇曹昂,眾人都是心悅誠服!
畢竟這次能打敗袁紹,曹昂的所作所為,眾人都是看在眼裏。
先是奇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糧草,降伏袁紹大將張合、高覽。
又以一舉之力,打的袁紹丟盔棄甲,生死不明!
如此膽識過人的少主,沒有人會不服,眾人都慶幸有曹昂這樣少主,將來曹家的基業定會蒸蒸日上。
“父親過譽了,我能有今日成就,離不開父親諄諄教誨,要是沒有父親的教導,我又怎麽會有今日的成績。”
曹昂謙虛笑道。
曹昂能有今日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說,是跟曹操本人是脫不了關係的。
曹操臉上的笑容越發燦爛,兒子越有出息,就越能證明他教導有方,沒有他這個老子的諄諄教誨,哪裏有今日的曹昂。
見曹昂沒有居功自傲,反而謙虛有禮,曹操越發的滿意,甚至還萌生出退休的念頭。
但這個念頭,很快被他拋諸腦後,他還身強力壯,天下還沒有一統,怎麽能有這樣的想法。
曹操舉起手中酒杯,對眾人道:
“來,眾人為吾兒曹昂共飲此杯!”
眾人紛紛舉杯,一飲而盡!
郭圖站了出來,力挺擁護袁譚繼位。
他與袁譚關係比袁尚要好,袁譚上位對他更加有利!
雖然,袁紹最後還是沒有交代誰繼位,但不影響他擁護袁譚繼位。
審配、逢紀眉頭微皺,要不是他們二人向來為袁譚所厭惡,他們其實不反對長子繼承袁紹大位。
可袁譚跟他們不對付,袁譚要是真的上位,還能有他們的好果子吃?
何況,袁紹並沒有明確讓袁譚繼位,單憑郭圖一句話,實在難以服眾!
其實,如今這種情況下,大家下意識優先選擇袁譚繼位,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袁譚是長子,有著優先繼承權。
在審配、逢紀不搗亂的情況下,大家自然首選擁立袁譚。
郭圖、辛評與審配、逢紀有過節,再加上袁譚厭惡審配、逢紀,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讓袁譚繼位。
“胡說,郭圖有何依據,能證明主公傳大位於長公子?”
“我看分明就是你,篡改主公遺命,想要扶長公子繼位,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審配指著郭圖鼻子道。
“主公薨逝之時,喊的可是長公子,諸位可是聽的一清二楚!”
“主公自然是要讓長公子繼承大位,你二人如此行徑,莫非是想要違逆主公遺命?”
郭圖也不是吃素的,拿袁紹臨死前最後一句話說事,指責審配、逢紀有謀逆之心!
一時之間,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沒有人顧及躺屍的袁紹。
“夠了!父親屍骨未寒,你們在這裏爭論不休,究竟想要幹什麽?”
袁尚悲痛欲絕,疼愛他的父親走了,這幫人還吵得不可開交,有沒有想過他的感受。
眾人這才閉口不言。
過了一會,審配、逢紀這一派的人,紛紛請求袁尚主持袁紹的喪事。
卻遭到了郭圖為首的眾人反對,袁尚一不是長子,二不是繼承人,沒有資格主持袁紹的喪事。
這不符合規矩,袁紹的喪事,隻能由他們認定的繼承人袁譚來主持操辦!
要是讓袁尚來主持操辦袁紹喪事,豈不默認袁尚是袁紹的繼承人?
這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新的一輪爭吵,又再次上演。
“夠了,你們吵吵個沒完,父親在天之靈,也不會安生的,如今之計,應該先將父親遺體運送迴鄴城。”
“該由誰來主持父親喪事,到時再議不遲,吾父屍骨未寒,卻不能入棺,諸位於心何忍?”
“難道你們忍心,讓吾父走的不安生嗎?”
袁尚的一番話說的眾人啞口無言。
“三公子言之有理,我們應該先將主公屍身運迴鄴城,再做定奪!”
郭圖拱手道。
其他人沒有意見,在將袁紹遺體運送迴鄴城上,大家的意見,出奇的一致!
眾人將袁紹的遺體,簡單收殮起來,便馬不停蹄趕迴鄴城。
郭圖派人傳信給袁譚,讓他火速趕往鄴城,以免夜長夢多!
審配、逢紀、蘇由等人私下裏商議,決定擁護袁尚上位。
……
曹操到了之後,本打算乘勝追擊袁紹,卻被郭嘉、曹昂勸阻。
理由是袁紹雖敗,但實力尚存,還不是消滅袁紹的時候。
袁紹中箭,生死未卜!
估摸著袁紹怕是命不久矣!
袁紹一死,袁譚、袁尚必定會為了權利,而發生內鬥,到時候,才是真正消滅袁氏的時候。
現在出兵,不僅占不到半點便宜,反而會逼得袁譚、袁尚團結。
不如讓他們同室操戈,兄弟相殘,這才是對曹操最有利的事情。
曹操恍然大悟,接受了郭嘉、曹昂的建議,暫時不對河北用兵,等待時機再行動!
曹操將袁紹遺留下來,來不及帶走的金寶緞匹,賞賜給有功軍士。
同時,還找到一箱書信,都是許都以及軍中,與袁紹暗中聯絡的書信。
他們擔心曹操會戰敗,便寫信與袁紹曖昧,曹操要是真的失敗,他們就能憑借書信向袁紹投誠。
也算是為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家族謀個後路!
有人建議曹操,可以逐一點名,把跟袁紹通信的人捉起來殺掉。
曹操沒有采納,對左右說,當時袁紹實力強大,就連他自己都不能自保,又何況他人呢?
命人燒了所有書信,以後誰也不能再提這件事!
當天夜裏,曹操在大營設宴,犒賞三軍,慶祝這次打敗袁紹。
曹操舉杯,拉著曹昂親熱地笑道,
“吾能獲得大勝,在官渡大敗袁紹,子修當居首功!”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尤其是利益集團,裏麵的紛爭更盛,組成不同的利益派係。
如劉表、袁紹、曹操等,哪個手下不是派係林立。
相比於其他人,曹操手段高明,能使手下派係達到一個平衡,才沒讓內部鬥爭變得那麽激烈。
曹昂是曹操長子,是曹氏未來之主,曹操這般推崇曹昂,眾人都是心悅誠服!
畢竟這次能打敗袁紹,曹昂的所作所為,眾人都是看在眼裏。
先是奇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糧草,降伏袁紹大將張合、高覽。
又以一舉之力,打的袁紹丟盔棄甲,生死不明!
如此膽識過人的少主,沒有人會不服,眾人都慶幸有曹昂這樣少主,將來曹家的基業定會蒸蒸日上。
“父親過譽了,我能有今日成就,離不開父親諄諄教誨,要是沒有父親的教導,我又怎麽會有今日的成績。”
曹昂謙虛笑道。
曹昂能有今日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說,是跟曹操本人是脫不了關係的。
曹操臉上的笑容越發燦爛,兒子越有出息,就越能證明他教導有方,沒有他這個老子的諄諄教誨,哪裏有今日的曹昂。
見曹昂沒有居功自傲,反而謙虛有禮,曹操越發的滿意,甚至還萌生出退休的念頭。
但這個念頭,很快被他拋諸腦後,他還身強力壯,天下還沒有一統,怎麽能有這樣的想法。
曹操舉起手中酒杯,對眾人道:
“來,眾人為吾兒曹昂共飲此杯!”
眾人紛紛舉杯,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