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今天不是你哥約的我嗎,怎麽是你在這?顧願一看到李鈺卿瞬間就將一開始的問題拋到九霄雲外了直到現在才想起來。
我哥是看出我心事重重,這才將我喊到府中之後又將你請來,這目的嗎?其實就是想讓我們之間將話說清楚。
這麽說這李敘也沒有外表看起來那麽不堪嗎?顧願笑著說道。
如果我這個哥哥隻是一個草包那他又是怎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呢?
也對,確實是我小看他了,顧願無奈苦笑的說道。那你呢?不要告訴我你哥這麽苦心安排最後就是為了喊我來品茶,我是不會相信的。
被你發現了,這個東西是你寫的嗎?說話間便將之前李敘交給李鈺卿的之前顧願在紀侯府中寫的那篇治國論拿了出來。
話說的這麽直接,也不怕我騙你,顧願看著李鈺卿說道。
我相信你,你是不會騙我的,李鈺卿迴應道。
是我寫的,就在之前在紀侯府中所作,咦你手上的不是我寫的嗎?那你還問我。聽到李鈺卿這麽說顧願心裏也是挺開心的後麵才發現原來原稿就在她手上。
果真是好文章,李鈺卿看著這篇治國論不由的讀了出來: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淩上犯禁,淩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昔者,曆代之君,法製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征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原帝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原帝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大道也。
是不是很佩服我,顧願在自己喜歡的人的麵前倒是一改往日沉穩的形象變的話多了起來。而且有時候就突然間的笑了起來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麽。
我是很佩服你,想問問你這文章從哪抄來的,李鈺卿狡黠一笑。
抄,你到外麵找一人寫一個我看看,顧願這就不服氣了畢竟他對自己的文采還是相當自信的。
我哥都和我說了你十多歲便從軍了哪有那麽多時間讀書,李鈺卿小嘴一撇不是很服氣的說道。
看來夫人還是很看重我的嗎?不然我的經曆你怎麽這麽清楚。剛剛李鈺卿都把話說這麽清楚了顧願怎麽還能不清楚呢?這不不慌不忙的拿起茶杯說道。
說完顧願便品起了這手中的茶也是沒有注意到李鈺卿那通紅的臉蛋。
就知道占我便宜。李鈺卿小聲嘀咕道。
你說什麽,剛喝完茶就看到李鈺卿好像在說什麽沒聽清便直接問道。
我....就說...你這文章寫的有點深奧有些地方我有些不懂。李鈺卿也不好意思把剛剛的話說出來便趕緊換了一個話題。
哪裏不明白我和你說說,顧願也是沒有絲毫避諱直接從李鈺卿手中接走文章。
從頭到尾都說說吧,省的我自己看了。說著便用一隻手撐著臉看向顧願,從顧願那方向看來就是一副標準的學堂厭學的姿勢。
顧願無奈的點了點頭便看著文章說道:
但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百姓貧窮就難以治理。怎麽知道這個道理呢?百姓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百姓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從前,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麽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凡屬於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造,禁止了這些,百姓便無法遊蕩求食,百姓無法遊蕩求食,就隻好從事農業。百姓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爭可以取勝,戰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因此,先代聖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於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作,以利於發展農業。現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製作的人們,幹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百姓就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那土地也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
凡是農業,其收入的特點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餘。然而,官府征稅卻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民隻好向地主借高貸來應付上麵征稅。耕田鋤草都有季節限製,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又隻好向地主借高貸來雇人澆地。商人秋天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的糧價是“十”,這又是坑了普通百姓的高貸。所以,把上麵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因為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糧和各種勞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來,也等於是一個高貸了。—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能製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從高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的好地方。四季皆種而五穀皆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l。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其原因就在於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這樣,農民專—務農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沒有奸巧之事百姓又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的道路。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其王業。糧食,能吸引百姓;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所以,原帝第一次率民遷安發展農耕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原帝沒有采用嚴重的刑罰和禁令,而百姓都跟定他了。因為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聖王,正是善於為百姓除害興利,所以天下百姓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所謂除害,就是禁害於農業。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百姓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以至於有所殺戮,百姓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於糧食生產的功效。君上不大力發展農業則糧食必少,糧少則百姓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百姓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則戰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戰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這都是不發展農業缺少糧食的危害。所以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君上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
這不會真是你寫的吧,李鈺卿看著解釋的津津有味的顧願不敢相信的說道。
你到底要我怎麽說你才能信。顧願真的是無奈了,今天好不容易在她麵前露一手她還就是不信。
沒有不信,隻是有點不敢相信你這五年都在北境你是怎麽做到的?李鈺卿一臉不可思議的眼神。
你們不會以為北境天天打仗嗎?顧願看著李鈺卿一臉驚訝的表情很是想笑可是還是強忍著問道。
難道不是嗎?
看著李鈺卿一臉豪氣的問自己顧願也隻是微微一笑耐心的解釋了起來:當然不是啦,五年前那場惡戰,北燕都被打怕了,這幾年來他們看我在這隻敢小股侵擾哪敢糾結大軍呢?
看著顧願說的眉飛色舞的李鈺卿也是很想笑出聲了可就是怕他以後太過輕敵於是說道:就知道吹。
顧願也不想糾結這個問題,你今天來不會就是來問我這個的吧。顧願指著他自己寫的那篇文章問道。
哎呀,這麽一打岔我都差點忘了喊你來的正事了。李鈺卿晃了晃腦袋說道。
我想和你說下迴還是不要這麽張揚了,你剛從邊疆迴來,還沒有體會到朝局的黑暗,大唐和大周一結親那就相當於聯合起來了,上上下下那麽多雙眼睛看著,你隻要展示出多麽過人的天賦都會招來禍事的。李鈺卿看著顧願說道。
嗯,夫人的話我記住了,顧願心中若有所思可是表麵還是一本正經的迴應著。一聽到這話李鈺卿那剛好一些的臉又紅了起來。
這事說完後,兩人又聊了好多,一直到傍晚顧願才離開。
我讓你囑咐他的事說了沒。顧願走後李敘才從後院出來看著身旁一臉笑容的妹妹問道。
說了,都和他說了,我又不會害他正事能不說嗎。說完李鈺卿像是想到了什麽似的撲哧的笑了起來。
李敘一臉寵溺的看著身旁傻笑的妹妹慢慢悠悠的說:我估計現在我要是跳出來反對你和他的婚事,這第一個反對的就是你。
哥,你又笑話我。
哈哈哈哈......
我哥是看出我心事重重,這才將我喊到府中之後又將你請來,這目的嗎?其實就是想讓我們之間將話說清楚。
這麽說這李敘也沒有外表看起來那麽不堪嗎?顧願笑著說道。
如果我這個哥哥隻是一個草包那他又是怎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呢?
也對,確實是我小看他了,顧願無奈苦笑的說道。那你呢?不要告訴我你哥這麽苦心安排最後就是為了喊我來品茶,我是不會相信的。
被你發現了,這個東西是你寫的嗎?說話間便將之前李敘交給李鈺卿的之前顧願在紀侯府中寫的那篇治國論拿了出來。
話說的這麽直接,也不怕我騙你,顧願看著李鈺卿說道。
我相信你,你是不會騙我的,李鈺卿迴應道。
是我寫的,就在之前在紀侯府中所作,咦你手上的不是我寫的嗎?那你還問我。聽到李鈺卿這麽說顧願心裏也是挺開心的後麵才發現原來原稿就在她手上。
果真是好文章,李鈺卿看著這篇治國論不由的讀了出來: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淩上犯禁,淩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昔者,曆代之君,法製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征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原帝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原帝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大道也。
是不是很佩服我,顧願在自己喜歡的人的麵前倒是一改往日沉穩的形象變的話多了起來。而且有時候就突然間的笑了起來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麽。
我是很佩服你,想問問你這文章從哪抄來的,李鈺卿狡黠一笑。
抄,你到外麵找一人寫一個我看看,顧願這就不服氣了畢竟他對自己的文采還是相當自信的。
我哥都和我說了你十多歲便從軍了哪有那麽多時間讀書,李鈺卿小嘴一撇不是很服氣的說道。
看來夫人還是很看重我的嗎?不然我的經曆你怎麽這麽清楚。剛剛李鈺卿都把話說這麽清楚了顧願怎麽還能不清楚呢?這不不慌不忙的拿起茶杯說道。
說完顧願便品起了這手中的茶也是沒有注意到李鈺卿那通紅的臉蛋。
就知道占我便宜。李鈺卿小聲嘀咕道。
你說什麽,剛喝完茶就看到李鈺卿好像在說什麽沒聽清便直接問道。
我....就說...你這文章寫的有點深奧有些地方我有些不懂。李鈺卿也不好意思把剛剛的話說出來便趕緊換了一個話題。
哪裏不明白我和你說說,顧願也是沒有絲毫避諱直接從李鈺卿手中接走文章。
從頭到尾都說說吧,省的我自己看了。說著便用一隻手撐著臉看向顧願,從顧願那方向看來就是一副標準的學堂厭學的姿勢。
顧願無奈的點了點頭便看著文章說道:
但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百姓貧窮就難以治理。怎麽知道這個道理呢?百姓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百姓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從前,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麽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凡屬於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造,禁止了這些,百姓便無法遊蕩求食,百姓無法遊蕩求食,就隻好從事農業。百姓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爭可以取勝,戰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因此,先代聖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於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作,以利於發展農業。現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製作的人們,幹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百姓就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那土地也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
凡是農業,其收入的特點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餘。然而,官府征稅卻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民隻好向地主借高貸來應付上麵征稅。耕田鋤草都有季節限製,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又隻好向地主借高貸來雇人澆地。商人秋天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的糧價是“十”,這又是坑了普通百姓的高貸。所以,把上麵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因為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糧和各種勞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來,也等於是一個高貸了。—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能製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從高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的好地方。四季皆種而五穀皆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l。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其原因就在於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這樣,農民專—務農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沒有奸巧之事百姓又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的道路。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其王業。糧食,能吸引百姓;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所以,原帝第一次率民遷安發展農耕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原帝沒有采用嚴重的刑罰和禁令,而百姓都跟定他了。因為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聖王,正是善於為百姓除害興利,所以天下百姓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所謂除害,就是禁害於農業。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百姓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以至於有所殺戮,百姓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於糧食生產的功效。君上不大力發展農業則糧食必少,糧少則百姓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百姓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則戰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戰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這都是不發展農業缺少糧食的危害。所以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君上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
這不會真是你寫的吧,李鈺卿看著解釋的津津有味的顧願不敢相信的說道。
你到底要我怎麽說你才能信。顧願真的是無奈了,今天好不容易在她麵前露一手她還就是不信。
沒有不信,隻是有點不敢相信你這五年都在北境你是怎麽做到的?李鈺卿一臉不可思議的眼神。
你們不會以為北境天天打仗嗎?顧願看著李鈺卿一臉驚訝的表情很是想笑可是還是強忍著問道。
難道不是嗎?
看著李鈺卿一臉豪氣的問自己顧願也隻是微微一笑耐心的解釋了起來:當然不是啦,五年前那場惡戰,北燕都被打怕了,這幾年來他們看我在這隻敢小股侵擾哪敢糾結大軍呢?
看著顧願說的眉飛色舞的李鈺卿也是很想笑出聲了可就是怕他以後太過輕敵於是說道:就知道吹。
顧願也不想糾結這個問題,你今天來不會就是來問我這個的吧。顧願指著他自己寫的那篇文章問道。
哎呀,這麽一打岔我都差點忘了喊你來的正事了。李鈺卿晃了晃腦袋說道。
我想和你說下迴還是不要這麽張揚了,你剛從邊疆迴來,還沒有體會到朝局的黑暗,大唐和大周一結親那就相當於聯合起來了,上上下下那麽多雙眼睛看著,你隻要展示出多麽過人的天賦都會招來禍事的。李鈺卿看著顧願說道。
嗯,夫人的話我記住了,顧願心中若有所思可是表麵還是一本正經的迴應著。一聽到這話李鈺卿那剛好一些的臉又紅了起來。
這事說完後,兩人又聊了好多,一直到傍晚顧願才離開。
我讓你囑咐他的事說了沒。顧願走後李敘才從後院出來看著身旁一臉笑容的妹妹問道。
說了,都和他說了,我又不會害他正事能不說嗎。說完李鈺卿像是想到了什麽似的撲哧的笑了起來。
李敘一臉寵溺的看著身旁傻笑的妹妹慢慢悠悠的說:我估計現在我要是跳出來反對你和他的婚事,這第一個反對的就是你。
哥,你又笑話我。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