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寒雲不想說起,李世民既然提到,他就想到東方大海中的幾個島。
如果非要有存在意義,隻能是大唐的免費生產地,永遠的奴隸社會勞力,以及那些貴重金屬和礦石。
寒雲之人自己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但是良心兩字,對那個物種來說,毫無用處,血的教訓告訴他,得換一種方式處理。
寒雲相信在他的有生之年一定能完成這件事。
這次討論酒精,寒雲一並提到了精鹽的事。
這裏麵繞不開範陽盧氏。
“你是想讓盧家把海鹽交給你,怕是不行啊。朕欲取之都不可。”
“臣的意思是把精鹽的分銷權交給盧家。臣並不用海鹽,巴蜀之地有很多鹽井之地,另外礦鹽也是可以的。目前大唐就這麽一點人,用巴蜀之地的井鹽足矣。”
“分銷權?”李世民知道寒雲對付世家的手段很奇特,不是搶,也不是殺,而是合作。
寒雲還是那個意見,因為有世家的存在,才有中華文明的傳承,才有家國之根本。
想想唐末世家被大清洗後,出現的宋,寒雲隻能嗬嗬一笑,一個皇朝隻剩下當誰的臣子不是臣子思想的一幫士大夫後,骨頭都軟了幾分。
包括那個對外最強硬的明朝,到了後期和宋沒有區別。
這些太多深奧的問題,寒雲並未去深究,他隻是在來大唐的半年時間裏,通過接觸到的大唐的各個方麵的感受。
得出的結論是,世家不能滅,隻能換一種方式合作,打造以國營為主導,世家為輔助,寒門普通百姓為補充的政治和經濟體係。
他讚同李世民的觀點,此時把世家滅了,也就是和天下讀書人的九成站到了對立麵。換句話說,當官的人都沒了。
這就是現實,寒雲盡管不願意相信,卻不得不承認。
於是寒雲詳細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盧家一直以製鹽為其核心利益。臣弄出的精鹽品質高許多,成本卻比盧家的低。陛下知道對盧家來說,意味著什麽嗎?”
“等於砍了盧家的一雙腿。”李世民答道,隨即又說道:“還會刺激其他世家門閥聯合起來。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如果這樣做,臣不是在幫陛下,而是激起了世家的聯合抗衡,嚴重一點會引發一場內亂。”
寒雲絕對相信,但凡這些世家聯合起來支持一方勢力,李世民絕對頭痛。
最後就算平定了內亂,大唐也是千瘡百孔。
北方虎視眈眈的突厥,不會再一次坐失此等良機,義成必定不顧一切揮軍南下。
“通過上次和滎陽鄭家的交鋒,臣認為,世家門閥有可恨之處,吞並土地,控製人口;也有可取之處,一個是號召力,一個是百年來形成的人脈和渠道。用臣世界的話說,商場上世家有無可比擬的銷售渠道和零售終端。”
李世民在思考寒雲的話,作為皇家並不擔心世家有多富有,有多少的錢,而是怕世家有土地、有人口、有糧。
恰恰相反,當世家門閥隻剩下錢的時候,他們比誰都希望,國家穩定,不要發生戰爭。
“你小子是把世家看懂了。”
寒雲嗬嗬一笑,“有錢,沒地、沒人口、沒糧食的世家才是陛下需要的。不知臣說的是否有理?”
“你繼續,說說如何給盧家分銷,而又不危及到大唐的鹽政。”
“首先生產在陛下一方,所謂資源和技術。總銷和定價在陛下一方,所謂鹽政。咱把陛下最難管,也不好管的各地分銷交給盧家,甚至陛下可以幫忙盧家進入其勢力影響之外的地方。比如江南,巴蜀,甚至是草原、西域還有東北的高句麗等三國。”
“盧家失去製鹽的壟斷,卻換來分銷的財富。這就叫逼其退步,卻又另指一路。”
“怪不得,鄭家在鄭州的主官被你一股腦全抓了,至今也沒有人來找朕說情。感情你給了一個更大的甜頭給鄭家。”
寒雲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對付一個對手,如果沒有絕對的實力可以斬草除根,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一批,扶持一批。對手自然就會從內部瓦解。”
“臣繼續說接下來的操作。益州供銷負責生產井研,然後交由鹽政分配和定價,可以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定價有所差別,總之差別不要高於調運的成本即可。”
“之後,各地州縣的具體零售,就全部交給盧家,定其兩成五利的售價即可。”
“臣測算過,供應的精鹽可以將價格壓低到現在市麵上粗鹽的一半以下。”
李世民腦海裏出現一個替代關係,想了一下,問道:
“如此來說,有兩個問題,一是盧家的售賣麵的確大了,但是總獲利增長並不明顯,盧家會答應嗎?二是鹽稅又如何收取,難道從盧家的兩成五利中抽走一半?盧家會不會急?”
兩個問題寒雲早就想明白了,他借鑒了現代社會的國稅和地方稅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相結合的模式,根據大唐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得出了一個針對大唐的商業稅收體係。
“陛下,這關係到兩個方麵的稅收,容臣一個一個講來。”
“陛下剛才提到盧家售賣的麵大了,從以往的長安、洛陽、太原、揚州為中心的麵,覆蓋到大唐三百五十多個州,一千五百多個縣。”
“盧家在這次將得到幾個好處,一是將影響擴大了全國,深入到州縣。二是整個網絡一旦形成,不說賣精鹽,就算是賣泡菜也是一份財富。”
“另外還有一點,陛下大可鼓勵盧家把鹽賣去高句麗、草原、西域、吐蕃、吐穀渾還有南麵的各個小國,出口價格嘛,自然要翻上一幾番,臣謂之出口特供鹽。”
“出口價格高漲,鹽政給出的供貨價也會高漲,綜合起來,臣不相信盧家看不懂。”
“至於稅收的來源,臣認為分兩個部分,一曰進貨稅,含在了進貨價中,由生產方繳納。直接上交中樞國庫。二曰銷售稅,取銷售利的半成即可,由各地州縣自收。”
李世民第一次聽見這種中央稅收和地方稅收的分割,仔細一想,有幾分道理。
生產本就掌握在官營之中,自然不怕不交。允許地方再收一些,雖然不多,但是各地州縣便有了動力去監管。而且所交稅費又在商家承擔範圍之內。
“你小子的意思是,如今你的雲陽供銷發出的貨品的價格已經含了進貨稅?”
寒雲瞄了一眼李世民,又不敢說他傻,隻能換個角度解釋:
“按現在大唐的各地官吏比例,恐怕要收如此多的稅,支出的監管成本都快超過所收稅額了。所以,臣隻能換一個路子走,在生產端直接給含在價格裏了。”
“朕不懷疑你收稅交給國庫,而是朕好奇,各地供銷生產的新奇貨品,成本其實應該更低。”
“臣簡單說一件事,陛下自然明白。以往同樣的十畝地,投入同樣的成本產出的玉米是粟米的十倍,陛下說玉米的成本是不是其實比粟米低呢?”
寒雲如此一說,李世民懂了,這小子現階段弄得玉米堪比精米的價格,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白麵的價格。
如果非要有存在意義,隻能是大唐的免費生產地,永遠的奴隸社會勞力,以及那些貴重金屬和礦石。
寒雲之人自己是一個有良心的人,但是良心兩字,對那個物種來說,毫無用處,血的教訓告訴他,得換一種方式處理。
寒雲相信在他的有生之年一定能完成這件事。
這次討論酒精,寒雲一並提到了精鹽的事。
這裏麵繞不開範陽盧氏。
“你是想讓盧家把海鹽交給你,怕是不行啊。朕欲取之都不可。”
“臣的意思是把精鹽的分銷權交給盧家。臣並不用海鹽,巴蜀之地有很多鹽井之地,另外礦鹽也是可以的。目前大唐就這麽一點人,用巴蜀之地的井鹽足矣。”
“分銷權?”李世民知道寒雲對付世家的手段很奇特,不是搶,也不是殺,而是合作。
寒雲還是那個意見,因為有世家的存在,才有中華文明的傳承,才有家國之根本。
想想唐末世家被大清洗後,出現的宋,寒雲隻能嗬嗬一笑,一個皇朝隻剩下當誰的臣子不是臣子思想的一幫士大夫後,骨頭都軟了幾分。
包括那個對外最強硬的明朝,到了後期和宋沒有區別。
這些太多深奧的問題,寒雲並未去深究,他隻是在來大唐的半年時間裏,通過接觸到的大唐的各個方麵的感受。
得出的結論是,世家不能滅,隻能換一種方式合作,打造以國營為主導,世家為輔助,寒門普通百姓為補充的政治和經濟體係。
他讚同李世民的觀點,此時把世家滅了,也就是和天下讀書人的九成站到了對立麵。換句話說,當官的人都沒了。
這就是現實,寒雲盡管不願意相信,卻不得不承認。
於是寒雲詳細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盧家一直以製鹽為其核心利益。臣弄出的精鹽品質高許多,成本卻比盧家的低。陛下知道對盧家來說,意味著什麽嗎?”
“等於砍了盧家的一雙腿。”李世民答道,隨即又說道:“還會刺激其他世家門閥聯合起來。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如果這樣做,臣不是在幫陛下,而是激起了世家的聯合抗衡,嚴重一點會引發一場內亂。”
寒雲絕對相信,但凡這些世家聯合起來支持一方勢力,李世民絕對頭痛。
最後就算平定了內亂,大唐也是千瘡百孔。
北方虎視眈眈的突厥,不會再一次坐失此等良機,義成必定不顧一切揮軍南下。
“通過上次和滎陽鄭家的交鋒,臣認為,世家門閥有可恨之處,吞並土地,控製人口;也有可取之處,一個是號召力,一個是百年來形成的人脈和渠道。用臣世界的話說,商場上世家有無可比擬的銷售渠道和零售終端。”
李世民在思考寒雲的話,作為皇家並不擔心世家有多富有,有多少的錢,而是怕世家有土地、有人口、有糧。
恰恰相反,當世家門閥隻剩下錢的時候,他們比誰都希望,國家穩定,不要發生戰爭。
“你小子是把世家看懂了。”
寒雲嗬嗬一笑,“有錢,沒地、沒人口、沒糧食的世家才是陛下需要的。不知臣說的是否有理?”
“你繼續,說說如何給盧家分銷,而又不危及到大唐的鹽政。”
“首先生產在陛下一方,所謂資源和技術。總銷和定價在陛下一方,所謂鹽政。咱把陛下最難管,也不好管的各地分銷交給盧家,甚至陛下可以幫忙盧家進入其勢力影響之外的地方。比如江南,巴蜀,甚至是草原、西域還有東北的高句麗等三國。”
“盧家失去製鹽的壟斷,卻換來分銷的財富。這就叫逼其退步,卻又另指一路。”
“怪不得,鄭家在鄭州的主官被你一股腦全抓了,至今也沒有人來找朕說情。感情你給了一個更大的甜頭給鄭家。”
寒雲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對付一個對手,如果沒有絕對的實力可以斬草除根,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一批,扶持一批。對手自然就會從內部瓦解。”
“臣繼續說接下來的操作。益州供銷負責生產井研,然後交由鹽政分配和定價,可以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定價有所差別,總之差別不要高於調運的成本即可。”
“之後,各地州縣的具體零售,就全部交給盧家,定其兩成五利的售價即可。”
“臣測算過,供應的精鹽可以將價格壓低到現在市麵上粗鹽的一半以下。”
李世民腦海裏出現一個替代關係,想了一下,問道:
“如此來說,有兩個問題,一是盧家的售賣麵的確大了,但是總獲利增長並不明顯,盧家會答應嗎?二是鹽稅又如何收取,難道從盧家的兩成五利中抽走一半?盧家會不會急?”
兩個問題寒雲早就想明白了,他借鑒了現代社會的國稅和地方稅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相結合的模式,根據大唐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得出了一個針對大唐的商業稅收體係。
“陛下,這關係到兩個方麵的稅收,容臣一個一個講來。”
“陛下剛才提到盧家售賣的麵大了,從以往的長安、洛陽、太原、揚州為中心的麵,覆蓋到大唐三百五十多個州,一千五百多個縣。”
“盧家在這次將得到幾個好處,一是將影響擴大了全國,深入到州縣。二是整個網絡一旦形成,不說賣精鹽,就算是賣泡菜也是一份財富。”
“另外還有一點,陛下大可鼓勵盧家把鹽賣去高句麗、草原、西域、吐蕃、吐穀渾還有南麵的各個小國,出口價格嘛,自然要翻上一幾番,臣謂之出口特供鹽。”
“出口價格高漲,鹽政給出的供貨價也會高漲,綜合起來,臣不相信盧家看不懂。”
“至於稅收的來源,臣認為分兩個部分,一曰進貨稅,含在了進貨價中,由生產方繳納。直接上交中樞國庫。二曰銷售稅,取銷售利的半成即可,由各地州縣自收。”
李世民第一次聽見這種中央稅收和地方稅收的分割,仔細一想,有幾分道理。
生產本就掌握在官營之中,自然不怕不交。允許地方再收一些,雖然不多,但是各地州縣便有了動力去監管。而且所交稅費又在商家承擔範圍之內。
“你小子的意思是,如今你的雲陽供銷發出的貨品的價格已經含了進貨稅?”
寒雲瞄了一眼李世民,又不敢說他傻,隻能換個角度解釋:
“按現在大唐的各地官吏比例,恐怕要收如此多的稅,支出的監管成本都快超過所收稅額了。所以,臣隻能換一個路子走,在生產端直接給含在價格裏了。”
“朕不懷疑你收稅交給國庫,而是朕好奇,各地供銷生產的新奇貨品,成本其實應該更低。”
“臣簡單說一件事,陛下自然明白。以往同樣的十畝地,投入同樣的成本產出的玉米是粟米的十倍,陛下說玉米的成本是不是其實比粟米低呢?”
寒雲如此一說,李世民懂了,這小子現階段弄得玉米堪比精米的價格,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白麵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