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袁紹求援
天幕:帶三國英豪征服地球 作者:白露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魯這個地方是好地方,但扛不住時代太落後,那些土著部落也吃不飽,更何況占小便宜乃是人之本性。
聽說有免費的魚送,拖家帶口的都來了,看到堆積如山的魚都興奮起來,但是魚可沒那麽容易拿走,得聽張魯講經。
來都來了,總不能空手迴去,聽就聽吧,一講就是大半天,開始有人聽進去了。
聽完之後,可以領魚了,領完魚旁邊架起鐵鍋傳授做魚的方法,還有免費的魚湯喝。
持續了十幾天就開始初見成效,張魯終於收獲了一批信徒,然後再通過這群信徒擴大影響,打開了局麵。
又從土著中挑選了一批人充進鬼卒的隊伍之中,軍力大盛,終於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
在他的南麵,小皇帝劉協走的又是另外的路子。
小皇帝帶來的人比張魯多很多,但拿得出手的人才不多,不管是治國還是打仗都是庸才,其中最出色的人才反而是神醫華佗。
華佗和張仲景兩人雖然做了官,也不忘醫者仁心,不但在直播間傳授醫學,還親自為百姓看病,到了這裏也是一樣。
劉協受到啟發,他對醫術也很感興趣,經常看張仲景和華佗的直播授課,也學到了不少。
於是便帶著華佗,去周圍部落免費給人看病。
以華佗的醫術基本上是藥到病除,很快就贏得了極高的名聲,受到當地土著的歡迎。
在去行醫的過程中,劉協發現這些部落十分落後,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周圍部落都知道華佗神醫的名號時,劉協就就找了個理由,說華佗在外行醫時,耽誤了好多病人,所以以後華佗就呆在密城的醫館中。
想要找華佗看病的,就得來密城。
劉協帶了三萬人來這邊,選了一處平原畫地為城,在這裏開墾土地,修建房屋,取名密城。
洛陽因洛水而得名,密城因密西西比河而得名。
土著無奈,有個頭疼腦熱就隻好跋涉好遠來到密城,一來就被這裏的繁華震懾了,這就是劉協的目的。
劉協可是借鑒了張魯的教訓,準備充分,帶來的人不但男女比例合適,還帶了各種工匠、工具、圖書、種子等等。
有了這些人和這等東西,密城雖比不得洛陽,但在這塊土地上已經是難得的繁華之處,土著們一來就不想走了,劉協終於打開了局麵。
東邊日出西邊雨,劉協終於有突破的時候,同是老劉家的劉虞走到了盡頭。
青州內部意見不一,開始分裂,偏偏劉虞最倚仗的謀士魏攸又病死了,劉虞再也挽救不了青州。
而且他也沒打算挽救,一開始是轉移青州財富,再後來是轉移人口。
曹操一直關注著青州,現在坐不住了。
麋竺、管亥把人往三韓和遼東遷,現在劉虞又把人往幽州遷,這麽下去,青州豈不被他們搬空了?
派陳登悄悄潛到東萊見臧霸,曹操許諾臧霸為青州牧,並且他那四個小弟,孫觀、吳敦、昌豨、尹禮,各為一郡太守。
並且承諾,不需要臧霸出兵對付劉虞,隻需在曹操攻打青州的時候袖手旁觀即可。
這條件可謂是誠意滿滿,臧霸答應下來,倒向曹操,至此,劉虞手下連一個拿得出手的大將也沒有了。
曹操對青州的小動作瞞不過袁紹,現在還留下來的各路諸侯,除了劉虞,就屬他最弱了,一旦曹操解決青州,必然會對付冀州。
現在兩人之間的關係對調,曹操強大,袁紹弱小。
袁紹沒有信心獨自麵對曹操,派逢紀去見劉備,想說服劉備聯手對曹操開戰。
劉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要不要幫袁紹,怎麽幫。
張飛第一個說道:“他袁紹也不是什麽好鳥,以前還讓麴義來打咱們來著,咱不管他,讓他和曹操狗咬狗。”
法正搖頭道:“不妥,如今曹操勢大,袁紹絕非其對手,到時曹操占據冀州,我們無險可守十分狼狽。”
公孫瓚冷哼道:“怕什麽,平原最利騎兵交戰,曹操敢來,交給我。”
如今幽州已經平定了北方胡族,有了大量戰馬,組織起一支規模強大的騎兵。
徐庶臉色凝重道:“千萬不可小覷曹操,當初三家伐曹的時候,誰能想到他會絕地反擊?如今他有大把的積分,還有新得到的陌刀鍛造法,不可不防。”
劉備看向他道:“元直也認為該幫袁紹?”
“幫,但要看怎麽幫。”
張飛十分不滿,嘟囔道:“出兵幫他打曹操唄,還能怎麽幫?”
徐庶搖頭道:“不,這是最下策。”
關羽捋著長髯道:“你說我們該怎麽幫?”
“劉伯安已經完全倒向了我們這邊,青州是守不住了,我們可以給曹操製造點麻煩。”
法正怪叫道:“這個好,我喜歡。”
徐庶衝他笑笑接著說道:“另外我們平定草原,得到了不少戰馬,可以賣給袁紹,讓他組建一支足以抵擋曹操的騎兵。”
公孫瓚臉色一變:“這不好吧?誰知道袁紹會不會掉過頭來對付我們,他和曹操可是發小,別看現在打生打死,說不定忽然就和好了。”
徐庶搖頭道:“不會,正是因為兩人是發小才不會和好,當初曹操是袁紹的小跟班,現在要袁紹投降曹操,他斷然做不到。”
張飛點頭同意道:“說的有道理,叫俺俺也做不到。”
劉備歎道:“那本初更不可能投我大漢了。”
論家世,劉備可比曹操低多了,別看他是什麽中山靖王之後,但已經過了這麽多輩,早就沒落了,曹操他爹好歹是做過三公的,雖然是花錢買的。
袁紹連曹操都看不上,自然也看不上他。
徐庶道:“所以我們可以幫他,但不能大張旗鼓的幫。”
張飛有些擔憂道:“萬一袁紹還是輸了的話,這些戰馬最終會便宜了曹操。”
關羽若有所思道;“我們可以控製數量,不要太多,加上戰場折損,應該不會有太大麻煩。”
公孫瓚點頭道:“同意。”
聽說有免費的魚送,拖家帶口的都來了,看到堆積如山的魚都興奮起來,但是魚可沒那麽容易拿走,得聽張魯講經。
來都來了,總不能空手迴去,聽就聽吧,一講就是大半天,開始有人聽進去了。
聽完之後,可以領魚了,領完魚旁邊架起鐵鍋傳授做魚的方法,還有免費的魚湯喝。
持續了十幾天就開始初見成效,張魯終於收獲了一批信徒,然後再通過這群信徒擴大影響,打開了局麵。
又從土著中挑選了一批人充進鬼卒的隊伍之中,軍力大盛,終於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
在他的南麵,小皇帝劉協走的又是另外的路子。
小皇帝帶來的人比張魯多很多,但拿得出手的人才不多,不管是治國還是打仗都是庸才,其中最出色的人才反而是神醫華佗。
華佗和張仲景兩人雖然做了官,也不忘醫者仁心,不但在直播間傳授醫學,還親自為百姓看病,到了這裏也是一樣。
劉協受到啟發,他對醫術也很感興趣,經常看張仲景和華佗的直播授課,也學到了不少。
於是便帶著華佗,去周圍部落免費給人看病。
以華佗的醫術基本上是藥到病除,很快就贏得了極高的名聲,受到當地土著的歡迎。
在去行醫的過程中,劉協發現這些部落十分落後,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周圍部落都知道華佗神醫的名號時,劉協就就找了個理由,說華佗在外行醫時,耽誤了好多病人,所以以後華佗就呆在密城的醫館中。
想要找華佗看病的,就得來密城。
劉協帶了三萬人來這邊,選了一處平原畫地為城,在這裏開墾土地,修建房屋,取名密城。
洛陽因洛水而得名,密城因密西西比河而得名。
土著無奈,有個頭疼腦熱就隻好跋涉好遠來到密城,一來就被這裏的繁華震懾了,這就是劉協的目的。
劉協可是借鑒了張魯的教訓,準備充分,帶來的人不但男女比例合適,還帶了各種工匠、工具、圖書、種子等等。
有了這些人和這等東西,密城雖比不得洛陽,但在這塊土地上已經是難得的繁華之處,土著們一來就不想走了,劉協終於打開了局麵。
東邊日出西邊雨,劉協終於有突破的時候,同是老劉家的劉虞走到了盡頭。
青州內部意見不一,開始分裂,偏偏劉虞最倚仗的謀士魏攸又病死了,劉虞再也挽救不了青州。
而且他也沒打算挽救,一開始是轉移青州財富,再後來是轉移人口。
曹操一直關注著青州,現在坐不住了。
麋竺、管亥把人往三韓和遼東遷,現在劉虞又把人往幽州遷,這麽下去,青州豈不被他們搬空了?
派陳登悄悄潛到東萊見臧霸,曹操許諾臧霸為青州牧,並且他那四個小弟,孫觀、吳敦、昌豨、尹禮,各為一郡太守。
並且承諾,不需要臧霸出兵對付劉虞,隻需在曹操攻打青州的時候袖手旁觀即可。
這條件可謂是誠意滿滿,臧霸答應下來,倒向曹操,至此,劉虞手下連一個拿得出手的大將也沒有了。
曹操對青州的小動作瞞不過袁紹,現在還留下來的各路諸侯,除了劉虞,就屬他最弱了,一旦曹操解決青州,必然會對付冀州。
現在兩人之間的關係對調,曹操強大,袁紹弱小。
袁紹沒有信心獨自麵對曹操,派逢紀去見劉備,想說服劉備聯手對曹操開戰。
劉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要不要幫袁紹,怎麽幫。
張飛第一個說道:“他袁紹也不是什麽好鳥,以前還讓麴義來打咱們來著,咱不管他,讓他和曹操狗咬狗。”
法正搖頭道:“不妥,如今曹操勢大,袁紹絕非其對手,到時曹操占據冀州,我們無險可守十分狼狽。”
公孫瓚冷哼道:“怕什麽,平原最利騎兵交戰,曹操敢來,交給我。”
如今幽州已經平定了北方胡族,有了大量戰馬,組織起一支規模強大的騎兵。
徐庶臉色凝重道:“千萬不可小覷曹操,當初三家伐曹的時候,誰能想到他會絕地反擊?如今他有大把的積分,還有新得到的陌刀鍛造法,不可不防。”
劉備看向他道:“元直也認為該幫袁紹?”
“幫,但要看怎麽幫。”
張飛十分不滿,嘟囔道:“出兵幫他打曹操唄,還能怎麽幫?”
徐庶搖頭道:“不,這是最下策。”
關羽捋著長髯道:“你說我們該怎麽幫?”
“劉伯安已經完全倒向了我們這邊,青州是守不住了,我們可以給曹操製造點麻煩。”
法正怪叫道:“這個好,我喜歡。”
徐庶衝他笑笑接著說道:“另外我們平定草原,得到了不少戰馬,可以賣給袁紹,讓他組建一支足以抵擋曹操的騎兵。”
公孫瓚臉色一變:“這不好吧?誰知道袁紹會不會掉過頭來對付我們,他和曹操可是發小,別看現在打生打死,說不定忽然就和好了。”
徐庶搖頭道:“不會,正是因為兩人是發小才不會和好,當初曹操是袁紹的小跟班,現在要袁紹投降曹操,他斷然做不到。”
張飛點頭同意道:“說的有道理,叫俺俺也做不到。”
劉備歎道:“那本初更不可能投我大漢了。”
論家世,劉備可比曹操低多了,別看他是什麽中山靖王之後,但已經過了這麽多輩,早就沒落了,曹操他爹好歹是做過三公的,雖然是花錢買的。
袁紹連曹操都看不上,自然也看不上他。
徐庶道:“所以我們可以幫他,但不能大張旗鼓的幫。”
張飛有些擔憂道:“萬一袁紹還是輸了的話,這些戰馬最終會便宜了曹操。”
關羽若有所思道;“我們可以控製數量,不要太多,加上戰場折損,應該不會有太大麻煩。”
公孫瓚點頭道:“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