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過多思慮,趙一凡肯定,此書定然是明礬水所書寫,已求萬全。他要過一碗清水來,小心將帕子浸濕,緩緩壓上去。很快,字跡呈現出來。
趙元儼看過去,隻見此信乃是用突厥文所寫,他皺著眉頭,問道:“凡兒,你可識得突厥文?”
趙一凡點點頭,他自幼跟隨恩師一道學習突厥契丹吐蕃等文,早已熟識。
他邊看邊翻譯道:
謹拜大宋荊王元儼呈皇帝陛下禦覽:吾國難深重,夏國狼子野心,欲置死地。懇求大宋增援,先發製人,以助奪迴甘州。吾必臣服大宋,共睦平和。今吾全心備戰,以求宋在夏邊境布兵牽製,吾舉兵攻甘,勢必成功。後事由宋定奪,吾是從犬馬。再跪拜。迴鶻可汗通順謹奉。
信尾,是夜落隔可汗的大印。
趙元儼一聽,果然又是關乎邊事。
他坐下慨歎道:“這個西夏,屢屢多事。當年李繼遷在位時,便屢次進犯,被我大將曹彬降伏。如今李德明雖與遼宋交好,仍不時在邊境燒殺擄掠一番。隻是些小打小鬧也未成氣候。但我聽聞,他的兒子李元昊,此人智勇多謀,且胸懷大誌,恐怕日後為我宋之大患。”
趙一凡點頭讚同,蹙眉道:“如今西夏與迴鶻勢同水火。西夏細作費盡心機想要截住這封信,足以看出他的野心。依王爺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
趙元儼起身背過手,踱了幾步,撚著胡須道:“此次是個機會。隻需在邊境牽製,也未有其他動作。想必遼國也不會借題發揮。若迴鶻真可奪迴甘州,削弱西夏實力,對宋絕對是有利而無一害。”
此番話,令趙一凡心生敬佩。
他讚歎道:“王爺此言甚是。隻是……”他略一遲疑,大膽說了出來,“恐怕太後未必如此看。她存有異心,寧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且心中有事,就是有力也無心過問。”
“我真心憂患處,正在此。”趙元儼長歎一聲,並未怪罪趙一凡大不敬,頭微微上揚,眉頭打成了結,“太後一日不還政,便多一份國家動蕩的危險。朝政大亂,國家飄搖,內憂外患,我大宋朝才不過近百年,怎可經此大難!”
此情此景,讓趙一凡覺得單薄的力量有了誌同道合的夥伴,他決定將秘密說出來,共同商議對策。
“王爺,你可知先帝曾留下……?”
話未說完,隻聽下人隔門大聲迴道:“稟王爺,郡主派人來稱有要事稟報!”
趙元儼一聽,知女兒平日沉穩機敏,此刻通報定然是十萬火急之事。他將信收好,吩咐來人進屋迴事。
門開了,一道強光刺進來,趙一凡一眼看見守在門口的三兒慌慌張張奔進來,撲通跪地,緊張道:“王爺,少主子,大事不好了!”
趙一凡一把將三兒拉起來,冷靜道:“不急。你慢慢說來。”
三兒強作鎮定道:“剛才郡主派下人來報,程琳親自帶了官府的人來,將家裏團團圍住,稱要捉拿少主子。郡主知道大事不妙,派人來通知少主子,此刻千萬不可迴府。”
“程琳可說為何拿人?”趙元儼捋著胡須,擰眉問道。
“迴王爺,來人說,郡主當時便問了,不過程琳隻說到了府衙便知,再無二話。”
趙元儼和趙一凡對視一眼,知道此中必有學問。
程琳乃是開封府知府,位高權重,怎肯輕易無憑無據抓人,定然是有人授意。而這個人,極有可能是太後。
“果然來的夠快!”趙一凡雙眼射出一道兇光,“想必是逍遙門的人大都在外追殺我,太後得到消息,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是在京師重地,若是撕破了臉,對誰都難堪。竟使出此計擒拿於我,若我公開抵抗,便是與官府作對,屆時也好全國通緝。”
“凡兒,你所言極是。太後在位多年,早已深知官場之事。如今,你且在我府中暫避,想她太後,也未必就有那麽大的膽子,敢公開與我為敵!”
趙一凡略一思量,搖頭道:“謝王爺。隻是我一小輩,怎敢跟你添麻煩?想那太後此計不成,定會有別的主意。若是再派人來刺殺,難保王府周全,豈不是我的罪過?”
“凡兒,你嚴重了。你是我的愛婿,我怎肯在此危難之時不出手相救?此事不必再議,老夫自有道理。”
趙元儼的語氣中透著威嚴與堅定,趙一凡雖滿心顧慮,也隻得應下。
他思量片刻,迴頭對三兒道:“三兒,你速速告知眾門徒,如今形勢緊急,以免有場惡戰,所有人埋伏在王府周圍,隨時聽候命令。再,四郎五郎,你讓他們二人速來王府商議。”
“是,少主子。隻是,若是程琳要來王府搜查,該當如何?”三兒膽戰心驚問道。
“你且去!借他程琳十個膽子,也不敢來王府拿人!”趙元儼喝道。
趙一凡將這個老嶽父高估了。他本以為王府會有密道之類,若是真來搜查,也可逃過一時。可是,趙元儼行事曆來光明磊落,兩袖清風。僅有的那間密室,也是藏名家書畫所用,隻能防範小蟊賊。對於高手,沒有絲毫的難度。
午間用罷飯,趙一凡邊等待二簫邊心中盤算著如何應對。至於密詔之事,他改了主意。依太後如此心狠手辣,必然會給王爺惹來禍事,不如暫且瞞著。
突然下人來報:王府被包圍了,知開封府程琳求見。
趙元儼命趙一凡隻管在書房等候,自己昂首闊步信心十足去應對。趙一凡隻得靜觀其變,暗自思量:實在不行,便隻能拚命逃脫。不管如何,決不能落在他們手裏,到那時必死無疑。又心中暗暗罵道二簫為何此刻還不出現。
趙元儼邊快步往王府大門處趕,邊問下人王信在何處,下人迴王信正帶了眾護衛在門口守著。趙元儼聽後,心穩了許多,步子略有舒緩。
王信,官至殿前都知,正是荊王府護衛的最高長官。他奉命率領禁軍一百餘人護衛王府。
北宋的軍政由樞密院和三衙統管。樞密院掌兵籍、虎符,有發兵之權。三衙管諸軍,持握兵之重。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等多個兵種。其中,禁軍為中央軍,是重中之重,兵力一半駐紮京師,一半駐紮全國各軍事要地。
三衙分為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是皇帝最親近扈從,分為馬軍諸班直和步軍禦龍等直,番號眾多。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名籍,總管其統製、訓練、輪番扈衛皇帝、戍守、遷補、罰賞等政令。地位在侍衛馬步軍司之上。
王信所率領的禁軍,正是殿前司班直中的一班。而王府一般並不曾由禁軍護衛,隻因真宗護弟心切,下特詔派禁軍進行守衛。
趙元儼步出府,見王信與程琳正對峙著,王信叉開腿手握劍柄站中央,程琳在階下麵有慍色。
二人知王爺出府,王信迴過身行禮過後,橫立在側。程琳領眾官兵忙跪下齊聲敬道:“參見荊王。”
趙元儼並不命起身,捋著胡須淡笑一聲,道:“本王正在睡餉覺,就聽下人稟告,有人圍了我的王府,本王有些糊塗,這又不打仗又不鬧災荒,怎麽會出此異事。出府一看,竟是程知府,本王更是不解。莫非,這天下,不是宋家的天下?本王深宅多年,還請程知府告訴本王個明白。”
一番話說下來,綿裏藏針,令程琳麵色蒼白,大汗直淌。他一連磕頭道:“王爺說笑了。下官也是奉命行事,還請王爺行個方便。”
“哦?那本王倒要細問,你是奉的誰的命?本王,又要與你什麽方便?”趙元儼不緊不慢道,“本王深居簡出十餘年,倒要看看,是犯了哪條大宋律法,要如此興師動眾來我王府拿賊?”
程琳不敢起身,心中有些煩悶。他硬著頭皮擠出笑臉道:“迴八王爺,下官奉太後口諭捉拿趙一凡。得知趙一凡此刻在王爺府中,便來問上一問。下官也是奉命行事,若是有所唐突,還請王爺恕罪。”
程琳打的什麽主意,趙元儼早已心知肚明。依他的地位,程琳若是聰明些,最好的結果,自然是既交了差,又都不得罪。
趙元儼笑道:“程知府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本王又怎能妨礙公事?即如此,本王實言相告,今日一早本王的確見過趙一凡,不過是多日不見閑聊片刻,兩盞茶喝罷,他便告辭而去。如今並不在王府之內。看來,程知府是白跑一趟,要無功而返了。”
兩句好話,讓程琳臉上有了些光彩,他拱手笑道:“王爺開明,下官感激敬佩。下官這便收兵,進宮迴稟太後。下官告辭。”
說罷,程琳磕頭起身,命眾官兵整隊迴府。剛要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衝擊著每一個人的耳膜,隻見一騎禁軍飛奔而來,轉眼已至王府前,為首的一人喊道:“太後娘娘駕到,眾人跪迎。”
“大事不妙!”趙元儼心中暗暗歎道。他明白,這場山雨終究是來了。躲得過還是躲不過,也隻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趙元儼看過去,隻見此信乃是用突厥文所寫,他皺著眉頭,問道:“凡兒,你可識得突厥文?”
趙一凡點點頭,他自幼跟隨恩師一道學習突厥契丹吐蕃等文,早已熟識。
他邊看邊翻譯道:
謹拜大宋荊王元儼呈皇帝陛下禦覽:吾國難深重,夏國狼子野心,欲置死地。懇求大宋增援,先發製人,以助奪迴甘州。吾必臣服大宋,共睦平和。今吾全心備戰,以求宋在夏邊境布兵牽製,吾舉兵攻甘,勢必成功。後事由宋定奪,吾是從犬馬。再跪拜。迴鶻可汗通順謹奉。
信尾,是夜落隔可汗的大印。
趙元儼一聽,果然又是關乎邊事。
他坐下慨歎道:“這個西夏,屢屢多事。當年李繼遷在位時,便屢次進犯,被我大將曹彬降伏。如今李德明雖與遼宋交好,仍不時在邊境燒殺擄掠一番。隻是些小打小鬧也未成氣候。但我聽聞,他的兒子李元昊,此人智勇多謀,且胸懷大誌,恐怕日後為我宋之大患。”
趙一凡點頭讚同,蹙眉道:“如今西夏與迴鶻勢同水火。西夏細作費盡心機想要截住這封信,足以看出他的野心。依王爺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
趙元儼起身背過手,踱了幾步,撚著胡須道:“此次是個機會。隻需在邊境牽製,也未有其他動作。想必遼國也不會借題發揮。若迴鶻真可奪迴甘州,削弱西夏實力,對宋絕對是有利而無一害。”
此番話,令趙一凡心生敬佩。
他讚歎道:“王爺此言甚是。隻是……”他略一遲疑,大膽說了出來,“恐怕太後未必如此看。她存有異心,寧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且心中有事,就是有力也無心過問。”
“我真心憂患處,正在此。”趙元儼長歎一聲,並未怪罪趙一凡大不敬,頭微微上揚,眉頭打成了結,“太後一日不還政,便多一份國家動蕩的危險。朝政大亂,國家飄搖,內憂外患,我大宋朝才不過近百年,怎可經此大難!”
此情此景,讓趙一凡覺得單薄的力量有了誌同道合的夥伴,他決定將秘密說出來,共同商議對策。
“王爺,你可知先帝曾留下……?”
話未說完,隻聽下人隔門大聲迴道:“稟王爺,郡主派人來稱有要事稟報!”
趙元儼一聽,知女兒平日沉穩機敏,此刻通報定然是十萬火急之事。他將信收好,吩咐來人進屋迴事。
門開了,一道強光刺進來,趙一凡一眼看見守在門口的三兒慌慌張張奔進來,撲通跪地,緊張道:“王爺,少主子,大事不好了!”
趙一凡一把將三兒拉起來,冷靜道:“不急。你慢慢說來。”
三兒強作鎮定道:“剛才郡主派下人來報,程琳親自帶了官府的人來,將家裏團團圍住,稱要捉拿少主子。郡主知道大事不妙,派人來通知少主子,此刻千萬不可迴府。”
“程琳可說為何拿人?”趙元儼捋著胡須,擰眉問道。
“迴王爺,來人說,郡主當時便問了,不過程琳隻說到了府衙便知,再無二話。”
趙元儼和趙一凡對視一眼,知道此中必有學問。
程琳乃是開封府知府,位高權重,怎肯輕易無憑無據抓人,定然是有人授意。而這個人,極有可能是太後。
“果然來的夠快!”趙一凡雙眼射出一道兇光,“想必是逍遙門的人大都在外追殺我,太後得到消息,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是在京師重地,若是撕破了臉,對誰都難堪。竟使出此計擒拿於我,若我公開抵抗,便是與官府作對,屆時也好全國通緝。”
“凡兒,你所言極是。太後在位多年,早已深知官場之事。如今,你且在我府中暫避,想她太後,也未必就有那麽大的膽子,敢公開與我為敵!”
趙一凡略一思量,搖頭道:“謝王爺。隻是我一小輩,怎敢跟你添麻煩?想那太後此計不成,定會有別的主意。若是再派人來刺殺,難保王府周全,豈不是我的罪過?”
“凡兒,你嚴重了。你是我的愛婿,我怎肯在此危難之時不出手相救?此事不必再議,老夫自有道理。”
趙元儼的語氣中透著威嚴與堅定,趙一凡雖滿心顧慮,也隻得應下。
他思量片刻,迴頭對三兒道:“三兒,你速速告知眾門徒,如今形勢緊急,以免有場惡戰,所有人埋伏在王府周圍,隨時聽候命令。再,四郎五郎,你讓他們二人速來王府商議。”
“是,少主子。隻是,若是程琳要來王府搜查,該當如何?”三兒膽戰心驚問道。
“你且去!借他程琳十個膽子,也不敢來王府拿人!”趙元儼喝道。
趙一凡將這個老嶽父高估了。他本以為王府會有密道之類,若是真來搜查,也可逃過一時。可是,趙元儼行事曆來光明磊落,兩袖清風。僅有的那間密室,也是藏名家書畫所用,隻能防範小蟊賊。對於高手,沒有絲毫的難度。
午間用罷飯,趙一凡邊等待二簫邊心中盤算著如何應對。至於密詔之事,他改了主意。依太後如此心狠手辣,必然會給王爺惹來禍事,不如暫且瞞著。
突然下人來報:王府被包圍了,知開封府程琳求見。
趙元儼命趙一凡隻管在書房等候,自己昂首闊步信心十足去應對。趙一凡隻得靜觀其變,暗自思量:實在不行,便隻能拚命逃脫。不管如何,決不能落在他們手裏,到那時必死無疑。又心中暗暗罵道二簫為何此刻還不出現。
趙元儼邊快步往王府大門處趕,邊問下人王信在何處,下人迴王信正帶了眾護衛在門口守著。趙元儼聽後,心穩了許多,步子略有舒緩。
王信,官至殿前都知,正是荊王府護衛的最高長官。他奉命率領禁軍一百餘人護衛王府。
北宋的軍政由樞密院和三衙統管。樞密院掌兵籍、虎符,有發兵之權。三衙管諸軍,持握兵之重。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蕃兵等多個兵種。其中,禁軍為中央軍,是重中之重,兵力一半駐紮京師,一半駐紮全國各軍事要地。
三衙分為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是皇帝最親近扈從,分為馬軍諸班直和步軍禦龍等直,番號眾多。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名籍,總管其統製、訓練、輪番扈衛皇帝、戍守、遷補、罰賞等政令。地位在侍衛馬步軍司之上。
王信所率領的禁軍,正是殿前司班直中的一班。而王府一般並不曾由禁軍護衛,隻因真宗護弟心切,下特詔派禁軍進行守衛。
趙元儼步出府,見王信與程琳正對峙著,王信叉開腿手握劍柄站中央,程琳在階下麵有慍色。
二人知王爺出府,王信迴過身行禮過後,橫立在側。程琳領眾官兵忙跪下齊聲敬道:“參見荊王。”
趙元儼並不命起身,捋著胡須淡笑一聲,道:“本王正在睡餉覺,就聽下人稟告,有人圍了我的王府,本王有些糊塗,這又不打仗又不鬧災荒,怎麽會出此異事。出府一看,竟是程知府,本王更是不解。莫非,這天下,不是宋家的天下?本王深宅多年,還請程知府告訴本王個明白。”
一番話說下來,綿裏藏針,令程琳麵色蒼白,大汗直淌。他一連磕頭道:“王爺說笑了。下官也是奉命行事,還請王爺行個方便。”
“哦?那本王倒要細問,你是奉的誰的命?本王,又要與你什麽方便?”趙元儼不緊不慢道,“本王深居簡出十餘年,倒要看看,是犯了哪條大宋律法,要如此興師動眾來我王府拿賊?”
程琳不敢起身,心中有些煩悶。他硬著頭皮擠出笑臉道:“迴八王爺,下官奉太後口諭捉拿趙一凡。得知趙一凡此刻在王爺府中,便來問上一問。下官也是奉命行事,若是有所唐突,還請王爺恕罪。”
程琳打的什麽主意,趙元儼早已心知肚明。依他的地位,程琳若是聰明些,最好的結果,自然是既交了差,又都不得罪。
趙元儼笑道:“程知府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本王又怎能妨礙公事?即如此,本王實言相告,今日一早本王的確見過趙一凡,不過是多日不見閑聊片刻,兩盞茶喝罷,他便告辭而去。如今並不在王府之內。看來,程知府是白跑一趟,要無功而返了。”
兩句好話,讓程琳臉上有了些光彩,他拱手笑道:“王爺開明,下官感激敬佩。下官這便收兵,進宮迴稟太後。下官告辭。”
說罷,程琳磕頭起身,命眾官兵整隊迴府。剛要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衝擊著每一個人的耳膜,隻見一騎禁軍飛奔而來,轉眼已至王府前,為首的一人喊道:“太後娘娘駕到,眾人跪迎。”
“大事不妙!”趙元儼心中暗暗歎道。他明白,這場山雨終究是來了。躲得過還是躲不過,也隻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