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真相大白
穿越宋朝,他們叫我弑君者 作者:山寨版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延召、耶律玄、於曦三人漸漸消失在林子深處,而還未動身的三大家等人則各懷心思。
馬銘作為馬家家主正與韓匡嗣親切交談著,馬三爺則站在一旁旁聽。
如今劉家父子全滅,城中的劉家勢力群龍無首,處於真空狀態。馬銘迫不及待想要接過劉家的全部勢力範圍,自然希望得到韓家的支持。
論地位,馬家、劉家同是漢人四大家,論手腕馬銘覺得自己怎麽也不會比那劉少友差。既然他劉家做得,馬家自然也可以做得。
韓匡嗣則模棱兩可,隻是偶爾點頭,卻並未有其他的迴應。畢竟劉家在城中勢力極大,就猶如一頭死去的大象,別說一家想要獨吞,便是幾家一同分割怕也需要個一年半載。哪是一句兩句便能說清的。
董如海深知其中道理,且他與馬家的一窮二白不同,他自有底氣,該他的那一份定是不會少的,後麵還要再從長計議,此時更應陪在悲痛欲絕的閨女身邊才是。
馮老正蹲在薛老的屍首旁默默整理著。
董芸站在寒風中,望著孫延召離去的方向不住地抽泣。
董如海見閨女傷心欲絕,自然是又急又氣,罵道:“好個狼心狗肺。我董家待他不薄,竟這般薄情寡義。”
一旁的盧穀也在添油加醋:“伯父,我早就覺得那程傑是個陰險狡詐的小人。說不定他與於家三兄妹是一夥,全都演給咱們看的。看他方才衝馮老動手的模樣,簡直是要吃人。”
馮老聞言抬頭瞧了眼,卻並未說話。
他看著老兄弟的屍首,早已是萬念俱灰,那程傑雖說會替薛老報仇,可動動嘴皮子誰都會,最後能不能做成就是另外一迴事。以前的老家主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如言行一致,真能為老薛報仇雪恨,日後他定第一出來為程傑說話。
這時,唯一一個三家的局外人,寧不缺聽他們在說程傑的不是,實不能接受這般詆毀。今天,程傑不止一次救過他的性命,也救過在場眾人的命。
他邁著沉重的步子來到董家眾人麵前,抱拳道:“在下寧不缺,我想你們是誤會程傑了,他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董芸抹了把眼淚,第一個湊到近前,想聽聽程傑到底有什麽苦衷。
盧穀頗為不屑地瞧了眼,如今劉家父子已死,自沒什麽好顧忌的,罵道:“你這劉家的走狗,不要以為今日如何,日後就能饒了你。”
寧不缺搖搖頭:“確實,我所做的死不足惜,但事關程傑,我有肺腑之言,還望董員外一聽。”
董如海不悅道:“還有什麽好說的,你還口口聲聲一口一個程傑,方才他自己都說了,就從來沒有程傑這個人。”
寧不缺也不想與董如海爭論到底有沒有程傑這個人,姓程也好,姓慶也罷,夜梟之中再正常不過,誰還沒幾個臨時用的姓名。
他反問道:“不知董員外可聽過夜梟。”
盧穀插話道:“什麽夜梟,我還喜鵲嘞。”
董如海卻一怔,董家自當鋪、鏢局起家,鏢局接鏢常常一路向南,對各方勢力多有涉獵。宋遼交界之處,由於遼兵常南下打草穀,大宋就暗藏了一支精兵駐紮於清池一帶,這支精兵名為夜梟。
據聞夜梟精通暗殺、潛伏,邊境的遼軍深受其害,可謂是聞風喪膽。
馮老聞言也起身走過來,道:“老夫雖不再走鏢,可這些年聽鏢局裏的徒子徒孫曾提及過夜梟,說這夜梟各個以一敵百,一人便能把遼兵攪得天翻地覆。他們也說多虧了有夜梟,這遼宋邊境才安全許多,不然之前常有遼兵假扮匪盜劫鏢殺人,難走的很。”
寧不缺點頭迴道:“以一敵百,我沒這個本事,但我與程傑皆是出自夜梟!我本就是奉令潛伏在幽州多年,而程傑則因為某些原因流落於此。”
董如海這才恍然大悟,說道:“難怪你會指證劉家。這麽說原來你們都是夜梟的。我之前就想不通為何你會背叛劉家。”
寧不缺露出了苦笑,也不僅僅同是夜梟的緣故,同時他也不想再這麽活下去了。
董如海接著問道:“你既告知我們身份,那日後還要如何潛伏下去?就不怕我們揭發了你的身份?”
“今日一役,我留在幽州還有何意義,我準備今日啟程北上去救程傑,他救過我數次,我無以為報,也唯有舍了這條性命。”
這時董芸又問道:“你方才說我們誤會程傑了,又是什麽意思?”
“你們不知程傑是因何而跟這二人走的。”寧不缺解釋道,“那黑臉的想追查程傑師父的下落,所以才要他跟在身邊當做人質一同去上京。如程傑不願,那黑臉的就要咱們的性命,他不是那黑臉的對手,沒辦法,這才跟他們一同走的。而且,我猜程傑早就知道那於曦的身份,所以才想盡一切辦法把事栽到劉少友的身上,如今劉家父子都死了,我也沒必要幫著劉家隱瞞什麽,而且之前我並未說出真話,那於曉瑤,於驍的死確實跟劉家沒有關係。”
董如海聞言倒吸了口冷氣,當日確實是於曦在時,程傑才講出了“實情”。說起來這幾天裏,事情的來來迴迴早就在心中倒騰了無數遍,確實感覺哪裏有些不對頭,卻又想不明白其中的緣由。經這寧不缺一說,那些結可算解開了。
而董芸更是悔恨萬分,好像失了魂般呆在原地:原是自己想錯了他!?她好想好想再見到程傑,那股衝動就好像是破殼而出的雛鳥,掙脫了束縛。
董芸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突然轉身向林子裏奔去。
她不管程傑走沒走遠,一路疾跑出了林子,可哪裏有他的影子。她從山巔向下俯視,隻有一片肅殺之景,此時突然心生寂寞之感,惆悵之情,心中有話,不吐不快。
她衝著遠處大喊道:“程傑,我等你,我等你迴來!我們可要一起去汴梁!”她的喊聲在這山間不住地迴蕩著。
孫延召聽到了董芸的喊聲,腳步微微停頓,抬起頭來,臉上露出了微笑。
馬銘作為馬家家主正與韓匡嗣親切交談著,馬三爺則站在一旁旁聽。
如今劉家父子全滅,城中的劉家勢力群龍無首,處於真空狀態。馬銘迫不及待想要接過劉家的全部勢力範圍,自然希望得到韓家的支持。
論地位,馬家、劉家同是漢人四大家,論手腕馬銘覺得自己怎麽也不會比那劉少友差。既然他劉家做得,馬家自然也可以做得。
韓匡嗣則模棱兩可,隻是偶爾點頭,卻並未有其他的迴應。畢竟劉家在城中勢力極大,就猶如一頭死去的大象,別說一家想要獨吞,便是幾家一同分割怕也需要個一年半載。哪是一句兩句便能說清的。
董如海深知其中道理,且他與馬家的一窮二白不同,他自有底氣,該他的那一份定是不會少的,後麵還要再從長計議,此時更應陪在悲痛欲絕的閨女身邊才是。
馮老正蹲在薛老的屍首旁默默整理著。
董芸站在寒風中,望著孫延召離去的方向不住地抽泣。
董如海見閨女傷心欲絕,自然是又急又氣,罵道:“好個狼心狗肺。我董家待他不薄,竟這般薄情寡義。”
一旁的盧穀也在添油加醋:“伯父,我早就覺得那程傑是個陰險狡詐的小人。說不定他與於家三兄妹是一夥,全都演給咱們看的。看他方才衝馮老動手的模樣,簡直是要吃人。”
馮老聞言抬頭瞧了眼,卻並未說話。
他看著老兄弟的屍首,早已是萬念俱灰,那程傑雖說會替薛老報仇,可動動嘴皮子誰都會,最後能不能做成就是另外一迴事。以前的老家主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如言行一致,真能為老薛報仇雪恨,日後他定第一出來為程傑說話。
這時,唯一一個三家的局外人,寧不缺聽他們在說程傑的不是,實不能接受這般詆毀。今天,程傑不止一次救過他的性命,也救過在場眾人的命。
他邁著沉重的步子來到董家眾人麵前,抱拳道:“在下寧不缺,我想你們是誤會程傑了,他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董芸抹了把眼淚,第一個湊到近前,想聽聽程傑到底有什麽苦衷。
盧穀頗為不屑地瞧了眼,如今劉家父子已死,自沒什麽好顧忌的,罵道:“你這劉家的走狗,不要以為今日如何,日後就能饒了你。”
寧不缺搖搖頭:“確實,我所做的死不足惜,但事關程傑,我有肺腑之言,還望董員外一聽。”
董如海不悅道:“還有什麽好說的,你還口口聲聲一口一個程傑,方才他自己都說了,就從來沒有程傑這個人。”
寧不缺也不想與董如海爭論到底有沒有程傑這個人,姓程也好,姓慶也罷,夜梟之中再正常不過,誰還沒幾個臨時用的姓名。
他反問道:“不知董員外可聽過夜梟。”
盧穀插話道:“什麽夜梟,我還喜鵲嘞。”
董如海卻一怔,董家自當鋪、鏢局起家,鏢局接鏢常常一路向南,對各方勢力多有涉獵。宋遼交界之處,由於遼兵常南下打草穀,大宋就暗藏了一支精兵駐紮於清池一帶,這支精兵名為夜梟。
據聞夜梟精通暗殺、潛伏,邊境的遼軍深受其害,可謂是聞風喪膽。
馮老聞言也起身走過來,道:“老夫雖不再走鏢,可這些年聽鏢局裏的徒子徒孫曾提及過夜梟,說這夜梟各個以一敵百,一人便能把遼兵攪得天翻地覆。他們也說多虧了有夜梟,這遼宋邊境才安全許多,不然之前常有遼兵假扮匪盜劫鏢殺人,難走的很。”
寧不缺點頭迴道:“以一敵百,我沒這個本事,但我與程傑皆是出自夜梟!我本就是奉令潛伏在幽州多年,而程傑則因為某些原因流落於此。”
董如海這才恍然大悟,說道:“難怪你會指證劉家。這麽說原來你們都是夜梟的。我之前就想不通為何你會背叛劉家。”
寧不缺露出了苦笑,也不僅僅同是夜梟的緣故,同時他也不想再這麽活下去了。
董如海接著問道:“你既告知我們身份,那日後還要如何潛伏下去?就不怕我們揭發了你的身份?”
“今日一役,我留在幽州還有何意義,我準備今日啟程北上去救程傑,他救過我數次,我無以為報,也唯有舍了這條性命。”
這時董芸又問道:“你方才說我們誤會程傑了,又是什麽意思?”
“你們不知程傑是因何而跟這二人走的。”寧不缺解釋道,“那黑臉的想追查程傑師父的下落,所以才要他跟在身邊當做人質一同去上京。如程傑不願,那黑臉的就要咱們的性命,他不是那黑臉的對手,沒辦法,這才跟他們一同走的。而且,我猜程傑早就知道那於曦的身份,所以才想盡一切辦法把事栽到劉少友的身上,如今劉家父子都死了,我也沒必要幫著劉家隱瞞什麽,而且之前我並未說出真話,那於曉瑤,於驍的死確實跟劉家沒有關係。”
董如海聞言倒吸了口冷氣,當日確實是於曦在時,程傑才講出了“實情”。說起來這幾天裏,事情的來來迴迴早就在心中倒騰了無數遍,確實感覺哪裏有些不對頭,卻又想不明白其中的緣由。經這寧不缺一說,那些結可算解開了。
而董芸更是悔恨萬分,好像失了魂般呆在原地:原是自己想錯了他!?她好想好想再見到程傑,那股衝動就好像是破殼而出的雛鳥,掙脫了束縛。
董芸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突然轉身向林子裏奔去。
她不管程傑走沒走遠,一路疾跑出了林子,可哪裏有他的影子。她從山巔向下俯視,隻有一片肅殺之景,此時突然心生寂寞之感,惆悵之情,心中有話,不吐不快。
她衝著遠處大喊道:“程傑,我等你,我等你迴來!我們可要一起去汴梁!”她的喊聲在這山間不住地迴蕩著。
孫延召聽到了董芸的喊聲,腳步微微停頓,抬起頭來,臉上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