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一杯茶
穿越宋朝,他們叫我弑君者 作者:山寨版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如海走在前頭,孫延召與其餘人等則緊跟在身後。
他們先是穿過一座略有些破敗的土地山神廟,又走過兩側滿是矮小樹木的羊腸小道,出了林子才瞧見前方不遠處有一張五邊形的石桌和五個柱形的石凳。
此時,五張石凳上,已有兩人入座,正相互之間攀談,雖不知具體在談些什麽,不過看二人的神情、動作,顯然相談甚歡。
坐在左手邊石凳上的精瘦老者應是劉家的家主,他身後站著七、八個人,除了最後一排的幾名黑衣武士外,最前頭的兩人孫延召也認得,正是劉家少主劉少友和劉家管家也就是潛伏在幽州的夜梟寧不缺。
劉少友遠遠瞧向這邊,目光猶如毒蛇一般陰狠,死死盯著人群中的孫延召看。而一旁的寧不缺也瞧見了孫延召,他的目光瞬間變得閃爍不定,之後更是低下了頭不敢與之對視。
當然,孫延召也看到了劉少友和寧不缺。
劉少友的態度在意料之中。可寧不缺的表現卻讓他感到意外,同時心中暗叫不好,他倆雖同是夜梟,可畢竟隻是有過幾麵之緣罷了,今日之事恐怕並沒想象的那麽簡單。
而坐在劉老爺子另一側的清瘦中年人,能與劉老爺子平起平坐,身份也就唿之欲出了。孫延召本以為那個出來相迎的馬三爺是馬家的話事人,可現在來看,這位中年人才是如今的馬家家主馬銘。看這大叔穿著樸素,皮膚曬的黝黑再加上瘦骨棱棱的身材,哪裏像是個世家的家主,倒像是個山間地頭的莊稼漢。
那馬家家主身後也站著一人,這人黑衣黑褲,頭上帶著鬥笠,臉上圍著烏巾,完全擋住了臉,讓人看不清樣貌,隻露出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
馬三爺一馬當先,衝不遠處喊道:“大侄兒,今兒果真是你韓叔來了。”
馬銘聞言,趕緊起身迎了過來,到了韓匡嗣身前躬身施禮:“見過韓叔叔,小侄有禮了。”
雖是長輩,可如今同是四家之主,韓匡嗣也不敢托大,趕緊上前相扶:“沒必要,快快起身,讓叔看看你。”
四家多少有點淵源,尤其是韓、馬二家,兩家同為四大家的時間最久,上一次評議時兩家更是盟友,關係自然不差。自那次評議後,馬家雖元氣大傷,漸漸沒落,可規矩還是懂的,逢年過節也會遣人來韓府走上一趟,送些土產。
記得韓匡嗣第一次見馬銘時,馬銘還隻是一名十幾歲的少年,滄海桑田,轉眼間,自己老了,當年的少年也已步入中年。
他記得馬銘當時年幼聰慧,會讀詩書,頗有急智,問道:“賢侄如今做些什麽?”
馬銘一怔,馬家祖業,其中白虹閣的幽州閣被百獸打壓的厲害,在自己三叔手上也是半死不活。
當初自己另尋他路,比起光鮮亮麗的其他三家,自己如今的營生可謂是上不得台麵。可心中坦蕩,也沒什麽好隱瞞的:“我們一大家子在北麵的山裏製硝。”
這個迴答實出乎韓匡嗣的意料,下意識微微點頭。
當年馬銘這一房不願接受其他三家的“施舍”,反而一走了之銷聲滅跡,如今再見馬銘,得知其在山裏製硝,心中唏噓不已,暗歎命運的殘酷。
遼宋時期,硝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在軍事上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平時的樸硝多用於處理皮革,使之軟化。而山中的硝石則可以用於助燃,提純之後也是製作火藥的一種材料。馬銘這一房平時就在山中的洞穴中熬硝售賣以供生活。
這種工作,孫延召也曾有過了解,現代自媒體發達,總有一些專業的山洞探險者會進入深洞拍攝素材。而十個視頻中,起碼有七八個洞穴中有著古代熬硝所留下的硝坑。這種人也被他們親切的稱唿為“熬硝佬”。
韓匡嗣岔開話題,把董如海介紹給馬銘認識。
這兩人是初次見麵,相互之間並不熟悉,上前虛假寒暄了一番,各自以禮相待,相敬如賓。
而劉家老少就沒那麽客氣了,對韓匡嗣倒還好,對董如海就沒多少的好臉色可言。隨後四位家主和執法長老馬三爺相繼落座。隨行人等各自站在身後。
評議一事,執法長老為主審,自然落在了主位。
劉老爺子此時說道:“天幹物燥,咱們都一把老骨頭了,爬山磨人的很。來啊,給大夥把茶水斟上。”
還不等眾人反對,他身後的一名黑衣武士趕緊從背後的木箱中取出一套茶具,用早已燒好的熱水燙壺沏茶,另一名黑衣武士則把五個幹淨茶杯分別放在老五位桌前。
劉老爺子笑道:“祖傳的藥茶,冬天隻需改一味藥,就有驅寒祛風之效。”
馬三爺大喜:“早就聽聞劉家藥茶之奇效,我這膀子年輕時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就疼的慌,快給我滿上。”
黑衣武士趕緊提著這一壺茶,從馬三爺到韓匡嗣然後是劉老爺子、馬銘,一圈下來最後到了董如海的身前,佯裝去倒,可卻隻有一兩滴茶水落下。他又連晃了兩下,這才確認茶水沒了。
劉老爺子麵沉似水,喝到:“混賬東西,怎麽一壺茶到了董兄這就沒了?還不快去換上新茶,新水!”
董如海趕緊說道:“茶就不必喝了,咱們盡早開始吧。”
馬三爺迴道:“來都來了,又何必急這一時半刻,藥茶不錯,等我們這幾個老東西先潤潤口。”
馬三爺是執法長老,董如海也不敢輕易得罪,隻好耐心等待。
一會功夫,黑衣武士提著茶壺過來,劉老爺子突然起身,接過了茶壺,徑直走過去,親自給董如海斟上,左側的嘴角抬起,笑道:“董兄,新茶,新水,嚐嚐。”
董如海也隻得出言感謝,低頭皺著眉看著微紅的茶水實有些發愁,也不知該不該喝下去。
劉家的茶壺,劉家的茶杯,劉家的茶。這一圈下來剛好到他這裏沒水了,又換上新茶新水,單獨給他斟上,這一切怎麽像是算計好的。
萬一……萬一這茶裏有毒。換了誰都有些犯嘀咕。
見董如海一直未動,劉少友出言譏諷:“怎麽,我爹親自斟茶倒水,你堂堂一家之主,連杯茶水都不敢喝?還怕我爹給你下毒不成!”
他們先是穿過一座略有些破敗的土地山神廟,又走過兩側滿是矮小樹木的羊腸小道,出了林子才瞧見前方不遠處有一張五邊形的石桌和五個柱形的石凳。
此時,五張石凳上,已有兩人入座,正相互之間攀談,雖不知具體在談些什麽,不過看二人的神情、動作,顯然相談甚歡。
坐在左手邊石凳上的精瘦老者應是劉家的家主,他身後站著七、八個人,除了最後一排的幾名黑衣武士外,最前頭的兩人孫延召也認得,正是劉家少主劉少友和劉家管家也就是潛伏在幽州的夜梟寧不缺。
劉少友遠遠瞧向這邊,目光猶如毒蛇一般陰狠,死死盯著人群中的孫延召看。而一旁的寧不缺也瞧見了孫延召,他的目光瞬間變得閃爍不定,之後更是低下了頭不敢與之對視。
當然,孫延召也看到了劉少友和寧不缺。
劉少友的態度在意料之中。可寧不缺的表現卻讓他感到意外,同時心中暗叫不好,他倆雖同是夜梟,可畢竟隻是有過幾麵之緣罷了,今日之事恐怕並沒想象的那麽簡單。
而坐在劉老爺子另一側的清瘦中年人,能與劉老爺子平起平坐,身份也就唿之欲出了。孫延召本以為那個出來相迎的馬三爺是馬家的話事人,可現在來看,這位中年人才是如今的馬家家主馬銘。看這大叔穿著樸素,皮膚曬的黝黑再加上瘦骨棱棱的身材,哪裏像是個世家的家主,倒像是個山間地頭的莊稼漢。
那馬家家主身後也站著一人,這人黑衣黑褲,頭上帶著鬥笠,臉上圍著烏巾,完全擋住了臉,讓人看不清樣貌,隻露出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
馬三爺一馬當先,衝不遠處喊道:“大侄兒,今兒果真是你韓叔來了。”
馬銘聞言,趕緊起身迎了過來,到了韓匡嗣身前躬身施禮:“見過韓叔叔,小侄有禮了。”
雖是長輩,可如今同是四家之主,韓匡嗣也不敢托大,趕緊上前相扶:“沒必要,快快起身,讓叔看看你。”
四家多少有點淵源,尤其是韓、馬二家,兩家同為四大家的時間最久,上一次評議時兩家更是盟友,關係自然不差。自那次評議後,馬家雖元氣大傷,漸漸沒落,可規矩還是懂的,逢年過節也會遣人來韓府走上一趟,送些土產。
記得韓匡嗣第一次見馬銘時,馬銘還隻是一名十幾歲的少年,滄海桑田,轉眼間,自己老了,當年的少年也已步入中年。
他記得馬銘當時年幼聰慧,會讀詩書,頗有急智,問道:“賢侄如今做些什麽?”
馬銘一怔,馬家祖業,其中白虹閣的幽州閣被百獸打壓的厲害,在自己三叔手上也是半死不活。
當初自己另尋他路,比起光鮮亮麗的其他三家,自己如今的營生可謂是上不得台麵。可心中坦蕩,也沒什麽好隱瞞的:“我們一大家子在北麵的山裏製硝。”
這個迴答實出乎韓匡嗣的意料,下意識微微點頭。
當年馬銘這一房不願接受其他三家的“施舍”,反而一走了之銷聲滅跡,如今再見馬銘,得知其在山裏製硝,心中唏噓不已,暗歎命運的殘酷。
遼宋時期,硝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在軍事上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平時的樸硝多用於處理皮革,使之軟化。而山中的硝石則可以用於助燃,提純之後也是製作火藥的一種材料。馬銘這一房平時就在山中的洞穴中熬硝售賣以供生活。
這種工作,孫延召也曾有過了解,現代自媒體發達,總有一些專業的山洞探險者會進入深洞拍攝素材。而十個視頻中,起碼有七八個洞穴中有著古代熬硝所留下的硝坑。這種人也被他們親切的稱唿為“熬硝佬”。
韓匡嗣岔開話題,把董如海介紹給馬銘認識。
這兩人是初次見麵,相互之間並不熟悉,上前虛假寒暄了一番,各自以禮相待,相敬如賓。
而劉家老少就沒那麽客氣了,對韓匡嗣倒還好,對董如海就沒多少的好臉色可言。隨後四位家主和執法長老馬三爺相繼落座。隨行人等各自站在身後。
評議一事,執法長老為主審,自然落在了主位。
劉老爺子此時說道:“天幹物燥,咱們都一把老骨頭了,爬山磨人的很。來啊,給大夥把茶水斟上。”
還不等眾人反對,他身後的一名黑衣武士趕緊從背後的木箱中取出一套茶具,用早已燒好的熱水燙壺沏茶,另一名黑衣武士則把五個幹淨茶杯分別放在老五位桌前。
劉老爺子笑道:“祖傳的藥茶,冬天隻需改一味藥,就有驅寒祛風之效。”
馬三爺大喜:“早就聽聞劉家藥茶之奇效,我這膀子年輕時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就疼的慌,快給我滿上。”
黑衣武士趕緊提著這一壺茶,從馬三爺到韓匡嗣然後是劉老爺子、馬銘,一圈下來最後到了董如海的身前,佯裝去倒,可卻隻有一兩滴茶水落下。他又連晃了兩下,這才確認茶水沒了。
劉老爺子麵沉似水,喝到:“混賬東西,怎麽一壺茶到了董兄這就沒了?還不快去換上新茶,新水!”
董如海趕緊說道:“茶就不必喝了,咱們盡早開始吧。”
馬三爺迴道:“來都來了,又何必急這一時半刻,藥茶不錯,等我們這幾個老東西先潤潤口。”
馬三爺是執法長老,董如海也不敢輕易得罪,隻好耐心等待。
一會功夫,黑衣武士提著茶壺過來,劉老爺子突然起身,接過了茶壺,徑直走過去,親自給董如海斟上,左側的嘴角抬起,笑道:“董兄,新茶,新水,嚐嚐。”
董如海也隻得出言感謝,低頭皺著眉看著微紅的茶水實有些發愁,也不知該不該喝下去。
劉家的茶壺,劉家的茶杯,劉家的茶。這一圈下來剛好到他這裏沒水了,又換上新茶新水,單獨給他斟上,這一切怎麽像是算計好的。
萬一……萬一這茶裏有毒。換了誰都有些犯嘀咕。
見董如海一直未動,劉少友出言譏諷:“怎麽,我爹親自斟茶倒水,你堂堂一家之主,連杯茶水都不敢喝?還怕我爹給你下毒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