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朝堂之爭
大唐:我能搞錢,多娶公主合理吧 作者:九品戒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臣有一問!”
所有人皆是循聲望去。
朝臣中,一人走出。
這人名叫徐興遠,是邊關的守將之一。
半月前,徐興遠因為家中老母身體有恙,所以才迴的長安城。
按說,此時的徐興遠是不需要來上早朝的,但昨天李世民把徐興遠叫進了宮中,一番安排後,徐興遠今天才上的早朝。
“說!”李世民的目光掃過身前的一眾官員。
徐興遠衝著周仁甫拱了拱手道,“敢問周老,如何保證遠嫁長樂公主後,東突厥就不會侵犯我大唐邊境?”
“即便今年因為遠嫁長樂公主,東突厥不犯我大唐邊關,可周老如何保證,來年東突厥不會繼續求親,不會繼續來犯我邊關?”
徐興遠的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是李世民想問的問題。
“問的好!”周仁甫嘴角閃過一絲不屑,看了徐興遠一眼說道,“兵戈之道,非是禦敵之大道!長樂公主遠嫁隻是其一,其二,長樂公主還要擔負起教化蠻夷之責。。。”
周仁甫站在大殿之上,開啟了長篇闊論。
什麽東突厥皆為蠻夷之輩,隻知道燒殺搶掠。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邊關之患,還是要從教化入手。
要讓東突厥之人,懂得什麽叫禮義廉恥,什麽叫忠義禮智信等等。
朝臣中,有皺眉深思的,有點頭讚同的,也有滿臉鄙夷不屑的。
李世民更是臉上隱有怒容。
周仁甫的話,乍聽之下有些道理,可你細細品味,平息大唐與東突厥之戰的是長樂公主,教化東突厥之人,還是長樂公主。
也就是說,日後若大唐與東突厥再起爭執,責任也要由長樂公主來承擔,畢竟,教化不利,那也是長樂公主的鍋啊!
“陛下,周老此番言論,臣不敢苟同!”
李靖邁步走出了人群。
“陛下,臣雖是一介武將,卻也讀過些史書典籍!”
“曆朝曆代,和親者不知凡幾,可又有哪一朝哪一代,是靠和親來驅逐外敵的?”
“如周老所言之策,漢朝之時便已有人用過,可時至今日,朝代更替,可見成效?”
徐興遠讚同道,“李大人所言極是,若邊關之寧,靠遠嫁公主便可保,那臣請求辭官!”
“陛下,臣之所以從邊關迴長安,皆因家中老母身體有恙,按照周老的說法,既遠嫁公主可保邊境和平,臣留守邊關也是無用之功。。。家中老母已上了年歲,臣多年駐守邊關,不曾在家侍奉老母,臣請辭,想迴家中,在老母膝前盡孝。”
徐興遠跪拜在李世民身前,“請陛下恩準!”
“陛下。”李績上前施禮,“陛下,按周老所言,遠嫁公主後,邊關之患無憂矣,依臣看,不僅徐將軍,所有駐守邊關的將士,皆可撤迴。”
“如此,節省下的軍餉,可用於建造大唐,梳理災患,豈不是更好?”
“若陛下還不安心邊關之事,可請周老攜儒家門生前往邊關,邊關有周老這樣的儒學大家坐鎮,陛下當可安心,而周老,也可進一步完善教化蠻夷之大計!”
“你們。。。”小老頭兒臉色漲紅,哪還有剛剛侃侃而談的氣度。
徐興遠,李靖,李績,三人的話,就像一塊兒巨石,狠狠的壓在了周仁甫的心口。
他想反駁,可根本找不到反駁的話語。
剛才話說的太大太滿了,又是禦敵大道,又是教化蠻夷,現在邊關守衛要撤迴,難道他還真帶著儒家門生去駐守邊關?
那特麽也得能守得住才行啊!
“哈哈哈!”
“哈哈哈!”
一大部分武將都跟著哄笑了起來。
靠遠嫁公主能換來和平?
這前提那也得是邊關有重軍把守啊!
沒了駐守邊關的軍卒,邊關之地不過是他人口中的魚肉啊!
讓周仁甫帶著儒家門生去邊關,那跟去送死有個屁的區別,沒有駐守的兵卒,儒家去多少門生,又能怎樣?
憑他們一張嘴,東突厥的人就不打你了?不欺淩邊關百姓?不搶奪邊關錢糧?那可能嗎?
“徐興遠!”李世民目光冰冷,銳利如刀,環視著所有朝臣,最後才落在徐興遠的身上,“你此時請辭,是想脅迫朕?”
徐興遠趕忙匍匐在地,“臣不敢!”
周圍所有的人都不出聲了,原本哄笑的人也都閉了嘴。
所有看到李世民目光的人,都不禁打了個寒戰。
就連周仁甫那個小老頭,目光與李世民稍作對視後,都驚懼的下意識挪開。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馬上皇帝,登基之前,那也是久經沙場的戰將,死在李世民手裏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這幾年,李世民每日忙於朝政,這些人都快忘了李世民是如何登上的帝位。
別說他們這些所謂的朝臣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連自己的親兄弟都給殺了,還會在乎他們這些朝臣?
別看李世民平日一臉的溫讓平和,可真要殺人的時候,李世民那是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的人啊!
李世民冷眼掃視眾人,“你們隻知道遠嫁公主來求一時之和。。。而你們隻知道以兵戈求解!”
“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有良策,朕要你們有何用!?”
李世民這一發怒,滿朝文武全都跪倒在地。
“臣等無能,求陛下恕罪!”
李世民一甩袍袖,轉身朝著龍椅走去。
“國庫是個什麽情況,你們心裏都清楚,即便沒有水患之災,想與東突厥一戰依舊吃力!”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冷眼看著匍匐在地的群臣。
“東突厥求親之事,今日必須有個決斷,何時有了良策,何時下朝!”
作為臣子,理當為帝王分憂。
而且,李世民這態度,明顯是兩個辦法都不認可,不願遠嫁長樂公主,又不願意與東突厥開戰,這還上哪去想辦法啊?
朝臣們一個個相互觀望,用目光詢問著彼此有沒有什麽好辦法。
就連棺材還停在殿外的周仁甫,此刻也跪在了地上,在也沒了剛才的氣度,更是不敢再說遠嫁公主,教化蠻夷之策。
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三人的目光都瞟向了房玄齡。
兒子出的主意,自然是要老子來說,旁人說了,豈不是搶了人家的功勞?
太極殿一時間靜的嚇人!
房玄齡倒是沒急,整整等了有半柱香的時間,才緩緩的直起了身。
“陛下,臣有一策。。。”
李世民擺了擺手,“說!”
房玄齡說道,“陛下,東突厥熟知我大唐規製,所以才有了求親嫡長公主之舉,目的無非是想通過我大唐的規製,拿到更多的好處!”
“既如此,我們何不與其開門見山?”
長孫無忌追問,“房大人,此事如何開門見山?”
所有人皆是循聲望去。
朝臣中,一人走出。
這人名叫徐興遠,是邊關的守將之一。
半月前,徐興遠因為家中老母身體有恙,所以才迴的長安城。
按說,此時的徐興遠是不需要來上早朝的,但昨天李世民把徐興遠叫進了宮中,一番安排後,徐興遠今天才上的早朝。
“說!”李世民的目光掃過身前的一眾官員。
徐興遠衝著周仁甫拱了拱手道,“敢問周老,如何保證遠嫁長樂公主後,東突厥就不會侵犯我大唐邊境?”
“即便今年因為遠嫁長樂公主,東突厥不犯我大唐邊關,可周老如何保證,來年東突厥不會繼續求親,不會繼續來犯我邊關?”
徐興遠的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是李世民想問的問題。
“問的好!”周仁甫嘴角閃過一絲不屑,看了徐興遠一眼說道,“兵戈之道,非是禦敵之大道!長樂公主遠嫁隻是其一,其二,長樂公主還要擔負起教化蠻夷之責。。。”
周仁甫站在大殿之上,開啟了長篇闊論。
什麽東突厥皆為蠻夷之輩,隻知道燒殺搶掠。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邊關之患,還是要從教化入手。
要讓東突厥之人,懂得什麽叫禮義廉恥,什麽叫忠義禮智信等等。
朝臣中,有皺眉深思的,有點頭讚同的,也有滿臉鄙夷不屑的。
李世民更是臉上隱有怒容。
周仁甫的話,乍聽之下有些道理,可你細細品味,平息大唐與東突厥之戰的是長樂公主,教化東突厥之人,還是長樂公主。
也就是說,日後若大唐與東突厥再起爭執,責任也要由長樂公主來承擔,畢竟,教化不利,那也是長樂公主的鍋啊!
“陛下,周老此番言論,臣不敢苟同!”
李靖邁步走出了人群。
“陛下,臣雖是一介武將,卻也讀過些史書典籍!”
“曆朝曆代,和親者不知凡幾,可又有哪一朝哪一代,是靠和親來驅逐外敵的?”
“如周老所言之策,漢朝之時便已有人用過,可時至今日,朝代更替,可見成效?”
徐興遠讚同道,“李大人所言極是,若邊關之寧,靠遠嫁公主便可保,那臣請求辭官!”
“陛下,臣之所以從邊關迴長安,皆因家中老母身體有恙,按照周老的說法,既遠嫁公主可保邊境和平,臣留守邊關也是無用之功。。。家中老母已上了年歲,臣多年駐守邊關,不曾在家侍奉老母,臣請辭,想迴家中,在老母膝前盡孝。”
徐興遠跪拜在李世民身前,“請陛下恩準!”
“陛下。”李績上前施禮,“陛下,按周老所言,遠嫁公主後,邊關之患無憂矣,依臣看,不僅徐將軍,所有駐守邊關的將士,皆可撤迴。”
“如此,節省下的軍餉,可用於建造大唐,梳理災患,豈不是更好?”
“若陛下還不安心邊關之事,可請周老攜儒家門生前往邊關,邊關有周老這樣的儒學大家坐鎮,陛下當可安心,而周老,也可進一步完善教化蠻夷之大計!”
“你們。。。”小老頭兒臉色漲紅,哪還有剛剛侃侃而談的氣度。
徐興遠,李靖,李績,三人的話,就像一塊兒巨石,狠狠的壓在了周仁甫的心口。
他想反駁,可根本找不到反駁的話語。
剛才話說的太大太滿了,又是禦敵大道,又是教化蠻夷,現在邊關守衛要撤迴,難道他還真帶著儒家門生去駐守邊關?
那特麽也得能守得住才行啊!
“哈哈哈!”
“哈哈哈!”
一大部分武將都跟著哄笑了起來。
靠遠嫁公主能換來和平?
這前提那也得是邊關有重軍把守啊!
沒了駐守邊關的軍卒,邊關之地不過是他人口中的魚肉啊!
讓周仁甫帶著儒家門生去邊關,那跟去送死有個屁的區別,沒有駐守的兵卒,儒家去多少門生,又能怎樣?
憑他們一張嘴,東突厥的人就不打你了?不欺淩邊關百姓?不搶奪邊關錢糧?那可能嗎?
“徐興遠!”李世民目光冰冷,銳利如刀,環視著所有朝臣,最後才落在徐興遠的身上,“你此時請辭,是想脅迫朕?”
徐興遠趕忙匍匐在地,“臣不敢!”
周圍所有的人都不出聲了,原本哄笑的人也都閉了嘴。
所有看到李世民目光的人,都不禁打了個寒戰。
就連周仁甫那個小老頭,目光與李世民稍作對視後,都驚懼的下意識挪開。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馬上皇帝,登基之前,那也是久經沙場的戰將,死在李世民手裏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這幾年,李世民每日忙於朝政,這些人都快忘了李世民是如何登上的帝位。
別說他們這些所謂的朝臣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連自己的親兄弟都給殺了,還會在乎他們這些朝臣?
別看李世民平日一臉的溫讓平和,可真要殺人的時候,李世民那是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的人啊!
李世民冷眼掃視眾人,“你們隻知道遠嫁公主來求一時之和。。。而你們隻知道以兵戈求解!”
“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有良策,朕要你們有何用!?”
李世民這一發怒,滿朝文武全都跪倒在地。
“臣等無能,求陛下恕罪!”
李世民一甩袍袖,轉身朝著龍椅走去。
“國庫是個什麽情況,你們心裏都清楚,即便沒有水患之災,想與東突厥一戰依舊吃力!”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冷眼看著匍匐在地的群臣。
“東突厥求親之事,今日必須有個決斷,何時有了良策,何時下朝!”
作為臣子,理當為帝王分憂。
而且,李世民這態度,明顯是兩個辦法都不認可,不願遠嫁長樂公主,又不願意與東突厥開戰,這還上哪去想辦法啊?
朝臣們一個個相互觀望,用目光詢問著彼此有沒有什麽好辦法。
就連棺材還停在殿外的周仁甫,此刻也跪在了地上,在也沒了剛才的氣度,更是不敢再說遠嫁公主,教化蠻夷之策。
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三人的目光都瞟向了房玄齡。
兒子出的主意,自然是要老子來說,旁人說了,豈不是搶了人家的功勞?
太極殿一時間靜的嚇人!
房玄齡倒是沒急,整整等了有半柱香的時間,才緩緩的直起了身。
“陛下,臣有一策。。。”
李世民擺了擺手,“說!”
房玄齡說道,“陛下,東突厥熟知我大唐規製,所以才有了求親嫡長公主之舉,目的無非是想通過我大唐的規製,拿到更多的好處!”
“既如此,我們何不與其開門見山?”
長孫無忌追問,“房大人,此事如何開門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