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以為自己已經作出讓步了,況且小麥二十稅一,水稻十五稅一,在曆朝曆代中並不算高,現在朝廷四處缺錢,不增加稅率,還能有什麽辦法?


    然而他想錯了,錢龍錫不依不饒說道:\"皇上,提高稅率關係到千家萬戶,還需慎重考慮。\"


    朱由檢怒從心頭起,斥道:\"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一個禮部尚書,管戶部的事幹什麽?刑部尚書,這是出位擅言,依《大明律》該當何罪?\"


    前刑部尚書蘇茂相袒護閹黨被廷杖而死後,朱由檢任命東林黨的文震孟為刑部尚書。


    文震孟拱手說道:\"皇上,錢龍錫作為部院大臣,建言國事,皇上認為他說得對,就采納,認為他說得不對,便不采納,不宜論罪。\"


    文震孟是文天祥的後代,學問好,人品正,在朝野中很有聲望,還是帝師,朱由檢不軟不硬吃了一個釘子,卻又沒法發作。


    朱由檢又轉向畢自肅,\"你是戶部尚書,你說,該不該提高稅率?\"


    畢自嚴很幹脆地說道:\"該!\"


    朱由檢問道:\"為什麽?\"


    畢自嚴道:\"哪有什麽為什麽?譬如一母生九子,到了年老時需要兒子們贍養,這九個兒子該不該出錢?


    說好了每人每年出一兩銀子。後來老母摔折了腿,需要每人每年多出二錢銀子,這九個兒子該不該出?但是有的兒子窮,有的兒子富,還有的沒飯吃,有的兒子病得快死了。


    這個時候,這份錢怎麽出?是不是富兒子出大頭,窮兒子出小頭,沒飯吃的兒子出不起錢出份力,快死的兒子安心等死?


    皇上提出的方案天經地義,北方大旱,饑民遍地,少納一點稅,南方比較富裕多納一點稅。


    北方雖然納稅少,但是打蒙古打女真出力多啊。


    南方雖然納稅多,但是不用上戰場打仗啊。


    千萬別以為稅率越低越好。朝廷為什麽要收稅,因為河流要疏通,城池要加固。


    都不肯多交稅,朝廷拿什麽養兵?用西北風嗎?


    皇上定二十稅一,十五稅一,不是定得太高了,而是定得太低了。依我看,應該定十稅一。\"


    天啟元年,後金打下遼陽,關內告急,朝廷令畢自嚴擔任天津巡撫,整備海防。


    畢自嚴用戚繼光遺法,設置水軍,修造戰船,沿海設置炮,主持水軍練習陸戰,使天津武備大大增強,成為遼東前線可靠後方,北京堅固屏障。


    不久天津督餉侍郎空缺,朝廷任畢自嚴為戶部左侍郎,後改任戶部尚書。


    他為人清正廉潔,識大體顧大局,不避權貴。魏忠賢提出賣掉南太仆寺牧馬草場,以助宮內三大殿修飾工程。


    如果草場賣掉,南太仆寺養馬將被迫停止,直接影響軍馬供應。畢自嚴堅決不同意。魏忠賢借朱由校之口,將畢自嚴痛罵一頓,草場照賣不誤。畢自嚴憤而辭職。


    國家還是有忠臣的,畢自嚴一席話,說到朱由檢心坎上了,他對著錢龍錫怒目而視,大聲說道:


    \"畢自嚴的話,你聽見了嗎?天天把效忠君父效忠君父掛在嘴上,原來都是欺世盜名的表麵文章。\"


    錢龍錫蒼白地辯白,\"皇上明鑒,臣沒有挾帶私心。\"


    朱由檢輕蔑地一笑,\"夠了。別在朕這兒演戲了。朝廷危機四伏,沒錢賑災,沒錢剿寇,沒錢平虜,你卻反對朝廷加稅。從頭到尾,朕看到的都是你的小算盤,沒有看到你的一丁點忠心。著革去錢龍錫禮部尚書之職!退朝!\"


    說完,拂袖而去。


    畢自肅這套說辭極厲害,你東林黨不是慣會唱高調嗎?我就拿孝來說事。


    禮部尚書是什麽人?是道德模範。你錢龍錫如果連孝養老母都做不到,有何麵目坐在禮部尚書的高位上?


    錢龍錫麵紅耳赤,灰溜溜地逃出了文華殿。


    明代的財政前期以米、布等實物為主,中期以後,以白銀為主。戶部、工部、光祿寺、太仆寺掌管政府開支。


    礦稅和漕糧改折的金花銀,解送內承運庫,除一小部分作為武臣的俸祿,絕大部分供禦用,或了皇帝的私財,一般稱為內帑。


    朱翊鈞揮金如土,每年一百二十萬兩金花銀根本不夠用,萬曆三大征外加修建三大殿,國家財政耗盡。


    原先各省府州縣還有自己的小金庫,後來萬曆幾次下令,將外庫的藏銀輸解戶部。


    財政枯竭,於是掠之於民。


    萬曆末年,遼東年年用兵,加征遼餉690萬兩。


    在征收賦稅的同時,又有所謂的帶征和預征,帶征就是催繳前幾年的,預征就是提前征收後幾年的。


    地方官員還巧立名目,私行加派。


    所有這些都落到貧苦農民頭上了。


    按理說,農民失去了土地就不應該承擔田稅,但事實剛好相反。


    豪紳地主不僅享有額定的優免權利,而且勾結地方官員和胥吏,通過詭寄、飛灑、影射等方式逃避稅糧。


    越有地越有錢的越不用交稅,越沒地越沒錢的交得越多。


    無窮無盡的橫征暴斂,迫使農民大批逃亡。


    地方官吏為了完成稅收,采取一戶逃九戶賠,九戶逃一戶賠,往往整村整村農民一起逃亡。


    正是由於朝廷、撫按、司道、州郡、縣令等的倒行逆施,造成了幾乎所有農民失去土地,除了揭竿而起,同這個吃人的社會拚死一戰之外,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機會。


    萬曆十六年,劉汝國自稱\"濟貧王\"、\"替天大元帥\",在南直隸起義,數萬饑民響應。


    萬曆二十七年,白蓮教徒趙古元在徐州超義,自稱\"古元真佛\"。


    萬曆三十四年,無為教徒劉天緒自稱\"龍華帝主\"在南京起義。


    天啟二年,白蓮教徒徐鴻儒在山東起義,這一次起義規模超級宏大。


    從萬曆中期到天啟末期,整個明朝上空陰雲密布,預示著狂風暴雨即將來臨。


    外患易除,內亂難除。


    山賊易除,衣冠之賊難除。


    豪紳地主的背後,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員。不對豪紳地主下手,不對官紳下手,注定是死路一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朕本天驕,中興大明過分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山聽雨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山聽雨客並收藏崇禎:朕本天驕,中興大明過分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