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許昌將軍府內,低氣壓嚴重,陳慎本來說,北宋亡國之醜,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眾人都認為多少有點誇張了。
當年秦亡的亂象曆曆在目,漢,漢亡基本在座的各位,也能算是親眼目睹,都見過兩次王朝破滅了,還能醜陋到哪裏去?
隻能說靖康之恥,擊穿了場內眾多人的底線。
隻有在場的穿越者,稍微還有點抗性,其餘人等不管文武,都滿臉寫著難以置信。
張飛怒發衝冠:“沐道,後世可有辦法送俺老張去這靖康年間?我不要多,帶著一萬人馬,我倒要和這金人,好好掰扯掰扯。”
其他武將雖然沒說話,但無論是趙雲,還是張遼徐晃等人,那一臉躍躍欲試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
陳慎和鄭橋笑而不語,這才哪到哪呢,還是先看光幕吧。
嶽飛三度從戎,第一次在宗澤手下後,初露崢嶸。
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的戰役裏,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之後隨軍轉戰曹州,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追奔數十裏。嶽飛因功遷武翼郎。
然而此時靖康事件發生,趙構一邊讓其他人勤王,自己則是跑到南京應天府(商丘)登基,然後就是,繼續跑路。南下,南下,還是南下。
隨著皇帝來到此地的嶽飛終於忍無可忍,他滿腦子都是抗金,皇帝卻在這邊看起歌舞來,並絲毫沒有往迴走的意思。
嶽飛不顧人微言輕上書中樞,結果換來的是。
“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這事兒用咱們現代人的口吻來說,嶽飛說的是:趙構,我入你先人,差不多得了,你還跑個der,趕緊過來抗金。
趙構:你什麽級別的比崽子,說的什麽狗屁話,朕聽不懂,一擼到底,貶為平民。
嶽飛的抗金決心,並未因為皇帝的表態而動搖,他不顧自己的老母妻子還在老家,直接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北京大名府。
在張所的手下,總算是再次得到啟用,不過很快又和王彥產生不合。
在這邊就第一次突出了一個問題,有人認為是嶽飛的誌士同仁太少了,也有人認為他的政治頭腦有點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他的思想和理念,和宋朝的這群蟲蠹一般的上層,實在是走不到一起,而這個問題,往往是致命的。
這時候趙構在幹嘛呢?還是在逃跑的路上,不得不說,這貨是得到了車神的真血脈傳承,就跑路這一點,絕對能入選曆史前五。
當年九月,跑到了越州(現紹興),十一月聽聞前線敗報之後,迅速撤離到明州(今寧波)。
十二月臨安(杭州)陷落後,趙構果斷乘船出海,去往昌國縣(舟山)。
好在金軍馬背上強的不行,當世版本t0,但在水上就嗬嗬噠了,麵對大海束手無策,搜山檢海至此,最終無功而返。
值得一說的是,在一路逃亡的途中,趙構依舊沒有轉換過,要給金人當狗的想法。
前後送三批使者過去求和,各種諂媚言語和條件,就差和石敬瑭一般,直接叫金人爸爸。
這種事擱在個普通人身上,說不定都要衝冠一怒老子和你們拚了,隻能說趙構這貨,自從雞兒壞了之後,作為男人的骨氣也都沒了。
金人因為對活捉第三個宋朝皇帝執迷不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過度深入,而過渡深入的結果就是,短時間內無法全部撤出且兵力分散。
來年五月宋金會戰於健康,韓世忠開船封鎖水路,嶽飛依靠牛首山,率領騎兵大破金軍,收複建康。
自此,南宋對金,為數不多的勝利中,重要的第一勝來了,嶽飛開掛般的戰績人生,也自此開始起航。
此事廳內,所有人都不想說話了,武將們都在看垃圾皇帝樂子,文官們隻能內心搖頭不已並保持沉默。
昏君三連,真的是沒有說錯的,沒有最昏的,隻有更昏的。
和趙宋家的這幾個皇帝比起來,什麽漢靈帝,什麽東漢幼兒園,那能算個什麽事??簡直好到天上去了有木有。
陳慎忽然想到什麽,笑道:“我提個後世很好奇,但有點不尊重人的話題。軍師,令君,你們兩個都是把忠於漢室給銘刻到骨子裏的。”
“那麽我問問,若是漢室出了此類皇帝,而你們手中,又有當年霍光的權利,你們是廢,還是不廢?”
“廢!”
兩人異口同聲,毫不猶豫。
諸葛亮甚至看著劉備,一臉認真的開口道:“主公,我們迴頭得想個法子,若是後代真的出了如此昏君,到那個時候,必須得有個大臣或者數個大臣聯合起來,手裏能有那個權利。”
“但具體怎麽做,還需要好好參謀,此事我希望令君,公達,子敬,孝直,長文及其他諸位,到時候能勠力同心,助我一臂之力。”
數人皆是拱手:“願效死命。”
光幕加速了一段時間,轉眼來到紹興四年,因為金人鐵了心要抓趙構,趙構又不願意去五國城和老爹哥哥作伴,那怎麽辦呢,隻能指望武將了。
可以說這段時間裏,是整個南宋一百多年時間,武將最能挺直腰杆說話的時期之一。
嶽飛在四五年的時間裏,拉起了屬於他的嶽家軍,自此這支軍隊和他們的主帥,那傳奇般的戰績,開始了。
然而君臣相得的表麵情誼,並沒有持續多少時間,隨著嶽飛三次北伐都取得戰果,金人也開始動腦筋了。
打仗打不過的時候,主和派就開始占上風,無論宋人還是金人,都無半點區別。
金國主和派有話語權後,極力找到南宋當時的主和派,開始斡旋。
南宋士大夫們一看,哦豁,這個我們懂,以文馭武,那可是咱們的光榮傳統。
沒多久天眷和議完成,南宋對金稱臣,金歸還河南陝西等地,再送還一部分當年靖康擄走的,已經嗝屁的人的棺槨。
當年秦亡的亂象曆曆在目,漢,漢亡基本在座的各位,也能算是親眼目睹,都見過兩次王朝破滅了,還能醜陋到哪裏去?
隻能說靖康之恥,擊穿了場內眾多人的底線。
隻有在場的穿越者,稍微還有點抗性,其餘人等不管文武,都滿臉寫著難以置信。
張飛怒發衝冠:“沐道,後世可有辦法送俺老張去這靖康年間?我不要多,帶著一萬人馬,我倒要和這金人,好好掰扯掰扯。”
其他武將雖然沒說話,但無論是趙雲,還是張遼徐晃等人,那一臉躍躍欲試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
陳慎和鄭橋笑而不語,這才哪到哪呢,還是先看光幕吧。
嶽飛三度從戎,第一次在宗澤手下後,初露崢嶸。
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的戰役裏,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之後隨軍轉戰曹州,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追奔數十裏。嶽飛因功遷武翼郎。
然而此時靖康事件發生,趙構一邊讓其他人勤王,自己則是跑到南京應天府(商丘)登基,然後就是,繼續跑路。南下,南下,還是南下。
隨著皇帝來到此地的嶽飛終於忍無可忍,他滿腦子都是抗金,皇帝卻在這邊看起歌舞來,並絲毫沒有往迴走的意思。
嶽飛不顧人微言輕上書中樞,結果換來的是。
“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這事兒用咱們現代人的口吻來說,嶽飛說的是:趙構,我入你先人,差不多得了,你還跑個der,趕緊過來抗金。
趙構:你什麽級別的比崽子,說的什麽狗屁話,朕聽不懂,一擼到底,貶為平民。
嶽飛的抗金決心,並未因為皇帝的表態而動搖,他不顧自己的老母妻子還在老家,直接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北京大名府。
在張所的手下,總算是再次得到啟用,不過很快又和王彥產生不合。
在這邊就第一次突出了一個問題,有人認為是嶽飛的誌士同仁太少了,也有人認為他的政治頭腦有點不夠。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他的思想和理念,和宋朝的這群蟲蠹一般的上層,實在是走不到一起,而這個問題,往往是致命的。
這時候趙構在幹嘛呢?還是在逃跑的路上,不得不說,這貨是得到了車神的真血脈傳承,就跑路這一點,絕對能入選曆史前五。
當年九月,跑到了越州(現紹興),十一月聽聞前線敗報之後,迅速撤離到明州(今寧波)。
十二月臨安(杭州)陷落後,趙構果斷乘船出海,去往昌國縣(舟山)。
好在金軍馬背上強的不行,當世版本t0,但在水上就嗬嗬噠了,麵對大海束手無策,搜山檢海至此,最終無功而返。
值得一說的是,在一路逃亡的途中,趙構依舊沒有轉換過,要給金人當狗的想法。
前後送三批使者過去求和,各種諂媚言語和條件,就差和石敬瑭一般,直接叫金人爸爸。
這種事擱在個普通人身上,說不定都要衝冠一怒老子和你們拚了,隻能說趙構這貨,自從雞兒壞了之後,作為男人的骨氣也都沒了。
金人因為對活捉第三個宋朝皇帝執迷不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過度深入,而過渡深入的結果就是,短時間內無法全部撤出且兵力分散。
來年五月宋金會戰於健康,韓世忠開船封鎖水路,嶽飛依靠牛首山,率領騎兵大破金軍,收複建康。
自此,南宋對金,為數不多的勝利中,重要的第一勝來了,嶽飛開掛般的戰績人生,也自此開始起航。
此事廳內,所有人都不想說話了,武將們都在看垃圾皇帝樂子,文官們隻能內心搖頭不已並保持沉默。
昏君三連,真的是沒有說錯的,沒有最昏的,隻有更昏的。
和趙宋家的這幾個皇帝比起來,什麽漢靈帝,什麽東漢幼兒園,那能算個什麽事??簡直好到天上去了有木有。
陳慎忽然想到什麽,笑道:“我提個後世很好奇,但有點不尊重人的話題。軍師,令君,你們兩個都是把忠於漢室給銘刻到骨子裏的。”
“那麽我問問,若是漢室出了此類皇帝,而你們手中,又有當年霍光的權利,你們是廢,還是不廢?”
“廢!”
兩人異口同聲,毫不猶豫。
諸葛亮甚至看著劉備,一臉認真的開口道:“主公,我們迴頭得想個法子,若是後代真的出了如此昏君,到那個時候,必須得有個大臣或者數個大臣聯合起來,手裏能有那個權利。”
“但具體怎麽做,還需要好好參謀,此事我希望令君,公達,子敬,孝直,長文及其他諸位,到時候能勠力同心,助我一臂之力。”
數人皆是拱手:“願效死命。”
光幕加速了一段時間,轉眼來到紹興四年,因為金人鐵了心要抓趙構,趙構又不願意去五國城和老爹哥哥作伴,那怎麽辦呢,隻能指望武將了。
可以說這段時間裏,是整個南宋一百多年時間,武將最能挺直腰杆說話的時期之一。
嶽飛在四五年的時間裏,拉起了屬於他的嶽家軍,自此這支軍隊和他們的主帥,那傳奇般的戰績,開始了。
然而君臣相得的表麵情誼,並沒有持續多少時間,隨著嶽飛三次北伐都取得戰果,金人也開始動腦筋了。
打仗打不過的時候,主和派就開始占上風,無論宋人還是金人,都無半點區別。
金國主和派有話語權後,極力找到南宋當時的主和派,開始斡旋。
南宋士大夫們一看,哦豁,這個我們懂,以文馭武,那可是咱們的光榮傳統。
沒多久天眷和議完成,南宋對金稱臣,金歸還河南陝西等地,再送還一部分當年靖康擄走的,已經嗝屁的人的棺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