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文宋必亡
穿越武鬆,幫徒弟開創靖康盛世 作者:會聲會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聞煥章?武鬆聞言不禁一愣,立刻給聞煥章行禮,道:“見過聞先生。”他與聞煥章是初見,也不好說什麽“久仰大名”之類的客套話,但對此人之名,武鬆是再熟悉不過了。
其實聞煥章在《水滸傳》中戲份並不多,隻在高俅攻打梁山時出來過一次,他獻上招安之計,卻不被采納。而在武鬆看來,這個聞煥章的出現,分明就是在和吳用做對照。
聞、吳二人都足智多謀,有不亞孫吳之才,卻都在山村隱居教書,屬於典型的不得誌人群。高俅攻打梁山,從安仁存調聞煥章做軍師,這說明朝廷缺少這類人才,缺少人才卻不采用,奇怪嗎?
一點都不奇怪,擁有真才實學在這個大宋朝廷中是絕對混不開的。
吳用為了施展才學,隻能落草為寇,在草莽中混得個軍師名號;聞煥章更鬱悶些,好不容易被朝廷征調了一次,高俅卻寧可聽一個濟州老吏的毒計,也不用聞煥章堂堂正正的計策。
後來聞煥章寫信給宿太尉,最終促成了梁山招安。
這個聞煥章是個人才,他從朝廷的利益出發,一眼就看穿梁山頭領的需求,一封詔書,做成了十萬大軍做不成的事,還將梁山收歸己用,實在是了不起!
三人落座,李助將酒食都打開了,聞煥章從屋內拿了碗筷出來,笑道:“二位知我老漢窮困,光臨寒舍還要自帶酒水,實在汗顏。”
李助道:“老師,你若要做官,至少也是主政一府的人物了,”
聞煥章搖搖頭,笑而不語。
武鬆為酒壇啟封,親自給聞煥章倒上酒,道:“先生為何不做官?”
聞煥章道:“你為何不做都頭?”
武鬆又是一怔,看向了李助。李助立刻道:“我與老師許久未見,老師怎知大頭領做過都頭?”
“武大頭領做下好大事業,雖起於微末間,卻已漸成氣候,他日未嚐不有席卷之勢。老朽雖不才,多少也知道些天下事,對武頭領便多些關注。”聞煥章道。
武鬆實在沒想到,自己已經入了聞煥章的眼,謝道:“有勞先生了,武鬆慚愧。”
喝了幾碗酒,武鬆幾乎沒怎麽開口,隻聽李助與聞煥章閑聊,說的大多是梁山之事。劫掠富紳、清風寨救花知寨、連縱李家莊、扈家莊等等,凡事都無隱瞞。
聞煥章越聽臉色越是難看,一碗一碗地灌酒,李助也不在意,反而越說越起勁:“朝廷大軍要來了,這一次打得他們落花流水,至少能消停一年。”
“大頭領,你誌在何方?”聞煥章終於忍不住問了一句。
武鬆已知道李助的來意了,他也知道聞煥章是大才,但此人既是讀書人,便多少有些忠君報國之誌,要想勸說他上梁山,非自己親至不行。
但說實話,武鬆對聞煥章並不了解,他也毫無把握。
誌在何方?從來沒人問過武鬆這個問題,他自己卻是想過的。
前世因為疾病纏身,武鬆的母親請了一位高人,那人教給武鬆一個誦經的法,若心中不安,就一遍遍誦讀《藥師經》,必有奇效。
武鬆反正無事,便照那人說的做,一篇《藥師經》不知被他誦讀了幾百遍。每次讀到“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時,武鬆便會覺得心神受到震動。
但武鬆也常常自行發問:於凡夫俗子而言,哪裏會有什麽來世?而此刻被聞煥章一問,他不禁又想起這篇經文,腦海中似有一道電光劈落——自己不就是到了“來世”之中嗎?
身處“來世”的莫大機緣既然選中了自己,這一世自當活得轟轟烈烈,才不枉上蒼垂青。
武鬆站起身來,道:“小子狂妄,先生勿怪。武鬆之誌向,隻有一句話,那就是‘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
聞煥章皺起眉頭:“原來大頭領是個信佛的,那麽,何謂眾生?”
武鬆道:“佛門所說的眾生,是世間一切生靈。我口中眾生,卻隻是說漢話、知漢文、穿漢服、用漢姓、行漢禮的大宋百姓!”
聞煥章聞言眸子一亮,連李助也雙目炯炯,他也是第一次聽武鬆袒露心聲。
“請大頭領詳解,何謂魔網?”
武鬆淡淡道:“而今大宋,官吏如豺虎掠食,盜匪四起,對普通黎民來說,這世道便是一張無法掙脫的大網,連躲都躲不過。”
“隻是如此嗎?”聞煥章目中掠過一絲失望之色。
武鬆暗歎口氣,作為一個後世來客,他知道的當然不止如此,便道:“我這幾年時常會做一個噩夢,有一張更加兇惡殘暴的魔網在北方的白山黑水間張開,它會將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牢牢縛住,絞成血肉齏粉!到那時,一群殘暴如獸的畜生會闖進來,將眼前勝景變成人間地獄!”
聞煥章與李助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之色。他們兩個不是普通人,身具占卜之能,都曾不止一次為大宋江山問卦,無一祥兆!
每一次的問卦結果都是,大宋必失半壁江山,而這厄運之源頭,正是來自北方!
武鬆所說的,比他們卜卦所得更加詳盡!
李助問道:“那是什麽時候的事?”
“十年當見分曉。”武鬆道。
聞煥章道:“大頭領可有危言聳聽?北方遼國與大宋交好,多年未有戰事了。”
武鬆道:“在下說的可不是遼國,而是女真。”
“女真?”聞煥章笑道,“區區女真,舉族能有多少人,竟能撼動大宋?我卻有些不信。”
武鬆道:“先生應知當今天下亂象橫生。盜賊並起,草寇猖狂,良民受其塗炭不得聊生。究其原因,朝中奸人弄權,良臣不得上位,而高居龍椅那官家隻知吟詩作字,不知百姓倒懸之苦,更不知國之將亡。”
“我雖居清河,也常聞天下事,聽來往客商說,北地之民剽悍驍勇,常從南麵交易鐵器鑄造兵器。他們常居苦寒之地,他日強盛起來,必定覬覦我大宋江山。”
“我敢斷言,文宋必亡,唯有武宋才能救國安民,使大宋百姓不受外族淩辱。”
其實聞煥章在《水滸傳》中戲份並不多,隻在高俅攻打梁山時出來過一次,他獻上招安之計,卻不被采納。而在武鬆看來,這個聞煥章的出現,分明就是在和吳用做對照。
聞、吳二人都足智多謀,有不亞孫吳之才,卻都在山村隱居教書,屬於典型的不得誌人群。高俅攻打梁山,從安仁存調聞煥章做軍師,這說明朝廷缺少這類人才,缺少人才卻不采用,奇怪嗎?
一點都不奇怪,擁有真才實學在這個大宋朝廷中是絕對混不開的。
吳用為了施展才學,隻能落草為寇,在草莽中混得個軍師名號;聞煥章更鬱悶些,好不容易被朝廷征調了一次,高俅卻寧可聽一個濟州老吏的毒計,也不用聞煥章堂堂正正的計策。
後來聞煥章寫信給宿太尉,最終促成了梁山招安。
這個聞煥章是個人才,他從朝廷的利益出發,一眼就看穿梁山頭領的需求,一封詔書,做成了十萬大軍做不成的事,還將梁山收歸己用,實在是了不起!
三人落座,李助將酒食都打開了,聞煥章從屋內拿了碗筷出來,笑道:“二位知我老漢窮困,光臨寒舍還要自帶酒水,實在汗顏。”
李助道:“老師,你若要做官,至少也是主政一府的人物了,”
聞煥章搖搖頭,笑而不語。
武鬆為酒壇啟封,親自給聞煥章倒上酒,道:“先生為何不做官?”
聞煥章道:“你為何不做都頭?”
武鬆又是一怔,看向了李助。李助立刻道:“我與老師許久未見,老師怎知大頭領做過都頭?”
“武大頭領做下好大事業,雖起於微末間,卻已漸成氣候,他日未嚐不有席卷之勢。老朽雖不才,多少也知道些天下事,對武頭領便多些關注。”聞煥章道。
武鬆實在沒想到,自己已經入了聞煥章的眼,謝道:“有勞先生了,武鬆慚愧。”
喝了幾碗酒,武鬆幾乎沒怎麽開口,隻聽李助與聞煥章閑聊,說的大多是梁山之事。劫掠富紳、清風寨救花知寨、連縱李家莊、扈家莊等等,凡事都無隱瞞。
聞煥章越聽臉色越是難看,一碗一碗地灌酒,李助也不在意,反而越說越起勁:“朝廷大軍要來了,這一次打得他們落花流水,至少能消停一年。”
“大頭領,你誌在何方?”聞煥章終於忍不住問了一句。
武鬆已知道李助的來意了,他也知道聞煥章是大才,但此人既是讀書人,便多少有些忠君報國之誌,要想勸說他上梁山,非自己親至不行。
但說實話,武鬆對聞煥章並不了解,他也毫無把握。
誌在何方?從來沒人問過武鬆這個問題,他自己卻是想過的。
前世因為疾病纏身,武鬆的母親請了一位高人,那人教給武鬆一個誦經的法,若心中不安,就一遍遍誦讀《藥師經》,必有奇效。
武鬆反正無事,便照那人說的做,一篇《藥師經》不知被他誦讀了幾百遍。每次讀到“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時,武鬆便會覺得心神受到震動。
但武鬆也常常自行發問:於凡夫俗子而言,哪裏會有什麽來世?而此刻被聞煥章一問,他不禁又想起這篇經文,腦海中似有一道電光劈落——自己不就是到了“來世”之中嗎?
身處“來世”的莫大機緣既然選中了自己,這一世自當活得轟轟烈烈,才不枉上蒼垂青。
武鬆站起身來,道:“小子狂妄,先生勿怪。武鬆之誌向,隻有一句話,那就是‘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
聞煥章皺起眉頭:“原來大頭領是個信佛的,那麽,何謂眾生?”
武鬆道:“佛門所說的眾生,是世間一切生靈。我口中眾生,卻隻是說漢話、知漢文、穿漢服、用漢姓、行漢禮的大宋百姓!”
聞煥章聞言眸子一亮,連李助也雙目炯炯,他也是第一次聽武鬆袒露心聲。
“請大頭領詳解,何謂魔網?”
武鬆淡淡道:“而今大宋,官吏如豺虎掠食,盜匪四起,對普通黎民來說,這世道便是一張無法掙脫的大網,連躲都躲不過。”
“隻是如此嗎?”聞煥章目中掠過一絲失望之色。
武鬆暗歎口氣,作為一個後世來客,他知道的當然不止如此,便道:“我這幾年時常會做一個噩夢,有一張更加兇惡殘暴的魔網在北方的白山黑水間張開,它會將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牢牢縛住,絞成血肉齏粉!到那時,一群殘暴如獸的畜生會闖進來,將眼前勝景變成人間地獄!”
聞煥章與李助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之色。他們兩個不是普通人,身具占卜之能,都曾不止一次為大宋江山問卦,無一祥兆!
每一次的問卦結果都是,大宋必失半壁江山,而這厄運之源頭,正是來自北方!
武鬆所說的,比他們卜卦所得更加詳盡!
李助問道:“那是什麽時候的事?”
“十年當見分曉。”武鬆道。
聞煥章道:“大頭領可有危言聳聽?北方遼國與大宋交好,多年未有戰事了。”
武鬆道:“在下說的可不是遼國,而是女真。”
“女真?”聞煥章笑道,“區區女真,舉族能有多少人,竟能撼動大宋?我卻有些不信。”
武鬆道:“先生應知當今天下亂象橫生。盜賊並起,草寇猖狂,良民受其塗炭不得聊生。究其原因,朝中奸人弄權,良臣不得上位,而高居龍椅那官家隻知吟詩作字,不知百姓倒懸之苦,更不知國之將亡。”
“我雖居清河,也常聞天下事,聽來往客商說,北地之民剽悍驍勇,常從南麵交易鐵器鑄造兵器。他們常居苦寒之地,他日強盛起來,必定覬覦我大宋江山。”
“我敢斷言,文宋必亡,唯有武宋才能救國安民,使大宋百姓不受外族淩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