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姓李的書生,上京趕考,不料時運不濟,名落孫山,隻得收拾行李迴家。
這天傍晚,他走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見前麵有座大廟,便想進去歇息一晚,明天再趕路。走到廟前一看,隻見廟門敞開,裏麵黑洞洞的,寂靜無聲。李書生想,這麽大的廟,難道沒有和尚?他信步走進廟內,正殿上亮著兩盞油燈,卻不見一個人影。
左麵殿角上,有間小屋,門上貼副對聯,上聯是“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下聯是“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橫批:“不可欺心”。李書生看了,心裏“撲撲”地跳,想,我雖沒做什麽虧心事,但此次趕考落第,實是羞於見人,不如迴家苦讀三年,再來赴試。想到這裏,他轉身出了大殿,向廟門走去。
剛走到廟門口,忽聽有人喝道:“李書生,何往?”李書生一驚,定眼一看,隻見一位白麵長須、穿紅著綠的老人站在麵前。李書生想,這位老人是誰?莫非是神仙?便上前施禮道:“晚生上京趕考落第,迴鄉途經此地,想在貴廟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老人說:“此處並非安身之所,還是到別處去吧。”李書生說:“天色已晚,別處又無人家,求老丈留我在此借宿一宵。”老人說:“你既執意要在此住宿,須依我三件事。”李書生說:“老丈請講,晚生一定遵命。”老人說:“一、夜間不可出門;二、不可點燈;老人說聲“切記”,飄然而去。
李書生進了小屋,關好門,坐在桌旁,掏出書本,想再看一會兒。但想到老人所囑三條,不敢點燈,便收起書本,上床歇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總睡不著,他想,這位老人到底是誰?為什麽要在廟裏留宿?還提出了三條怪條件。
莫非這座廟裏有鬼?想到這裏,他越發害怕,不敢再想,閉上眼睛,想睡個覺。但哪裏睡得著?好容易捱到半夜,他見外麵沒有動靜,便下床走到門前,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向外麵一看,隻見月光下,廟院裏清清楚楚,並無一人一物。他想,老人所囑,前兩條已遵命,第三條嘛,我這床是睡不成的了,幹脆到殿上去坐坐。想到這裏,他輕輕地把門開大,溜出小屋,來到正殿。
他抬頭一看,隻見正殿上坐著兩個人,一個穿紅袍,一個穿綠袍,臉麵都白得像粉牆一樣,一點血色也沒有。再細看,眼睛都沒有瞳仁,原來是一對紙人。李書生想溜,又一想,紙人怕什麽?便大著膽子,走到桌前,坐下來。他想,既然不敢睡覺,何不把白天沒看完的書拿出來,趁著月光,再看它一陣。想到這裏,他忙從行囊裏取出書本,看起來。
看著,看著,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把桌上油燈吹得直搖晃。接著,“唿”地一聲,把燈吹滅了。李書生忙去點燈,但火柴劃了一根又一根,就是劃不著。他想,大概是風太大了,便把兩盞燈拿到桌上,合在一起,又劃火柴,這迴倒劃著了。可是風一吹,燈焰兒又縮迴去了。他隻得用雙手護著燈焰兒。護著護著,隻聽“唿”地一聲,兩盞燈都滅了。這時,月光也沒有了,殿內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他想,大概是烏雲把月亮遮住了,等一會兒,月亮就會出來的。他便坐在黑暗中,等著、盼著。
等啊,盼啊,過了好長時間,月亮還是不出來。他等得不耐煩了,便想到紙人麵前,看看它們到底是怎麽迴事。他站起來,摸著黑,向紙人走去。他想,大概快到紙人麵前了。他摸著桌子,向前邁了一步,伸手去摸紙人。摸著了,冰涼冰涼的,原來紙人站在桌子上。他想,這兩個紙人怎麽跑到桌子上來了?又一想,大概是風把它們吹到桌子上的,便伸手去搬。剛搬動一個紙人,忽聽“哢嚓”一聲,接著,亮光一閃,紙人變成兩條火龍,向他撲來。他嚇得“媽呀”一聲,跌倒在地。火龍已撲跌倒在地,這才發現是一場夢。這時,忽聽一陣腳步聲由遠而近,一個聲音叫道:“李書生,醒醒!”李書生一驚,睜開眼睛,借著窗外透進來的微光一看,隻見一位老和尚站在麵前,後麵跟著一個年輕和尚,正拿著燈籠望著他。李書生爬起來,定了定神,想起剛才的夢,便問:“老和尚,這裏是廟裏嗎?”老和尚說:“是啊,本廟的功德已滿了,眾位香客送了油燈紙馬給殿上的塑像重新貼金。”“聽你們方丈講,給寺院燒香的施主無數,倒不知誰記著這個殘廟,把它看作了寺廟,有什麽值得人家不忘的功德!”這時,“沙沙”一陣風響,猛地從門外吹來一團冷風,室內燈影搖曳。“白天有人說你走了不遠後又有啥異響了?三伏天的天氣得怪。也不知道來了城裏先生算命沒?”老和尚說著便讓年輕和尚帶李書生去客房。
李書生在老和尚的指點下來到客房。這時他才想起老和尚剛才的話:原來這座廟早已殘破不堪了。這時,他想起了夢裏的那兩盞火龍……越想越覺得身上冒汗,才恍然大悟這裏還隱藏著一個隱士的考驗,包括燈光的光照在紅燭、古刹香爐與塵封古籍上的動靜等許多詭異景象都有“試金石”的作用。他感到十分慶幸:如果貿然行動可能會惹來麻煩。
一夜無話。第二天清晨,李書生與老和尚、年輕和尚一同來到大殿上。這時大殿裏已被打掃得幹幹淨淨,在柔和的陽光照射下更顯得古樸典雅。那“暗室虧心”的門聯使人心頭為之一凜。而前日的故事還在不斷縈繞在他的腦海裏……忽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冒了出來:他是朝廷官員或者還有什麽變故都沒有想通的事情罷了?這才慢慢舒出一口氣:不就是用信封一個帶有壓製的證據案件放進黑房尋找了嗎?——李書生又想起昨夜的夢境:紙人變成火龍撲向他……他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輕舉妄動。
迴到家中後,李書生苦讀三年,再次進京趕考。此次趕考後,李書生不負眾望,高中狀元郎。之後他在政績上屢有建樹,為國家出謀劃策。他還念念不忘那位在廟中借宿的夜晚的考驗和夢境中的火龍事件。他時常告誡自己:做人要心存善念、誠實守信、謹慎行事。
而今迴想起那個夜晚的經曆和夢境,李書生常常心有餘悸:人生處處都有奇遇,不過遭遇事情前必須有所準備,正所謂未雨綢繆也!因為善良的初衷可以化為世間最好的幸運……並體會人生的多姿多彩,世界並非表麵那麽簡單。同時他也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不可小覷任何一位平凡的人或事物!
從此以後,李書生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那份記憶中的故事與體驗——每當他陷入迷茫和困境時就會提醒自己。這就是一個名叫李書生的平凡書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很多:首先我們看到了人生的機遇和幸運來源於內心的善良和準備;其次我們看到了世界並非表麵那麽簡單;最後我們看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這天傍晚,他走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見前麵有座大廟,便想進去歇息一晚,明天再趕路。走到廟前一看,隻見廟門敞開,裏麵黑洞洞的,寂靜無聲。李書生想,這麽大的廟,難道沒有和尚?他信步走進廟內,正殿上亮著兩盞油燈,卻不見一個人影。
左麵殿角上,有間小屋,門上貼副對聯,上聯是“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下聯是“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橫批:“不可欺心”。李書生看了,心裏“撲撲”地跳,想,我雖沒做什麽虧心事,但此次趕考落第,實是羞於見人,不如迴家苦讀三年,再來赴試。想到這裏,他轉身出了大殿,向廟門走去。
剛走到廟門口,忽聽有人喝道:“李書生,何往?”李書生一驚,定眼一看,隻見一位白麵長須、穿紅著綠的老人站在麵前。李書生想,這位老人是誰?莫非是神仙?便上前施禮道:“晚生上京趕考落第,迴鄉途經此地,想在貴廟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老人說:“此處並非安身之所,還是到別處去吧。”李書生說:“天色已晚,別處又無人家,求老丈留我在此借宿一宵。”老人說:“你既執意要在此住宿,須依我三件事。”李書生說:“老丈請講,晚生一定遵命。”老人說:“一、夜間不可出門;二、不可點燈;老人說聲“切記”,飄然而去。
李書生進了小屋,關好門,坐在桌旁,掏出書本,想再看一會兒。但想到老人所囑三條,不敢點燈,便收起書本,上床歇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總睡不著,他想,這位老人到底是誰?為什麽要在廟裏留宿?還提出了三條怪條件。
莫非這座廟裏有鬼?想到這裏,他越發害怕,不敢再想,閉上眼睛,想睡個覺。但哪裏睡得著?好容易捱到半夜,他見外麵沒有動靜,便下床走到門前,輕輕地把門開了一條縫,向外麵一看,隻見月光下,廟院裏清清楚楚,並無一人一物。他想,老人所囑,前兩條已遵命,第三條嘛,我這床是睡不成的了,幹脆到殿上去坐坐。想到這裏,他輕輕地把門開大,溜出小屋,來到正殿。
他抬頭一看,隻見正殿上坐著兩個人,一個穿紅袍,一個穿綠袍,臉麵都白得像粉牆一樣,一點血色也沒有。再細看,眼睛都沒有瞳仁,原來是一對紙人。李書生想溜,又一想,紙人怕什麽?便大著膽子,走到桌前,坐下來。他想,既然不敢睡覺,何不把白天沒看完的書拿出來,趁著月光,再看它一陣。想到這裏,他忙從行囊裏取出書本,看起來。
看著,看著,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把桌上油燈吹得直搖晃。接著,“唿”地一聲,把燈吹滅了。李書生忙去點燈,但火柴劃了一根又一根,就是劃不著。他想,大概是風太大了,便把兩盞燈拿到桌上,合在一起,又劃火柴,這迴倒劃著了。可是風一吹,燈焰兒又縮迴去了。他隻得用雙手護著燈焰兒。護著護著,隻聽“唿”地一聲,兩盞燈都滅了。這時,月光也沒有了,殿內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他想,大概是烏雲把月亮遮住了,等一會兒,月亮就會出來的。他便坐在黑暗中,等著、盼著。
等啊,盼啊,過了好長時間,月亮還是不出來。他等得不耐煩了,便想到紙人麵前,看看它們到底是怎麽迴事。他站起來,摸著黑,向紙人走去。他想,大概快到紙人麵前了。他摸著桌子,向前邁了一步,伸手去摸紙人。摸著了,冰涼冰涼的,原來紙人站在桌子上。他想,這兩個紙人怎麽跑到桌子上來了?又一想,大概是風把它們吹到桌子上的,便伸手去搬。剛搬動一個紙人,忽聽“哢嚓”一聲,接著,亮光一閃,紙人變成兩條火龍,向他撲來。他嚇得“媽呀”一聲,跌倒在地。火龍已撲跌倒在地,這才發現是一場夢。這時,忽聽一陣腳步聲由遠而近,一個聲音叫道:“李書生,醒醒!”李書生一驚,睜開眼睛,借著窗外透進來的微光一看,隻見一位老和尚站在麵前,後麵跟著一個年輕和尚,正拿著燈籠望著他。李書生爬起來,定了定神,想起剛才的夢,便問:“老和尚,這裏是廟裏嗎?”老和尚說:“是啊,本廟的功德已滿了,眾位香客送了油燈紙馬給殿上的塑像重新貼金。”“聽你們方丈講,給寺院燒香的施主無數,倒不知誰記著這個殘廟,把它看作了寺廟,有什麽值得人家不忘的功德!”這時,“沙沙”一陣風響,猛地從門外吹來一團冷風,室內燈影搖曳。“白天有人說你走了不遠後又有啥異響了?三伏天的天氣得怪。也不知道來了城裏先生算命沒?”老和尚說著便讓年輕和尚帶李書生去客房。
李書生在老和尚的指點下來到客房。這時他才想起老和尚剛才的話:原來這座廟早已殘破不堪了。這時,他想起了夢裏的那兩盞火龍……越想越覺得身上冒汗,才恍然大悟這裏還隱藏著一個隱士的考驗,包括燈光的光照在紅燭、古刹香爐與塵封古籍上的動靜等許多詭異景象都有“試金石”的作用。他感到十分慶幸:如果貿然行動可能會惹來麻煩。
一夜無話。第二天清晨,李書生與老和尚、年輕和尚一同來到大殿上。這時大殿裏已被打掃得幹幹淨淨,在柔和的陽光照射下更顯得古樸典雅。那“暗室虧心”的門聯使人心頭為之一凜。而前日的故事還在不斷縈繞在他的腦海裏……忽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冒了出來:他是朝廷官員或者還有什麽變故都沒有想通的事情罷了?這才慢慢舒出一口氣:不就是用信封一個帶有壓製的證據案件放進黑房尋找了嗎?——李書生又想起昨夜的夢境:紙人變成火龍撲向他……他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輕舉妄動。
迴到家中後,李書生苦讀三年,再次進京趕考。此次趕考後,李書生不負眾望,高中狀元郎。之後他在政績上屢有建樹,為國家出謀劃策。他還念念不忘那位在廟中借宿的夜晚的考驗和夢境中的火龍事件。他時常告誡自己:做人要心存善念、誠實守信、謹慎行事。
而今迴想起那個夜晚的經曆和夢境,李書生常常心有餘悸:人生處處都有奇遇,不過遭遇事情前必須有所準備,正所謂未雨綢繆也!因為善良的初衷可以化為世間最好的幸運……並體會人生的多姿多彩,世界並非表麵那麽簡單。同時他也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不可小覷任何一位平凡的人或事物!
從此以後,李書生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那份記憶中的故事與體驗——每當他陷入迷茫和困境時就會提醒自己。這就是一個名叫李書生的平凡書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很多:首先我們看到了人生的機遇和幸運來源於內心的善良和準備;其次我們看到了世界並非表麵那麽簡單;最後我們看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的重要性。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