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叫李二的人,家裏很窮,他有個兒子叫小李。小李從小聰明伶俐,大家都誇他是個好後生。
小李長到十幾歲,還沒個正式名字,大家都叫他小李。小李不甘心老用個小名,就央求爹給他起個正式的名字。李二說:“咱莊稼人,起啥正式名字?有吃有穿就行了。”
一天,小李到山上打柴,迎麵碰上個算命的。他見小李眉清目秀,舉止大方,就跟小李說:“我看你印堂發亮,官運昌旺,如要起個名字,保你前程遠大。”
小李一聽這話,心裏挺高興,就迴家跟爹商量。李二說:“咱莊稼人起個啥名字,還管啥前程不前程的。”
小李說:“爹,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給人家當牛做馬,為啥就不爭個好前程呢?”
李二說:“爭前程也得有那個命。咱家祖祖輩輩都是莊稼人,就沒出過啥大人物,你還是老老實實打柴種地吧。”
小李不甘心就這樣一輩子打柴種地,就苦苦央求爹讓他去上學。李二被兒子纏得沒辦法,隻好答應下來。
小李上學以後,刻苦攻讀,一心想著將來出人頭地,為爹媽爭氣。可是,他家裏太窮,上不起學,念了三年,就輟學了。
輟學以後,小李不甘心就這樣一輩子打柴種地,就跟著村裏人學編筐、簍子,到集上賣,想掙幾個錢再上學。可是,他編的筐、簍子樣式老,又粗糙,沒人買。一天,他挑著一擔筐、簍子到集上,直到日頭落山,也沒賣出一個去。他看看天黑了,就想便宜賣了算了。正在這時,有個老漢走過來,問筐、簍子的價錢。小李說:“一元錢兩個,隨你挑。”老漢說:“五毛錢兩個賣不賣?”小李說:“賣。”
老漢把所有的筐、簍子全買走了。小李一數錢,正好一元錢。
小李挑著空擔子迴到家裏,把賣筐、簍子的事跟爹說了。李二說:“你這個傻孩子,五毛錢兩個你也賣,連本錢都收不迴來。”
小李說:“爹,我想早點賣完迴家,就便宜賣了。”
李二說:“傻孩子,以後可得學機靈點。”
第二天,小李又挑著筐、簍子到集上去賣。有個老頭走過來問價錢,小李說:“一元錢兩個。”老頭說:“咋比昨天貴了一倍?”小李說:“這已經是半價了,你還嫌貴?”老頭說:“昨天五毛錢兩個你不賣,今天一元錢兩個你倒願意賣了,這其中一定有緣故。”
小李一聽這話,心裏犯了嘀咕:這個人咋這麽精明?
老頭說:“你這些筐、簍子,五毛錢兩個我全要了。”
小李說:“這已經是半價了,不能再便宜了。”
老頭笑笑走了。不大一會兒,昨天買筐、簍子的那個老漢又來了,問小李為啥把價錢提高了。小李就把剛才老頭買筐、簍子的事說了。老漢說:“你可上了當了。”小李說:“我看那人是個行家,咋會上當呢?”老漢說:“他是故意抬價,想讓你把價錢提起來。”
小李一聽,後悔不迭,跺著腳說:“唉,我咋這麽渾呢?”
老漢說:“吃一塹,長一智。以後可得學機靈點。”
小李說:“老伯,你買這些筐、簍子是幹啥用的?”
老漢說:“俺村裏有個財主,經常欺負窮人。我想把這些筐、簍子買迴去,把地裏的莊稼全收迴來,叫他沒東西可搶。”
小李說:“這個財主也太霸道了,你咋不告他呢?”
老漢說:“誰去告他呀?縣官和財主是一家,我們窮人沒處說理去。”
小李說:“老伯,以後有啥事,你就找我好了。”
老漢說:“你一個小孩子家,能有啥辦法?”
小李說:“你老就放心吧。”
老漢買走小李的筐、簍子以後,小李就天天編筐、簍子,挑到集上去賣。賣完筐、簍子,他就到書鋪裏看書,學習編筐、簍子的手藝。
有一天,小李在集上賣筐、簍子,那個老漢又來了。他看了看小李編的筐、簍子又精致又好看,讚不絕口。小李說:“老伯,你看我這麽賣,能掙幾個錢嗎?”老漢說:“你編的筐、簍子這麽好,肯定能掙大錢。”
小李說:“老伯,你能不能幫我找個買主,掙了錢按比例分給你。”老漢說:“行啊。”
於是,小李和老漢一起到附近村莊推銷筐、簍子,生意十分興隆。漸漸地,小李掙了不少錢,還買了一台書報雜誌。他白天編筐、簍子,晚上讀書學習,眼界越來越寬廣。
就在這時,村裏有人告訴李二說:“小李跟著老漢學了手藝,如今又編得好,又識字會讀報,很快就要發大財了。”李二不相信,急忙跑到集上。可是哪裏找得到小李呢?他隻看到街上人來人往,攤販雲集,熱鬧非凡。
迴到家後,李二想起自己當初不讓他上學念書,感到十分後悔。他望著家裏破舊的房子和一堆柴火,黯然神傷。他心想:自己當初隻想讓兒子過安穩日子,卻沒想到小李能有如此出息。
李二決定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他開始努力編筐、簍子,還學會了做各種農活。同時,他也鼓勵村裏的人一起努力,共同致富。
時間過去了幾年,小李終於攢下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他迴到村裏,為鄉親們辦了許多好事。他把村裏的小學重新修建,資助貧困學生上學;他還帶領村民們種植經濟作物,改善了大家的生計。
看到這一切,李二感到非常欣慰。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肯努力,窮人也能改變命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小李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而小李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財富和智慧,為鄉親們創造了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他不僅成為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還成為了村裏人敬仰的楷模。
在那個窮困的山村中,小李的故事傳頌千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奮發向前。而他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小李長到十幾歲,還沒個正式名字,大家都叫他小李。小李不甘心老用個小名,就央求爹給他起個正式的名字。李二說:“咱莊稼人,起啥正式名字?有吃有穿就行了。”
一天,小李到山上打柴,迎麵碰上個算命的。他見小李眉清目秀,舉止大方,就跟小李說:“我看你印堂發亮,官運昌旺,如要起個名字,保你前程遠大。”
小李一聽這話,心裏挺高興,就迴家跟爹商量。李二說:“咱莊稼人起個啥名字,還管啥前程不前程的。”
小李說:“爹,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給人家當牛做馬,為啥就不爭個好前程呢?”
李二說:“爭前程也得有那個命。咱家祖祖輩輩都是莊稼人,就沒出過啥大人物,你還是老老實實打柴種地吧。”
小李不甘心就這樣一輩子打柴種地,就苦苦央求爹讓他去上學。李二被兒子纏得沒辦法,隻好答應下來。
小李上學以後,刻苦攻讀,一心想著將來出人頭地,為爹媽爭氣。可是,他家裏太窮,上不起學,念了三年,就輟學了。
輟學以後,小李不甘心就這樣一輩子打柴種地,就跟著村裏人學編筐、簍子,到集上賣,想掙幾個錢再上學。可是,他編的筐、簍子樣式老,又粗糙,沒人買。一天,他挑著一擔筐、簍子到集上,直到日頭落山,也沒賣出一個去。他看看天黑了,就想便宜賣了算了。正在這時,有個老漢走過來,問筐、簍子的價錢。小李說:“一元錢兩個,隨你挑。”老漢說:“五毛錢兩個賣不賣?”小李說:“賣。”
老漢把所有的筐、簍子全買走了。小李一數錢,正好一元錢。
小李挑著空擔子迴到家裏,把賣筐、簍子的事跟爹說了。李二說:“你這個傻孩子,五毛錢兩個你也賣,連本錢都收不迴來。”
小李說:“爹,我想早點賣完迴家,就便宜賣了。”
李二說:“傻孩子,以後可得學機靈點。”
第二天,小李又挑著筐、簍子到集上去賣。有個老頭走過來問價錢,小李說:“一元錢兩個。”老頭說:“咋比昨天貴了一倍?”小李說:“這已經是半價了,你還嫌貴?”老頭說:“昨天五毛錢兩個你不賣,今天一元錢兩個你倒願意賣了,這其中一定有緣故。”
小李一聽這話,心裏犯了嘀咕:這個人咋這麽精明?
老頭說:“你這些筐、簍子,五毛錢兩個我全要了。”
小李說:“這已經是半價了,不能再便宜了。”
老頭笑笑走了。不大一會兒,昨天買筐、簍子的那個老漢又來了,問小李為啥把價錢提高了。小李就把剛才老頭買筐、簍子的事說了。老漢說:“你可上了當了。”小李說:“我看那人是個行家,咋會上當呢?”老漢說:“他是故意抬價,想讓你把價錢提起來。”
小李一聽,後悔不迭,跺著腳說:“唉,我咋這麽渾呢?”
老漢說:“吃一塹,長一智。以後可得學機靈點。”
小李說:“老伯,你買這些筐、簍子是幹啥用的?”
老漢說:“俺村裏有個財主,經常欺負窮人。我想把這些筐、簍子買迴去,把地裏的莊稼全收迴來,叫他沒東西可搶。”
小李說:“這個財主也太霸道了,你咋不告他呢?”
老漢說:“誰去告他呀?縣官和財主是一家,我們窮人沒處說理去。”
小李說:“老伯,以後有啥事,你就找我好了。”
老漢說:“你一個小孩子家,能有啥辦法?”
小李說:“你老就放心吧。”
老漢買走小李的筐、簍子以後,小李就天天編筐、簍子,挑到集上去賣。賣完筐、簍子,他就到書鋪裏看書,學習編筐、簍子的手藝。
有一天,小李在集上賣筐、簍子,那個老漢又來了。他看了看小李編的筐、簍子又精致又好看,讚不絕口。小李說:“老伯,你看我這麽賣,能掙幾個錢嗎?”老漢說:“你編的筐、簍子這麽好,肯定能掙大錢。”
小李說:“老伯,你能不能幫我找個買主,掙了錢按比例分給你。”老漢說:“行啊。”
於是,小李和老漢一起到附近村莊推銷筐、簍子,生意十分興隆。漸漸地,小李掙了不少錢,還買了一台書報雜誌。他白天編筐、簍子,晚上讀書學習,眼界越來越寬廣。
就在這時,村裏有人告訴李二說:“小李跟著老漢學了手藝,如今又編得好,又識字會讀報,很快就要發大財了。”李二不相信,急忙跑到集上。可是哪裏找得到小李呢?他隻看到街上人來人往,攤販雲集,熱鬧非凡。
迴到家後,李二想起自己當初不讓他上學念書,感到十分後悔。他望著家裏破舊的房子和一堆柴火,黯然神傷。他心想:自己當初隻想讓兒子過安穩日子,卻沒想到小李能有如此出息。
李二決定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他開始努力編筐、簍子,還學會了做各種農活。同時,他也鼓勵村裏的人一起努力,共同致富。
時間過去了幾年,小李終於攢下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他迴到村裏,為鄉親們辦了許多好事。他把村裏的小學重新修建,資助貧困學生上學;他還帶領村民們種植經濟作物,改善了大家的生計。
看到這一切,李二感到非常欣慰。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肯努力,窮人也能改變命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小李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而小李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財富和智慧,為鄉親們創造了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他不僅成為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還成為了村裏人敬仰的楷模。
在那個窮困的山村中,小李的故事傳頌千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奮發向前。而他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