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姓李的財主,家財萬貫,良田百頃,隻是為人刻薄。雇來的長工短工,都累得筋疲力盡,還是常常挨打受罵,飯都吃不飽。
離李家不遠,有個姓張的老漢,隻有母子二人,靠打柴為生。張老漢年紀大了,幹不動重活,母子倆經常缺吃少穿。
有一天,小李對管家說:“今天有客人要來,殺隻羊款待客人。”
管家把幾個長工喊來,對他們說:“老爺要殺羊,你們誰去把張老漢叫來,讓他把羊牽走殺了,剝下的羊皮送給老爺。”
長工們都知道張老漢打柴辛苦,心腸挺好,都不願去叫他。管家見沒人動彈,就說:“你們不去,我叫小李去。”
一個長工忙說:“管家,還是我去吧。”
長工到了張老漢家裏,說明了來意。張老漢想,財主家無緣無故殺羊,恐怕不是款待客人那麽簡單,就說:“你們去殺吧,我不會殺。”
長工說:“老管家特別吩咐,非要叫你去殺不可。他說,如果你不去,就叫小李來。”
張老漢一聽,知道不去不行了,就對兒子說:“你在家把羊看好,我去很快就迴來。”
張老漢到了李家,管家把他領到羊圈跟前,指著一隻又肥又大的綿羊說:“就是這隻,你把它牽走吧。”
張老漢看看羊,又看看管家,心想:這隻羊起碼有四五百斤,我一把年紀了,怎麽拉得動?他想了想,說:“這隻羊太大了,我拉不動,還是換一隻小吧。”
管家把眼一瞪,說:“叫你殺這隻,你就殺這隻,囉嗦什麽?”
張老漢心裏明白了幾分,想:財主家今天要殺羊,一定不是請客那麽簡單。他想了想,說:“好吧,我去拿刀。”
張老漢迴到家,把情況跟兒子說了。兒子是個聰明孩子,一聽就明白了,說:“爹,你別去,他們沒安好心。”
張老漢說:“不去不行呀,財主家的長工都不去,我去還能頂個人,你就在家等著,我很快就迴來。”
張老漢拿了刀,牽著羊往李家走去。走到半路上,迎麵碰見小李。小李問:“老張,你幹什麽去?”
張老漢說:“我去殺羊。”
小李說:“殺什麽羊?”
張老漢說:“你家管家讓我殺隻羊。”
小李說:“你別去了,我叫幾個人去幫你。”
說著,他就走了。張老漢想:財主家今天要殺羊,一定沒安好心。他看了看手裏牽著的大肥羊,又看了看小李遠去的背影,忽然想出個好主意。他把羊拴在樹上,自己躺在旁邊裝起病來。
小李帶著幾個長工趕來,一看張老漢躺在地上,就問:“老張,你怎麽了?”
張老漢閉著眼睛,哼哼唧唧地說:“我肚子疼得厲害,怕是不行了。”
小李說:“那你迴家去吧,我們自己殺羊。”
張老漢說:“羊是你家的,我還是看著你們殺吧。”
小李說:“那你就在這兒看著吧。”
說著,就叫長工們動手殺羊。張老漢躺在床上,隻聽著他們吆喝羊,折騰羊,折騰了好大一陣兒,忽然沒動靜了。張老漢睜開眼一看,人都不見了,隻剩下一根繩子,拴著那隻大肥羊。他解開繩子,牽著羊就迴家了。
小李帶著長工們殺完羊,不見張老漢了,隻剩下一根繩子拴著一隻空筐。小李問長工們:“老張呢?”
長工們說:“我們光顧著殺羊了,沒注意他什麽時候走的。”
小李說:“你們先等著,我去找他。”
小李迴到村裏,沒找著張老漢,又往山上找,還是沒找著。他迴到李家,對管家說:“張老漢牽著羊跑了。”
管家說:“這個老東西,敢騙咱家的羊!”
小李說:“他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我到他家裏去要。”
小李帶著幾個長工,怒氣衝衝地來到張老漢家裏,一看,張老漢正悠閑地坐在院子裏吸煙呢。小李上去就問:“老張,我家的羊呢?”
張老漢說:“什麽羊?”
小李說:“你牽走的那隻大肥羊。”
張老漢說:“我牽走的是一隻空筐呀。”
小李說:“你胡說!我明明看見你把羊牽走了。”
張老漢說:“你看見了,誰看見了?你拿出證據來。”
小李氣得說不出話來,隻好帶著長工們灰溜溜地走了。
張老漢牽著羊迴到家,兒子非常高興,說:“爹,你真有辦法,財主再也不敢欺負咱們了。”
張老漢笑著說:“欺人太甚,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咱們不是鬥不過他們,是他們欺人太甚。”
從那以後,張老漢的日子好過了。他牽著羊到李家去,說:“這隻羊給你們家二斤肉,那隻羊皮送給你老爺做帽子,再送上一把好草給你們的驢吃。”
李家父子聽了很高興,張老漢不但沒花一分錢,還白得了這麽多東西。他們想,一定是老張殺了羊以後想出了好辦法,才能不花一分錢就讓他們啞巴吃黃連。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的人都知道李家的苦衷了。沒幾天工夫,連遠近村莊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財主家門前冷落車馬稀,家裏窮得叮當響。最後實在沒辦法,他們隻好貼出告示,把張家父子和長工都聘了過去,當了短工們永遠有飯吃了。而那些貧苦的長工們也都因為這個結局,沒有了生計的壓迫與危險。如今,“有嘴沒飯”已成過去的老黃曆,“短工們有了飯吃”則成為新時代的美麗篇章。
從此以後,張老漢在李家的幫助下,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化解了矛盾,也為當地百姓爭取到了應有的權利。他的故事在村子裏傳為佳話,人們紛紛稱讚他是真正的大善之人。而他的聰明機智也激勵著周圍的村民,使他們懂得了要用智慧去解決困難,而非一味地忍讓與退縮。
李家的父子們也在經曆這一事件後學會了反省與尊重他人。他們明白了財富並非萬能,善良、理解和尊重才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他們開始關心身邊的貧苦者,盡力幫助他們改善生活。這種轉變使得李家在村子裏贏得了更多的尊重與信任。
而那些曾經被李家欺壓的長工們也從張老漢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他們不再逆來順受,而是學會了為自己爭取權益。他們明白,隻有團結一致,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轉變使得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故事在村子裏流傳了很久,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它提醒著每一個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用智慧和勇氣麵對困難,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而張老漢和他的聰明兒子則成為了這個故事中的英雄,他們的智慧與善良永遠被人們傳頌著。
離李家不遠,有個姓張的老漢,隻有母子二人,靠打柴為生。張老漢年紀大了,幹不動重活,母子倆經常缺吃少穿。
有一天,小李對管家說:“今天有客人要來,殺隻羊款待客人。”
管家把幾個長工喊來,對他們說:“老爺要殺羊,你們誰去把張老漢叫來,讓他把羊牽走殺了,剝下的羊皮送給老爺。”
長工們都知道張老漢打柴辛苦,心腸挺好,都不願去叫他。管家見沒人動彈,就說:“你們不去,我叫小李去。”
一個長工忙說:“管家,還是我去吧。”
長工到了張老漢家裏,說明了來意。張老漢想,財主家無緣無故殺羊,恐怕不是款待客人那麽簡單,就說:“你們去殺吧,我不會殺。”
長工說:“老管家特別吩咐,非要叫你去殺不可。他說,如果你不去,就叫小李來。”
張老漢一聽,知道不去不行了,就對兒子說:“你在家把羊看好,我去很快就迴來。”
張老漢到了李家,管家把他領到羊圈跟前,指著一隻又肥又大的綿羊說:“就是這隻,你把它牽走吧。”
張老漢看看羊,又看看管家,心想:這隻羊起碼有四五百斤,我一把年紀了,怎麽拉得動?他想了想,說:“這隻羊太大了,我拉不動,還是換一隻小吧。”
管家把眼一瞪,說:“叫你殺這隻,你就殺這隻,囉嗦什麽?”
張老漢心裏明白了幾分,想:財主家今天要殺羊,一定不是請客那麽簡單。他想了想,說:“好吧,我去拿刀。”
張老漢迴到家,把情況跟兒子說了。兒子是個聰明孩子,一聽就明白了,說:“爹,你別去,他們沒安好心。”
張老漢說:“不去不行呀,財主家的長工都不去,我去還能頂個人,你就在家等著,我很快就迴來。”
張老漢拿了刀,牽著羊往李家走去。走到半路上,迎麵碰見小李。小李問:“老張,你幹什麽去?”
張老漢說:“我去殺羊。”
小李說:“殺什麽羊?”
張老漢說:“你家管家讓我殺隻羊。”
小李說:“你別去了,我叫幾個人去幫你。”
說著,他就走了。張老漢想:財主家今天要殺羊,一定沒安好心。他看了看手裏牽著的大肥羊,又看了看小李遠去的背影,忽然想出個好主意。他把羊拴在樹上,自己躺在旁邊裝起病來。
小李帶著幾個長工趕來,一看張老漢躺在地上,就問:“老張,你怎麽了?”
張老漢閉著眼睛,哼哼唧唧地說:“我肚子疼得厲害,怕是不行了。”
小李說:“那你迴家去吧,我們自己殺羊。”
張老漢說:“羊是你家的,我還是看著你們殺吧。”
小李說:“那你就在這兒看著吧。”
說著,就叫長工們動手殺羊。張老漢躺在床上,隻聽著他們吆喝羊,折騰羊,折騰了好大一陣兒,忽然沒動靜了。張老漢睜開眼一看,人都不見了,隻剩下一根繩子,拴著那隻大肥羊。他解開繩子,牽著羊就迴家了。
小李帶著長工們殺完羊,不見張老漢了,隻剩下一根繩子拴著一隻空筐。小李問長工們:“老張呢?”
長工們說:“我們光顧著殺羊了,沒注意他什麽時候走的。”
小李說:“你們先等著,我去找他。”
小李迴到村裏,沒找著張老漢,又往山上找,還是沒找著。他迴到李家,對管家說:“張老漢牽著羊跑了。”
管家說:“這個老東西,敢騙咱家的羊!”
小李說:“他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我到他家裏去要。”
小李帶著幾個長工,怒氣衝衝地來到張老漢家裏,一看,張老漢正悠閑地坐在院子裏吸煙呢。小李上去就問:“老張,我家的羊呢?”
張老漢說:“什麽羊?”
小李說:“你牽走的那隻大肥羊。”
張老漢說:“我牽走的是一隻空筐呀。”
小李說:“你胡說!我明明看見你把羊牽走了。”
張老漢說:“你看見了,誰看見了?你拿出證據來。”
小李氣得說不出話來,隻好帶著長工們灰溜溜地走了。
張老漢牽著羊迴到家,兒子非常高興,說:“爹,你真有辦法,財主再也不敢欺負咱們了。”
張老漢笑著說:“欺人太甚,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咱們不是鬥不過他們,是他們欺人太甚。”
從那以後,張老漢的日子好過了。他牽著羊到李家去,說:“這隻羊給你們家二斤肉,那隻羊皮送給你老爺做帽子,再送上一把好草給你們的驢吃。”
李家父子聽了很高興,張老漢不但沒花一分錢,還白得了這麽多東西。他們想,一定是老張殺了羊以後想出了好辦法,才能不花一分錢就讓他們啞巴吃黃連。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附近的人都知道李家的苦衷了。沒幾天工夫,連遠近村莊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財主家門前冷落車馬稀,家裏窮得叮當響。最後實在沒辦法,他們隻好貼出告示,把張家父子和長工都聘了過去,當了短工們永遠有飯吃了。而那些貧苦的長工們也都因為這個結局,沒有了生計的壓迫與危險。如今,“有嘴沒飯”已成過去的老黃曆,“短工們有了飯吃”則成為新時代的美麗篇章。
從此以後,張老漢在李家的幫助下,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化解了矛盾,也為當地百姓爭取到了應有的權利。他的故事在村子裏傳為佳話,人們紛紛稱讚他是真正的大善之人。而他的聰明機智也激勵著周圍的村民,使他們懂得了要用智慧去解決困難,而非一味地忍讓與退縮。
李家的父子們也在經曆這一事件後學會了反省與尊重他人。他們明白了財富並非萬能,善良、理解和尊重才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他們開始關心身邊的貧苦者,盡力幫助他們改善生活。這種轉變使得李家在村子裏贏得了更多的尊重與信任。
而那些曾經被李家欺壓的長工們也從張老漢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他們不再逆來順受,而是學會了為自己爭取權益。他們明白,隻有團結一致,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轉變使得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故事在村子裏流傳了很久,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它提醒著每一個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用智慧和勇氣麵對困難,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而張老漢和他的聰明兒子則成為了這個故事中的英雄,他們的智慧與善良永遠被人們傳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