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時代
缺錢缺德缺心眼,假千金爆火綜藝 作者:四四十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才剛表達完求職意向,虞拂意還沒來得及提前學習一下,哭喪師崗前技能準備呢,那邊就表示他們有個哭喪師吃壞肚子了,問虞拂意明天早上能不能到崗代哭一下。
虞拂意有點小小的心虛,這啥都還沒準備呢,就要開始工作了,要是顧客不滿意咋搞。
那邊卻表示,會提前兩小時給她做培訓的,而且她不是c位不用特別專業。
既然老板都那麽說了,虞拂意這個打工人也沒什麽好說的了,咱主打的就是一個心態好。
睡前,本著學習的心態,她決定來個夢裏學習大法,一邊睡覺一邊學哭喪。
閉著眼聽了幾分鍾後,她總感覺怪怪的。
嗯,有種壽終正寢了的錯覺。
當天晚上,她做了個夢。
夢到她躺在一條鋪滿花的小竹筏上,岸上的人們哭聲震天,還在嘴裏喊著“娘啊”“你怎麽忍心拋下兒啊”。
哭聲之淒慘,可謂是摧肝斷腸。
虞拂意一骨碌坐起來,朝岸邊的人喊:“乖兒,其實我更想做你爹,你換個稱唿吧。”
岸邊的人:!!!
“鬼啊——”
……
第二天她找到喪葬工作室辦公地點,前台嚴肅的問了她一些基本信息,簡單講了一下流程,就讓經驗豐富的老哭喪師,給她帶到一個辦公室裏,單獨培訓去了。
老哭喪師是個四十來歲的大姨,帶著個五六歲的小孫子,辦公室門一關大姨就教訓孫子——“以後要好好讀書了知不知道,你看看這個阿姨,沒讀得了書年紀輕輕的隻能出來幹這個。”
大姨教育完小孫子,似是覺得不夠,轉頭問虞拂意:
“你什麽學校畢業的啊?”
她的本意是問虞拂意,哪個階段輟學的,是小學畢業就沒讀了,還是初中畢業。
在她看來虞拂意這麽年輕,就來幹這個,文化程度肯定不高。
虞拂意:“大學在讀,還沒畢業。”
大姨沒想到她竟然還是個大學生,不可思議的瞪大眼睛,小孫子扯扯大姨手,問:
“奶奶,你不是說讀不了書的人才幹這個嗎,姐姐是大學生欸。”
大姨臉皮一抖,撇了虞拂意一眼後對小孫子道:“你還小,不知道大學也有好壞。”
在她心裏虞拂意就是個野雞大學出來的,不然誰家正經大學生,會出來給人幹哭喪,有文化的大學生人家都去幹老師。
“你哪個學校的?”她又問。
她雖是問虞拂意,卻隻是瞥了她一眼,就又快速轉向小孫子,做好了準備等虞拂意說出自己學校的時候,就告訴孫子:你看看,這種聽都沒聽說過的,不是什麽好大學,以後乖孫你要好好學習,考個清大京大,那才了不得。
“燕京電影學院。”
燕京電影學院?
大姨不知道這個學校到底好不好,但燕京是夏國首都,凡是帶上了這個兩個字,她都覺得了不得。
一聽虞拂意學校這麽了不得,她想好的那些話一時間卡了殼,臉色悻悻。
小孫子拽著她的手問她什麽是燕京電影學院,這個學校是不是不好,大姨麵色慌亂了一瞬,但又很快轉為淡定說教,“以後要好好讀書,要像這個姐姐一樣,上個好大學。”
“可是你不是說不要跟這個姐姐學嗎?”小孫子十分機靈,據理反駁。
大姨惱羞成怒,兩巴掌拍在孫子背上,“就你聰明就你話多,反正你隻要記得,要考京大和清大,才是最有出息的。”
小孫子掙她手,跑到虞拂意身後,朝她吐舌頭。
“奶奶你說的不對,我媽媽說了,隻要我開心,出不出息不重要,而且不是考了大學就有出息,考不上也不是沒出息,行行出狀元,我要能把地瓜考的好吃,也是出息。”
虞拂意眨眨眼,這年頭的小孩哥了不得啊,瞧瞧這清晰的條理、流暢的表達,果然新腦子就是好用。
大姨氣憤:“你那個媽整天不教你好的,自己還是個研究生呢,就是這麽教你的,她是不是見不得你好,還烤地瓜呢,烤地瓜能有什麽出息,飯都吃不飽,餓死你。”
大姨說著,手指都在顫抖,不像是氣的更像是在恐懼。
虞拂意輕聲道:“大姨,時代變了,不會再有人被餓死了。”
大姨依舊在顫抖,聽到這話卻是毫不猶豫的附和,“對,時代變了,國家越來越好了,感謝偉大的主席。”
虞拂意給她倒了杯水,大姨喝了兩口也冷靜下來了,不好意思的同她道歉。
虞拂意搖搖頭,“沒什麽的,每一代人有不同的觀念,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的國家發展很快,老一輩人的記憶裏,大學生還包分配工作,但現在社會上大學生一抓一大把,找不到工作的不計其數,這之間也才隔著二十年而已。”
所以老一輩不懂得現在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年輕人也不懂老一輩為什麽總在說,不是大學生嗎,怎麽還找不到工作。
時代變化的太快了,上一代人記憶裏存在的東西,這一代人已經完全不知道是什麽。
就比如幾年前文理分科,物化生、政史地,可才過了這幾年,卻已經不是這麽分了。
若不是教師行業從業者、也不是在讀學生,誰又能清楚了解現在具體怎麽分呢。
相互去了解對方經曆過什麽、在經曆什麽,或許兩輩人才能真的和諧。
聽到虞拂意這麽說,大姨深有同感。
“我們那個年代啊,苦。沒幾家吃得起大米,都是玉米磨成麵,加幾顆米加點野菜加點水就是一頓,那時候家裏姊妹多,我們姐妹幾個都得等兄弟吃完了才能吃。”
大姨眼裏淚花湧動,“我們剛成家的時候,分到半塊田,那時候糧食收成比不了現在,半塊田的糧食要吃一年,省著吃也不夠,肚子餓了滿上遍野找吃的,樹皮、野菜、野果、野菌子,命大的多,命不好的吃死了的,更多。”
“讀書人好啊,讀書人不用像我們一樣幹苦力,也不像我們一樣吃了上頓沒下頓。”
虞拂意有點小小的心虛,這啥都還沒準備呢,就要開始工作了,要是顧客不滿意咋搞。
那邊卻表示,會提前兩小時給她做培訓的,而且她不是c位不用特別專業。
既然老板都那麽說了,虞拂意這個打工人也沒什麽好說的了,咱主打的就是一個心態好。
睡前,本著學習的心態,她決定來個夢裏學習大法,一邊睡覺一邊學哭喪。
閉著眼聽了幾分鍾後,她總感覺怪怪的。
嗯,有種壽終正寢了的錯覺。
當天晚上,她做了個夢。
夢到她躺在一條鋪滿花的小竹筏上,岸上的人們哭聲震天,還在嘴裏喊著“娘啊”“你怎麽忍心拋下兒啊”。
哭聲之淒慘,可謂是摧肝斷腸。
虞拂意一骨碌坐起來,朝岸邊的人喊:“乖兒,其實我更想做你爹,你換個稱唿吧。”
岸邊的人:!!!
“鬼啊——”
……
第二天她找到喪葬工作室辦公地點,前台嚴肅的問了她一些基本信息,簡單講了一下流程,就讓經驗豐富的老哭喪師,給她帶到一個辦公室裏,單獨培訓去了。
老哭喪師是個四十來歲的大姨,帶著個五六歲的小孫子,辦公室門一關大姨就教訓孫子——“以後要好好讀書了知不知道,你看看這個阿姨,沒讀得了書年紀輕輕的隻能出來幹這個。”
大姨教育完小孫子,似是覺得不夠,轉頭問虞拂意:
“你什麽學校畢業的啊?”
她的本意是問虞拂意,哪個階段輟學的,是小學畢業就沒讀了,還是初中畢業。
在她看來虞拂意這麽年輕,就來幹這個,文化程度肯定不高。
虞拂意:“大學在讀,還沒畢業。”
大姨沒想到她竟然還是個大學生,不可思議的瞪大眼睛,小孫子扯扯大姨手,問:
“奶奶,你不是說讀不了書的人才幹這個嗎,姐姐是大學生欸。”
大姨臉皮一抖,撇了虞拂意一眼後對小孫子道:“你還小,不知道大學也有好壞。”
在她心裏虞拂意就是個野雞大學出來的,不然誰家正經大學生,會出來給人幹哭喪,有文化的大學生人家都去幹老師。
“你哪個學校的?”她又問。
她雖是問虞拂意,卻隻是瞥了她一眼,就又快速轉向小孫子,做好了準備等虞拂意說出自己學校的時候,就告訴孫子:你看看,這種聽都沒聽說過的,不是什麽好大學,以後乖孫你要好好學習,考個清大京大,那才了不得。
“燕京電影學院。”
燕京電影學院?
大姨不知道這個學校到底好不好,但燕京是夏國首都,凡是帶上了這個兩個字,她都覺得了不得。
一聽虞拂意學校這麽了不得,她想好的那些話一時間卡了殼,臉色悻悻。
小孫子拽著她的手問她什麽是燕京電影學院,這個學校是不是不好,大姨麵色慌亂了一瞬,但又很快轉為淡定說教,“以後要好好讀書,要像這個姐姐一樣,上個好大學。”
“可是你不是說不要跟這個姐姐學嗎?”小孫子十分機靈,據理反駁。
大姨惱羞成怒,兩巴掌拍在孫子背上,“就你聰明就你話多,反正你隻要記得,要考京大和清大,才是最有出息的。”
小孫子掙她手,跑到虞拂意身後,朝她吐舌頭。
“奶奶你說的不對,我媽媽說了,隻要我開心,出不出息不重要,而且不是考了大學就有出息,考不上也不是沒出息,行行出狀元,我要能把地瓜考的好吃,也是出息。”
虞拂意眨眨眼,這年頭的小孩哥了不得啊,瞧瞧這清晰的條理、流暢的表達,果然新腦子就是好用。
大姨氣憤:“你那個媽整天不教你好的,自己還是個研究生呢,就是這麽教你的,她是不是見不得你好,還烤地瓜呢,烤地瓜能有什麽出息,飯都吃不飽,餓死你。”
大姨說著,手指都在顫抖,不像是氣的更像是在恐懼。
虞拂意輕聲道:“大姨,時代變了,不會再有人被餓死了。”
大姨依舊在顫抖,聽到這話卻是毫不猶豫的附和,“對,時代變了,國家越來越好了,感謝偉大的主席。”
虞拂意給她倒了杯水,大姨喝了兩口也冷靜下來了,不好意思的同她道歉。
虞拂意搖搖頭,“沒什麽的,每一代人有不同的觀念,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的國家發展很快,老一輩人的記憶裏,大學生還包分配工作,但現在社會上大學生一抓一大把,找不到工作的不計其數,這之間也才隔著二十年而已。”
所以老一輩不懂得現在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年輕人也不懂老一輩為什麽總在說,不是大學生嗎,怎麽還找不到工作。
時代變化的太快了,上一代人記憶裏存在的東西,這一代人已經完全不知道是什麽。
就比如幾年前文理分科,物化生、政史地,可才過了這幾年,卻已經不是這麽分了。
若不是教師行業從業者、也不是在讀學生,誰又能清楚了解現在具體怎麽分呢。
相互去了解對方經曆過什麽、在經曆什麽,或許兩輩人才能真的和諧。
聽到虞拂意這麽說,大姨深有同感。
“我們那個年代啊,苦。沒幾家吃得起大米,都是玉米磨成麵,加幾顆米加點野菜加點水就是一頓,那時候家裏姊妹多,我們姐妹幾個都得等兄弟吃完了才能吃。”
大姨眼裏淚花湧動,“我們剛成家的時候,分到半塊田,那時候糧食收成比不了現在,半塊田的糧食要吃一年,省著吃也不夠,肚子餓了滿上遍野找吃的,樹皮、野菜、野果、野菌子,命大的多,命不好的吃死了的,更多。”
“讀書人好啊,讀書人不用像我們一樣幹苦力,也不像我們一樣吃了上頓沒下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