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傷兵歪歪扭扭地從莫斯科街道的一條已經被德軍飛機炸爛的小巷廢墟裏跑出來,一個手臂上打著石膏,一個熟練地操作著拐杖——她的膝蓋負了傷。標誌性的紅星哥薩克帽早已不見了蹤影,身上的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她們手牽著手來到莫斯科空蕩蕩的大街。大喊大叫,惹的周圍房屋裏的居民走到大街上觀望。
“德國人的‘巴黎大炮’到了卡盧加,維亞濟馬,她們的戰車行駛在莫紮伊斯科公路上,俄國人啊,快跑啊,她們來了,德國鬼子要進城了,快逃命呀。”
3名武裝市民和3名nkvd的士兵組成的巡邏隊從街角拐出來靠近了這兩人,但卻沒有逮捕她們。而是裝作沒看見一樣走進了那個廢墟小巷。
“她們在那裏,德國人在那裏!”那兩名傷兵還在叫喚著,用著還沒有負傷的胳膊指著小巷。
就在這時,原本的6人巡邏隊又出現了,他們摘掉了紅星標識,扔掉了帽子和武器,向著城外逃竄。這種行為就像炸彈一樣引爆了人群。
“這些臭老鼠想要逃離沉船!”一個圍觀的婦女大聲尖叫。
“政府想拋棄我們!”
“我的三個孩子還在前線啊!他們還沒有迴家!在他們迴家之前,我看誰敢走!”
市民們越來越激動,隨即跟在了兩名傷兵後麵,婦女老人手拉著手排成了一條長隊,就像是迴到了1918年。一個人舉起了一個白布,上麵畫上了俄國內戰時期白軍的交叉藍帶標誌,像是旗幟一樣在頭頂上揮舞。人群跟著旗幟向紅場衝擊。
“打倒布黨,打倒猶太佬,打倒nkvd,打倒暴君斯大林!”
“戰爭結束了,感謝您,聖母,聖母瑪利亞!”
莫斯科灰暗的天空就像一片令人僵硬的恐懼般高懸。最後,治安巡邏隊衝鋒槍炒豆一樣的聲音結束了這場鬧劇。德國人還並未到來,但分明已經有人看到了她們踏上了莫紮伊斯克的公路,她們到底在哪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1年10月20日,南方集團軍群對克裏米亞作戰早就開始了一段時間,中央集群的“台風”怎麽可以閑著,78步兵師195團的士兵丟下兩門sig33重炮後從維亞濟馬出發,她們以後怕是永遠看不到這兩門大炮了。原本天上是下雨的,但似乎上帝想要換換花樣,下了一會雨竟然又下起了雪。
艾麗卡披著雨披,走在隊伍裏,雪花已經在身上堆積,自己還穿著夏季的作戰軍服,髒兮兮的軍裝被雨淋濕後再下雪一凍,那叫一個舒爽。道路兩旁全都是泥坑和被打的稀爛的蘇軍大炮和丟棄的戰車。
“吧唧.....吧唧.....”幾輛sdkfz7重型牽引車拉著88毫米高射炮在泥地上艱難前進,壓上了路邊的一塊又一塊凸出來的像是堆積衣物的東西,當那寬大的交錯負重輪履帶碾壓上衣物時,冒出了黑裏帶紅的惡臭泥漿,但幾輛牽引車開過去後成功將其壓平地看不出痕跡。
為了躲避泥坑,排列靠千米的兩列步兵長隊歪歪扭扭地在道路的右側前進,走路時不能太過用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進泥坑裏,泥漿會像水一樣從軍靴口灌入。要不是都背著槍,還會以為是哪裏逃荒來的饑民。
在道路左側是友軍87步兵師的行軍長隊,這可不是什麽交通上的靠右行駛。步兵可沒有資格走公路,沿著相反方向往返的補給車隊在稍加修繕的道路上前進。德軍士兵費了好大勁才將蘇聯人撤退時丟棄的重型武器拉到路邊,然後用能找到的東西填埋蘇聯人在道路上挖下的坑,拆了周圍的房屋的木板,報廢車輛拆下的鋼材,蘇軍屍體,原本住在房屋裏的農民,都是良好的“填充物”。
“嘿,芬蘭人,還有煙嗎?”艾麗卡小心輕點腳尖快步向前,用槍托頂了頂前麵的莫爾納。後者在褲袋裏摸索了半天,口袋因為下雨打濕全都粘在了一起,終於摸出一盒全都是泥土的煙盒,上麵還可以隱約看到些俄文字母。
“不行,已經潮了。”芬蘭人歎了口氣。她們從今天早上6點就離開了維亞濟馬,一直到現在,夜晚已經要來臨,她們還沒有吃到一口熱食,戰地廚房被困在了後方的泥濘中。幾個星期前的布良斯克,哪怕是葉利尼亞,即使再困難,廚房每一天都會提供一次熱食,還有專門的人背著保溫罐跨越交火線給處於交戰中的士兵送食物。
現在已經不像在炎熱的夏季一樣追擊了,這一次沒有什麽突擊炮,沒有歐寶閃電,沒有火車,沒有桶車,甚至連馬都沒有。這是多久前的事了,艾麗卡已經不知道了,行軍經曆了夏季,經曆了秋季,現在還要經曆布滿雨雪的泥濘冬季。
到了夜晚,部隊就地找了一個小村莊過夜,還是沒有熱食。村民們早就跑的幹幹淨淨,6個人脫光衣服聚坐在蘇聯窮苦農民屋棚的灶台旁,烘烤著濕透了的軍服,吃著幹硬的麵包,簡直就是俄羅斯的農奴。
“我們現在究竟在哪裏?”索菲亞問起了機槍手克裏斯蒂安,後者擺弄著複雜的mg34機槍,德意誌科技結晶也是嬌貴的小姑娘,沾不得一點泥漿。丹麥人一點點把複雜的零件拆下來清理,弄的滿手都是機油。聽到新兵提問,說慣了德語的丹麥誌願兵不耐煩地就是一句丹麥國罵。
“法刻迪哥(fck dig)!在他媽的歐洲的屁眼裏。”
但同為日耳曼語係大家都大差不差。
第二天一早,她們再一次踏上征途,沿著戰車留下的軌跡,不停跋涉。終於在數天後到達魯紮。依托著蘇聯人留下的防禦工事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至於這裏的名字,蘇聯人叫它“沃隆佐伊”據點。通過前麵的樹林,就是“帕諾沃”鎮,再往前是目的地“克裏沃舍伊諾”據點,打下那裏,78步兵師就會變成一個卡入蘇聯防禦陣地20英裏深的楔子。
10月25日,進攻開始了。
在西方,那一場場用以屠殺人類同胞的戰爭,往往是以上帝的名義進行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許會變成國家或者皇帝之類的。但不管如何,在東線這個超級屠宰場裏,肯定也少不了上帝的祝福——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也要有點慰藉。
和莫吉廖夫一樣,士兵們將要奔赴戰場,總要舉行一次戰前祈禱。
連長們跟著安潔莉卡少校走出營長帳篷,尋找著各自的連隊,所有人都集合在空地上。不是每個部隊都有隨軍神甫,這個還是師部派來的,舉行完儀式後就會離開。
彌撒儀式開始,安潔莉卡少校也歸隊,站在隊伍最前方。
台上的神父拿著十字架嘴裏念叨著,協助的士兵站在一旁,神父說一句他接一句,就像在跳大神。艾麗卡並不是什麽虔誠的基督徒,還好是因為馬上要衝鋒陷陣,簡化了不少,要是神父說一句下麵的士兵接一句,艾麗卡肯定能睡過去。
接著分發些葡萄酒和發酵麵餅,那些營部軍官們也都有份。神父示意大家吃下去,接著又祝福讚頌了幾句,最後揮著手說到:
“ite,missa est。”
才結束。
至於這些葡萄酒,艾麗卡覺得味道是真不怎麽樣,量也特別少,幾乎是一口就沒,她又開始懷念沃爾克威斯克的酒廠了,那些“馬尿”也變得不那麽難喝。至於麵餅,也不算什麽高檔食物,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失業工人也是吃的起的玩意。
“集合!”刺耳尖利的催命哨聲響起。安潔莉卡營長的中尉副官整理著隊形,發布著些來自營長的簡單命令。所有士兵爬出戰壕,離開“沃隆佐伊”據點排成兩隊向著“帕沃伊”前進。而那名神甫和協助的士兵早就坐上桶車離開了。
進入樹林後全營成作戰隊形散開,興奮的新兵們低聲唱起歌來:
“德意誌,德意誌,高於一切——”這裏沒有俄國人,至少在離開樹林之前沒有,稍微的聲響並不會暴露我們的存在。
相比之下,老兵們就要沉靜不少,甚至還有人會嗬斥這些剛來的新兵。唯有經曆過葉利尼亞的地獄沒有缺胳膊少腿的幸運兒,才知道戰爭可不是遊戲。
和剛開始不同,在東線戰爭爆發前,78步兵師沒有經曆過太大的交火,那個時候不管參軍的早晚,其實大家都差不多。但現在,老兵們和新兵走在一起,就像是不一樣的兩撥人。
“德國人的‘巴黎大炮’到了卡盧加,維亞濟馬,她們的戰車行駛在莫紮伊斯科公路上,俄國人啊,快跑啊,她們來了,德國鬼子要進城了,快逃命呀。”
3名武裝市民和3名nkvd的士兵組成的巡邏隊從街角拐出來靠近了這兩人,但卻沒有逮捕她們。而是裝作沒看見一樣走進了那個廢墟小巷。
“她們在那裏,德國人在那裏!”那兩名傷兵還在叫喚著,用著還沒有負傷的胳膊指著小巷。
就在這時,原本的6人巡邏隊又出現了,他們摘掉了紅星標識,扔掉了帽子和武器,向著城外逃竄。這種行為就像炸彈一樣引爆了人群。
“這些臭老鼠想要逃離沉船!”一個圍觀的婦女大聲尖叫。
“政府想拋棄我們!”
“我的三個孩子還在前線啊!他們還沒有迴家!在他們迴家之前,我看誰敢走!”
市民們越來越激動,隨即跟在了兩名傷兵後麵,婦女老人手拉著手排成了一條長隊,就像是迴到了1918年。一個人舉起了一個白布,上麵畫上了俄國內戰時期白軍的交叉藍帶標誌,像是旗幟一樣在頭頂上揮舞。人群跟著旗幟向紅場衝擊。
“打倒布黨,打倒猶太佬,打倒nkvd,打倒暴君斯大林!”
“戰爭結束了,感謝您,聖母,聖母瑪利亞!”
莫斯科灰暗的天空就像一片令人僵硬的恐懼般高懸。最後,治安巡邏隊衝鋒槍炒豆一樣的聲音結束了這場鬧劇。德國人還並未到來,但分明已經有人看到了她們踏上了莫紮伊斯克的公路,她們到底在哪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1年10月20日,南方集團軍群對克裏米亞作戰早就開始了一段時間,中央集群的“台風”怎麽可以閑著,78步兵師195團的士兵丟下兩門sig33重炮後從維亞濟馬出發,她們以後怕是永遠看不到這兩門大炮了。原本天上是下雨的,但似乎上帝想要換換花樣,下了一會雨竟然又下起了雪。
艾麗卡披著雨披,走在隊伍裏,雪花已經在身上堆積,自己還穿著夏季的作戰軍服,髒兮兮的軍裝被雨淋濕後再下雪一凍,那叫一個舒爽。道路兩旁全都是泥坑和被打的稀爛的蘇軍大炮和丟棄的戰車。
“吧唧.....吧唧.....”幾輛sdkfz7重型牽引車拉著88毫米高射炮在泥地上艱難前進,壓上了路邊的一塊又一塊凸出來的像是堆積衣物的東西,當那寬大的交錯負重輪履帶碾壓上衣物時,冒出了黑裏帶紅的惡臭泥漿,但幾輛牽引車開過去後成功將其壓平地看不出痕跡。
為了躲避泥坑,排列靠千米的兩列步兵長隊歪歪扭扭地在道路的右側前進,走路時不能太過用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進泥坑裏,泥漿會像水一樣從軍靴口灌入。要不是都背著槍,還會以為是哪裏逃荒來的饑民。
在道路左側是友軍87步兵師的行軍長隊,這可不是什麽交通上的靠右行駛。步兵可沒有資格走公路,沿著相反方向往返的補給車隊在稍加修繕的道路上前進。德軍士兵費了好大勁才將蘇聯人撤退時丟棄的重型武器拉到路邊,然後用能找到的東西填埋蘇聯人在道路上挖下的坑,拆了周圍的房屋的木板,報廢車輛拆下的鋼材,蘇軍屍體,原本住在房屋裏的農民,都是良好的“填充物”。
“嘿,芬蘭人,還有煙嗎?”艾麗卡小心輕點腳尖快步向前,用槍托頂了頂前麵的莫爾納。後者在褲袋裏摸索了半天,口袋因為下雨打濕全都粘在了一起,終於摸出一盒全都是泥土的煙盒,上麵還可以隱約看到些俄文字母。
“不行,已經潮了。”芬蘭人歎了口氣。她們從今天早上6點就離開了維亞濟馬,一直到現在,夜晚已經要來臨,她們還沒有吃到一口熱食,戰地廚房被困在了後方的泥濘中。幾個星期前的布良斯克,哪怕是葉利尼亞,即使再困難,廚房每一天都會提供一次熱食,還有專門的人背著保溫罐跨越交火線給處於交戰中的士兵送食物。
現在已經不像在炎熱的夏季一樣追擊了,這一次沒有什麽突擊炮,沒有歐寶閃電,沒有火車,沒有桶車,甚至連馬都沒有。這是多久前的事了,艾麗卡已經不知道了,行軍經曆了夏季,經曆了秋季,現在還要經曆布滿雨雪的泥濘冬季。
到了夜晚,部隊就地找了一個小村莊過夜,還是沒有熱食。村民們早就跑的幹幹淨淨,6個人脫光衣服聚坐在蘇聯窮苦農民屋棚的灶台旁,烘烤著濕透了的軍服,吃著幹硬的麵包,簡直就是俄羅斯的農奴。
“我們現在究竟在哪裏?”索菲亞問起了機槍手克裏斯蒂安,後者擺弄著複雜的mg34機槍,德意誌科技結晶也是嬌貴的小姑娘,沾不得一點泥漿。丹麥人一點點把複雜的零件拆下來清理,弄的滿手都是機油。聽到新兵提問,說慣了德語的丹麥誌願兵不耐煩地就是一句丹麥國罵。
“法刻迪哥(fck dig)!在他媽的歐洲的屁眼裏。”
但同為日耳曼語係大家都大差不差。
第二天一早,她們再一次踏上征途,沿著戰車留下的軌跡,不停跋涉。終於在數天後到達魯紮。依托著蘇聯人留下的防禦工事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至於這裏的名字,蘇聯人叫它“沃隆佐伊”據點。通過前麵的樹林,就是“帕諾沃”鎮,再往前是目的地“克裏沃舍伊諾”據點,打下那裏,78步兵師就會變成一個卡入蘇聯防禦陣地20英裏深的楔子。
10月25日,進攻開始了。
在西方,那一場場用以屠殺人類同胞的戰爭,往往是以上帝的名義進行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許會變成國家或者皇帝之類的。但不管如何,在東線這個超級屠宰場裏,肯定也少不了上帝的祝福——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也要有點慰藉。
和莫吉廖夫一樣,士兵們將要奔赴戰場,總要舉行一次戰前祈禱。
連長們跟著安潔莉卡少校走出營長帳篷,尋找著各自的連隊,所有人都集合在空地上。不是每個部隊都有隨軍神甫,這個還是師部派來的,舉行完儀式後就會離開。
彌撒儀式開始,安潔莉卡少校也歸隊,站在隊伍最前方。
台上的神父拿著十字架嘴裏念叨著,協助的士兵站在一旁,神父說一句他接一句,就像在跳大神。艾麗卡並不是什麽虔誠的基督徒,還好是因為馬上要衝鋒陷陣,簡化了不少,要是神父說一句下麵的士兵接一句,艾麗卡肯定能睡過去。
接著分發些葡萄酒和發酵麵餅,那些營部軍官們也都有份。神父示意大家吃下去,接著又祝福讚頌了幾句,最後揮著手說到:
“ite,missa est。”
才結束。
至於這些葡萄酒,艾麗卡覺得味道是真不怎麽樣,量也特別少,幾乎是一口就沒,她又開始懷念沃爾克威斯克的酒廠了,那些“馬尿”也變得不那麽難喝。至於麵餅,也不算什麽高檔食物,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失業工人也是吃的起的玩意。
“集合!”刺耳尖利的催命哨聲響起。安潔莉卡營長的中尉副官整理著隊形,發布著些來自營長的簡單命令。所有士兵爬出戰壕,離開“沃隆佐伊”據點排成兩隊向著“帕沃伊”前進。而那名神甫和協助的士兵早就坐上桶車離開了。
進入樹林後全營成作戰隊形散開,興奮的新兵們低聲唱起歌來:
“德意誌,德意誌,高於一切——”這裏沒有俄國人,至少在離開樹林之前沒有,稍微的聲響並不會暴露我們的存在。
相比之下,老兵們就要沉靜不少,甚至還有人會嗬斥這些剛來的新兵。唯有經曆過葉利尼亞的地獄沒有缺胳膊少腿的幸運兒,才知道戰爭可不是遊戲。
和剛開始不同,在東線戰爭爆發前,78步兵師沒有經曆過太大的交火,那個時候不管參軍的早晚,其實大家都差不多。但現在,老兵們和新兵走在一起,就像是不一樣的兩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