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張繡,領兵行至長安城還有二十裏之時。張濟便讓張繡,先入城去見劉和。待張繡見到劉和之後,張繡便朝向劉和拱手說道:叛將張繡,拜見大司馬。


    劉和迴道:汝叔侄二人,既已歸順朝廷,往後便莫要稱叛將矣!張繡聞言,十分感激的迴道:吾叔侄二人,自今日始,惟大司馬之命是從。


    劉和嗬嗬一笑,隨即問道:汝這身武藝,可是師從童淵老先生。張繡聽罷一驚,疑惑的迴道:大司馬怎知此事?劉和迴道:吾曾在常山郡遇見童老,與童老相交甚歡。故而有此一問!


    張繡迴道:末將確是師從童淵,末將還有一位師兄,也是姓張,名任。乃蜀郡人士。恩師當年,曾效力於段熲麾下,平叛羌胡之亂。而師兄那時,也在涼州避禍。故而吾與師兄,皆拜入恩師門下,習武數年。


    後因變故,恩師便返迴河北家鄉。而師兄不久之後,也迴蜀中去了。自此,吾便未再見過恩師與師兄。劉和聽罷,緩緩說道:童老已然仙逝數年矣!


    張繡聞言一驚。劉和迴道:童老乃壽終仙逝,生老病死,皆乃天定。汝不必如此。童老在河北,還收下一位關門弟子。想必汝與張任,皆不知矣!


    張繡聞言問道:敢問大司馬,是何人?劉和便派人去城外軍營,吩咐趙雲迴城,到大司馬府來。同時讓奴仆準備酒宴,招待張繡落座,等待趙雲迴來。


    片刻之後,趙雲騎馬趕迴。便去見劉和,待見到劉和之後。發現劉和與一名將校飲宴。劉和見趙雲來了,便邀趙雲坐下。同時向趙雲介紹張繡起來,並且將事情告知趙雲。


    趙雲得知眼前之人,便是自己師兄。當即起身拱手行禮,張繡也拱手迴禮。趙雲自是知曉,自己還有兩名師兄。如今見到張繡,當即大喜。張繡亦如趙雲一般!


    隨後,三人便飲宴至天黑。劉和讓張繡去通知張濟,大軍駐紮城外休整。馬騰韓遂,已然再次起兵作亂,不日便會進犯三輔。讓張濟好好整軍,不日隨劉和趕往陳倉。張繡便拱手領命,出城去見張濟。


    這些時日,劉和在長安一邊安定人心,一邊讓關羽招募青壯。而唿廚泉見董卓已死,長安已定。便行至劉和身前,言說欲領兵返迴定襄。


    劉和便表奏唿廚泉為輔漢中郎將,賞賜唿廚泉兩箱金銀珠寶。同時還將於吉提煉的一千斤精鹽,讓唿廚泉一起帶迴去。並且告知於夫羅,此番出兵相助之情,劉和自會銘記於心。第二日,唿廚泉便領餘下的輕騎,離開了長安城。


    數日後,便收到皇甫嵩送來的消息,得知韓遂,馬騰,正在集結羌胡叛軍,準備進犯三輔。劉和便讓張飛領騎軍及一萬郡兵,帶上二十萬石糧草,趕赴陳倉。待自己將長安諸事,安排妥當之後,便也會領兵前往陳倉。同時讓張飛告知皇甫嵩,先謹慎防備涼州叛軍。等自己趕至陳倉之後,再合兵一舉剿滅韓遂馬騰。


    而朱儁此時,也迴到長安城。劉和隨後便讓朱儁,也趕往陳倉。與皇甫嵩一起駐守陳倉,防範涼州叛軍。過了兩日,張飛朱儁便離開長安,往西而去。劉和迴府後,侍從告知劉和。言說楊彪之子楊修請見,已在府內等候許久。劉和聞言,立馬去見楊修。


    待見到楊修,便嗬嗬笑道:數年未見德祖,不知德祖今日,何事來此?楊修見狀,拱手迴道:修見過大司馬。修,今日來此,乃請大司馬赦免二人。劉和問道:不知德祖所言何人?楊修迴道:乃何隅與荀攸爾。


    劉和聽罷一驚,劉和遂問道:公達今何在?又赦免其何罪?楊修迴道:前番伍孚等幾人,謀劃刺殺董卓。後伍孚失敗被殺,董卓遂下令嚴查此事。何隅,荀攸,鄭泰,華歆等人,皆疑似參與。後鄭泰,華歆二人逃離長安。何隅與荀攸便被下獄,準備擇日問斬。


    之後便是董卓死於呂布之手,長安局勢不穩。二人便一直關押在獄中,再之後便是李傕郭泛,領兵圍困長安。故而二人之事,一直未有定論。今日特來請見大司馬,正是請大司馬赦免此二人罪責。


    劉和聽罷,便與楊修一起趕往大牢。守衛監牢的獄卒,見到大司馬來此,大驚。忙上前行禮!劉和問道:何隅,荀攸二人,可還在牢中?獄卒迴道:在,二人已然關押近一年矣!劉和便讓獄卒前麵帶路。


    不多時,劉和行至一間牢房。獄卒便言說二人,皆關押在此。待獄卒打開牢門之後,劉和楊修便進入牢房。看見兩名衣衫襤褸之人,蹲坐牢房牆角幹草之上。二人此時,也抬起頭望向來人。由於牢房視線昏暗,這二人也看不清來人麵容。


    劉和楊修此時,行至二人身前。劉和開口問道:公達?可是汝?楊修則問向令一人。荀攸聞言迴道:吾正是荀公達,不知汝何人?劉和嗬嗬笑道:公達,吾乃劉和,公達莫非連和,也不識也?荀攸驚詫的看向劉和,發現竟真是劉和。忙問道:劉賢弟,果真是汝?汝怎會在此?


    劉和便扶起荀攸,然後將情況告知荀攸。一旁的何隅,自然也聽著劉和講述。片刻之後,劉和便將何隅,荀攸帶離大牢。


    而此時,另外一間牢房之中,傳出一聲劉將軍的聲音。劉和聞聲走了過去,那人便又喊道:劉將軍,吾乃張楊也。劉將軍可還記得?劉和迴道:汝怎被關押在此?


    張楊迴道:在下先前與王匡一起,駐紮孟津渡口,防備董卓。後被董卓大軍擊敗,在下被董卓俘虜。後董卓退守關中,在下便一直被關押在此處。方才似聞劉將軍說話,故而才開口問之。竟真是劉將軍矣!說罷,臉上勉強掛著一些笑容。


    劉和便讓獄卒,將張楊也放了出來。一行人離開牢房之後,劉和便讓楊修,安頓好何隅。張楊,荀攸二人,便隨自己迴大司馬府休養。楊修便拱手拜謝劉和,隨後便與劉和分開。


    待迴到大司馬府,劉和便讓於吉,為荀攸,張楊診治一番。未過多久,陳群郭嘉等潁川諸人,皆行至劉和身前。此時於吉已然去熬製藥湯,言說荀攸無大礙。隻需好好修養一月,便可恢複。劉和見眾人齊聚,便將情況告知。言說公達已然睡下,讓眾人先離去。待明日公達恢複些氣力,吾等眾人再聚。眾人見狀,便皆離去。劉和交代奴仆一番之後,便也處理事務去了。


    翌日,劉和在大司馬府設宴,手下眾人齊聚。荀攸此時,已然恢複一些氣色。也從劉和口中,得知了董卓身死,以及之後諸事。如今又見到書院這些同窗好友,心情自是格外自在。荀攸自此,也成為劉和帳下謀士。


    過了數日,麴義領先登營迴到長安。劉和便讓麴義與關羽一起,駐紮城外軍營。同時協助關羽訓練士卒,還言說馬騰韓遂的異動。怕是不久,便要領兵西進與叛軍大戰。讓關羽麴義,盡快訓練這些郡兵,以及新招募的士卒。至少麵對叛軍之時,不要生出恐懼之心。


    而張楊乃武人出身,修養數日便恢複如初。劉和見張楊也算有些本事,便升張楊為校尉,統領二千郡兵,駐守弘農郡。張楊聞言,內心頗為感激的拱手領命。第二日便領郡兵離開長安,趕往弘農郡。


    而曹操自從擊敗青州黃巾,組建青州兵之後。便將兗州大量土地,分發給這些青州兵的家眷。同時占據不少田畝,作為軍屯。此舉嚴重侵犯了兗州士族的利益,然曹操剛擊敗數十萬黃巾賊,又坐穩刺史之位。故而這些兗州士族,也不敢正麵與曹操作對。


    而陳留名士邊讓,曾是九江郡太守。更與孔融齊名!後因故棄官迴鄉。邊讓看不起曹操,閹宦出身。故而恃才傲物,時常出言輕慢欺侮。後同鄉人向曹操誣告邊讓,曹操便趁機命郡吏,將邊讓斬首。不久後,更是將邊讓全家誅殺。此舉,徹底激起兗州士族對曹操的反感。


    而消息不久,便被袁術得知。袁術當即領兵北上,經潁川進攻兗州陳留。此時陶謙也出兵,從琅琊國入青州境內,迂迴攻打東郡。


    先前呂布,投靠袁術之後,受到袁術優待。然不久後,呂布麾下騎軍,便到處搶掠南陽百姓。此舉引發袁術對呂布的厭惡。呂布見狀,便決意離開袁術。


    然呂布,一時間也不知該去哪!此時手下親信告知呂布,其數日前,聞聽張楊領兵,駐守弘農郡。而呂布及麾下並州騎軍,本就與張楊一樣,皆出身並州,且以前都在丁原帳下效力。而張楊也與呂布私交甚好,手下便建議呂布,或可暫且投奔張楊。


    呂布細思後,便也同意前往弘農。其實呂布內心,還是打算投奔劉和。隻不過自己先前受董卓命令,盜掘了洛陽附近的皇陵。故而呂布,一直糾結此事,不敢派人去長安見劉和。


    翌日趁夜,呂布便離開南陽郡北上,趕往弘農。而袁術得知消息後,並未派兵攔截呂布。畢竟攔截數百並州騎軍,自己怕是要損失不少兵力。過了數日,袁術也領兵離開南陽,北上進攻曹操。


    過了不久,韓遂自金城南下,率領四萬步騎,趕往冀縣與馬騰會合。馬騰此時,也集結了三萬多人馬,等待韓遂合兵。而作為馬騰長子的馬超,此時年紀隻有十六歲。然卻勇武過人,騎術精湛。馬戰功夫也遠勝軍中驍騎!


    且馬騰麾下,還有一員弱冠年紀的小將,姓龐名德。馬騰自成為一方勢力之後,也時常與反叛的羌氐人作戰。龐德便是馬騰,從軍中發掘的猛將。年紀比馬超大幾歲,勇武亦不輸馬超。轉眼過去一月,韓遂領兵行至冀縣。馬騰早已準備妥當,二人當即便決意,明日出兵東進。


    而張楊聞聽呂布前來,得知呂布無處可去,故來此投奔。張楊便收留呂布一行人,十分禮遇厚待呂布,時常設宴招待呂布。呂布便將心中想法,告知張楊,向張楊問詢對策。


    張楊自是知曉,呂布想重歸朝廷心思。然正如呂布擔憂的那般,怕朝廷眾臣容不下呂布。張楊對呂布說道:大司馬曾與奉先,有些許袍澤之情,且奉先誅殺董卓有功。若奉先,當真誠心投效大司馬,吾可先迴長安,向大司馬陳情此事。不知奉先可信任愚弟?


    呂布聞言,當即拱手迴道:賢弟願相助,布豈敢疑之。煩請賢弟告之大司馬,布乃誠心投效大司馬。前番受董卓哄騙,誤以為董卓乃忠臣,以致於布,助紂為虐。如今布,悔之晚矣!隻望大司馬,肯給予布,一個贖罪機會。布此生,願為大司馬,鞍前馬後,絕無怨言。張楊見狀,便答應呂布,明日便快馬迴長安,請見大司馬。呂布便舉盞,朝向張楊拜謝。


    而自劉和讓關羽募兵之後,關中有不少豪傑青壯,仰慕劉和大名,紛紛趕來長安投軍。有幾位關中名士,也先後投效大司馬帳下。


    劉和每逢有名士來投,便皆親自接見。一人姓王名邑,字文都,乃是北地郡人士。一人姓閻名溫,字伯儉,乃是漢陽郡人士。一人姓楊名阜,字義山,也是漢陽郡人士。一人姓杜名畿,字伯侯,乃京兆本地人。這四人,皆是治政賢才。劉和甚是高興,將這四人,全部先安置在大司馬府,擔任署吏。


    除這四人外,還有一名十六歲的少年,也行至大司馬府,毛遂自薦。劉和得知一名少年,自薦而來,也好奇的接見此人。問詢之後,才得知眼前這名少年,姓法名正,字孝直,乃是右扶風人士。劉和當即大喜,便將法正留在自己身邊,擔任幕僚參軍。


    袁術此時,領兵行至陳留郡。張邈得知之後,並未出兵抵禦。其也對曹操生出戒心,尤其是曹操殺害邊讓全家一事。如今袁術領兵攻打曹操,張邈樂得坐山觀虎鬥。


    兗州其餘郡守國相,也多是如張邈一般想法。而袁術,也收到兗州士族的書信,知曉曹操在兗州情況。便繼續行軍,打算陳兵於封丘縣。同時派手下劉詳領數千兵馬,駐紮封丘不遠處的匡亭,以掩護大軍側翼。


    而曹操的兵馬,皆屯駐在鄄城。曹操得知消息後,便親領精銳進攻匡亭,讓曹洪程昱二人,去集結其餘各郡的士卒。再趕來匡亭,與自己合兵進攻匡亭。


    袁術得知曹操領兵而來,便又派了五千人馬,馳援匡亭。讓劉詳在匡亭牽製住曹操,自己則領兵從東郡迂迴,打算包圍曹操。過了兩日,袁術剛離開封丘不遠。便收到匡亭戰敗的消息,袁術當即大罵劉詳廢物。於是,袁術隻能領兵退迴封丘!而曹操亦領大勝之師,行至封丘。隨後便在封丘,與袁術軍大打出手。


    陶謙此時,也領軍經青州行軍至東郡。打算攻下東郡,以此為據點。而曹操大半的兵力,皆在抵禦袁術大軍。曹操隻派夏侯惇,領三千兵馬,前往東郡牽製陶謙。夏侯惇知曉自己這點兵力,絕非陶謙對手。便隻監視陶謙動向,並不敢襲擾陶謙。故而陶謙很順利的,便進入東郡境內。還攻下數個小縣!


    過了數日,袁術便被曹操擊敗。袁術領兵撤至陳留襄邑附近,曹操則在後麵窮追猛打。袁術不得已,便又退至寧陵。而曹操還是不打算放過袁術,袁術便隻能領兵撤至陳國境內。


    當時袁術糧草所剩不多,便派人去見陳王劉寵,希望劉寵能供給一些糧草。然劉寵並不答應,袁術自此便記恨劉寵。而國相駱俊,也領兵防範袁術。袁術不得已,隻能繼續撤軍,迴到汝南老家,汝陽縣。


    而張楊此時,也行至長安。見到劉和之後,便將呂布之事告知劉和。希望劉和能接納呂布,給其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劉和細思之後,便讓張楊迴去告知呂布。讓其親自來見自己!張楊見狀,也不多言。便連夜離開長安,返迴弘農郡。


    而曹操趕跑了袁術之後,當即便領兵北上。迴軍對付陶謙。陶謙還不知袁術戰敗的消息,故而打算占據黃河以南的東郡。至於黃河以北的東郡幾縣,陶謙自是不敢去惹。因為劉和的冀州軍,駐紮在東武陽。正是高順在此訓練三千軍士。


    擊敗袁術之後,曹操趕至東郡。當即便與夏侯惇,分兵包抄陶謙。陶謙不敵,便領兵撤至青州。又得知袁術被曹操擊敗的消息,便領兵退迴了徐州。此番陶謙雖敗於曹操,可卻不曾氣餒。迴到郯縣之後,依舊積極整軍,打算再次進攻兗州。


    而關中這邊,馬騰韓遂近八萬大軍,距離陳倉隻有百裏。皇甫嵩依舊坐鎮陳倉,讓朱儁領五千士卒駐守雍縣。子侄皇甫酈領五千士卒,駐守散關。樂進張遼,顏良文醜,張飛太史慈等人,皆隨皇甫嵩駐守在陳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三國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尚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尚正並收藏亂世三國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