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行至石墩處坐下,張角便先開口問道:敢問劉公子,可知吾三兄弟之事乎?劉和開口迴道:汝等三人起事之後諸事,吾當知曉一些。然在此之前,吾便不知矣!張角便微笑道:劉公子既知吾等之事,想必吾三人之後事,劉公子亦知否?劉和點點頭,然後迴道:大賢良師,可是欲問汝等三人結局?張角點點頭,而張梁此刻,也頗為緊張的看向劉和。劉和見狀便說道:汝等三人,在數月之內。皆先後死矣!
張角張梁聞言,亦未言語。然後劉和便又說道:大賢良師應是知曉,汝已然病重難醫,命不久矣。張角聽罷點頭認可。劉和繼續說道:董卓撤軍北上,圍困下曲陽兩月未克。朝廷便將董卓,押迴洛陽治罪。而在在東郡之皇甫嵩,已然剿滅卜己所轄之黃巾軍。故而,便讓皇甫嵩北上接替董卓。皇甫嵩到巨鹿之後,便撤軍南下,繼續圍困廣宗。不久之後,大賢良師故去。而汝之弟張梁,因廣宗城內糧草將盡,便率軍出城與皇甫嵩大戰。後被皇甫嵩擊敗,張梁戰死。餘下黃巾軍,群龍無首,皆被官軍剿殺至清河河畔。皇甫嵩不肯受黃巾降卒,故而被處死及投河致死者。近十萬餘人。
劉和說完,張角張梁二人皆麵色慘白。劉和亦見二人神情,便不再開口多言。劉和知道,這麵前二人,需要些許時間緩緩。而一旁的左慈於吉二人,聽完劉和所言。亦如那張角張梁一般麵色。不多時,張角輕聲問道:至此之後,便又如何?吾二弟張寶如何?劉和便說道:廣宗之戰後,皇甫嵩繳獲數千軍資。便率軍北上與張寶決戰。後來下曲陽城破,張寶戰死。餘下黃巾軍,連同家眷老弱者,共十餘萬人。皆被皇甫嵩處死。甚至將此十餘萬人頭,築成京觀封土。至此,汝等三人發起之黃巾之亂。前後未到一年時間,便被朝廷鎮壓。其餘州郡,雖還有些許黃巾餘賊襲擾,然皆被各大士族豪強,聯手覆滅。這便是汝等三人及黃巾軍之結局。
在場這四人,聽罷劉和所言,皆未開口言語。劉和亦知此刻,包括自己在內。皆是心情沉重。片刻之後,左慈率先開口說道:主公,皇甫嵩此人,竟如此狠戾?劉和便迴道:皇甫嵩此人,乃是涼州武人出身。自是沒有文士講究之仁義道德束縛。其處置黃巾軍,隻講究成敗得失。汝四人,亦可以想想皇甫嵩處境。整個巨鹿黃巾軍,除去戰死者。若是接收降卒近二十萬人,哪來如此多糧食,供養這些俘虜?從洛陽北上之官軍,糧草軍備,皆已經洛陽國庫搬空了。若無河北士族豪強,扶持朝廷官軍糧草等物,想必盧植,亦不敢圍困廣宗如此之久。四人聽罷,便也覺得劉和所言不假。麵對這麽多降卒,全部處死乃是最簡單直接之策!
劉和看向張角,開口問道:大賢良師,汝三人之結局,如今皆知曉。不知有何打算?張角迴道:劉公子可知吾之身世?劉和迴道:吾未知也,吾隻知汝三人父母,皆被士族官宦害死。故而才對大漢朝廷如此憎恨,一心想要覆滅漢室江山。張角微笑的說道:不錯,吾三人皆對漢室朝廷,憎恨萬分。自吾父母慘死那刻起,吾三人便立誓,終一生之力,無論何種代價。都要將漢室推翻,哪怕自此萬劫不複,天誅地滅亦不悔矣!劉和詫異的問道:大賢良師可願告知吾,汝父母之事?張角看著劉和,此時已然有些淚光。然後緩緩開口。
四十二年前,吾父張林,乃是世居巨鹿之人。因家中頗有些許田產,故而一家在巨鹿,也可算得一小士族。吾母劉氏,乃是巨鹿郡本地之人。母族,乃是家道中落之宗親庶女。然吾父母皆是讀書之人。生活亦是滿足無求!吾族叔張恆,仗著其妻父,乃是魏郡太守。便誣陷吾父作亂,想要趁此,將吾父家產貪沒。
吾父乃是一本分之人。自不是這些官家人士之對手。後將家產大半,用於打點洛陽權貴。想要解決此事,然洛陽之權貴,收了吾父錢財,卻並未搭救吾父。後吾母便私下求助母族,然卻因懼怕太守。便將吾母逐出家族,不讓吾母再來往。對吾父之事,自是不敢過問。後吾父,被關押在牢裏近一年。期間,吾母便將家中所有錢財,皆送予洛陽權貴。隻望能救吾父一命。洛陽那邊,收下吾母賄賂之財。便哄騙吾母迴到巨鹿!而當吾母,迴到巨鹿之後兩日,吾父便被巨鹿太守判罪斬首。而吾父死時,吾才十二歲,二弟三弟皆乃幼童。說到此時,張角忍不住的用衣袖,抹了抹眼中湧出的淚水。張梁亦如是!左慈於吉二人,亦是心情難受。
不多時,張角便又說道:自吾父死後,吾母便用盡家中餘財。將父親安葬!吾母僅過了一月,便也因傷心過甚,離吾等三人而去。吾三兄弟,挨家挨戶的求人施舍。才求得一處黃土,一卷竹席,將吾母下葬。後麵吾打聽到,洛陽收受家父錢財之人,乃是皇帝陛下身邊的近侍。而這近侍非但沒有救下吾父,還收了吾那族叔,張恆之賄賂。故而一心隻想將吾父害死!從未想過要救下吾父。說罷問向劉和說道:劉公子,汝覺得此等血仇,吾該不該報?汝覺得此等朝廷,吾該不該反?汝覺得吾該不該滅掉這些官宦士族?
劉和聽罷也思索起來。並未多言。張角便又說道:便在之後,吾帶著吾兩位幼弟,在巨鹿郡各縣,乞討求活。不久便遇上師父南華仙人。師父見吾年紀不大,便帶著兩幼弟乞討。便問起吾名姓。後得知吾名張角,便決意收吾為徒。並將吾等三兄弟,皆帶迴南華山道觀。吾之身世,師父亦是知曉。故而,吾便向師父懇求,傳授吾軍陣謀略等本事。師父知曉吾之所願,亦知吾之決心。便開口告誡吾十六字,其言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便又告訴吾牢記此十六字。
後師父不知何故,分別寫下三部天書。各自傳授吾與左慈於吉二位師兄。不久後,師父便坐化在南華山。往後數年,吾三師兄弟,各自研習師父所傳天書。便也先後下山雲遊去了。吾亦是帶著二位兄弟,迴到河北之地。吾謹記師父所傳之十六字真言,吾知師父之意,乃是讓吾等待時機。待下個甲子年,方可起勢。
故而十六年前,吾便創立太平道教。走遍中原及河北各地,用師父所授之太平要術,廣納教眾。而今年便是甲子年,本打算在六月,便令三十六渠眾。同時起勢,然門下有一名叫唐周之人。跑去洛陽告密!後吾得知此事,便也不得不倉促起勢。如今竟一敗塗地。吾甚是不甘,甚是不甘!莫非蒼天真是無眼乎!說罷,張角右手捶胸,此等情形,在場眾人皆感歎!張梁便拉住張角手臂,然後眼中也熱淚掛滿臉頰。
劉和起身,走至張角身前。用手扶住張角,開口說道:不錯,若是無唐周此人,提前泄露消息。想必定能攪亂洛陽都城,屆時中原河北兩地已亂。而朝廷亦不會,如此迅速出兵平亂。若是大賢良師能有半年時間,經營冀州。想必以朝廷之力想要剿滅黃巾。定是需要較大代價!且時日隻怕會更長。張角聞言,看向劉和。然後笑道:劉公子所言不錯。奈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劉和聽罷,也無言對之。
不多時,待幾人心情平複。劉和開口問道:不知汝二人,接下來如何打算?莫非還要與官軍,抵抗到底否?張角說道:吾命不久矣,今日聞得公子所言後事。雖未能達成吾之夙願,然吾卻沒有時間了。劉和聽罷,便又說道:汝等三人,雖然起勢失敗被殺。然卻也並非毫無意義。漢室朝廷經此黃巾之亂,亦是動搖根基。後續幽並二州,胡人入侵,遼西張純造反。還有一年之後的涼州之亂,以及,盤踞在中原各郡之黃巾餘孽。朝廷皆無力處置。
數年之後,更有董卓之亂。至此後,再過近三十年。漢室最後一位皇帝,獻帝禪讓。漢室便亡矣!故而,汝等三人雖表麵失敗。然從長遠來看,汝等發起之黃巾起義,便好似那蒼老之人。再生出一場重病,雖然被救活。卻也是耗盡了國運。離亡不遠!
張角聽罷劉和所言,便也哈哈大笑起來。隻不過,劉和聽到張角的笑聲,卻感受不到半分喜悅。這種笑聲,太複雜。裏麵包含太多太多不甘。亦帶著些許欣慰。張角便對著劉和說道:今日,多謝劉公子解惑。吾還有一事,想要劉公子告知,不知公子可願?劉和迴道:請說!張角便說道:不知師父托付給劉公子,乃是何事?吾問過二位師兄,其皆不肯告知。言說要吾親自向劉公子詢問,公子願意便告知。
劉和聞言,便思量起來。張梁亦很好奇。不多時,劉和說道:罷了,南華仙人與吾一般,乃是後世之人。自是知曉後世諸多事宜。自漢室亡後,天下三分。而又過了數十年時間,天下歸於一統。然卻發生皇室內鬥之亂,傷了王朝根基。後北方胡人,西麵羌人等。先後入侵,河北關中及中原等地。數十年間,整個天下百姓,淪為奴隸,牲畜。更有甚者,被胡人稱為“兩腳羊”。
張梁問道:何謂“兩腳羊”?劉和便說道:乃是將人,當成羊般。隨意殺害,烹食之。眾人聽罷,皆臉色驚訝。左慈問道:未曾想,這胡人竟是這般殘忍。難怪師父當年提及此事,麵色慘淡,神情哀傷。劉和便又說道:前後共有五族胡人,屠戮天下。臨近末年,長江以北之地。所存百姓,隻有近四百萬人口。
想來,有近一千餘萬人,慘死胡人之手。此便是,後世稱為“五胡亂華”的華夏浩劫。汝師父活著之時,離這場浩劫太過久遠。其雖有心想拯救蒼生,然卻也無能為力。故而其窮盡一生智慧,留下一部造物之書。以及兩件寶物。希望將來有緣之人,能承擔此任。試圖改變這場人間浩劫。便是如此。
四人聽罷,皆感歎不已。左慈並不知曉,這場浩劫之細節,如今聽到劉和解釋後。便也如其餘眾人一般,難以接受。張角便說道:可惜,吾等相逢太晚。然後對著左慈於吉二人說道:師兄,吾等皆受師父大恩。本就該舍身為師父,達成此願。奈何如今吾之將死矣,二位師兄亦是雙鬢斑白之人。二位師兄,師弟對不住兩位師兄。隻望二位師兄,多多保重,為劉公子,亦為師父。完成此等大事!左慈於吉二人,便行至張角身前。然後三人皆互相扶著,並未言語。雖是如此,然三人皆心意相通。
劉和開口說道:大賢良師,汝既已知曉後事。如今趁著還有時間,還有機會去挽救,追隨汝之十餘萬人,教眾性命。若是待皇甫嵩北上,那時便晚矣。張角迴道:吾自知曉命不久矣,便已然料到,餘下教眾恐將覆滅。然卻也未曾想到,朝廷會將如此多人處死。眼下,吾一時並未有何對策。不知劉公子,可有何對策,能救下這近二十萬人?左慈於吉和張梁也思索起來。
劉和便說道:眼下董卓已然圍困下曲陽,而廣宗所剩糧草,定然也堅持不了多久。汝可領兵北上,解下曲陽之圍。若能擊敗董卓,還可為汝等,爭取多些時日。眼下,中原各處之官軍,已然將黃巾軍剿滅大半。想來不久便會北上冀州。至那時,汝三人定然不能抵擋。汝可趁中原官軍,還未北上之前。將黃巾教眾,全部調往並州,可往西河,上郡等地。若能入此二郡,朝廷定然無力追擊汝等。隻需多備些糧草,亦能遷至並州的。如此便可救下這近二十萬人。
而汝等三人,怕是不能輕易逃脫。朝廷不見汝等首級,定然不會輕易罷兵。張角聽罷,便也思量起來。然後左慈便說道:無妨,不如讓二寶及三梁。隨吾等迴幽州。劉和聽罷,便詫異的看著左慈。左慈見狀,便笑道:主公莫不是忘了,老道所學之遁術乎?劉和這才想起,左慈這老頭會易容術。然後便也說道:不錯,讓左慈老道士,為兩位將軍易容便可。然兩位將軍待在幽州,亦不安全。吾可讓父親,調兩位將軍去遼東。做個縣尉還是可以的。遼東境內,沒有什麽黃巾軍。想來,也無人能認出兩位將軍。如此可好?
張角便思索起來。不多時,便開口說道:此事,吾得細細思量一番。且吾二弟張寶此刻不在。亦不知其想法。劉和聽罷,也覺得此事,並非一時能決斷的。便說道:大賢良師不若迴去思量幾日。汝三人好好商討一番。眼下黃巾軍再想抵抗朝廷,定然沒有好下場。還望大賢良師念及這二十萬百姓。
其多數舍棄家業,千裏迢迢來此冀州。追隨於汝!汝既知此番所為,注定失敗。不妨便救救這些萬教眾。張角聽罷,亦未多言。便答應劉和,自己會好好思量清楚。然後幾人便又談論了一個多時辰,便各自迴去了。臨走之時,張角約劉和三日後,再來此地見上一麵。劉和便也答應了張角之約。然後便帶著左慈於吉二人。上馬迴界橋軍營了。
張角張梁聞言,亦未言語。然後劉和便又說道:大賢良師應是知曉,汝已然病重難醫,命不久矣。張角聽罷點頭認可。劉和繼續說道:董卓撤軍北上,圍困下曲陽兩月未克。朝廷便將董卓,押迴洛陽治罪。而在在東郡之皇甫嵩,已然剿滅卜己所轄之黃巾軍。故而,便讓皇甫嵩北上接替董卓。皇甫嵩到巨鹿之後,便撤軍南下,繼續圍困廣宗。不久之後,大賢良師故去。而汝之弟張梁,因廣宗城內糧草將盡,便率軍出城與皇甫嵩大戰。後被皇甫嵩擊敗,張梁戰死。餘下黃巾軍,群龍無首,皆被官軍剿殺至清河河畔。皇甫嵩不肯受黃巾降卒,故而被處死及投河致死者。近十萬餘人。
劉和說完,張角張梁二人皆麵色慘白。劉和亦見二人神情,便不再開口多言。劉和知道,這麵前二人,需要些許時間緩緩。而一旁的左慈於吉二人,聽完劉和所言。亦如那張角張梁一般麵色。不多時,張角輕聲問道:至此之後,便又如何?吾二弟張寶如何?劉和便說道:廣宗之戰後,皇甫嵩繳獲數千軍資。便率軍北上與張寶決戰。後來下曲陽城破,張寶戰死。餘下黃巾軍,連同家眷老弱者,共十餘萬人。皆被皇甫嵩處死。甚至將此十餘萬人頭,築成京觀封土。至此,汝等三人發起之黃巾之亂。前後未到一年時間,便被朝廷鎮壓。其餘州郡,雖還有些許黃巾餘賊襲擾,然皆被各大士族豪強,聯手覆滅。這便是汝等三人及黃巾軍之結局。
在場這四人,聽罷劉和所言,皆未開口言語。劉和亦知此刻,包括自己在內。皆是心情沉重。片刻之後,左慈率先開口說道:主公,皇甫嵩此人,竟如此狠戾?劉和便迴道:皇甫嵩此人,乃是涼州武人出身。自是沒有文士講究之仁義道德束縛。其處置黃巾軍,隻講究成敗得失。汝四人,亦可以想想皇甫嵩處境。整個巨鹿黃巾軍,除去戰死者。若是接收降卒近二十萬人,哪來如此多糧食,供養這些俘虜?從洛陽北上之官軍,糧草軍備,皆已經洛陽國庫搬空了。若無河北士族豪強,扶持朝廷官軍糧草等物,想必盧植,亦不敢圍困廣宗如此之久。四人聽罷,便也覺得劉和所言不假。麵對這麽多降卒,全部處死乃是最簡單直接之策!
劉和看向張角,開口問道:大賢良師,汝三人之結局,如今皆知曉。不知有何打算?張角迴道:劉公子可知吾之身世?劉和迴道:吾未知也,吾隻知汝三人父母,皆被士族官宦害死。故而才對大漢朝廷如此憎恨,一心想要覆滅漢室江山。張角微笑的說道:不錯,吾三人皆對漢室朝廷,憎恨萬分。自吾父母慘死那刻起,吾三人便立誓,終一生之力,無論何種代價。都要將漢室推翻,哪怕自此萬劫不複,天誅地滅亦不悔矣!劉和詫異的問道:大賢良師可願告知吾,汝父母之事?張角看著劉和,此時已然有些淚光。然後緩緩開口。
四十二年前,吾父張林,乃是世居巨鹿之人。因家中頗有些許田產,故而一家在巨鹿,也可算得一小士族。吾母劉氏,乃是巨鹿郡本地之人。母族,乃是家道中落之宗親庶女。然吾父母皆是讀書之人。生活亦是滿足無求!吾族叔張恆,仗著其妻父,乃是魏郡太守。便誣陷吾父作亂,想要趁此,將吾父家產貪沒。
吾父乃是一本分之人。自不是這些官家人士之對手。後將家產大半,用於打點洛陽權貴。想要解決此事,然洛陽之權貴,收了吾父錢財,卻並未搭救吾父。後吾母便私下求助母族,然卻因懼怕太守。便將吾母逐出家族,不讓吾母再來往。對吾父之事,自是不敢過問。後吾父,被關押在牢裏近一年。期間,吾母便將家中所有錢財,皆送予洛陽權貴。隻望能救吾父一命。洛陽那邊,收下吾母賄賂之財。便哄騙吾母迴到巨鹿!而當吾母,迴到巨鹿之後兩日,吾父便被巨鹿太守判罪斬首。而吾父死時,吾才十二歲,二弟三弟皆乃幼童。說到此時,張角忍不住的用衣袖,抹了抹眼中湧出的淚水。張梁亦如是!左慈於吉二人,亦是心情難受。
不多時,張角便又說道:自吾父死後,吾母便用盡家中餘財。將父親安葬!吾母僅過了一月,便也因傷心過甚,離吾等三人而去。吾三兄弟,挨家挨戶的求人施舍。才求得一處黃土,一卷竹席,將吾母下葬。後麵吾打聽到,洛陽收受家父錢財之人,乃是皇帝陛下身邊的近侍。而這近侍非但沒有救下吾父,還收了吾那族叔,張恆之賄賂。故而一心隻想將吾父害死!從未想過要救下吾父。說罷問向劉和說道:劉公子,汝覺得此等血仇,吾該不該報?汝覺得此等朝廷,吾該不該反?汝覺得吾該不該滅掉這些官宦士族?
劉和聽罷也思索起來。並未多言。張角便又說道:便在之後,吾帶著吾兩位幼弟,在巨鹿郡各縣,乞討求活。不久便遇上師父南華仙人。師父見吾年紀不大,便帶著兩幼弟乞討。便問起吾名姓。後得知吾名張角,便決意收吾為徒。並將吾等三兄弟,皆帶迴南華山道觀。吾之身世,師父亦是知曉。故而,吾便向師父懇求,傳授吾軍陣謀略等本事。師父知曉吾之所願,亦知吾之決心。便開口告誡吾十六字,其言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便又告訴吾牢記此十六字。
後師父不知何故,分別寫下三部天書。各自傳授吾與左慈於吉二位師兄。不久後,師父便坐化在南華山。往後數年,吾三師兄弟,各自研習師父所傳天書。便也先後下山雲遊去了。吾亦是帶著二位兄弟,迴到河北之地。吾謹記師父所傳之十六字真言,吾知師父之意,乃是讓吾等待時機。待下個甲子年,方可起勢。
故而十六年前,吾便創立太平道教。走遍中原及河北各地,用師父所授之太平要術,廣納教眾。而今年便是甲子年,本打算在六月,便令三十六渠眾。同時起勢,然門下有一名叫唐周之人。跑去洛陽告密!後吾得知此事,便也不得不倉促起勢。如今竟一敗塗地。吾甚是不甘,甚是不甘!莫非蒼天真是無眼乎!說罷,張角右手捶胸,此等情形,在場眾人皆感歎!張梁便拉住張角手臂,然後眼中也熱淚掛滿臉頰。
劉和起身,走至張角身前。用手扶住張角,開口說道:不錯,若是無唐周此人,提前泄露消息。想必定能攪亂洛陽都城,屆時中原河北兩地已亂。而朝廷亦不會,如此迅速出兵平亂。若是大賢良師能有半年時間,經營冀州。想必以朝廷之力想要剿滅黃巾。定是需要較大代價!且時日隻怕會更長。張角聞言,看向劉和。然後笑道:劉公子所言不錯。奈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劉和聽罷,也無言對之。
不多時,待幾人心情平複。劉和開口問道:不知汝二人,接下來如何打算?莫非還要與官軍,抵抗到底否?張角說道:吾命不久矣,今日聞得公子所言後事。雖未能達成吾之夙願,然吾卻沒有時間了。劉和聽罷,便又說道:汝等三人,雖然起勢失敗被殺。然卻也並非毫無意義。漢室朝廷經此黃巾之亂,亦是動搖根基。後續幽並二州,胡人入侵,遼西張純造反。還有一年之後的涼州之亂,以及,盤踞在中原各郡之黃巾餘孽。朝廷皆無力處置。
數年之後,更有董卓之亂。至此後,再過近三十年。漢室最後一位皇帝,獻帝禪讓。漢室便亡矣!故而,汝等三人雖表麵失敗。然從長遠來看,汝等發起之黃巾起義,便好似那蒼老之人。再生出一場重病,雖然被救活。卻也是耗盡了國運。離亡不遠!
張角聽罷劉和所言,便也哈哈大笑起來。隻不過,劉和聽到張角的笑聲,卻感受不到半分喜悅。這種笑聲,太複雜。裏麵包含太多太多不甘。亦帶著些許欣慰。張角便對著劉和說道:今日,多謝劉公子解惑。吾還有一事,想要劉公子告知,不知公子可願?劉和迴道:請說!張角便說道:不知師父托付給劉公子,乃是何事?吾問過二位師兄,其皆不肯告知。言說要吾親自向劉公子詢問,公子願意便告知。
劉和聞言,便思量起來。張梁亦很好奇。不多時,劉和說道:罷了,南華仙人與吾一般,乃是後世之人。自是知曉後世諸多事宜。自漢室亡後,天下三分。而又過了數十年時間,天下歸於一統。然卻發生皇室內鬥之亂,傷了王朝根基。後北方胡人,西麵羌人等。先後入侵,河北關中及中原等地。數十年間,整個天下百姓,淪為奴隸,牲畜。更有甚者,被胡人稱為“兩腳羊”。
張梁問道:何謂“兩腳羊”?劉和便說道:乃是將人,當成羊般。隨意殺害,烹食之。眾人聽罷,皆臉色驚訝。左慈問道:未曾想,這胡人竟是這般殘忍。難怪師父當年提及此事,麵色慘淡,神情哀傷。劉和便又說道:前後共有五族胡人,屠戮天下。臨近末年,長江以北之地。所存百姓,隻有近四百萬人口。
想來,有近一千餘萬人,慘死胡人之手。此便是,後世稱為“五胡亂華”的華夏浩劫。汝師父活著之時,離這場浩劫太過久遠。其雖有心想拯救蒼生,然卻也無能為力。故而其窮盡一生智慧,留下一部造物之書。以及兩件寶物。希望將來有緣之人,能承擔此任。試圖改變這場人間浩劫。便是如此。
四人聽罷,皆感歎不已。左慈並不知曉,這場浩劫之細節,如今聽到劉和解釋後。便也如其餘眾人一般,難以接受。張角便說道:可惜,吾等相逢太晚。然後對著左慈於吉二人說道:師兄,吾等皆受師父大恩。本就該舍身為師父,達成此願。奈何如今吾之將死矣,二位師兄亦是雙鬢斑白之人。二位師兄,師弟對不住兩位師兄。隻望二位師兄,多多保重,為劉公子,亦為師父。完成此等大事!左慈於吉二人,便行至張角身前。然後三人皆互相扶著,並未言語。雖是如此,然三人皆心意相通。
劉和開口說道:大賢良師,汝既已知曉後事。如今趁著還有時間,還有機會去挽救,追隨汝之十餘萬人,教眾性命。若是待皇甫嵩北上,那時便晚矣。張角迴道:吾自知曉命不久矣,便已然料到,餘下教眾恐將覆滅。然卻也未曾想到,朝廷會將如此多人處死。眼下,吾一時並未有何對策。不知劉公子,可有何對策,能救下這近二十萬人?左慈於吉和張梁也思索起來。
劉和便說道:眼下董卓已然圍困下曲陽,而廣宗所剩糧草,定然也堅持不了多久。汝可領兵北上,解下曲陽之圍。若能擊敗董卓,還可為汝等,爭取多些時日。眼下,中原各處之官軍,已然將黃巾軍剿滅大半。想來不久便會北上冀州。至那時,汝三人定然不能抵擋。汝可趁中原官軍,還未北上之前。將黃巾教眾,全部調往並州,可往西河,上郡等地。若能入此二郡,朝廷定然無力追擊汝等。隻需多備些糧草,亦能遷至並州的。如此便可救下這近二十萬人。
而汝等三人,怕是不能輕易逃脫。朝廷不見汝等首級,定然不會輕易罷兵。張角聽罷,便也思量起來。然後左慈便說道:無妨,不如讓二寶及三梁。隨吾等迴幽州。劉和聽罷,便詫異的看著左慈。左慈見狀,便笑道:主公莫不是忘了,老道所學之遁術乎?劉和這才想起,左慈這老頭會易容術。然後便也說道:不錯,讓左慈老道士,為兩位將軍易容便可。然兩位將軍待在幽州,亦不安全。吾可讓父親,調兩位將軍去遼東。做個縣尉還是可以的。遼東境內,沒有什麽黃巾軍。想來,也無人能認出兩位將軍。如此可好?
張角便思索起來。不多時,便開口說道:此事,吾得細細思量一番。且吾二弟張寶此刻不在。亦不知其想法。劉和聽罷,也覺得此事,並非一時能決斷的。便說道:大賢良師不若迴去思量幾日。汝三人好好商討一番。眼下黃巾軍再想抵抗朝廷,定然沒有好下場。還望大賢良師念及這二十萬百姓。
其多數舍棄家業,千裏迢迢來此冀州。追隨於汝!汝既知此番所為,注定失敗。不妨便救救這些萬教眾。張角聽罷,亦未多言。便答應劉和,自己會好好思量清楚。然後幾人便又談論了一個多時辰,便各自迴去了。臨走之時,張角約劉和三日後,再來此地見上一麵。劉和便也答應了張角之約。然後便帶著左慈於吉二人。上馬迴界橋軍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