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安排
被誣陷謀反?反手送你滅門大禮包 作者:一根香菜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錢家姑娘與人私奔後,錢家飛快地辦了喪事,又誠心誠意地給周家道歉。
若不是這件事,周元也不至於二十三歲了還沒成親。
汪雁薇和周元之所以能相識,還是在婦孺院的時候,周元在辦差的路上救了一個被沉塘的婦人,那婦人生了個女兒,有個遊方道士說她們母女二人是天煞孤星,克親克友克全家。
她的婆家娘家都怕得要死,不顧婦人的苦苦哀求,將還沒出月子的婦人連同那個女嬰一同沉塘。
要不是周元碰見,她們母女二人隻怕會成為世上的一抹冤魂。
周元將婦人送去婦孺院,正好碰見帶著表妹去幫忙安置婦女的汪雁薇。
用周元的話來說,他當初隻看一眼,就認定汪雁薇是他未來的妻子。
這件事情薑蒔其實也聽到過,隻是汪雁薇都沒跟她說什麽,她自然不好去小姑娘跟前說這些事。
“這下可好,汪表妹的親事有著落,我姨母該放心了。”薑蒔高興地撫掌,想到底下還有好幾個表妹,她又頭疼起來。
罷了,一切隨緣,世上也沒規定女子一定要嫁人。
薑蒔忙著辦孤兒所和婦孺院,還有照看兒子,整個人忙得腳不沾地,她正發愁孤兒所的教書先生還未找到,就有個人上門毛遂自薦了。
“小姨夫,你說的是真的?”薑蒔看著麵前的宋瑋明,他一身的書卷氣,還帶著幾分農人的憨厚。
宋瑋明學識不差,可是家境貧寒,念書又是最耗銀錢的,他隻考了個秀才就沒再往上考。
後來救了喬冬華迴家,耗盡最後的銀錢給她治病,上學更是不用指望了。
直到如今,他已人到中年,也沒有再考的打算,隻把兩個孩子教好,便是他此後的打算。
宋瑋明勾唇笑了笑,看了一旁的妻子一眼,柔聲道:“我和你姨母進京這段時間,正為以後的生計發愁呢。你要是不嫌我學問低,便讓我去孤兒所講學罷。我才學平平,給孩子們啟蒙還是可以的。”
“小姨夫說這些可真是折煞我了。”薑蒔忙擺手,這個小姨夫是有真本事在身的,也是他無心官場,加上囊中羞澀,否則如今也不會止步於一個秀才。
喬冬華揪著手帕,他們家不是什麽大富大貴的門戶,這麽多年攢下的那點錢,租了個小院兒,加上一家人的日常開銷,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
雖說自己的大姐姐是將軍夫人,外甥女是太子妃,可僅僅也是親戚而已,他們豈能仗著親戚情分得寸進尺?
最好是趁親戚情分還沒耗盡的時候,讓外甥女給自己一家找些事兒做,她相公是個秀才,去給孩子教書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她和婆母有手有腳,也能去孤兒所和婦孺院做些漿洗做飯之類的活兒,好歹能養活一家子。
“阿寶,我和你宋奶奶身子還健朗,孤兒所和婦孺院也需要人做飯不是?讓我和你宋奶奶去那兒做活吧,我們保管把孩子們喂得白白胖胖的。”
聽著喬冬華小心翼翼地請求,薑蒔心頭有些發酸,忙道:“姨母說的哪裏話?今兒就算您不來找我,我也是要去找您的。”
“我早就聽說宋奶奶做得一手好飯菜,正想著怎麽跟您開口,讓送奶奶去孤兒所給孩子們做飯呢。”
不管宋瑋明和喬冬華如何驚喜,前者去孤兒所教書的事情是定下了。
至於給孩子們做飯,人數太多,宋母一個人定是忙不過來,薑蒔讓她們婆媳二人把事情包了。
“小姨夫去教書我是沒意見的,隻是孩子那麽多,姨夫怎麽教得過來呢?”況且她不僅想讓男孩子念書認字,姑娘們一樣有讀書識字的權利。
除了念書,恐怕還要給姑娘們教一些生存之道。
男孩們上學可以靠科舉改變命運,可姑娘們卻不行,婦孺院總不能養她們一輩子。
詩詞歌賦姑娘們是不用學了,畢竟是為了討生活,還是學些真本事,以後也好傍身。
讓人將宋瑋明和喬冬華送走,薑蒔又張羅著給姑娘們找刺繡師傅,找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
她倒是可以進宮跟梁皇後求一個繡娘來,可她不想利用自己的身份為自己行便。
喬歡和喬喜上門看小外甥,見自己表姐愁眉苦臉的,不解地問道:“表姐,您這是怎麽了?”
“表姐,我聽說你在找刺繡師傅?”喬歡搖著搖籃,時不時看裏麵的嬰兒一眼,拿著撥浪鼓逗他。
薑蒔露出一個笑容:“怎麽,你會刺繡?”
喬歡搖搖頭:“我不會刺繡,可是我聽說,三姨母的繡技不錯。她在裘家時,裘家主母沒日沒夜地讓三姨母繡花。表姐,不如讓三姨母去試試?”
幾個姨母在家無所事事,還整天說骨頭都發黴了,成天和繼母一起,跟著娘去食肆幫忙,食肆哪需要那麽多人呢?
小姨母給自己找了差事,二姨母和三姨母卻還沒著落,食肆也不需要這麽多人,還不如讓她們都去婦孺院,如今婦孺院和孤兒所正缺人呢。
“不止呢,表姐,姑娘們要學的不隻是刺繡,還可以養蠶,織布,染布,紡紗等等。誒,我母親以前在家時就是織布的好手,她娘家就是靠她織布養活的。”喬喜也跟著提意見,提到一半猛然想起劉氏以前就是織布為生的。
要不是後來劉氏被砸傷了手無法再織布,她娘家也舍不得將她這棵搖錢樹嫁出去。
劉氏雖然沒發織布了,可腦子裏怎麽織布,怎麽排線都一清二楚,既然她會,何必埋沒她的才能呢?
薑蒔看著兩個表妹嬌俏的臉,恍惚覺得,自己好像對她們的了解太少了。
她把喬歡和喬喜的話放在心上,找來幾個姨母和劉氏細細問過,得到她們的同意以後,便讓她們去孤兒所和婦孺院幹活。
會些技藝的去給孩子和姑娘們做師傅,不會技藝的便管著他們,不許他們太放肆,如此一來,幾個長輩總算都有了去處。
若不是這件事,周元也不至於二十三歲了還沒成親。
汪雁薇和周元之所以能相識,還是在婦孺院的時候,周元在辦差的路上救了一個被沉塘的婦人,那婦人生了個女兒,有個遊方道士說她們母女二人是天煞孤星,克親克友克全家。
她的婆家娘家都怕得要死,不顧婦人的苦苦哀求,將還沒出月子的婦人連同那個女嬰一同沉塘。
要不是周元碰見,她們母女二人隻怕會成為世上的一抹冤魂。
周元將婦人送去婦孺院,正好碰見帶著表妹去幫忙安置婦女的汪雁薇。
用周元的話來說,他當初隻看一眼,就認定汪雁薇是他未來的妻子。
這件事情薑蒔其實也聽到過,隻是汪雁薇都沒跟她說什麽,她自然不好去小姑娘跟前說這些事。
“這下可好,汪表妹的親事有著落,我姨母該放心了。”薑蒔高興地撫掌,想到底下還有好幾個表妹,她又頭疼起來。
罷了,一切隨緣,世上也沒規定女子一定要嫁人。
薑蒔忙著辦孤兒所和婦孺院,還有照看兒子,整個人忙得腳不沾地,她正發愁孤兒所的教書先生還未找到,就有個人上門毛遂自薦了。
“小姨夫,你說的是真的?”薑蒔看著麵前的宋瑋明,他一身的書卷氣,還帶著幾分農人的憨厚。
宋瑋明學識不差,可是家境貧寒,念書又是最耗銀錢的,他隻考了個秀才就沒再往上考。
後來救了喬冬華迴家,耗盡最後的銀錢給她治病,上學更是不用指望了。
直到如今,他已人到中年,也沒有再考的打算,隻把兩個孩子教好,便是他此後的打算。
宋瑋明勾唇笑了笑,看了一旁的妻子一眼,柔聲道:“我和你姨母進京這段時間,正為以後的生計發愁呢。你要是不嫌我學問低,便讓我去孤兒所講學罷。我才學平平,給孩子們啟蒙還是可以的。”
“小姨夫說這些可真是折煞我了。”薑蒔忙擺手,這個小姨夫是有真本事在身的,也是他無心官場,加上囊中羞澀,否則如今也不會止步於一個秀才。
喬冬華揪著手帕,他們家不是什麽大富大貴的門戶,這麽多年攢下的那點錢,租了個小院兒,加上一家人的日常開銷,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
雖說自己的大姐姐是將軍夫人,外甥女是太子妃,可僅僅也是親戚而已,他們豈能仗著親戚情分得寸進尺?
最好是趁親戚情分還沒耗盡的時候,讓外甥女給自己一家找些事兒做,她相公是個秀才,去給孩子教書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她和婆母有手有腳,也能去孤兒所和婦孺院做些漿洗做飯之類的活兒,好歹能養活一家子。
“阿寶,我和你宋奶奶身子還健朗,孤兒所和婦孺院也需要人做飯不是?讓我和你宋奶奶去那兒做活吧,我們保管把孩子們喂得白白胖胖的。”
聽著喬冬華小心翼翼地請求,薑蒔心頭有些發酸,忙道:“姨母說的哪裏話?今兒就算您不來找我,我也是要去找您的。”
“我早就聽說宋奶奶做得一手好飯菜,正想著怎麽跟您開口,讓送奶奶去孤兒所給孩子們做飯呢。”
不管宋瑋明和喬冬華如何驚喜,前者去孤兒所教書的事情是定下了。
至於給孩子們做飯,人數太多,宋母一個人定是忙不過來,薑蒔讓她們婆媳二人把事情包了。
“小姨夫去教書我是沒意見的,隻是孩子那麽多,姨夫怎麽教得過來呢?”況且她不僅想讓男孩子念書認字,姑娘們一樣有讀書識字的權利。
除了念書,恐怕還要給姑娘們教一些生存之道。
男孩們上學可以靠科舉改變命運,可姑娘們卻不行,婦孺院總不能養她們一輩子。
詩詞歌賦姑娘們是不用學了,畢竟是為了討生活,還是學些真本事,以後也好傍身。
讓人將宋瑋明和喬冬華送走,薑蒔又張羅著給姑娘們找刺繡師傅,找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
她倒是可以進宮跟梁皇後求一個繡娘來,可她不想利用自己的身份為自己行便。
喬歡和喬喜上門看小外甥,見自己表姐愁眉苦臉的,不解地問道:“表姐,您這是怎麽了?”
“表姐,我聽說你在找刺繡師傅?”喬歡搖著搖籃,時不時看裏麵的嬰兒一眼,拿著撥浪鼓逗他。
薑蒔露出一個笑容:“怎麽,你會刺繡?”
喬歡搖搖頭:“我不會刺繡,可是我聽說,三姨母的繡技不錯。她在裘家時,裘家主母沒日沒夜地讓三姨母繡花。表姐,不如讓三姨母去試試?”
幾個姨母在家無所事事,還整天說骨頭都發黴了,成天和繼母一起,跟著娘去食肆幫忙,食肆哪需要那麽多人呢?
小姨母給自己找了差事,二姨母和三姨母卻還沒著落,食肆也不需要這麽多人,還不如讓她們都去婦孺院,如今婦孺院和孤兒所正缺人呢。
“不止呢,表姐,姑娘們要學的不隻是刺繡,還可以養蠶,織布,染布,紡紗等等。誒,我母親以前在家時就是織布的好手,她娘家就是靠她織布養活的。”喬喜也跟著提意見,提到一半猛然想起劉氏以前就是織布為生的。
要不是後來劉氏被砸傷了手無法再織布,她娘家也舍不得將她這棵搖錢樹嫁出去。
劉氏雖然沒發織布了,可腦子裏怎麽織布,怎麽排線都一清二楚,既然她會,何必埋沒她的才能呢?
薑蒔看著兩個表妹嬌俏的臉,恍惚覺得,自己好像對她們的了解太少了。
她把喬歡和喬喜的話放在心上,找來幾個姨母和劉氏細細問過,得到她們的同意以後,便讓她們去孤兒所和婦孺院幹活。
會些技藝的去給孩子和姑娘們做師傅,不會技藝的便管著他們,不許他們太放肆,如此一來,幾個長輩總算都有了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