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主力覆滅,武安國被俘虜,這個消息讓劉備隻感覺天旋地轉。
衛覬連忙上前扶住
“主公切莫焦急,二將軍應當沒有性命之憂。”
“去,快去,派人去幽州找李駿把二弟贖迴來,不惜任何代價。”
“諾,諾,主公不要著急,屬下立刻就派人去。”
結果衛覬剛剛下去,就聽見有人來報,說是幽州派人來了,要商談贖買武安國的事情。
“這個豎子,來得倒是很快!把使者叫進來,哼!”
劉備能夠想象的到,李駿這個卑鄙小人現在得意的神情。
“主公,忍一忍吧,先把二將軍救迴來再說吧。”
前來長安的正是顏真卿,他去漢陽上任,順道出使長安。
劉備的外貌特征實在太明顯了,顏真卿一眼便認出來了
“漢陽太守顏真卿拜見蜀王殿下。”
聽到“漢陽太守”四個字,劉備差點破防了,他在心裏把李駿罵了一遍又一遍
“哼,剛占了涼州就派你來,李駿這是要諷刺孤嗎?”
“自然不是,我主隻是覺得一件小事不值當單獨遣使者前來,因此讓在下上任時順道來一趟。”
劉備徹底破防了,自己的二弟,大漢的大將軍,在李駿眼裏不過一件小事。
劉備大怒,一拍書案起身看著顏真卿
“你如此折辱孤和孤的大將軍,就不怕走不出這個門嗎?”
“蜀王殿下不敢,你不會願意冒著兵敗羞憤斬使的壞名聲的。”
“你……真是牙尖嘴利,李駿從哪裏給你挖出來的?”
“在下乃是平民出身,僥幸為建安十二年科舉狀元。”
“科舉?”
一旁的衛覬低聲道
“切,什麽科舉,不過是李駿拉攏寒門的手段罷了。”
顏真卿瞥了一眼衛覬
“科舉不管怎麽說,給了大家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總比你們世家的察舉製要來得靠譜吧。”
“察舉乃是祖宗之法,你……”
“不知道伯覦先生有沒有聽說過,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故事?”
“你……”
劉備見鬥嘴也鬥不過,於是揮了揮手
“好了,談正事吧,不要浪費時間在嘴皮子上了。”
“正有此意。”
“不知道我需要為我的二弟付出什麽樣的贖金?”
“不多不多,我軍俘虜了四萬多大漢青壯,我主仁德不舍得讓他們家人分離,所以……”
“可以,這些人的家眷我可以給。”
“馬家的家眷?”
“都給都給,還有嗎?”
“還有一個人,乃是荊州南陽人士,複姓諸葛,名亮,現為武陵太守。”
劉備的目光轉向衛覬,想要詢問一下這個被李駿看中的人如何?
衛覬心裏咯噔一下,諸葛亮他當然知道,才華橫溢性情飛揚的天才,在荊州有臥龍之稱。
隻是家族沒落,他本人又桀驁不馴,因此被衛覬硬生生地壓了下去,沒有報到劉備麵前。
現在劉備問起來了,衛覬必須要解釋。
眼珠子一轉,衛覬立刻反應過來
“殿下,此人乃是蒯異度的小舅子,桀驁不馴時常醉酒狂言,因此……”
一聽是個桀驁不馴之人,劉備也沒多少興趣了
“罷了,那就把人交給李駿吧。”
劉備現在不想那麽多了,隻想趕快把武安國要迴來。
顏真卿起身剛想走,突然想到什麽,一拍腦門道
“倒是忘了,我主約定在陳倉城外交易,還請蜀王殿下早做準備。”
“知道了,去吧去吧。”
十五日後,劉備派潘鳳帶著一萬兵馬,押送著十幾萬投降將士的家屬來到陳倉城外。
顏真卿和黃敘押著武安國和他的一百多親衛也來到陳倉城外。
雖然雙方很順利地完成了交接工作,但是十幾萬人口的安置工作可不是那麽輕易能完成的。
顏真卿和盧毓忙了一個多月,才把這些人口分配安置妥當,把房屋、土地、農具、耕牛、口糧和糧種全都分配到位。
前幾年,李駿根本沒準備從涼州獲得什麽產出,現在有冀州和幽州這兩個大糧倉,他一點也不怕投入。
五年時間,李駿已經和眾人通過氣,他會給涼州無條件投入五年。
這五年涼州可以不種糧食,隻要做好兩件事:治風沙、固水土。
李駿相信,隻要做好這兩樣,在漢末實現“塞上江南”和“唯富一套”的河套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最大的收獲可能是那個年輕的臥龍先生。
其實說年輕,諸葛亮也不年輕了,181年出生的諸葛亮今年也已經28歲了。
這一世,沒有遇上落魄無比又求賢若渴的劉備,這位千古名相一直蹉跎到去年,才借著蒯祺和龐山民的關係坐上了武陵太守的位置。
說實在的,諸葛亮是非常標準的世人,不僅出生名門,而且和世家聯姻,關係盤根錯節。
隻是對於這位曆史上悲情的英雄,李駿很想給他一個平台去施展他的才華,去改變他的結局。
不過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容易,諸葛亮對李駿是不太感冒的。
特別是李駿把諸葛亮拉到自己麾下的方式讓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商品。
“怎麽,孔明很不想在我手下做事?”
“亮不敢!”
看著明明憋著一股子氣,卻裝作低眉順眼的諸葛亮,李駿大笑起來
“哈哈哈,名滿荊州的臥龍有何不敢,我倒是更喜歡你桀驁不馴的樣子。”
“燕公說笑了。”
“好了,我也不勉強你,你先去廷益先生身邊當個助手,好好熟悉一下政務,以後我另有任用。”
“諾。”
諸葛亮對於李駿的安排不置可否,在他心裏來看,當一個助手實在是埋沒了自己。
隻是當他真正接觸到一些事務之後才明白,這哪裏是埋沒,這是重用啊。
於謙是李駿的內閣首輔,差不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宰相的助手,那比一州刺史一郡太守都要重要啊。
雖然沒有正式投效李駿,諸葛亮還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才華輔助於謙處理政務。
送走諸葛亮,李駿緊接著便接見了馬休和馬鐵二人。
別的不說,這兩人是真的會苟,見到李駿第一件事居然就是想要聯姻。
聯姻的對象便是李駿和二人的庶妹馬雲祿,隻不過這個野史中的趙雲老婆也是個桀驁不馴的胭脂馬,死活不願意。
李駿也不勉強,先把這個小辣椒收入自己後院衛隊,以後慢慢攻略便是。
ps:關於諸葛亮出仕的問題,個人認為曆史上他選擇劉備並不是完全因為劉備誠心。
當時荊州的權力基本被蔡家、蒯家這幾個大世家把持,龐家都隻能靠邊站。
諸葛亮作為從兗州避難而來的流寓派,毫無根基,根本沒機會分一杯羹。
就連他嶽父黃承彥那都隻是黃家旁係分支,黃家的主事之人是黃祖。
當時的情況,曹操有潁川世家,劉表有蔡、蒯兩家,諸葛瑾已經去了東吳,益州有東州派、益州派。
其實諸葛亮是沒多少選擇的,那麽當時名聲不錯,身份顯赫,求賢若渴的劉備就成了他的首選。
因此與其說是劉備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個人感覺更像兩個人的雙向奔赴。
本書的設定中,劉備已經是大諸侯,有衛家,有東州派代表人物法正的扶持,又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看不上沒什麽背景的諸葛亮。
當然都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衛覬連忙上前扶住
“主公切莫焦急,二將軍應當沒有性命之憂。”
“去,快去,派人去幽州找李駿把二弟贖迴來,不惜任何代價。”
“諾,諾,主公不要著急,屬下立刻就派人去。”
結果衛覬剛剛下去,就聽見有人來報,說是幽州派人來了,要商談贖買武安國的事情。
“這個豎子,來得倒是很快!把使者叫進來,哼!”
劉備能夠想象的到,李駿這個卑鄙小人現在得意的神情。
“主公,忍一忍吧,先把二將軍救迴來再說吧。”
前來長安的正是顏真卿,他去漢陽上任,順道出使長安。
劉備的外貌特征實在太明顯了,顏真卿一眼便認出來了
“漢陽太守顏真卿拜見蜀王殿下。”
聽到“漢陽太守”四個字,劉備差點破防了,他在心裏把李駿罵了一遍又一遍
“哼,剛占了涼州就派你來,李駿這是要諷刺孤嗎?”
“自然不是,我主隻是覺得一件小事不值當單獨遣使者前來,因此讓在下上任時順道來一趟。”
劉備徹底破防了,自己的二弟,大漢的大將軍,在李駿眼裏不過一件小事。
劉備大怒,一拍書案起身看著顏真卿
“你如此折辱孤和孤的大將軍,就不怕走不出這個門嗎?”
“蜀王殿下不敢,你不會願意冒著兵敗羞憤斬使的壞名聲的。”
“你……真是牙尖嘴利,李駿從哪裏給你挖出來的?”
“在下乃是平民出身,僥幸為建安十二年科舉狀元。”
“科舉?”
一旁的衛覬低聲道
“切,什麽科舉,不過是李駿拉攏寒門的手段罷了。”
顏真卿瞥了一眼衛覬
“科舉不管怎麽說,給了大家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總比你們世家的察舉製要來得靠譜吧。”
“察舉乃是祖宗之法,你……”
“不知道伯覦先生有沒有聽說過,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故事?”
“你……”
劉備見鬥嘴也鬥不過,於是揮了揮手
“好了,談正事吧,不要浪費時間在嘴皮子上了。”
“正有此意。”
“不知道我需要為我的二弟付出什麽樣的贖金?”
“不多不多,我軍俘虜了四萬多大漢青壯,我主仁德不舍得讓他們家人分離,所以……”
“可以,這些人的家眷我可以給。”
“馬家的家眷?”
“都給都給,還有嗎?”
“還有一個人,乃是荊州南陽人士,複姓諸葛,名亮,現為武陵太守。”
劉備的目光轉向衛覬,想要詢問一下這個被李駿看中的人如何?
衛覬心裏咯噔一下,諸葛亮他當然知道,才華橫溢性情飛揚的天才,在荊州有臥龍之稱。
隻是家族沒落,他本人又桀驁不馴,因此被衛覬硬生生地壓了下去,沒有報到劉備麵前。
現在劉備問起來了,衛覬必須要解釋。
眼珠子一轉,衛覬立刻反應過來
“殿下,此人乃是蒯異度的小舅子,桀驁不馴時常醉酒狂言,因此……”
一聽是個桀驁不馴之人,劉備也沒多少興趣了
“罷了,那就把人交給李駿吧。”
劉備現在不想那麽多了,隻想趕快把武安國要迴來。
顏真卿起身剛想走,突然想到什麽,一拍腦門道
“倒是忘了,我主約定在陳倉城外交易,還請蜀王殿下早做準備。”
“知道了,去吧去吧。”
十五日後,劉備派潘鳳帶著一萬兵馬,押送著十幾萬投降將士的家屬來到陳倉城外。
顏真卿和黃敘押著武安國和他的一百多親衛也來到陳倉城外。
雖然雙方很順利地完成了交接工作,但是十幾萬人口的安置工作可不是那麽輕易能完成的。
顏真卿和盧毓忙了一個多月,才把這些人口分配安置妥當,把房屋、土地、農具、耕牛、口糧和糧種全都分配到位。
前幾年,李駿根本沒準備從涼州獲得什麽產出,現在有冀州和幽州這兩個大糧倉,他一點也不怕投入。
五年時間,李駿已經和眾人通過氣,他會給涼州無條件投入五年。
這五年涼州可以不種糧食,隻要做好兩件事:治風沙、固水土。
李駿相信,隻要做好這兩樣,在漢末實現“塞上江南”和“唯富一套”的河套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最大的收獲可能是那個年輕的臥龍先生。
其實說年輕,諸葛亮也不年輕了,181年出生的諸葛亮今年也已經28歲了。
這一世,沒有遇上落魄無比又求賢若渴的劉備,這位千古名相一直蹉跎到去年,才借著蒯祺和龐山民的關係坐上了武陵太守的位置。
說實在的,諸葛亮是非常標準的世人,不僅出生名門,而且和世家聯姻,關係盤根錯節。
隻是對於這位曆史上悲情的英雄,李駿很想給他一個平台去施展他的才華,去改變他的結局。
不過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容易,諸葛亮對李駿是不太感冒的。
特別是李駿把諸葛亮拉到自己麾下的方式讓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商品。
“怎麽,孔明很不想在我手下做事?”
“亮不敢!”
看著明明憋著一股子氣,卻裝作低眉順眼的諸葛亮,李駿大笑起來
“哈哈哈,名滿荊州的臥龍有何不敢,我倒是更喜歡你桀驁不馴的樣子。”
“燕公說笑了。”
“好了,我也不勉強你,你先去廷益先生身邊當個助手,好好熟悉一下政務,以後我另有任用。”
“諾。”
諸葛亮對於李駿的安排不置可否,在他心裏來看,當一個助手實在是埋沒了自己。
隻是當他真正接觸到一些事務之後才明白,這哪裏是埋沒,這是重用啊。
於謙是李駿的內閣首輔,差不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宰相的助手,那比一州刺史一郡太守都要重要啊。
雖然沒有正式投效李駿,諸葛亮還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才華輔助於謙處理政務。
送走諸葛亮,李駿緊接著便接見了馬休和馬鐵二人。
別的不說,這兩人是真的會苟,見到李駿第一件事居然就是想要聯姻。
聯姻的對象便是李駿和二人的庶妹馬雲祿,隻不過這個野史中的趙雲老婆也是個桀驁不馴的胭脂馬,死活不願意。
李駿也不勉強,先把這個小辣椒收入自己後院衛隊,以後慢慢攻略便是。
ps:關於諸葛亮出仕的問題,個人認為曆史上他選擇劉備並不是完全因為劉備誠心。
當時荊州的權力基本被蔡家、蒯家這幾個大世家把持,龐家都隻能靠邊站。
諸葛亮作為從兗州避難而來的流寓派,毫無根基,根本沒機會分一杯羹。
就連他嶽父黃承彥那都隻是黃家旁係分支,黃家的主事之人是黃祖。
當時的情況,曹操有潁川世家,劉表有蔡、蒯兩家,諸葛瑾已經去了東吳,益州有東州派、益州派。
其實諸葛亮是沒多少選擇的,那麽當時名聲不錯,身份顯赫,求賢若渴的劉備就成了他的首選。
因此與其說是劉備的誠意打動了諸葛亮,個人感覺更像兩個人的雙向奔赴。
本書的設定中,劉備已經是大諸侯,有衛家,有東州派代表人物法正的扶持,又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看不上沒什麽背景的諸葛亮。
當然都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