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以為李駿會和劉備開戰的時候,兩人卻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克製。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條件,經過長期的災情,劉備的存糧基本告罄。
李駿雖然有四百多萬石的存糧,但是對於一千三百多萬人口來說,這些存糧並不多。
一年的賑災就花掉六百多萬石存糧,現在存糧不到五百萬石,李駿心裏是很沒安全感的。
還好,秋收還算順利,稅糧加上官方收購,存糧又迴到了七百萬石,算是勉強超過了安全紅線。
唐婉知道自家男人憂慮的事情,麾下的商船絡繹不絕地往徐州、揚州跑,不停地往幽州運糧食。
就在全天下以為,建安六年會和建安五年一樣平穩度過的時候,一場意外發生了。
建安六年十一月,居住在徐州琅琊的曹嵩一家突然遭到洗劫,全家被殺。
有幸存下來的家仆指認賊人身穿的是徐州官軍服色。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在兗州幾次哭暈過去,最後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決定起兵討伐徐州陶謙。
於是,在十一月,這個不應該發生戰事的時節,大戰發生了。
此時的九江壽春城中,袁術一臉興奮的看向楊弘
“事情辦妥了嗎?”
“主公放心,那張闓已經滅口,那陶恭祖就算全身是嘴都說不清楚了。”
袁術已經樂得合不攏嘴了,這個計劃他和楊弘自從去年開始就在準備了
“哈哈哈,好,那我們就按計劃響應曹阿瞞吧。”
“諾,屬下這就去寫檄文。”
就在曹操宣布對徐州陶謙宣戰的半個月後,豫州牧袁術突然跳了出來。
說得很好聽,說自己自幼和曹操結識,曹嵩算是自己的叔父。
好家夥,這是當全天下都是傻子呢,這尼瑪就是想趁機撈一波啊。
陶謙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與世無爭了一輩子,到老了會被兩路圍攻。
心急如焚的陶謙很快病倒了,群龍無首,這下整個徐州都陷入了混亂之中。
陶謙也算是天下名士,坐鎮徐州多年,不說有多大功勞,但是至少沒有折騰百姓,整個徐州倒也安居樂業。
誰知道最後因為因為一個名字都沒怎麽聽過的張闓惹怒了曹操,更是給徐州百姓帶來了災禍。
失去理智的曹操所到之處皆盡屠戮一空,百姓們驚懼不已,紛紛背井離鄉。
這可樂壞了袁紹、袁術和孫策三人,他們派出兵馬趁機收攏難民。
不僅僅白白獲得了人口,還賺到了民心和聲望,可以說一舉兩得。
遠在幽州的李駿也沒閑著,撈好處他最積極了,派出商船前往徐州收納流民。
東海郡,郯城,州牧府。
徐州牧、安東將軍陶謙現在正靠在床上,眼窩凹陷,麵色慘白,形容枯槁。
他的兩個兒子陶應和陶商帶著一幫徐州文武一臉悲戚地圍在病榻旁。
“唉……想我陶恭祖兢兢業業,一刻不敢忘了朝廷重托,牧守黎民,誰想到……”
說著陶謙老淚縱橫。
“父親,父親保重身體啊……”
“應兒,商兒,你們過來,為父有話說。”
二人知道陶謙這是要宣布繼承人了,連忙上前跪在病榻前。
陶謙深吸一口氣,像是下定了很大的決心才開口道
“按理說這州牧之位應當傳給你們兄弟二人,隻可惜你們實在太不成器了,我若強行扶持你們上位隻會害了徐州百姓……”
“父親……”
“你們什麽德行大家都看在眼裏,去肖想那些自己配不上的東西隻會害人害己”
陶謙隨後看向了眾人
“陳元龍,你陳家乃是徐州名門,你又是難得的人才,我想把徐州托付給你,你可願意?”
陳登沒想到這個帽子居然會突然到了自己頭上,心想這陶謙會不會在試探自己,連忙跪拜在地
“陳登才疏學淺,德名淺薄,擔不起使君如此重擔,願意輔佐二位公子……”
陶謙抬起手打斷了陳登的表忠心
“老夫不是在試探你,是真心托付於你,隻是希望你們保住我兩個兒子的性命,讓他們衣食無憂。”
說完陶謙揮了揮手,馬上有人端出一個托盤,上麵放著徐州牧和安東將軍的印信。
這下所有人都看愣了,誰能想到陶謙居然玩真的,頓時所有人看陳登的眼神都充滿了羨慕嫉妒。
陳登也是聰明人,馬上明白了陶謙的打算,這是給自己的兒子買命啊。
陳家是徐州名門望族,頂級豪門,若說誰能在如今的局勢下保住陶應和陶商的性命,非陳家莫屬。
而且陳家和曹家、蕭家交好,能夠掌控大半徐州兵權,也就廣陵太守笮融和琅琊的臧霸和自己不對付。
一念及此,陳登也不糾結了,接過托盤
“使君放心,陳登一定護衛兩位公子周全,若有負所托定不得好死。”
“好,好,有你陳元龍這句話我就放心了,好了你們下去吧,應兒和商兒留下。”
等眾人走後,陶謙費力地躺下,開口道
“你們二人是否還是不服氣。”
陶應和陶商雖然不說話,可是從他們的表情裏麵看得出不甘心。
“你們兩個人什麽德行自己不清楚嗎?若是現在徐州平安無事我定然不會如此安排,可是現在徐州大敵當前啊”
陶謙眼神空洞地看著上麵,繼續說道
“若是我強行推你們任何一個人上位,隻怕不過半年就要身首異處了。”
“那陳登就能……”
“他有這個能力保全徐州,更能保全我們全家。”
“父親就不怕陳登食言而肥?”
“陳家是大家族,要臉麵,若是你們過得不好,別人會怎麽看他?所以隻要你們兩個不爭不搶,今後定然衣食無憂。”
兩個人是紈絝,但是不傻,心中也明白了父親的打算,隻能咬牙應下了。
三天後,陶謙病逝於徐州郯城,陳登就任徐州牧。
陳登一麵派人前往曹操處請降,一麵安排給陶謙發喪。
蕭建和曹豹二人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便沒有多說,欣然接受了這個現實。
隻不過笮融和臧霸二人偷偷離開了郯城,他們對於陳登上位還是非常不滿的。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條件,經過長期的災情,劉備的存糧基本告罄。
李駿雖然有四百多萬石的存糧,但是對於一千三百多萬人口來說,這些存糧並不多。
一年的賑災就花掉六百多萬石存糧,現在存糧不到五百萬石,李駿心裏是很沒安全感的。
還好,秋收還算順利,稅糧加上官方收購,存糧又迴到了七百萬石,算是勉強超過了安全紅線。
唐婉知道自家男人憂慮的事情,麾下的商船絡繹不絕地往徐州、揚州跑,不停地往幽州運糧食。
就在全天下以為,建安六年會和建安五年一樣平穩度過的時候,一場意外發生了。
建安六年十一月,居住在徐州琅琊的曹嵩一家突然遭到洗劫,全家被殺。
有幸存下來的家仆指認賊人身穿的是徐州官軍服色。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在兗州幾次哭暈過去,最後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決定起兵討伐徐州陶謙。
於是,在十一月,這個不應該發生戰事的時節,大戰發生了。
此時的九江壽春城中,袁術一臉興奮的看向楊弘
“事情辦妥了嗎?”
“主公放心,那張闓已經滅口,那陶恭祖就算全身是嘴都說不清楚了。”
袁術已經樂得合不攏嘴了,這個計劃他和楊弘自從去年開始就在準備了
“哈哈哈,好,那我們就按計劃響應曹阿瞞吧。”
“諾,屬下這就去寫檄文。”
就在曹操宣布對徐州陶謙宣戰的半個月後,豫州牧袁術突然跳了出來。
說得很好聽,說自己自幼和曹操結識,曹嵩算是自己的叔父。
好家夥,這是當全天下都是傻子呢,這尼瑪就是想趁機撈一波啊。
陶謙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與世無爭了一輩子,到老了會被兩路圍攻。
心急如焚的陶謙很快病倒了,群龍無首,這下整個徐州都陷入了混亂之中。
陶謙也算是天下名士,坐鎮徐州多年,不說有多大功勞,但是至少沒有折騰百姓,整個徐州倒也安居樂業。
誰知道最後因為因為一個名字都沒怎麽聽過的張闓惹怒了曹操,更是給徐州百姓帶來了災禍。
失去理智的曹操所到之處皆盡屠戮一空,百姓們驚懼不已,紛紛背井離鄉。
這可樂壞了袁紹、袁術和孫策三人,他們派出兵馬趁機收攏難民。
不僅僅白白獲得了人口,還賺到了民心和聲望,可以說一舉兩得。
遠在幽州的李駿也沒閑著,撈好處他最積極了,派出商船前往徐州收納流民。
東海郡,郯城,州牧府。
徐州牧、安東將軍陶謙現在正靠在床上,眼窩凹陷,麵色慘白,形容枯槁。
他的兩個兒子陶應和陶商帶著一幫徐州文武一臉悲戚地圍在病榻旁。
“唉……想我陶恭祖兢兢業業,一刻不敢忘了朝廷重托,牧守黎民,誰想到……”
說著陶謙老淚縱橫。
“父親,父親保重身體啊……”
“應兒,商兒,你們過來,為父有話說。”
二人知道陶謙這是要宣布繼承人了,連忙上前跪在病榻前。
陶謙深吸一口氣,像是下定了很大的決心才開口道
“按理說這州牧之位應當傳給你們兄弟二人,隻可惜你們實在太不成器了,我若強行扶持你們上位隻會害了徐州百姓……”
“父親……”
“你們什麽德行大家都看在眼裏,去肖想那些自己配不上的東西隻會害人害己”
陶謙隨後看向了眾人
“陳元龍,你陳家乃是徐州名門,你又是難得的人才,我想把徐州托付給你,你可願意?”
陳登沒想到這個帽子居然會突然到了自己頭上,心想這陶謙會不會在試探自己,連忙跪拜在地
“陳登才疏學淺,德名淺薄,擔不起使君如此重擔,願意輔佐二位公子……”
陶謙抬起手打斷了陳登的表忠心
“老夫不是在試探你,是真心托付於你,隻是希望你們保住我兩個兒子的性命,讓他們衣食無憂。”
說完陶謙揮了揮手,馬上有人端出一個托盤,上麵放著徐州牧和安東將軍的印信。
這下所有人都看愣了,誰能想到陶謙居然玩真的,頓時所有人看陳登的眼神都充滿了羨慕嫉妒。
陳登也是聰明人,馬上明白了陶謙的打算,這是給自己的兒子買命啊。
陳家是徐州名門望族,頂級豪門,若說誰能在如今的局勢下保住陶應和陶商的性命,非陳家莫屬。
而且陳家和曹家、蕭家交好,能夠掌控大半徐州兵權,也就廣陵太守笮融和琅琊的臧霸和自己不對付。
一念及此,陳登也不糾結了,接過托盤
“使君放心,陳登一定護衛兩位公子周全,若有負所托定不得好死。”
“好,好,有你陳元龍這句話我就放心了,好了你們下去吧,應兒和商兒留下。”
等眾人走後,陶謙費力地躺下,開口道
“你們二人是否還是不服氣。”
陶應和陶商雖然不說話,可是從他們的表情裏麵看得出不甘心。
“你們兩個人什麽德行自己不清楚嗎?若是現在徐州平安無事我定然不會如此安排,可是現在徐州大敵當前啊”
陶謙眼神空洞地看著上麵,繼續說道
“若是我強行推你們任何一個人上位,隻怕不過半年就要身首異處了。”
“那陳登就能……”
“他有這個能力保全徐州,更能保全我們全家。”
“父親就不怕陳登食言而肥?”
“陳家是大家族,要臉麵,若是你們過得不好,別人會怎麽看他?所以隻要你們兩個不爭不搶,今後定然衣食無憂。”
兩個人是紈絝,但是不傻,心中也明白了父親的打算,隻能咬牙應下了。
三天後,陶謙病逝於徐州郯城,陳登就任徐州牧。
陳登一麵派人前往曹操處請降,一麵安排給陶謙發喪。
蕭建和曹豹二人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便沒有多說,欣然接受了這個現實。
隻不過笮融和臧霸二人偷偷離開了郯城,他們對於陳登上位還是非常不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