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中平六年五月十三,洛陽北宮之中一片寂靜,所有人都不敢發出聲響。
十二歲登基,在位二十一年的漢帝劉宏已經到了彌留之際。
大殿之中第一排跪著皇後何蓮,皇子劉辯、劉協,萬年公主劉慕,十常侍則跪在第二排。
董太後坐在龍榻之上,劉宏靠在她的懷裏
“母……母後……兒不能再在膝前盡孝了……”
董太後隻是哭,一句話都說不完整
“皇兒……嗚嗚嗚……我的皇兒……”
“母後……兒悔啊……不該如此……如此放縱……年紀輕輕便毀了身體……”
劉宏吃力地抬起手指著張讓等人
“讓……讓父……遺……遺詔……協……協兒……”
話沒說完,手便無力地垂了下去。
太醫令一摸脈搏,頓時汗如雨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陛……陛下大行了。”
“陛下……”
一時之間大殿之中哭成一片,至於是真哭還是假哭,是哭皇帝還是哭自己的未來就不得而知了。
張讓止住哭泣,向著董太後和何皇後叩首說道
“太後,皇後,我們要安排陛下發喪事宜,召集文武百官宣讀遺詔宣布繼位之君。”
董太後止住哭泣,馬上點頭道
“你是皇兒最信任的人,這件事你去安排吧。”
最希望劉協上位的兩個人達成了一致,一旁的皇後何蓮就不開心了。
此時她想到了昨日兄長何進教給她的計謀,便趁著董、張二人商議之時退出了大殿。
等張讓、趙忠等人剛剛走出大殿,就被何皇後派來的人攔住了。
“幾位常侍,皇後有請。”
眾人雖然疑惑,但是皇後的邀請又不能拒絕,隻能硬著頭皮去了椒房殿。
“陛下遺詔可是選定了劉協繼位?”
十常侍頓時汗如雨下,他們偷看過遺詔,知道劉宏指定了劉協繼位。
眼前這人可是劉辯生母,六宮之主的皇後,宮外有大將軍何進支持。
現在如此明確的指出來,難道是想對他們下手?
“不知道幾位是想當死人,還是繼續富貴榮華?”
張讓馬上迴道
“螻蟻尚且偷生,奴婢等自然是想好好活著。”
何蓮點點頭
“既然想繼續過好日子,那就和本宮合作。”
“不知道皇後想……”
“改遺詔,扶持辯兒登基,本宮承諾爾等還是本宮和辯兒的心腹之人,否則……”
張讓和趙忠馬上明白了皇後沒說出來的話是什麽:
不管誰上位,她都是皇後,何進都是大將軍,想收拾十常侍易如反掌。
幾人對視一眼,心中已經有了定計。
他們所求的不過是大權在握,富貴榮華,至於誰當皇帝他們根本不在乎。
“奴婢謹遵皇後懿旨。”
雙方既然達成一致,那一切便好說了。
當天皇帝駕崩的消息便被宣布了出去,同時告知大漢各州郡縣。
同時宣布的還有三日後早朝當眾宣讀皇帝遺詔,宣布繼位之君。
至於董太後,已經抹去了悲傷,這幾天她已經通過驃騎將軍董重收了不少錢,也許諾了不少官職。
這讓她深深感受到了劉宏當初賣官的快樂,完全沒有注意形勢的變化。
就是這種疏忽,讓董太後徹底失去了挽迴敗局的機會。
三日後,洛陽北宮德陽殿,百官披麻戴孝跪在兩旁。
禦階之上是空著的龍榻,何皇後帶著劉辯,董太後帶著劉協,都是一身孝服分別跪坐在兩邊。
張讓等人捧著遺詔
“陛下大行,現留下遺詔指定繼位之君,今日當眾宣讀。”
隨後張讓拿出了“遺詔”,當然這不是劉宏親筆的那一份,而是張讓等人仿照劉宏筆跡書寫的。
董太後原本得意的神色隨著張讓的宣讀突然變得煞白,不等張讓讀完
“你……你們……這種偽詔,我皇兒明明臨終前說得是協兒。”
趙忠第一個跳了出來
“太後莫要胡言亂語,那日陛下明明說得是讓皇子辯登基之後好好照顧弟弟。”
十常侍其他人也紛紛站出來作證。
董太後總算明白為什麽這些日子何家這麽安分了,原來一切早就被別人掌握了。
“你……你們串通,篡改遺詔。”
張讓有恃無恐,直接開口說道
“陛下筆跡想必各位大臣都很熟悉,要不要請楊太尉、袁司空等人驗證一下。”
隨後,楊賜、袁隗、袁逢,甚至盧植等人都驗看了遺詔。
眾人商議之後,袁隗出列行禮道
“啟稟太後、皇後,此遺詔我等均已驗看,確認乃是陛下親筆筆跡,印信也無誤。”
董太後終於知道大勢已去,臉色灰敗地癱坐在那裏。
隨後當朝就進行了劉辯的登基大典,這就是漢少帝。
劉辯登基之後,尊嫡母何皇後為太後,董氏為太皇太後。
眾臣開始商議先帝諡號,在此之前都隻能稱為先帝或者大行皇帝。
最終眾人商議之後,定下了“靈”這個諡號。
靈:不勤成名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
“靈”算不上惡諡,但是也絕對不是什麽好諡號。
劉辯生於公元173年,今年十七歲,不算年幼,但是膽小懦弱。
隨後大將軍何進聯合眾人上書,稱陛下年幼,應該由太後垂簾聽政。
不過盧植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認為陛下已經十七歲,應該直接親政,隻需要選出幾名輔政大臣即可。
雙方爭執不下,最終十常侍、各大世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全部選擇了讓何太後垂簾聽政。
其實何太後哪裏有什麽政治頭腦,很多事情、決策也都是按照何進的吩咐辦。
至於何進,他也不是什麽聰明人,很多事情也都是根據世家的建議來。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世家間接掌控了大漢政權。
至少大部分權力都被世家掌控了。
按照曆史,後麵就是何進和十常侍相鬥,何進引外兵進京。
十常侍誘殺何進,袁紹等人兵攻北宮,縱火南宮。
再後麵就是董卓進京霸洛陽了。
一切貌似都要沿著曆史的軌跡繼續進行下去了,就連李駿都不得不感歎曆史的必然性。
自己這隻小蝴蝶終究是擋不住曆史的車輪滾滾而來。
然而變化終究是來了。
十二歲登基,在位二十一年的漢帝劉宏已經到了彌留之際。
大殿之中第一排跪著皇後何蓮,皇子劉辯、劉協,萬年公主劉慕,十常侍則跪在第二排。
董太後坐在龍榻之上,劉宏靠在她的懷裏
“母……母後……兒不能再在膝前盡孝了……”
董太後隻是哭,一句話都說不完整
“皇兒……嗚嗚嗚……我的皇兒……”
“母後……兒悔啊……不該如此……如此放縱……年紀輕輕便毀了身體……”
劉宏吃力地抬起手指著張讓等人
“讓……讓父……遺……遺詔……協……協兒……”
話沒說完,手便無力地垂了下去。
太醫令一摸脈搏,頓時汗如雨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陛……陛下大行了。”
“陛下……”
一時之間大殿之中哭成一片,至於是真哭還是假哭,是哭皇帝還是哭自己的未來就不得而知了。
張讓止住哭泣,向著董太後和何皇後叩首說道
“太後,皇後,我們要安排陛下發喪事宜,召集文武百官宣讀遺詔宣布繼位之君。”
董太後止住哭泣,馬上點頭道
“你是皇兒最信任的人,這件事你去安排吧。”
最希望劉協上位的兩個人達成了一致,一旁的皇後何蓮就不開心了。
此時她想到了昨日兄長何進教給她的計謀,便趁著董、張二人商議之時退出了大殿。
等張讓、趙忠等人剛剛走出大殿,就被何皇後派來的人攔住了。
“幾位常侍,皇後有請。”
眾人雖然疑惑,但是皇後的邀請又不能拒絕,隻能硬著頭皮去了椒房殿。
“陛下遺詔可是選定了劉協繼位?”
十常侍頓時汗如雨下,他們偷看過遺詔,知道劉宏指定了劉協繼位。
眼前這人可是劉辯生母,六宮之主的皇後,宮外有大將軍何進支持。
現在如此明確的指出來,難道是想對他們下手?
“不知道幾位是想當死人,還是繼續富貴榮華?”
張讓馬上迴道
“螻蟻尚且偷生,奴婢等自然是想好好活著。”
何蓮點點頭
“既然想繼續過好日子,那就和本宮合作。”
“不知道皇後想……”
“改遺詔,扶持辯兒登基,本宮承諾爾等還是本宮和辯兒的心腹之人,否則……”
張讓和趙忠馬上明白了皇後沒說出來的話是什麽:
不管誰上位,她都是皇後,何進都是大將軍,想收拾十常侍易如反掌。
幾人對視一眼,心中已經有了定計。
他們所求的不過是大權在握,富貴榮華,至於誰當皇帝他們根本不在乎。
“奴婢謹遵皇後懿旨。”
雙方既然達成一致,那一切便好說了。
當天皇帝駕崩的消息便被宣布了出去,同時告知大漢各州郡縣。
同時宣布的還有三日後早朝當眾宣讀皇帝遺詔,宣布繼位之君。
至於董太後,已經抹去了悲傷,這幾天她已經通過驃騎將軍董重收了不少錢,也許諾了不少官職。
這讓她深深感受到了劉宏當初賣官的快樂,完全沒有注意形勢的變化。
就是這種疏忽,讓董太後徹底失去了挽迴敗局的機會。
三日後,洛陽北宮德陽殿,百官披麻戴孝跪在兩旁。
禦階之上是空著的龍榻,何皇後帶著劉辯,董太後帶著劉協,都是一身孝服分別跪坐在兩邊。
張讓等人捧著遺詔
“陛下大行,現留下遺詔指定繼位之君,今日當眾宣讀。”
隨後張讓拿出了“遺詔”,當然這不是劉宏親筆的那一份,而是張讓等人仿照劉宏筆跡書寫的。
董太後原本得意的神色隨著張讓的宣讀突然變得煞白,不等張讓讀完
“你……你們……這種偽詔,我皇兒明明臨終前說得是協兒。”
趙忠第一個跳了出來
“太後莫要胡言亂語,那日陛下明明說得是讓皇子辯登基之後好好照顧弟弟。”
十常侍其他人也紛紛站出來作證。
董太後總算明白為什麽這些日子何家這麽安分了,原來一切早就被別人掌握了。
“你……你們串通,篡改遺詔。”
張讓有恃無恐,直接開口說道
“陛下筆跡想必各位大臣都很熟悉,要不要請楊太尉、袁司空等人驗證一下。”
隨後,楊賜、袁隗、袁逢,甚至盧植等人都驗看了遺詔。
眾人商議之後,袁隗出列行禮道
“啟稟太後、皇後,此遺詔我等均已驗看,確認乃是陛下親筆筆跡,印信也無誤。”
董太後終於知道大勢已去,臉色灰敗地癱坐在那裏。
隨後當朝就進行了劉辯的登基大典,這就是漢少帝。
劉辯登基之後,尊嫡母何皇後為太後,董氏為太皇太後。
眾臣開始商議先帝諡號,在此之前都隻能稱為先帝或者大行皇帝。
最終眾人商議之後,定下了“靈”這個諡號。
靈:不勤成名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
“靈”算不上惡諡,但是也絕對不是什麽好諡號。
劉辯生於公元173年,今年十七歲,不算年幼,但是膽小懦弱。
隨後大將軍何進聯合眾人上書,稱陛下年幼,應該由太後垂簾聽政。
不過盧植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認為陛下已經十七歲,應該直接親政,隻需要選出幾名輔政大臣即可。
雙方爭執不下,最終十常侍、各大世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全部選擇了讓何太後垂簾聽政。
其實何太後哪裏有什麽政治頭腦,很多事情、決策也都是按照何進的吩咐辦。
至於何進,他也不是什麽聰明人,很多事情也都是根據世家的建議來。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世家間接掌控了大漢政權。
至少大部分權力都被世家掌控了。
按照曆史,後麵就是何進和十常侍相鬥,何進引外兵進京。
十常侍誘殺何進,袁紹等人兵攻北宮,縱火南宮。
再後麵就是董卓進京霸洛陽了。
一切貌似都要沿著曆史的軌跡繼續進行下去了,就連李駿都不得不感歎曆史的必然性。
自己這隻小蝴蝶終究是擋不住曆史的車輪滾滾而來。
然而變化終究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