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叫你文抄公,這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吧”
聽說盧植自稱當不了李駿的老師了,唐婉曉得前仰後合、花枝亂顫
“沒了這個老師我看你怎麽辦?”
“麻蛋,都抄了,害怕這一點,看我一篇文章堵住他的嘴。”
既然當了文抄公,李駿自然不在乎再多抄一點,一篇韓愈的《師說》很快就被作為迴信寄給了盧植。
看完李駿的迴信,盧植長歎一聲
“能收到這樣的學生真是老夫之幸啊。”
揮手招來管事
“去把謙益這篇文章散播出去。”
有了盧植的推波助瀾,李駿的這篇《師說》再次震驚天下。
這下那些攻訐李駿的人都少了,特別是盯著李駿出身和年齡的人。
才華,功勞,哪一項比得上人家,若不是李駿是世家公敵,很多人都想去拜倒在李駿腳下了。
不過出名有時候還真不是好事,那些心高氣傲的世家子弟紛紛湧入薊縣,號稱要和李駿單挑。
麵對這些想踩著自己上位的小醜,李駿可不會給他們好臉色
“惡來,都給我轟出去,我整天公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陪他們胡鬧。”
不過李駿轟這些人容易,但是卻管不住他們的嘴,馬上就有風言風語,說李駿的詩詞文章都是他人代筆雲雲。
隨著風言風語傳入耳中,李駿憤怒不已
“臥槽,這些跳梁小醜,勞資不理他們還沒完了是吧,要挑戰是吧,看勞資打他們臉。”
李駿帶著怒火,領著典韋走出刺史府,看著眼前上躥下跳的人
“就是你們這些小渣滓四處傳播謠言,敗壞我的聲譽?”
“李駿,你用他人文章沽名釣譽,否則為何麵對我等挑戰避而不見,我看你是心虛!”
“沒錯,像你這等小人還有何聲譽可言?”
“呦嗬,你們可知道敗壞封疆大吏的聲譽可是重罪?”
“自然知道,不過我們隻是說事實。”
李駿等的就是這句
“既然如此,知法犯法當是罪加一等,我今日便要依照律法治爾等之罪。”
“李駿,你想用強權嗎?我們不怕!”
李駿冷笑一聲
“誰說我要用強權,我今日就要讓你們心服口服,說吧,你們想怎麽挑戰我?作詩如何?”
“哼,你不過是找人提前寫好詩文拿出來炫耀罷了。”
李駿早就想好了怎麽搞定這些白癡
“你們可以現場出題,我七步之內成詩如何?”
眾人見李駿如此托大,心中也是大喜,想著很快自己就要打敗李駿,踩著他名揚天下了,這些人都差點笑出豬叫。
“好,這可是你自己說的。”
“自然,作詩豈可無酒,惡來,去拿酒來。”
“諾。”
聽說李駿要當街七步成詩,整個薊縣都轟動了,但凡懂點文墨的都趕到刺史府門口。
刺史府門前擠得是水泄不通,於謙和蔡邕來晚一點差點沒擠進來。
過了一會,看人聚得差不多了,典韋的酒也拿來了,李駿要開始裝逼了……不,是作詩。
隨著典韋開始倒酒,李駿一揮手
“出題吧……”
“既然李使君是軍旅出身,那就請以軍旅為題吧。”
李駿喝了一樽酒,一步都沒走
“從軍行
青海白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接下來的時間,李駿一杯酒一首詩,整整一個白天的時間,李駿創(背)作(誦)了上百首經典詩詞。
看看黃昏將近,李駿舉起酒壇子又灌了一口,然後俾睨地看向眾人
“好了,鬧了一天了,我也醉了,最後送你們一首詩吧。”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喲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說完李駿大咧咧地躺在地上,唿唿大睡起來。
縱然今天喝的是低度的濁酒,那也是上百樽啊,是個人都受不了。
等李駿被人抬走,人群之中頓時炸開了
“這是何等驚世之才啊,上百首詩啊。”
“是啊,特別是什麽題材都有,這……”
而蔡邕看著身邊的幾名弟子,急不可耐地問道
“都記下來了嗎?”
幾名弟子甩了甩手,長出一口氣
“蔡師放心,都記下來了。”
“好,好,迴去整理一下,可以出本詩集了,哈哈哈!”
蔡邕開心的捧起一大摞寫滿詩文的稿紙,滿意地迴去了。
很快,一本蔡邕題序的《謙益詩集》隨著商隊傳遍天下。
一時之間李駿成為不知道多少未出閣的小娘子們的夢中情人。
特別是最後一首短歌行,詩中蘊含的求賢若渴的心思一下子讓不少寒門子弟心馳神往。
這些寒門子弟雖然不一定能成為郡守、刺史,但是大大豐富了幽州的人才隊伍。
至少短時間內,李駿不需要為了縣令的人選頭疼了。
文抄公帶來的風波算是平穩度過了,除了李駿本人名揚天下之外剩下的好像什麽都沒有改變。
一切恢複到了正軌,現在是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距離十常侍之亂和董卓霸洛陽還有三年不到的時間。
此時的李駿正坐在書房裏寫寫畫畫,若是郭嘉他們此時在一定會很震驚。
李駿麵前的紙上畫著一幅簡單的大漢地圖,而李駿正在寫的就是擴張計劃。
一個幽州,或者說一個不完整的幽州根本支撐不了李駿的野心。
要知道董卓之後關東諸侯之中占據一個富庶之州的就有好幾個,更別說還有袁家兄弟那種橫跨數州的龐然大物。
在李駿看來,公孫瓚最終不敵袁紹,除了戰略戰術上的失誤,還有就是硬實力的差距。
因此盡可能的擴張實力才是當務之急。
聽說盧植自稱當不了李駿的老師了,唐婉曉得前仰後合、花枝亂顫
“沒了這個老師我看你怎麽辦?”
“麻蛋,都抄了,害怕這一點,看我一篇文章堵住他的嘴。”
既然當了文抄公,李駿自然不在乎再多抄一點,一篇韓愈的《師說》很快就被作為迴信寄給了盧植。
看完李駿的迴信,盧植長歎一聲
“能收到這樣的學生真是老夫之幸啊。”
揮手招來管事
“去把謙益這篇文章散播出去。”
有了盧植的推波助瀾,李駿的這篇《師說》再次震驚天下。
這下那些攻訐李駿的人都少了,特別是盯著李駿出身和年齡的人。
才華,功勞,哪一項比得上人家,若不是李駿是世家公敵,很多人都想去拜倒在李駿腳下了。
不過出名有時候還真不是好事,那些心高氣傲的世家子弟紛紛湧入薊縣,號稱要和李駿單挑。
麵對這些想踩著自己上位的小醜,李駿可不會給他們好臉色
“惡來,都給我轟出去,我整天公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陪他們胡鬧。”
不過李駿轟這些人容易,但是卻管不住他們的嘴,馬上就有風言風語,說李駿的詩詞文章都是他人代筆雲雲。
隨著風言風語傳入耳中,李駿憤怒不已
“臥槽,這些跳梁小醜,勞資不理他們還沒完了是吧,要挑戰是吧,看勞資打他們臉。”
李駿帶著怒火,領著典韋走出刺史府,看著眼前上躥下跳的人
“就是你們這些小渣滓四處傳播謠言,敗壞我的聲譽?”
“李駿,你用他人文章沽名釣譽,否則為何麵對我等挑戰避而不見,我看你是心虛!”
“沒錯,像你這等小人還有何聲譽可言?”
“呦嗬,你們可知道敗壞封疆大吏的聲譽可是重罪?”
“自然知道,不過我們隻是說事實。”
李駿等的就是這句
“既然如此,知法犯法當是罪加一等,我今日便要依照律法治爾等之罪。”
“李駿,你想用強權嗎?我們不怕!”
李駿冷笑一聲
“誰說我要用強權,我今日就要讓你們心服口服,說吧,你們想怎麽挑戰我?作詩如何?”
“哼,你不過是找人提前寫好詩文拿出來炫耀罷了。”
李駿早就想好了怎麽搞定這些白癡
“你們可以現場出題,我七步之內成詩如何?”
眾人見李駿如此托大,心中也是大喜,想著很快自己就要打敗李駿,踩著他名揚天下了,這些人都差點笑出豬叫。
“好,這可是你自己說的。”
“自然,作詩豈可無酒,惡來,去拿酒來。”
“諾。”
聽說李駿要當街七步成詩,整個薊縣都轟動了,但凡懂點文墨的都趕到刺史府門口。
刺史府門前擠得是水泄不通,於謙和蔡邕來晚一點差點沒擠進來。
過了一會,看人聚得差不多了,典韋的酒也拿來了,李駿要開始裝逼了……不,是作詩。
隨著典韋開始倒酒,李駿一揮手
“出題吧……”
“既然李使君是軍旅出身,那就請以軍旅為題吧。”
李駿喝了一樽酒,一步都沒走
“從軍行
青海白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接下來的時間,李駿一杯酒一首詩,整整一個白天的時間,李駿創(背)作(誦)了上百首經典詩詞。
看看黃昏將近,李駿舉起酒壇子又灌了一口,然後俾睨地看向眾人
“好了,鬧了一天了,我也醉了,最後送你們一首詩吧。”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喲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說完李駿大咧咧地躺在地上,唿唿大睡起來。
縱然今天喝的是低度的濁酒,那也是上百樽啊,是個人都受不了。
等李駿被人抬走,人群之中頓時炸開了
“這是何等驚世之才啊,上百首詩啊。”
“是啊,特別是什麽題材都有,這……”
而蔡邕看著身邊的幾名弟子,急不可耐地問道
“都記下來了嗎?”
幾名弟子甩了甩手,長出一口氣
“蔡師放心,都記下來了。”
“好,好,迴去整理一下,可以出本詩集了,哈哈哈!”
蔡邕開心的捧起一大摞寫滿詩文的稿紙,滿意地迴去了。
很快,一本蔡邕題序的《謙益詩集》隨著商隊傳遍天下。
一時之間李駿成為不知道多少未出閣的小娘子們的夢中情人。
特別是最後一首短歌行,詩中蘊含的求賢若渴的心思一下子讓不少寒門子弟心馳神往。
這些寒門子弟雖然不一定能成為郡守、刺史,但是大大豐富了幽州的人才隊伍。
至少短時間內,李駿不需要為了縣令的人選頭疼了。
文抄公帶來的風波算是平穩度過了,除了李駿本人名揚天下之外剩下的好像什麽都沒有改變。
一切恢複到了正軌,現在是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距離十常侍之亂和董卓霸洛陽還有三年不到的時間。
此時的李駿正坐在書房裏寫寫畫畫,若是郭嘉他們此時在一定會很震驚。
李駿麵前的紙上畫著一幅簡單的大漢地圖,而李駿正在寫的就是擴張計劃。
一個幽州,或者說一個不完整的幽州根本支撐不了李駿的野心。
要知道董卓之後關東諸侯之中占據一個富庶之州的就有好幾個,更別說還有袁家兄弟那種橫跨數州的龐然大物。
在李駿看來,公孫瓚最終不敵袁紹,除了戰略戰術上的失誤,還有就是硬實力的差距。
因此盡可能的擴張實力才是當務之急。